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大師”都是心理學家?

學問君 人氣:1.93W

“大師”都是心理學家

“大師”都是心理學家?

借用古代先賢的智慧

王立羣先生用一則則成語講解一個個現實中的熱點問題,藉此將成語釋義與現實相結合,提升公衆閱讀成語的興趣。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內蘊的傳統文化對現實極具借鑑意義,但當下卻存在“成語濫用”和解讀不夠等弊端,他的解讀爲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漢語成語的範本,語言幽默,學理嚴謹,深入淺出,讓人不忍釋卷。

有人說“大師”都是心理學家,這話一點也不錯,一個成功的“大師”,其必備之技便是“攻心術”。他們察言觀色、審時度勢,從人的表情、話語、行爲中,揣測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因勢利導,投其所好,展開攻心大戰。

“投其所好”,指的是迎合別人的喜好,最早出自《莊子》這部典籍。在其中一篇中,表達的主題就是“順其喜好,天下無難”。

“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計之一,也是“投其所好”的成功案例。魯僖公二年,晉國國君晉獻公爲了討伐虢國,向虞君請求借道。一番調查之後,晉獻公了解到虞公生性好貪,而且是貪得無厭。晉獻公知道只要有愛好便是有缺陷,便能從中開啟口子。

於是,晉獻公便投其所好,拿出晉國的看家寶貝——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這可是稀世珍寶,晉獻公也是狠了狠心纔將兩件國寶送給了虞君。晉國的狼子野心,虞國大夫宮之奇看得很清楚,他強烈建議虞君不要同意晉國的借道請求,但是虞君早已收了別人的稀世珍寶,當時正愛惜得不得了,一旦不同意借道,寶貝自然得還給人家,哪裏還聽得進去宮之奇的諫言呢!

晉國奪取下陽之後,因爲物資裝備等原因就回國了。回國之後的晉獻公備感痛快,他沒想到兩件寶貝真就換來了一座下陽城,買賣着實划算得很呢!這次討伐虢國,實際上是一顆試金石,是爲了試試虞君的真實態度。嚐到甜頭的晉獻公決意再次借道伐虢,自然這次不再是小試牛刀,而是奔着端掉虢國與虞國兩個國家的目的去的`。

虞君再次收到了禮物,又准許了晉國的假道請求,這次,宮之奇強力進諫,認爲不應該再放縱晉國的慾望,不能對晉國放鬆警惕,一旦虢國滅亡,下一個滅亡的就是虞國。但是,虞君已經被晉國的禮物迷住了雙眼,看不到晉國糖衣炮彈之下掩蓋的狼子野心,天真地認爲晉國與自己是同姓,不可能害自己。就這樣,晉國軍隊再次假道虞國伐虢,如同在自己國家一樣順暢。但是,這次晉獻公沒有上次那般友好,更沒有在戰勝之後送給虞君禮物以表謝意,而是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順手牽羊”地將虞國給滅了。虞君最終爲自己的貪慾付出了代價,不僅自己成了俘虜,而且之前他視若珍寶的“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還沒在手裏焐熱呢,滅國之後非常自然地又回到了晉獻公手裏,虞君既丟了芝麻,更丟了西瓜,到頭來兩手空空,悔不當初啊!

《淮南子》中有一句話:“魚不可以無餌釣也。”後人將其概括爲“無餌之鉤,不可以得魚”。意思是說,想要釣到魚,只有釣鉤,沒有魚餌,那是不可能的。“大師”行騙能屢屢得手,因爲他們非常清楚釣魚必須有餌,深諳用餌之道,這個“餌”,就是被騙者“所好”。漢語中有個詞語“誘餌”,的確是很形象的,這是引誘他人上當的關鍵。投其所好,就是抓住了這個關鍵,掐準了這個死穴。中國古代的皇帝都希望長生不老,於是投其所好者方術之士就“應需而出”。

TAGS: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