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學問君 人氣:9.07K

開題報告是寫畢業論文的第一個任務,其作用是闡述論文選題依據以及講述初步構思的實驗思路,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歡迎閱讀參考。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題目:解讀託妮·莫里森《寵兒》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一、選題的目的、意義(理論、現實)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1、選題的目的:

託尼 ・莫里森是當代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寵兒》是她的第一部歷史小說,這部小說在1987年一經問世就轟動了整個美國文學文壇 ,並在1988年獲得美國普利策文學獎和肯尼迪獎。199年,莫里森憑藉 《寵兒 》這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作家。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於作者在創作過程當中對於本土文化的借鑑和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的運用。在小說中,作者完全打破了生與死、人與鬼的界限,創造出一個魔幻與現實相融合的世界,從而揭示了黑奴生活的悲慘經歷和遭受的巨大心靈創傷。

2、選題的意義:

2.1理論意義:透過這部作品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莫里森的作品,體會其中的藝術魅力,領略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

2.2現實意義:透過研究小說,來展現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象,使國內讀者更加了解美國的黑人現狀。

3、國內外研究概況:

在國內,《寵兒》以赤裸裸、血淋淋的母愛震撼了世界。從黑人女性主義者的角度,莫里森突破傳統文學藝術,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從魔幻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使用了多角度敘事方式、怪誕、象徵主義等創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後現代敘事風格。這些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使用,使作品在擁有美感的同時,更利於讀者理解主題。

而在國外,評論界對於《寵兒》的評論角度各有側重。較爲多見的評論者把他們的目光放在對這部作品歷史價值的關注上,不少評論家認爲《寵兒》再現了美國的歷史,琳達·克魯霍茲說:"莫里森透過美籍非洲奴隸的行爲與意識,而非透過占主導地位的白人社會的角度來塑造歷史。"克魯霍茲還指出,這一歷史的再現不僅成爲小說人物內心創傷得治癒的過程,而且也爲讀者和作者完成這一過程。她認爲《寵兒》實際代表着已被遺忘的、過去的精神,這個精神"必須得到深愛,即使它既不可愛,又難以捉摸。" 也有人以神祕主義的眼光來看這部小說,甚至把《寵兒》當作一部關於鬧鬼的故事來讀。凱羅·E·史穆德說:“儘管這部小說在敘述上打破常規,因而對其進行的評論無法有一個整齊劃一的結論,但它在敘述結構上始終貫穿着鬧鬼的.主題,直到最後生活中的這一混亂以鬼被驅趕而告了結。”

二、本課題的理論依據、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步驟及進度安排

1、理論依據:莫里森的《寵兒》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是因爲作者將小說植根於自身的黑人文化傳統,在創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現代文學流派的精髓,又運用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透過對魔幻現實主義的運用,莫里森在小說中充分將神奇與現實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了強烈的魔幻式美學震撼效果,並深化了作品對現實的反映。《寵兒》已躋身於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傑作之列,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稱爲善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現代神話”的小說家。

2、研究內容:該論文基於《寵兒》現有的研究成果,對這部經典文學進行解讀,重點在於討論莫里森在《寵兒》中運用的獨特的寫作技巧——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並以此爲分析重點,追溯黑人歷史,重述事實真相,追蹤小說主人公追求心靈重構的精神之旅,探索美國黑人的未來之路。

3、研究方法:本文將透過觀察法、文獻研究法,透過對比分析和舉例論證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討

4、研究步驟:選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列提綱確定整體框架—開題—初稿—修改—定稿

5、進度安排:

20XX年9月 至11月 選題,調研

20XX年11月至12月 收集資料,擬訂、修改選題、提綱等

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 開題,撰寫、提交開題報告

20XX年2月至3月 寫初稿、二稿或三稿

20XX年3月至4月 修改,定稿

20XX年4月15日 打印裝訂論文,準備答辯

三、本課題的重點、難點,預期結果和成果形式

1、本課題的重點:研究《寵兒》中魔幻現實主義的三種主要應用: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神話原型和民間傳說的採用;象徵主義的廣泛應用。分析魔幻現實主義對錶現《寵兒》主題的作用,對黑人經歷的訴說和他們掙脫被奴隸的陰影。

2、本課題的難點:分析莫里森將魔幻現實主義用於《寵兒》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原因:生活經歷;歷史社會以及文化原因;黑人文化。

3、預期結果:做到分析到位,表達清楚作者使用魔幻現實主義的目的、意義,以及探討出作者如何利用這一手法將小說推到這一高度。

4、成果形式:論文

參考文獻

[1]Adell, Sandra. Toni Mdrrison. Detroit: Gale,2002.

[2]Bower, Maggie Ann. Magic Re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3]Fairs, Wendy B..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5

  [4]Holton, Robert. Bearing Witness: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and Beloved. English Studies in Canada, 20, 1994.

[5]Li Zhong-xia, (2003). The symbolism in Beloved, Hei Long Jiang Education Press

[6]Matus, Jill. Beloves:the Possession of History. Toni Morris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7]Tate, Claudia, Toni Morrison in Claudia Tate, Black Women Writers at Work, New York: Knopf, Ltd. 1987

[8]Tony Morrison, (1987). Belov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Peterson, Nancy J. Toni Morrison: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陳衆議,《魔幻現實主義》,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

[11]胡笑瑛,託尼·莫里森《寵兒》的敘事結構, 寧夏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2]朱榮傑,傷痛與彌合:莫里森小說母愛主題的文化研究,河南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