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景點介紹>

靖江王城景點介紹

學問君 人氣:2.5W

靖江王城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峯下,廣西師範大學內。爲明代靖藩府城,又因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蒙塵曾駐蹕在此,故又稱“皇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靖江王城景點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靖江王城景點介紹

景點介紹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任孫朱守謙爲靖江王,就藩於此。五年始建王府,二十六年築府城。府第建築悉依藩王規制。主體佈局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宗廟、右社壇。主體兩側有衆多的廳堂樓閣、書屋軒室。獨秀峯東北麓的月牙池還辟作亭臺橋榭相連的御花園。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爲:體仁、端禮、遵義、廣智,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紅牆碧瓦。靖江王室在這裏繁衍子孫11代,襲王14人,歷 270餘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清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將王府焚燬自歿。現儲存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臺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1988年起修復城埃及馬道。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爲靖江王后,此處設爲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它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築社壇,亭臺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紅牆黃瓦,雲階玉壁,輝煌壯觀。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爲“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靖江王,後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爲定南

靖江王城(16張)王府。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0,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爲焦土。現在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承運殿的臺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遊覽。 靖江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爲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據明代黃佐《廣西藩封志》記載, 王城闢有四門, 南日端禮(後改正陽), 北迴廣智(後稱後貢); 東日體仁(後謂東華); 四日遵義(後改西華)。城垣左爲宗廟, 右爲社稷。城內有承運門, 承運殿。圍繞宮殿主體建築, 還廣建樓堂廳院, 亭閣軒室, 構成一個舍碧輝煌、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獨秀峯挺拔俊秀, 矗立城中。山上建有玄武閣, 觀音堂, 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

景色

靖江王城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佔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392年,其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牆厚5.5米,高近8米。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爲“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的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爲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爲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啓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爲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 明代靖江王府,規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莊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稱王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始建,佔地283畝。城中有桂林衆山之王獨秀峯,平地拔起,衆山環繞,孤峯獨秀,爲我獨尊,有天然的王者氣勢。

歷史

宋代時這裏是鐵牛寺,元代改爲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爲靖江王,此處是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靖江王,後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爲定南王府。清順治九年,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0,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爲焦土。現在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承運殿的臺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遊覽。 靖江王城

宋高宗趙構、元順帝妥歡孛兒只斤鐵木爾登基之前,曾在獨秀峯下居住,所以王城又被認爲是潛龍之地。明靖江王以此地爲奠王府基業,佔盡桂林地利。王城建築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規制,以獨秀峯爲座標的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御苑、廣智門等主體建築。中軸線東西側的宮院樓宇均呈對稱佈局。從明太祖朱元璋侄孫朱守謙受封靖江王起,前後共有11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清代王城改名爲廣西貢院,薈萃人才精英。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曾駐畔於此,運籌北伐大計;後爲廣西省政*,桂系領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營。滄海桑田,經歷600餘年風雨的王城,雖履遭兵變仍昂首屹立,是國內儲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踏進王城,登上獨秀峯,會感受到靖江王府當年的巍峨壯麗;目睹奇妙的自然風光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領略千年沉積的桂林山水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