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女人情緒是不是不如男人穩定?

學問君 人氣:9.03K

情緒來源於哪裏,是情緒理論學界至今沒有討論清楚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女人情緒是不是不如男人穩定?

女人情緒是不是不如男人穩定?

入門問題的回答:

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作爲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人格特質之一,性別差異的統計學研究也比較豐富。作爲現代心理學核心人格理論的“大五模型”,神經質(neuroticism)也就是情緒穩定性維度在很多文化背景下都有性別差異的研究。1995年對於早期大五模型的元分析研究中(Guo)報告了女性具有更高的神經質(更低的情緒穩定性)。對於不同年齡段的性別差異研究中(Klimstra et al.,2009;Donnellan & Lucas,2008),也支援了同樣的觀點。而在36個國家的跨文化研究中(Costa,Terracciano,& McCrae,2001)同樣驗證了女性顯著更低的情緒穩定性。從人格特質的統計學角度,至少可以說在近40年時間內,女性的情緒穩定性更低,更神經質。

專業問題的回答:

情緒來源於哪裏,是情緒理論學界至今沒有討論清楚的問題。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理論都認同,我們的腦參與了情緒的生成;同時部分理論認爲,我們的軀體,尤其是肌肉和外周系統參與了情緒的發生。所以腦神經活動的差異、肌肉活動的差異、外周系統活動的差異以及其他一些內環境的差異(比如激素、信號物質的差異)都可能影響情緒的產生(和調節)。至少在情感水平(也就是情緒的身體/心理水平,而不是概念水平),以上的差異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穩定性差異。從這個角度講,女性生理週期中,激素水平的變化、血液的流失都會造成情感水平的變化,影響情緒的產生。而在週期性變化中,女性的波動幅度一定會大於男性(也有周期性變化)的幅度,這也可能是女性情緒穩定性低的根本原因。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從入門問題到專業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很明顯的跳了一步。情緒穩定性是一項人格特質,而激素的改變導致的情緒變異處於心理狀態水平,不是同一水平。幸好,詞彙學研究提供了相關的證據。de Raad & Kokkonen(2000)綜合之前的研究,提出“大五模型”的兩個主要維度“外傾性”和“情緒穩定性”與情緒周環模型(Russell,1980)的兩個維度“效價”、“喚醒度”具有明顯的詞彙學一致性,認爲兩者可能是同源的。問題並沒有結束,特質維度“情緒穩定性”相關的情緒維度是“效價”,也就是愉快/不愉快,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文化的語境下,情緒的不穩定都是和消極情緒的頻繁出現相關的。但是,在情緒維度的模型中(Barrett,2006),“效價”是環境變異的反映,而“喚醒度”纔是內部感覺的反映,也就是說激素水平更多的會體現在“喚醒度”上,而不是“效價”上。也就是說,女性激素水平的變化並不會直接帶來消極情緒的頻繁出現。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經期的疼痛、對效率低下的預期誘發了消極情緒,但這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解釋,因爲這種定期的疼痛並不能說明在更長的非經期時間內女性的情緒穩定性依然不佳的事實。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引入情緒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背景資訊,可能是環境背景,也可能是文化背景。就女性的情緒來說,社會文化對女性特質的塑造作用更有可能起到核心作用。也就是說,當男性和女性從幼年開始接受的情緒概念就是具有性別差異,處理某種情緒的策略也具有差異,甚至是父母、學校和社會接納不同性別的情緒表達水平都具有差異,女性很有可能是被教養成了“情緒穩定性”較差的個體。看到這類的回答男生應該知道的婦科常識有哪些? - 小二的回答,我們甚至可以說,由於女性特殊的生理週期,使得男性和女性都刻意的容忍了在生理期內女性不愉快情緒的過度表達,進而泛化到了更多的時間。

那我們就可以回答下一個問題了。自然賦予女性的更有可能是,在特定時期提高喚醒水平,或者爲了更好的受孕,或者爲了在緊急情況下保護自己和幼崽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能從雌性動物身上觀察到的更多是平靜-興奮的變異,而不是愉快-不愉快的變異。所以情緒穩定性的性別差異,很有可能是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後天發展出來的。對於男性,作爲狩獵、戰爭、工作的主力,從幼年開始就會被刻意避免某些負性情緒的概念,尤其是負性低喚醒的情緒,對於很多男孩來說,描述“悲傷”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對於女孩來說,不會說跌倒了不能哭,再痛苦咬着牙也要堅持,因爲從社會分工來講,她們沒有必要回避這些情感,所以也就被塑造出了這樣的情緒,“窮養兒,富養女”這樣的古訓也反映了這樣一種傾向。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極端情緒,恰恰相反,在狩獵、戰爭的過程中,男性需要更高的喚醒度來支援軀體運動的需要,男性在激烈的環境中會出現極度(極高喚醒度)的憤怒、興奮甚至悲傷。

雖然這種情緒穩定性的差異不一定存在在基因中,但同樣在社會文化的傳承中推動着人類羣體的生存和發展,甚至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基因中的某些屬性。女性更豐富的情緒,或者說更細膩的情緒概念範疇,其實更適合在和平的環境中生存,複雜的情緒概念系統意味着更豐富的體驗,更豐富的識別和更豐富的策略。在這個程度上,英雄難過美人關,一方面是性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恰恰是女性豐富的情緒表達和策略使男性難以招架。就像即使現代視角來看,我們也喜歡更神經質的林黛玉而不是情緒更穩定的薛寶釵。與此同時,神經質就意味着更強的不可預測性,情緒穩定性的下降意味着更低的效率。這也註定了女性很難成爲有力的成編制力量來進行戰備,當然也不需要如此,因爲女性對於古代甚至是近代的意義都是生育。

終極問題的回答:

我也算是女性主義者。我認爲在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的今天,“女性”性別的生物學意義基本上消失;同時如果和平時期、生產力獲得較高發展,“男性”、“女性”的性別差異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也基本消失。那麼“女性”的情緒特點(也可以說是“男性”的情緒特點)應該逐漸消失,至少在教養層面上不應該再進行差別教養。男孩和女孩都應該有獲得豐富情緒或者穩定情緒的可能,他們既可以選擇成爲藝術家,也可以選擇成爲政府首腦。我們並不應該在基因之外再製造任何差異化的刻板,這纔有可能發揮出人類羣體更多的潛能。當然這是我的期望,也有很多人在爲此努力。但我們不確定一百年、一千年就能完成這個目標。

不過,作爲學習、研究情緒的人,可能還有更有意思的視角。有人(e.g.劉慈欣)相信,第一個永生的人其實已經出生了。如果我們認爲這個是真實的,那麼從基因層面上基本不會對情感水平造成影響,那麼可能影響到情緒的只可能是社會文化層面。當我們的社會文化越發達的時候,我們對於情緒概念的分類就越精細,事實上網絡文化爆炸性發展的這些年,百度貼吧、QQ的表情都有了極大程度的擴充,才能滿足我們表達情緒的需要。在未來一百年、一千年,如果和平的話,我們的創造力和藝術性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這反而意味着我們會擁有越來越豐富、越複雜的情緒概念系統,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單就女性而言,女性的情緒穩定性比現在略有提升,情緒概念的豐富性擴充,表達方式極大的增加,與男性的差異不斷縮小。

TAGS: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