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春節習俗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W

春節作爲中國的傳統大節,有着獨特的春節習俗,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習俗論文,歡迎閱讀。

春節習俗論文

■沒爆竹缺了年味

10多年來,出於環境、安全等因素,中國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深圳、福州、南京、長沙、蘇州等282個城市禁放煙花爆竹。但是,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沒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燒菜沒放鹽———寡淡乏味。

“小時候過春節一聽到鞭炮響,大家就去聽響,還爭着搶,感覺這纔是過年,纔有年味。”在德國讀書探親回鄭州的熊錚錚特別留戀過去。她說,德國每逢元旦當地政府都會有組織地燃放煙花爆竹。德國的花炮很多還是中國產的。

在北京做生意的李先生今年買了幾千元錢的煙花爆竹,和好幾家朋友到位於通縣的家中小院裏放了個夠。看着孩子們放炮時興奮的臉。他說,放花是爲了過年喜慶,放炮仗則是崩崩“晦氣”,祈求來年生意興旺。再說,將來女兒長大了,想不起有鞭炮聲的新年,該是多麼遺憾的事啊。

“燃放煙花爆竹表面上很簡單,其實內涵很豐富。它是千餘年來中華民族慶賀新年的傳統,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積極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張振犁說。

“禁放令”自出臺之日起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指責,有學者認爲“春節禁菸花如同聖誕節沒有聖誕樹”。一些市民乾脆就違反禁令偷偷燃放煙花爆竹,與執法人員玩起“捉迷藏”,禁放鞭炮的城市進入了一個禁放僵局。可見的事實是,每年中國都出動大量人力禁放,遺憾的是,每年春節,鞭炮聲仍此起彼伏,造成“執行部門禁又禁不住,不禁又違法”的尷尬局面,除夕晚上,北京一些郊區的鞭炮聲一直響到快天亮。

■有限禁放有效嗎

近年來,保留春節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的呼聲越來越高,有專家建言:單純地“禁”或單純地“放”,都行不通,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和管理,規範燃放煙花爆竹,把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點,而不是一禁了事,解決之道在於在“禁”與“放”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有組織限放。

河南大學民俗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高有鵬建議說,“單純地‘禁放’,勢必造成節日文化符號的單調,進而危及傳統文化的延續。政府應選擇爲多數民衆所接受的、社會安全有保障的地方,在特定時間內有組織地燃放煙花爆竹,強化民俗的正面功能。”

“執行了這麼多年的禁放規定,把警察放在了‘管’與‘不管’的兩難境地。對原有的民俗,我們既沒有加以正確引導,又沒有進一步改進管理措施,把政府放在了與百姓的對立面上,導致羣衆與政府‘捉迷藏’,損害和扭曲了法律的功能。”朱小光律師分析說。

目前,哈爾濱、成都、杭州、濟南等城市市區內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有所鬆動,由原來的全面禁止調整爲指定地點、指定時間的限制燃放。現全國已有106個城市在實施禁放後重新有限開禁。

張振犁指出,“禁放”的話題讓我們認識到:立法者在制定規則時,除考慮別的因素外,還要認真對待傳統文化。如果法律規則和傳統文化衝突過於強烈,不僅規則不能得到遵守,反而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影響法律法規的嚴肅性。

拓展閱讀:

春節的起源

考古資料顯示,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歲”字原來是一種收割工具。當時的農業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穫一次。收穫之後,人們用“歲”殺牲祭祀,“歲”又成爲該祭祀的名字。最後,“歲”字成爲時間段落標誌,成爲年歲的歲。“年”字原來也是標誌農業生產的字,《說文解字》說:“年,谷熟也。”後來,“年”的字義也發展爲時間段落標誌,與歲相當。《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有了歲、年的概念,自然就會產生過新年的習俗。新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

春節民俗

①春聯和年畫

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茶、鬱壘驅鬼。後來發展爲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也擴大了,至今仍儲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寫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②生旺火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裏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爲“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爲“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爲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爲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曆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鬆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爲“燒鬆盆”。

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閤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爲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爲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牀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爲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④年糕和餃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着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穀物製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成爲民間普遍的春節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爲“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於餃子的文化象徵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 成爲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