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不能拿來試探的人性

學問君 人氣:6.25K

人性是什麼呢?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想試探人性,但其實人性是不能拿來試探的。下面不能拿來試探的人性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能拿來試探的人性

  

1.房間內的煙霧

一羣大學生被邀請參加一個討論。在討論開始前的準備階段,他們要在一個“等待室”內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實際上,這個所謂的“等待室”,已經事先裝好了機關,會在他們填寫問卷的6分鐘裏,不斷噴出無害但是很嚇人的白色煙霧。實驗者設定了三種情景:1)等待室只有一個大學生;2)等待室裏面有三個互不相識的大學生;3)實驗室有三個大學生,但實際上有兩個是托兒,他們對煙霧不管不顧。實驗者分別記錄下三種情況下,大學生報告等待室內煙霧的情況。

實驗結果:在2-6分鐘內,1)裏面75%的學生報告了煙霧,2)的情況下是38%,3)是10%。

是不是感覺很奇怪,在看下一個,會更離奇些。

2.受難的女士

招募大學生在一個房間內填寫問卷,事先,會由一位女士教導大家如何填寫問卷。她在講解完之後,會去隔壁的屋子裏處理事務,在這個屋子填寫問卷的大學生,能清楚地聽見隔壁的動靜。幾分鐘後,隔壁傳來一聲巨響,接着就是那名女士的呼喊聲:“哎呦!天啊!我的腳不能動了……”實驗者設定了四種情景:1)一個大學生單獨在屋裏;2)兩個大學生,彼此是朋友;3)兩個陌生的大學生;4)兩個大學生,其中一個是托兒,對女士的呼喊不管不顧。實驗者記錄四種情況下,大家對受難女士的反應。

實驗結果:四種情況下,有人跑去幫忙的比例分別是70%,70%,40%和7%。

這個實驗,看起來是不是和前面的新聞有點像了呢?

3.癲癇病發作的人

實驗者安排大學生在一個小房間內,告訴他要與隔壁房間的'人進行一場討論。討論會正常的開始,但是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隔壁參與討論的人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接着他的聲音越來越模糊,但是聽上去激動不安,最後“砰”的一聲倒在地上,不再說話,他的表現就像是癲癇病發作了。實驗設定成三個情景:1)參加討論的只有兩個人,一個大學生和癲癇發作的人;2)參加討論的是三個人,一個大學生,一個癲癇發作的人和一個托兒;3)討論的是六個人,一個大學生,一個癲癇發作的人和四個托兒。實驗者會觀察不同情況下,參加實驗大學生的反應。

實驗結果:在那個不幸的討論者癲癇發作結束時,大學生採取行動的比例分別是85%、62%和31%,而三種情況下,大學生採取行動的平均時間分別是52秒、93秒和166秒,即參加討論的人越少行動越快。

爲什麼會見死不救?

拉坦內和達利的系列實驗,印證了心理學上的“旁觀者效應”:即旁觀的人越多,一個人採取助人行爲可能性越小。對此現象,多數人支援的解釋是責任分散。當有很多旁觀者在場,因爲大家都是潛在的施助者,所以每個人傾向於認爲自己承擔的責任會更小,結果就是大多數人都沒采取有效的幫助。

這系列實驗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現在回過頭來看吳萍老師的悲劇,簡直就是旁觀者效應實驗的現實版重現。只不過房間內的是一羣中學生,他們填的是考試卷而非調查問卷,而參與者有幾十人之多。

現在網上很多聲音是在指責在場的考生,說他們見死不救云云。誠然,一個生命在他們面前死去,他們沒有第一時間採取救助行動,錯過了黃金搶救時間,從道義上他們有一定的責任。但是真的要上綱上線到“冷血”的地步嗎?如果換一個羣體,小學生或者大學生、日本中學生或者美國中學生、成人或者孩子,不少人都有可能採取一樣默然的態度。抑或換一個情景,這是在市中心步行街上的搶劫案,或者有人在居民區縱火,或者是在飯店內當衆殺人,還是會有很多人沒有上前施救。我說的這些不是空穴來風,就在兩年前,就有一羣人在某快餐店內當中打死一名女士,卻遲遲沒人伸手援助。

責任分散,這是人性的弱點,就像人類的懶惰與自私深深埋藏在人的心底裏面。當然,影響助人行爲因素還有很多,比如求助信號的強度、求助者與幫助者的距離、助人的風險與代價等。那一天,如果在考場裏面只有很少幾名學生,如果考場裏面還有其他監考老師在場,如果吳老師病發時產生了更大的動靜,或者她坐在前排,這個悲劇可能不會發生,吳老師還有搶救回來的希望。但是生活沒有如果,斯人已逝,逝者不可復生。

雖然人性的弱點很頑固,我們還是要希望這樣的悲劇以後少發生一些,畢竟在實驗中,我們還是看見了有人採取了助人行動,畢竟現實生活中還是會有人勇敢站出來,我們相信人性還是有光輝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