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高中生職業規劃,父母不應代勞

學問君 人氣:1.67W

作爲一個高中的畢業生,應該學會規劃自己的未來了,要做什麼,怎麼做也要有自己的一個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高中生職業規劃,父母不應代勞”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生職業規劃,父母不應代勞

時下,已經逐漸有高中生及其家長意識到,選擇大學專業,實際是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步。雖然不得不承認,有一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在自己專業之外的領域中找到了自己合適的行業,並獲得了成功。但更多的畢業生,由於只具備大學培養出來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所以一般只會從事這一行業的工作。畢竟在一個安逸環境中,仍有勇氣去不斷探索未知行業的人是少數,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裏工作能讓人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馬爾科姆·格拉維德爾在他的作品《異數》提出過一條很有名的定律,叫做“一萬小時定律”。大概意思就是說,在任何領域要引起質的變化都需要一個量的積累,如果要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就需要10000個小時的訓練和學習。這個時間如果按每週5天每天8小時計算,需要5年。人一生中能夠用來奮鬥的時間,並沒有多少個五年,如果大學的專業與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是重合的,那麼無論實時間成本,還是精力、經濟成本,都會大大降低。

因此,高考後對於大學專業的選擇,一直是高中生以及家長們非常糾結的一件事。孩子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教過他們該如何進行職業規劃。他們面臨專業選擇的時候往往是相當迷茫的,以至於在大部分情況下只能由家長來主導決定。

這樣就造成了兩個問題。第一問題就是,父母首先往往是根據就難易程度、行業的收入水平以及職業的社會地位等方面來評價一個專業的好壞。這一切的評價都是基於父母自身的價值體系產生的,更是一種基於功利與物質的外部評價標準,忽視了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傾向。

很多教育者以及媒體對此都持批判態度,說他們總是站在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但事實上這並不能完全怪家長們。家長對孩子的建議,本質也是一種個體對其他個體的預測。但是由於被預測個體的主觀思想是極難掌控的和衡量的,而人的內心永遠都是趨向於可控的事物,就如昆蟲的趨光性。所以父母也會傾向於用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方便衡量的客觀物質出發,建立預測標準。父母關心孩子時,更容易表現在讓其獲得充裕的物質條件也是這一樣的道理。

但是有的父母意識到了,一個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情,無論是大學裏的學習動力,還是進入社會後的生活質量與幸福程度纔會更高。所以他們選擇專業,會從孩子的傾向和喜好出發進行選擇。

這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即使排除了功利性,父母們也經常會把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東西,當做是兒女喜歡的想要的東西。這是這是父母普遍會犯的一個錯誤,很多親子關係中的矛盾都是由這個問題引發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一位媽媽帶着小女兒去蛋糕店買蛋糕作爲女兒的獎勵,小女孩想吃巧克力蛋糕,但是媽媽一直強調巧克力蛋糕不好吃,香草奶油蛋糕纔好吃,想給女兒買香草味的,女兒自然不願意,僵持了很久。香草蛋糕和巧克力蛋糕哪一個更好吃一些,這個問題哪怕是最權威的機構給出的結果都一定會有一大批不認同的'人。沒有絕對客觀的世界,只有自己主觀經驗塑造的世界。這位媽媽正是因爲自己喜歡吃香草蛋糕,所以無意識地把自己的主觀經驗作爲客觀事實強加到了女兒身上。父母爲兒女選擇的專業也很有非常容易變成這樣的情況,選擇的結果只是父母自己的一個偏好。而高中生本身又很難像上面女兒一樣有自己的明確而堅定的想法和意見,就更容易服從父母的選擇。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有自己真正瞭解。因此,這種由父母主導的專業選擇模式是存在較大的弊端的。但是要求高中生們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完全依靠自己就決定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長不能等到最後高考完,纔開始重視職業規劃這件事。

在美國,高中生的接受職業規劃諮詢的現象已經極爲普遍,但在我國還是隻被少數人所接受。中國的家長們也必須儘快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早日引導孩子進行相關的諮詢與學習,這樣孩子才能提前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纔有能力成爲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