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2016年我國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學問君 人氣:1.99W

2016年我國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與十三五同步實施

2016年我國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昨日(5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公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

方案已於今年8月18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透過,日前由國務院正式印發,昨日系公佈全文。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方案確定每5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與國家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建設將更加突出績效導向,透過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動態調整支援力度。

與以往檔案不同的是,有業內人士指出,方案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擺在5項建設任務的首位。方案還列出5項改革任務,包括完善內部治理機構、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

此外,方案明確建設分“三步走”,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 焦點

相比211、985工程

方案有哪些進步?

公衆熟知的211、985工程先後於1995年和1999年啓動,曾連續10多年被納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但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並未提及這兩項工程,甚至一度爆出“廢除211、985”傳聞。

“入選後沒有淘汰機制,就自然享受相關待遇、政策,造成有的學校吃老本,形成新的‘鐵飯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而未進入211、985工程的高校,即便擁有特色學科,也因缺少經費支援,在科研人才引進、生源質量等方面被甩在後面,導致高校被分成“三六九等”。

有媒體曾統計發現,2009-2013年,211、985高校拿走了7成的政府科研經費,而不少用人單位也更青睞211、985工程高校畢業生,甚至以此作爲門檻設限,招聘大學畢業生。

然而,由於缺乏專業評價,儲朝暉分析,985高校和211高校在使用財政支援方面,又易出現績效偏低等問題。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則表示,不少211、985高校反映在經費使用上“管得過死”。

“對應這些問題,方案都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王烽稱,比如,方案引入了績效評價甚至是第三方評價,並提出建立動態支援機制,即“在相對穩定支援的基礎上,根據相關評估評價結果、資金使用管理等情況,動態調整支援力度,增強建設的有效性。”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則發現,方案第一次明確進一步增強高校財務自主權和統籌安排經費的能力。

“與211、985等建設工程相比,方案有個重要的進步就是從以前的學校建設轉向在建設學校的同時更加註重學科的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項賢明認爲,這有利於對高等教育的支援真正落到實處。

■ 釋疑

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

難有具體標準,但應在學術上有崇高聲譽

儲朝暉發現,方案並未規定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

如何評估高校是否屬於世界一流?儲朝暉認爲,真正的`一流大學應該是個性化的,“不能設計一流大學有什麼共同目標。”

不過,儲朝暉也認爲,一個大學能否稱得上世界一流,可以透過兩個標準進行檢驗:一是世界一流學者是否願意進入該大學工作,二是世界一流生源是否願意在該大學就讀。

項賢明也認爲,“世界一流大學”不存在什麼世界公認的評判標準,其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實質意義。

“對於世界一流大學,從來就沒有一個準確的、可衡量的標準,但它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應該有崇高的聲譽。”王烽認爲,世界一流大學一般是指在學術上擁有崇高聲譽、作爲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和文化創新的領導者,培養出享譽世界的各行各業領袖,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大學。

王烽稱,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特質就是創新和引領,即在科學和技術、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不斷創新,在世界上具有引領作用。

而一流大學一般是由一流學科、一流專業支撐的,王烽表示,一流大學內部必然有一批一流學科或專業,同時這些學科和專業之間具有相互支撐、融合發展的優勢。

哪些高校能獲得支援?

原先已累積優勢的高校將先獲支援

高校如何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解釋,高校要根據自身實際,合理選擇建設路徑。

但方案並未明確哪些高校、學科將獲得支援。對此,王烽認爲,方案明確了政府的分工範圍,“中央財政主要支援部屬高校,地方財政主要支援地方高校,從結構上立體化了,也有利於學校在不同層次上爭一流。”

具體而言,中央財政將中央高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納入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中統籌考慮,並透過相關專項資金給予引導支援;鼓勵相關地方政府透過多種方式,對中央高校給予資金、政策、資源支援。

而地方高校則由各地結合實際推進,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中央財政透過支援地方高校發展的相關資金給予引導支援。

如此一來,與211、985工程相比,王烽預計,“雙一流”建設支援高校和學科數量或將擴大,“擴大的最大空間在地方高校,主動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上。”

儲朝暉則預計,原先已累積優勢的高校將率先獲得支援,但要給一般高校、一般高校的突出學科更多機會。

項賢明認爲,這將給一些規模較小,整體實力不強,但在某些學科上有着突出優勢的高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使這些在學科發展上有自己特色和特長的學校獲得國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