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學問君 人氣:1.53W

近年來,隨着高校的擴招,大學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巨大的競爭壓力,使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下面爲大家分析一下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1

1.易焦慮暴躁或低迷抑鬱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當意識到客觀實際與自己的主觀期望產生較大偏差時,往往會產生一種焦慮浮躁的心理。表現爲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狀。多次受挫後對找工作產生畏懼心理,既希望謀求理想的職業,又擔心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過分擔心找不到工作。當機會來臨時,無法完全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導致失去就業機會。

2.過度自負或過分自卑

自負心理在如今的大學畢業生身上表現得尤爲突出。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總覺得自己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工作單位提供的崗位無法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從而盲目攀比,虛榮心不斷增長,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導致對自己的劣勢和缺點估計不足,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與自負相對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學生常見的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心,過低地評價自己從而產生自卑心理。當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後,喪失了競爭勇氣,於是臨陣退縮。這一點在貧困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爲突出。

3.從衆心理嚴重

所謂從衆心理,主要是指個人受外界人羣行爲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衆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爲方式。從衆心理在就業方面表現爲畢業生一味追求熱門職業和工作單位,甚至不惜放棄自己所學專業。於是把自己限制在狹窄的求職道路上,錯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4.有明顯的依賴傾向

在就業過程中,有的畢業生對自身缺乏理性的認識,就業信心不足,猶豫觀望,就業依賴父母,依賴社會關係,依賴學校和老師。高校每年招聘季到來時,有些畢業生缺乏就業意識,對學校組織的專場招聘置之不理,等待輔導員老師將就業資訊發到自己的QQ上;在每年的大型雙選會上,學生家長、朋友代替自己與用人單位洽談的場面屢見不鮮。這些高校畢業生缺乏自我選擇決斷能力,不能積極主動地競爭,或推銷自己。從而喪失了許多寶貴的就業機會。

解決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1.社會方面

高校的招生規模和專業設定應該順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不要一味盲目擴招,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無業可就。政府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引導,鼓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就業、自主創業,努力爲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與擇業機會,完善就業市場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競爭機制。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大學畢業生的切身利益,爲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的同時,建立公平、公開的人才選拔聘用制度,爲每一個有才華、有能力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使畢業生能真正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2.學校方面

(1)根據市場需求,科學設定專業。

高校應把握就業市場動態,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優化專業設定,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在招生和就業工作上培養超前意識,深入調研、實時追蹤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具有潛在競爭力的專業,爲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行業培養專門人才。

(2)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也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透過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就業、創業大賽等,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爲畢業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創造條件的同時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從而能夠合理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標。

(3)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

學校應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整個大學教育,採取分年級的就業指導體系,針對不同年級設定相應課程內容。一年級以“目標教育”爲牽引,重點開展就業形勢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二、三年級重點開展以培養職業化精神與能力爲核心的素質拓展訓練方面的指導,四年級側重政策與擇業指導,同時應構建就業指導課羣,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4)高度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注意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尤其要關注畢業生羣體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針對畢業季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展開專題教育,定期爲學生提供個性化諮詢。另外,要加強心理諮詢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化人才,定期爲心理諮詢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培訓,不斷提高心理工作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3.家庭方面

家庭不僅是大學生的休息場所,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目標和價值觀的主要引導者。家長在大學生的就業擇業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願和愛好,鼓勵孩子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當孩子在就業過程中受挫,陷入抑鬱、煩惱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瞭解情況,採取措施安撫孩子情緒,幫助孩子重獲信心。

4.學生個人方面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核心是堅持立足於社會的擇業取向,大學畢業生要正確認識社會需要和個人價值的關係,把個人理想和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以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需要爲重。深入基層,到人民羣衆最需的崗位上工作,先就業後擇業,在就業過程中不斷充實、豐富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力爭在實踐中磨鍊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2)合理規劃職業發展,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大學生一入學就應該培養自己的規劃意識,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制定分階段生涯發展目標。在每個階段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自己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提高個人素質,爲步入職場奠定基礎。

(3)培養抗壓能力,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積極地面對困難和挫折,敢於面對失敗,認真總結失敗的原因,及時調整目標,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心理問題時,要不斷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可以透過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宣泄,必要時也可以向心理專家求助。

綜上所述,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引發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爲一種社會現象,而這種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存在的問題造成了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爲了減輕就業壓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在實踐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斷總結經驗,採取有效的解決方案,爲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2

(一)大學生擇業的心態表現

1.功利心理,大學生擇業心態及其調適。

這種求職心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或其他知識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們求職或擇業的動機既有爲國家、爲社會、爲人民做出貢獻的強烈願望,也有獲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許多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涌向經濟特區,涌向三資企業,或者是開創民辦科、工、貿一體的公司,往往出於這種心理。在有關部門最近對北京高校2000多名學生的調查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擇業傾向。當問及“您對人生價值怎麼看”時,選擇“人的價值既在於貢獻,也在於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爲70.1%、69.0%、72.3%、74.3%;當問及“您追求怎樣的人生”時,選擇“既追求爲社會做貢獻,也追求個人生活的幸福”的答案,一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爲92.4%、92.9%、94.1%和90.3%;當問及“您的人生哲學是什麼”時,選擇“多貢獻、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爲80.3%、78.2%、80.6%、84.4%;當問及“您選擇工作的標準是什麼排序”時,大學生把“工作條件好、有利於發揮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經濟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會地位高”排在第三位。從這些調查答案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們求職擇業時的功利心理。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清貧、社會潮流的影響以及校園經商的啓發,誘發了擇業中追求高經濟收入的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謂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選擇職業時有些人往往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而選擇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單位。這種心理在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求職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許多幹部、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高校、科研單位,認爲這些地方雖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穩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國營大、中型企業,也是出於安全穩定的考慮。此外,人們還發現懷着安全心理來求職擇業的人羣之中,家長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學生的家長說:“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風險掙大錢,只想幫他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了卻當家長的憂慮。”這種家長不在少數。

3.求“名”心理。

在消費者中,有一種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在求職擇業者當中也有這種求名心理,不瞭解職業的內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某些工作,單純追求“名望高、名譽好”的單位。

4.競爭心理。

商品生產的競爭是人們競爭心理產生的源泉。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實行獎學金和貸款制度、科研單位實行有償合同制、人才流動以及取消幹部終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競爭,保護競爭,從而強化了人們的競爭心理。

競爭心理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據一位已被上海希爾頓大酒店錄用的大學生說:“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資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說,我不滿意我原先所幹的研究所的工作環境。有人說我不知足,在有名氣的單位做清閒的工作夠愜意的,爲什麼還要調動呢?可氣就可氣在這清閒上,沒有多少活可幹,人又不能調走。我願意參與各種競爭,情願快節奏、高效率地幹,並希望工作之餘能自由自在地享受,這多痛快!”這位大學生的直言不諱代表了許多人的求職心態。

5.求閒心理。

求閒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中追求舒適、清閒的心態。在一些大城市裏常有這樣一種怪現象,即有些工作無人願意幹,而有些人無工作幹,使大批農村打工仔填補了空白。在一些招工見面會現場,常常看到許多手持求職證的人在”挑肥揀瘦”地尋求職業。他們寧可待業,也不願去當煤礦工人、紡織工人、清潔工人……有些熱門部門的招聘桌前卻人山人海,擁擠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還讓我們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紡紗機,沒門!寧可吃閒飯,幹個體戶,也不去幹那些出力不少,掙錢不多的工作。”求閒心理在大學生的求職隊伍裏可能只佔少數。

6.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爲了離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種求職心態。事業與家庭、工作與生活常常有許多矛盾,造成許多不便,從而在擇業時產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大城市而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學講師,爲了全家團聚,竟然屈就去當一名門衛。

在大學生擇業傾向上,也可以看到這種求便心理。據北京市有關部門1988年調查,當問及“假如您在畢業時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去向,您首選選擇哪些地區”時,大學生選擇北京的23.2%;選擇沿海開放城市的21.0%;選擇其它大城市的16.7%。理由是爲了生活、學習方便。1987年對部分高校在校生調查時,當問及這個問題時,大學生選擇大城市的佔24.2%;選擇離家近的單位的佔21.0%,選擇邊遠地區的只佔極少數。可見求便心理在大學生擇業中的位置。

7.奉獻心理。

這種心理常見於那些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的求職者。例如,放棄到國外繼承萬貫家財,立志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甘當螺絲釘的國家機關幹部;願做“蠟燭”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教師:甘爲人梯的科研人員;爲了國家的需要甘當“無名英雄”或自願到邊疆工作的人們等等,他們以過硬的思想素質和對人民、對祖國、對事業強烈的獻身精神,義無返顧地選擇國家急需的工作,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往往更能做出較大的成績。奉獻心理是我們在擇業指導中應大力提倡的一種職業品德。

8.從衆心理。

從衆心理在求職擇業時也會常常遇到。一些大學生在求職現場尋找熱門職業,報考的人數越多,她們對那些職業的渴求越大。於是人們在求職時紛紛擁擠在“三資”企業、大飯店及外貿部門等狹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爲此“獻身”或受騙。因此,我們在就業指導中再三告誡學生,求職擇業是一項嚴肅鄭重的大事,一定要認真考慮,謹慎從事,決不能“跟着感覺走”,盲目從衆。

9.依賴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流傳很廣的社會俚語也在左右着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很多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就是由家長或中學老師做的主,臨近畢業時,這些人又把就業的希望寄託在學校和老師身上,懷着“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賴心理,就業參考《大學生擇業心態及其調適》。即使畢業分配製度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但仍有爲數不少的大學生盼望國家繼續“統分統配”。他們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稱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自己到處奔波。於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長尋求幫助、有的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貽誤選擇。

(二)大學生擇業的心理問題及其調適

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新型就業辦法在大學生的心中引起強烈的波動,在不少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了消極不良影響,也可以說是種種的心理誤區與心理障礙這對大學生順利擇業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動走出心理誤區,排除心理障礙,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去迎接就業這一人生的重大選擇。

1.擇業自卑感及其心理調適。

在擇業問題上,自卑感強的同學最主要的問題是,對自己的能力缺乏瞭解,缺乏自信心。這是大學生很容易產生的消極心理,面對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較普遍的。自卑感產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環境的、家庭的或社會的等原因,但主要還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擇業中總是自己拿不定主意,過分退縮,對自己能勝任的工作,也不敢說“行”,總是說,“試試看”,顯得很沒自信等。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有自卑感。怎樣消除自卑感呢?首先要相信自己,因爲自卑主要產生於缺乏自信心。車爾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個總想着:‘我辦不到’,那他必然會辦不到。”一個人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有,而是在不斷戰勝困難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碰到困難和挫折。正如有的人講“上帝不會把所有幸運都送給別人,而把所有不幸帶給你”。應該說張海迪是最不幸的,她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連行動的自由都沒有。但她身殘志堅,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她不但獲得碩士學位,還自學掌握了幾門外語,翻譯了大量的外文資料和著作,贏得了社會的承認,成爲當代青年的楷模。克服自卑感的最好辦法是行動,在實際行動中逐步加強一種信念——我幹什麼都行。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必須消除的心理障礙,市場經濟需要開拓精神和自信心,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職過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求職時畏首畏尾會給人以無能的印象,使求職不易成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正確評價自己對有自卑感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正確評價自己的辦法就是要糾正過低的自我評價,多找自己的長處,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這些本來就屬於你的財富對於你恢復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長,利用自己的優勢以長補短,尋求成功的經驗,增強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經常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說:“別人能幹好,我一定也能幹好”,“我行,我一定能幹好”等。

再次,克服懼怕心理。不要怕失敗,因爲失敗並不表示你不如別人,失敗更不表示你一事無成。充滿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2.擇業焦慮及其調適。

畢業分配製度的改革,使大學生求職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拓寬了大學生職業選擇面。職業選擇自由度越大,職業選擇行爲的責任越重,擇業心理壓力便越大。事實也是如此,畢業分配製度未改革,大學生們呼喚新的畢業分配政策的出臺,想衝破舊制度的束縛;然而一旦把求職的自主權送到他們手中時,他們面對風雲變幻的市場經濟、競爭的風險及各種資訊的刺激,反而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產生了危機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懼感。例如,這幾年實施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策以來,總有一部分人一時沒找到工作,這本來是正常現象,要找到本人求職願望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需要時間過程,甚至是機遇。但不少同學怕自己走入這個行列而憂心忡忡。有的同學面對用人單位嚴格的錄用程序:筆試、口試、面試、心理測試,感到膽戰心驚。尤其對自己嚮往的高職、高待遇的單位,參加競爭的人越多,錄用條件越嚴格,有的同學就越失去了被錄用的信心。當然還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職困難,有的因自己學習成績不佳而煩惱,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緊張。這些都是擇業心理焦慮現象的表現。

剛走出校門,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對選擇職業這一人生大課題產生擇業的焦慮心理是正常現象。加之我國剛剛進行畢業分配改革沒幾年,很多人對人才競爭不瞭解,沒體驗,心中無數也容易產生各種焦慮心理。一般來說,適度的焦慮使學生產生壓力,這種壓力是對自身惰性的進攻,它可增強人的進取心,人只有面對壓力纔會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產生求勝的心理和行動。這樣的戰勝壓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勝枚舉。但是,如果心理上過度地焦躁、沮喪、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時問內化解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成爲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它會嚴重影響學生本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埋沒他的潛能和才華,給就業帶來不必要的困難,影響擇業的進程,甚至造成擇業失敗。

要克服焦慮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觀念,打破中國傳統的事事求穩、求順的思想,樹立市場競爭的新觀念。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生活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恐怕要伴隨你一生。大學生求職過程就是競爭過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職業,如果沒有競爭意識,不繼續努力,也還可能丟掉這個工作。有競爭必定會有風險和失敗,確立了競爭意識,不怕風險和挫折,焦慮的心理必定得到緩解或克服。當然還應克服擇業心切、急於求成的思想。這樣做容易使擇業失敗,失敗的體驗又會強化沮喪、憂慮的情感。客觀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設計求職目標,儘量減少挫折,增強求職的勇氣,也會減輕心理焦慮的程度。

3.擇業嫉妒心理及其調適。

所謂嫉妒,就是在求職過程中對他人的成就、特長或優越的地位持既羨慕又敵視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內化就是嫉妒心。這種心理的主要特徵是把別人的優越之處視爲對自己的威脅,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懼和憤怒,於是藉助貶低、誹謗以致報復的手段來求得心理的補償或擺脫恐懼和憤怒的困擾。實際上這是一種變態的心理滿足方式。強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會對本人及對方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在某些國家正式將其列爲一種心理疾病。

嫉妒心在大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只不過是輕重有別。在實際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爲嫉妒的對象,如嫉妒別人長得高、漂亮,嫉妒別人能歌善舞,嫉妒別人朋友多,嫉妒別人學習好等。在求職問題上嫉妒心理的表現如看到別人某些方面求職條件好,或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時,產生羨慕,轉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態。甚至爲不讓別人超過自己,而採取背後拆臺等不良手段。別人成功了則說風涼話、諷刺挖苦、造謠中傷以發泄自己的惱怒。在擇業中嫉妒心會使人把朋友當對頭,使朋友關係惡化,嫉妒心還會使團體內(班級或宿舍內)人心渙散、人際關係冷漠,嫉妒者本人也會增加內心痛苦和煩惱,甚至影響求職的順利進行。所以嫉妒心是於人於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態,新時代積極進取的大學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嫉妒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狹窄,虛榮心太強,名利思想太嚴重等,實質上是自私的表現。嫉妒心是市場競爭中的一種不正當的以極端個人主義爲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強自我修養,提高道德水平來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兩點:其一是要真誠待人,其二是要學會愛人。做人要誠實,這是立身之本,誠實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懷坦蕩,瀟灑地工作和生活,不會因做了虧心事而自欺欺人、擔驚受怕、惴惴不安。誠實的人還可以主動改善人際關係,做好工作,使事業取得成功。愛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這是我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寶貴的道德遺產。古時候孔子在解釋“仁”的涵義時只概括爲兩個字:“愛人”,“愛人者恆愛之”,是古今以來顛撲不破的真理。有了這種精神境界,就能夠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別人有困難時給予幫助,有痛苦時給予安慰,就不會產生嫉妒心理。當然提高道德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從一點一滴做起,長期地加強自我修養。如果體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透過自我意識的控制、調節,及時把這種不良意識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別人在某些方面確有優勢,而自己明顯不足,就要坦然對待,審時度勢,下決定去超越,或轉移競爭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績。90年代的大學生應有這樣的胸懷,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要有勇氣超過別人。

4.擇業怕苦心理及其調適。

現代大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生活的磨鍊,普遍缺乏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目前在大學生中存在着學工不愛工,學農不愛農,在畢業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蘭(蘭州)的現象是明顯的例證。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職業的選擇標準是三高,即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高是要求工作環境好,又有發展前途,最好是彈性坐班的單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經濟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職位高就是要求社會地位高,最好是國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大學生要求所選擇的工作要名聲好一點,牌子響一點,效益高一點,工作輕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鬆一點,這是典型的貪圖享受怕吃苦的表現。在怕苦心理的驅使下,學生們選擇職業的面很窄,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學校一宣佈某外企招聘人,幾個名額能有幾百人參加:而一些國家需要但不能滿足“六點”的單位求賢若渴卻無人問津。這種局面的直接後果是增加了大學生求職的失敗率和困難,有些同學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六點”的結果。怕苦的心理嚴重影響擇業的成功率,因此大學生求職前就應克服怕苦的心理。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能吃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會有事業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職位也同樣需要吃苦。曾有過一些大學生,千方百計擠進了外企後,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緊張的節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應認識到最艱苦的環境,最容易鍛鍊人,也最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級企業家美國的哈默博士,他在23歲時已是百萬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這些發達國家發展自己的事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勇敢地進入百廢待興、千瘡百孔的前蘇聯,在那裏他住的是從未見過的污穢的房間,與臭蟲、老鼠爲伴,沒有洗澡間,沒有水,沒有面包。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他做了石棉、鉛筆、毛皮、古董等多項生意,他的事業又取得巨大的成功。當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養自己艱苦奮鬥的作風更需要實踐,大學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有意識地做好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這對求職成功會大有益處。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3

1.社會方面

從學校方面來說,高校的招生規模和專業設定應該順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不應一味盲目擴招,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無業可就。從政府方面來說,政府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引導,鼓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就業、自主創業,努力爲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與擇業機會,完善就業市場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從企業方面來說,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大學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在爲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的同時,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聘用制度。爲每一個有才華、有能力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使畢業生能真正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2.學校方面

(1)根據市場需求,科學設定專業。

高校應把握就業市場動態,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優化專業設定,努力提高辦學質量。鍛鍊招生和就業問題上的超前意識,深入調研、實時追蹤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具有潛在競爭力的專業。爲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行業培養專業性人才。

(2)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也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透過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就業、創業競賽等,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爲畢業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創造條件的同時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從而能夠合理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標。

(3)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

學校應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整個大學教育,採取分年級的就業指導體系,針對不同年級設定相應課程內容。比如:一年級以“目標教育”爲牽引,重點開展就業形勢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二、三年級重點開展以培養職業化精神與能力爲核心的素質拓展訓練方面的指導,四年級側重政策與擇業方面的指導,同時應構建就業指導課羣,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4)高度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注意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尤其要關注畢業生羣體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針對畢業季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展開專題教育,定期爲學生提供個性化諮詢。另外,要加強心理諮詢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化人才,定期爲心理諮詢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培訓,不斷提高心理工作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3.家庭方面

家庭不僅是大學生的休息場所,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目標和價值觀的主要引導地。家長在大學生的就業擇業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願和愛好,鼓勵孩子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當孩子在就業過程中受挫,陷入抑鬱、煩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瞭解情況,採取措施安撫孩子情緒,幫助孩子重獲信心。

4.學生個人方面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核心是堅持立足於社會的擇業取向,大學畢業生要正確認識個人價值和社會需求的關係,把個人的理想和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以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需要爲重。深入基層,到人民羣衆最需的崗位上工作。先就業後擇業,在就業過程中不斷充實、豐富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力爭在實踐中磨鍊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2)合理規劃職業發展,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大學生一入學就應該培養自己的規劃意識。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制定分階段生涯發展目標。在每個階段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自己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提高個人素質,爲步入職場奠定基礎。

(3)培養抗壓能力,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積極地面對困難和挫折,敢於面對失敗,認真總結失敗的原因,及時調整目標,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心理問題時,要不斷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可以透過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宣泄,必要時也可以向心理專家求助。

在當今社會中,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引發心理問題已經成爲一種社會現象,而這種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存在的問題和它帶來如今的嚴峻就業形勢。爲了減輕就業壓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在實踐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斷總結經驗,採取有效的解決方案,爲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4

【摘 要】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教育階段、擴招政策出臺以後,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紛紛選擇以兼職的方式提前進入社會以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迎接就業帶來的巨大挑戰。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綿陽幾所高校學生的兼職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並以此爲視角進一步探析當前大學生就業擇業的現狀與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擇業;兼職;問題;探析

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據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再創新高,達到680萬人,這對本來就面臨嚴峻形勢的就業市場又帶來了不小衝擊。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也加入到了兼職行列,成爲兼職領域的主力軍,面對日益龐大的兼職隊伍,我們不禁提出了這些疑問:大學生兼職的目的是什麼,透過什麼途徑需找兼職,兼職與專業的相關性如何?兼職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他們還需要哪些幫助?帶着這些問題,我們對綿陽幾所高校的近3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瞭解這些大學在校生的兼職情況及相關看法。

本次問卷調查法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調查對象,共抽取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範學院、綿陽職業技術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四所不同類型高校的部分學生進行調查。調查中,總計發放問卷300分,有效問卷265份,有效回收率爲88%,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學生中有93%的學生表示具有兼職的想法;82%的學生對在校兼職持肯定態度,對於兼職收入,84%的學生用於生活費用,9%的學生用於戀愛開支,7%的則用於長期投資。當遇到不公平待遇時89%的學生均選擇忍氣吞聲,4%的學生選擇告訴家長或同學,只有1%的同學選擇付諸法律或向相關部門投訴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兼職與學業是否矛盾問題上,有67%的學生表示會放棄兼職好好上課,而卻有29%的學生表示會堅持兼職,4%的則表示會看情況。

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1 學生兼職情況的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兼職已經成爲大學校園一道獨有的風景線,大學生兼職的比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越開越多的大學生大一開始就投入極大的熱情於兼職工作,而學校和家長也對學生兼職持比較積極的支援態度。

1.1.1 大學生兼職的目的

大學生兼職的目的往往具有多重性,很多同學都不是因爲一個單純的目的而從事兼職工作,賺錢也不是唯一目的,而更多是希望透過兼職儘早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儘早瞭解社會和探究社會。這說明當代的大學生具有更加強烈的獨立意識,想透過自己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當然,學生的兼職目的也折射出目前社會競爭的激烈和就業壓力的巨大。

1.1.2 大學生兼職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的首要任務還是學習,學生平時沒有很多的時間獨自去尋求兼職工作,他們主要透過其他兼職同學的介紹、校園海報資訊、校外媒體招聘資訊和中介介紹尋找兼職,其中熟人的介紹和校外招聘資訊又成爲最主要的求職渠道。這說明面對高額的中介費和大量的虛假資訊,學生們更希望透過安全免費的途徑來獲得兼職工作,尤其是對學校寄於了厚望,多數學生急切盼望學校能夠多提供與自己本專業有聯繫的工作崗位資訊,或者多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與用人單位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同時定期舉行大型的專兼職現場招聘會,增加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零距離交流與接觸。

1.1.3 大學生兼職的工作種類,表1

表1顯示,家教、餐飲服務、派發傳單等簡單的工作成爲了大學生兼職的首選,兼職種類相對比較單一。學生在選擇兼職工作時比較傾向於時間靈活、技術含量較低、專業性要求不高的'工作,這樣不同層次、專業、年級的大學生都能勝任。從大學生兼職的崗位來看,兼職工作幾乎很難運用到他們的專業學科知識,更不要說在兼職中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而大多數工作單位也只是看中了學生的廉價勞動力而非能力,這讓大學生想在兼職中獲取鍛鍊的目的大打折扣。

1.2 大學生兼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2.1 兼職的內容和途徑有限

大學生參與兼職的人數龐大,參與的兼職工作種類也很豐富,但是兼職的內容和途徑卻非常有限,多是以服務性行業爲主,工作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任意性,讓學生的收穫與自身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而從兼職的途徑來看,由於社會和學校都沒有相對比較完善正規的學生兼職指導機構和部門,學生的兼職只能是自發、各負其責的個人行爲。而大學生無論是在社會經驗、人際關係還是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缺陷,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上當受騙、權益受到侵害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1.2.2 大學生兼職中的維權困難

大學生初次涉足社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很多困難和問題,拖欠工資、剋扣工資、被中介公司欺騙甚至受到歧視等等都成爲大學生在兼職工作中遇到的大*煩,更爲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在兼職中不知情的捲入一些傳銷組織而長時間無法脫身,更有學生因無意陷入“詐騙團伙”而喪命的悲劇發生。這些後果的產生除了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家法律在這個領域的缺陷,我國現行法律中缺乏保護在校大學生兼職權益的相關法律規範,這就爲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中介公司、用人單位提供了可趁之機,從而讓他們能夠利用學生謀取不當利益。

1.2.3 高校缺乏專門的兼職指導機構和諮詢部門

本文開頭提及兼職中只有1%的同學選擇付諸法律或向相關部門投訴以維護自己的權益。這說明大學生在兼職的經歷中始終是弱勢羣體,他們往往孤軍作戰,缺少社會、學校甚至是家庭的幫助。而學校作爲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領域,在這方面更是責無旁貸。調查中,一般以上的大學生認爲學校應該成立相應的兼職指導機構或者是諮詢部門,引導學生需找正確的兼職途徑,指導學生認識在兼職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2 兼職情況所引發的大學生就業擇業思考

當前我國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觀不成熟,對就業形勢表現出過分的焦慮與急躁,依賴心理過重,就業壓力巨大。因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是我們當前應該思考的重要環節。

2.1 國家、社會、學校的正確引導和支援,爲大學生的就業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國家不僅要加強宏觀調控,還應該查漏補缺,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去彌補就業市場的缺陷和不足,從而進一步改善就業環境,完善就業市場。社會應加強監督,完善機構設定,爲學生的就業增加法律和機構保障。作爲學校,應積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辦學質量,增強學生信心,從而加大就業競爭力。

2.2 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教育

廣大學生家長要克服守舊、傳統的就業觀念,引導子女形成“先就業再擇業”,“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勵子女參與競爭,同時,要對子女進行畢業前心裏梳理,積極將子女的思想狀況與學校進行溝通,以緩解壓力,增強學生在就業擇業問題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3 大學生自身的完善和調整

大學生應該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認清社會形勢,瞭解社會所需,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同時,增強自己的就業技能實力,保持良好心態,提升自己在競爭中的實力,切勿在競爭中自暴自棄、輕言放棄,努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5

從有了去韓國留學的想法,大家多少都會經歷一個比較茫然的階段,這個階段大家可能會從四面八方瞭解非常多的韓國大學和專業,但是卻不知道哪一個是最適合自己的,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韓國留學專業和大學選擇問題!

一、切合自身實際,量體裁衣

根據自身的學歷情況,選擇門當戶對的大學。只有這樣做,才能在進入韓國大學後跟同學之間的學習能力差距小,提高自己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差距不大理解能力差不多,這樣才能夠最終順利完成學業,拿到畢業證書。目前韓國的大學教育處於寬進嚴出的現狀,語言關透過以後入學還是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如果每年要修的學分修不夠,最終也只能延緩畢業甚至是無法畢業。

二、根據家庭實際經濟情況選擇就讀城市

首爾是韓國的首都,同時也是韓國消費最貴的城市,目前消費水平超過日本的東京,排在亞洲首位。消費高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餐費和住宿費上,還有學費也是要比其他城市貴很多。第二大城市釜山,是韓國的最大港口,消費水平僅次於首爾。除此以外的城市,費用數額比以上兩所城市偏低10%-15%。

三、慎重選擇專業

目前,韓國領先的專業有:電子通訊,船舶製造,電子商務,汽車製造,遊戲軟件開發、美容等。除了需要考慮自己目前的語言水平,能否在這個專業學習上順利溝通順利求學,還要考慮這個專業畢業後就業率如何。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6

澳洲留學選擇大學與專業之前需考慮的兩大問題。前往澳洲留學的留學生在選擇哪個大學和專業之前,提醒大家應該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留學之前有沒有進行全方位的自我審視

在國外安心學習的人是留學生中的主流羣體,他們在努力學習的同時,還要合理安排時間打工賺錢,但也不乏有個別人出去後不好好學習,經常曠課、逃學、考試掛科,甚至有人還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慣這部分人的行爲,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留學生羣體的聲譽。他們不僅浪費金錢也浪費了寶貴的青春。據介紹,很多學生剛開始去不習慣國外的生活方式,語言不通,爲了儘快適應生活,他們會去找同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大家一起互相鼓勵、打氣,共渡難關。

因此提醒並建議家長和學生們,在決定出國留學之前一定要先確定你出國留學的目的以及在異國他鄉生活的能力,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自制能力。

第二,出國留學後準備移民還是回國

也有的學生說:這主要看自己的專業在國內的前景。我是學教育的,回國後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技巧進行推廣,這對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

肖老師也瞭解到有些學生說,暫時不想回國,他們覺得國外的生活環境不錯,也適應了這種生活方式,想多學點知識。也擔心自己在國外學的知識回國後得不到認同,找不到理想的職業。

面對不斷攀升的出國留學生人數,他們畢業後的出路也值得深思。回國還是繼續留在國外,是擺在他們面前無法逃避的一道選擇題。該怎麼走,去哪兒,需要認真權衡。

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 篇7

一、準確自我定位,明確發展方向

當今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有自身的優勢,舞蹈專業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個人的不同條件、特點和目標,準確自我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爲自己的藝術之路作好定位與規劃。

目前,舞蹈專業學生就業需求日益多樣化,國內各藝術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專業“精英”教育的模式,開始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舞蹈教育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爲學生個人的發展鋪設了更多的可選道路。畢竟,“精英”或 “明星演員”只是鳳毛麟角,因此,舞蹈專業大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涯中,要根據自身條件、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注重其他科目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修養,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優勢與特長,儘早明確發展方向,並在教育、編導、理論、策劃、管理、傳播、文化交流等與舞蹈專業相關的領域做出多方面的選擇,爲日後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礎。

二、挖掘自身潛能,提高綜合素質

近些年藝術類專業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反饋的資訊表明:應聘者的綜合素質是用人單位普遍參照的選擇依據。許多用人單位反應,一些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存在“心浮氣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誇誇其談”等現象;有的受自身素質或就業方向的侷限,產生改行和放棄的念頭;有的因爲受不了工作單位的嚴格管理、善意批評或難以適應理想與現狀之間的巨大差距;有的沮喪之餘,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審視,陷入了頻繁“跳槽”卻依然沒有找到滿意工作的尷尬處境,給用人單位與個人都造成了巨大損失。

由此可見,舞蹈專業大學生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同時更需要提高環境的適應能力、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舞蹈專業的大學生只有將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培養創造思維,適應時代需要

當代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作爲巨大精神力量又將極大地推動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舞蹈專業大學生更應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充分挖掘個人潛能,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在現實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某些缺乏創造力的同學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脫穎而出。筆者在一次課堂作業中發現,只有少數同學會在敘述某一動作規定要求時聯想到其他與此相關的動作,並舉一反三,歸類、總結,附以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這些同學大都具有思維活躍、善於思考和想象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創造思維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在開發人的潛能中培養出來的。舞蹈專業的大學生只要注重平時生活的點滴積累,積極參加各種創造活動,勇於發現和敢於探索,善於聯想和勤於創新,那麼在經過四年系統的舞蹈專業化訓練後,必將綻放別樣的光彩,建立充滿創造力與想象力的自信人生。

真心希望懷揣夢想的舞蹈專業大學生們,在當今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就業大環境下,紮實走好大學階段的每一步,爲日後的成功奠定堅實基礎,用不斷創新的精神去實現人生價值,成爲德藝雙馨的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