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旅遊資訊>

安徽黟縣打造“旅遊+”式“水墨田園”

學問君 人氣:2.89W

全民旅遊時代來臨,旅遊消費呈現爆發式增長。鄉村旅遊、全域旅遊成爲投資熱點,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加速進軍旅遊業,2015年3家互聯網巨頭在旅遊領域的投資超過160億元。

安徽黟縣打造“旅遊+”式“水墨田園”

地處安徽省南部的黟縣,因黟山而得名。這裏是中國鄉村旅遊發源地。近年,黟縣全速推進鄉村旅遊向全域化發展,走上了一條“旅遊+”的特色發展之路。

4月27日,記者走進黟縣,走進徽派建築林立的古村落,探訪這個被譽爲“中國畫裏的鄉村”的縣域旅遊產業發展。

中國畫裏的鄉村旅遊

黟縣始置於公元前221年,是古徽州六縣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

據統計,黟縣境內有1684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儲存較爲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有1590處。擁有西遞、宏村兩處世界文化遺產、3個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個全國曆史文化名村、31箇中國傳統村落、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爲“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黟縣利用其獨具魅力的徽州文化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發展旅遊經濟,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徜徉在宏村街邊、溪旁,隨處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寫生作畫,攝影愛好者則在“畫中”取景拍照,將“中國畫裏鄉村”的美景載入作品,而自己也成爲畫中一景。

1986年,中國鄉村旅遊從黟縣西遞村悄然開啓。村民們利用祠堂、老宅子、老牌坊搞起旅遊,西遞村當年旅遊門票收入47萬元,首次超過農副業的總產值,此後逐年上升。

據當地村民介紹,改革開放前,西遞是當地出了名的窮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糧食只夠吃半年。隨後,發展起來的旅遊業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黟縣旅遊業加速發展,旅遊經濟成爲當地農戶主要的致富手段。

46歲的宏村村民王利玲,3年前將自家房屋重裝一新,經營起了民宿,一年增收10多萬元。“平時一間客房200元到300元,節假日或黃金週期間,能賣到五六百元,還供不應求。”王利玲臉上充滿幸福的笑容,“而在以前,家裏收入少,只靠種點茶葉、養些蠶蛹過活。國家搞旅遊經濟,我們可沾了光,每年還有門票分紅,去年宏村人均分到4000元,我家4口人,就是1.6萬元。”

西遞村村民胡華是位石雕手工藝匠人,今年55歲的她,從小跟隨父親學習石雕技藝。村裏發展旅遊後,她每天就坐在有着300多年曆史的老宅門口雕刻創作,售賣石雕作品,年收入至少在10萬元以上。手藝人雖然辛苦,但旅遊業爲他們帶來了更多的銷路。

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漫步古村中,水墨畫般的徽派建築鋪展在眼前,粉牆黛瓦、飛檐翹角、漏窗鑲嵌的民居,馬頭牆鱗次櫛比、突兀多姿,還有青石鋪路的深巷窄街,以及古樸的民風。相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就出自這裏,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裏鄉村”之美譽。

來黟縣旅遊的`人風趣地說,“在這裏看的不是景,而是歷史。是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的一部史詩。”

“大家都從老房子裏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都發自內心想保護好這些老房子、老牌坊。”在宏村居住了19年的黃山京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營銷總監黃潔用一連串大數據說話,“徽州是聚族而居的村落,汪姓爲主,目前有300多戶人家、1400多口人,開民宿客棧達到150多家。每年宏村門票收入1.2億元,只佔旅遊收入六分之一,旅遊人數200萬人。門票收入的部分資金用於村裏古建房屋修繕。

西遞旅遊同樣節節高,年接待參觀者1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1.8億元。據悉,爲了保護好見證徽州歷史的這些老宅子,西遞近6年共投入8900餘萬元用於遺產保護改造等項目,其中60%的資金來源於旅遊收入。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黟縣旅委主任周曙光表示,黟縣“詩詞歌賦”般的田園意境和“旅遊+”發展戰略,扣開了市場大門,旅遊業成爲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數據顯示,2016年,黟縣旅遊接待量144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9億元。截至2016年底,全縣旅遊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2萬餘人,景區周邊羣衆70%收入來源於旅遊業。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來黟縣寫生作畫的學生多達40多萬人。黟縣也是影視拍攝天堂,《臥虎藏龍》《武林外傳》等30餘部影視劇在這裏完成拍攝。

黟縣旅遊資源豐富,皖南著名旅遊景區多集中於此。黟縣縣域面積只有8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萬,目前卻已有旅遊景區22處,其中收費景區15處,包括5A景區2處、4A景區4處。基本上10分鐘到15分鐘車程就有一處景點。

黟縣先後榮獲了中國旅遊強縣、全國文化旅遊示範縣、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遊名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10餘個國家級榮譽。

破繭成蝶多點開花

一位老阿婆安靜地坐在宏村街道邊的石階上,面前放着一個盛麥芽糖漿的桶,現做現賣,新鮮出爐的麥芽糖透着晶亮。老阿婆賣糖果是古村落最原始簡單的售賣和製作方式,卻受到遊客喜歡。老阿婆說,“一顆3塊錢,最多的一天賣了100多顆。”

隨着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傳統觀光式旅遊已經不能滿足遊客需求,體驗式深度休閒遊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

黟縣旅委營銷中心主任程凌雲坦言,目前黟縣旅遊業還處在初級階段,就景區管理而言,之前是分散在個體經營者手中,缺乏整體規劃,營銷手段單一,資金投入不足。就景區構成來看,同質化比較明顯。黟縣多以古村落爲主,古村落景區佔了全部景區的半壁江山。遊客到過西遞、宏村,其他古村落很少再去,出現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制約了縣域旅遊業發展。

“黟縣雖然是旅遊強縣,但旅遊對縣裏財政貢獻率還很低。”在程凌雲看來,走出景區,引導遊客到田間地頭體驗農事活動,參與到原住民生活中,這樣的休閒度假式旅遊附加值才更提高。同時,休閒旅遊還可以助力鄉村旅遊扶貧。

周曙光直言到,以前黟縣旅遊發展方式與現在大不同。那時旅委更多的職能是政府“接待”部門,要應付各種會議。此外,以前民衆出遊方式大多是報團旅遊,現在更多人青睞自由行、自駕遊。

如今,黟縣向“全域旅遊、全景黟縣”的新目標再次發力。記者從黟縣旅委瞭解到,黟縣將把全域旅遊融入到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採用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將旅遊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旅遊富民工程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度假區,逐步將黟西北建設成爲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底,全縣遊客接待量達到215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入境旅遊接待9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6335萬美元。

一手傳承歷史,一手開創未來。黟縣正在破繭成蝶,由旅遊資源大縣向旅遊特色強縣跨越。“未來,在黟縣‘大觀園’裏,不僅處處是景,步步入畫,而且還能讓遊客‘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周曝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