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推薦

學問君 人氣:1.14W

下面是關於高一歷史的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推薦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從上學期開始,我省全部實施高中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課程理念和精神以及評價方式。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在內容、形式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爲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並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回憶起我在高中學習時期的歷史課堂,那是一個在舊課程下老師一言堂,學生記筆記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在我的腦海裏,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過程,只有在老師講解完整的知識結構下,按照細緻的板書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我當時的認識是:歷史=死記硬背。然而,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展的,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我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爲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學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的:把問題的設計分爲課前、課上、課後三部分。課前問題的設計,最初我是依據"課標"把這一課內容的重點拿出來,比如《政治文明歷程》教材的第一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在授課前我佈置給學生的問題是:"夏、商、週三代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希望學生做好預習。但是這樣設計後,上課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體現在課堂提問時,沒有太多的學生知道答案並回答出來。課後,我曾和幾個學生交流,問他們爲什麼沒有課前預習新課,思考老師佈置的問題,馬曉琛同學說:"我們對您提出的這些問題不感興趣,而且就是找到答案也並不明白這些枯燥的政治制度究竟是什麼,甚至連字面的意思都不知道。"經過這樣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設計之後,使我感到課前問題設計的內容應該變換了,嘗試課前的問題設計以激發學生興趣爲主。比如講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之前,我佈置的問題是:1、查閱有關秦始皇的資料,說說你對秦始皇的認識。2、你知道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嗎?他們與秦始皇稱自己爲"皇帝"有着什麼樣的關係?這樣一系列輕鬆、有趣並且與教材重點知識無關的內容反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前,學生積極發言談自己的認識,我給予每一名發言同學鼓勵。這樣做,一方面,使發言的學生在身邊同學中顯示出知識面廣,得到同學的欽佩,另一方面,傾聽的同學不僅滿足了求知慾,而且把羨慕同學的情愫轉變爲自己也要比別人知道更多的動力。在現實教學中,我逐漸體會到:同齡人之間的激發和促進作用比教師的教育和批評更有效果。

課上,我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的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一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學生由於底子薄,對於一些問題可能因爲認知水平的`侷限很難答出來,所以他們不敢發言,即使發言也很難答到點子上。於是,我就把難懂的問題要先講解明白,並且注意引導他們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比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還要經常的訓練,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比會完整的背出一道題要更有價值。在講解完難懂的知識後,我要設計一些與現實聯繫的探究小題目,發現效果不錯。比如:在講到《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這一課,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談談城市化對今天社會的影響"。學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預想。同學能夠從積極、消極兩大方面談出城鎮化的影響,而且還以自己家農村親戚進城務工的例子來談利、弊,既生動又有說服力。他的回答給我的啓發是:學生其實很注意觀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對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思考。鼓勵他們發言,把表揚的話時常掛在嘴邊,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更加願意思考,更加熱愛生活。我對新課改的理解是:不是把問題變難,而是把問題變活。

課後問題的設計基本上是針對基礎知識而進行的。因爲學生要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就必須要課後回去看教科書。我認爲該識記的內容有必要強化。每堂課結束,我都回佈置他們做書後的自我測評和同步導學。引導他們做題前先看每一課的知能導向,有利於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後再做題強化基礎知識。在輔導課上,我會及時總結批改作業中發現的學生答題的思路偏差,把正確的思維方法教給他們,把可供參考的答案帶給他們(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爲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爲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課堂上就引用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是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的一段話:"美利堅合衆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我們兩國之間存在着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鴻溝雖難以填平,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想方設法在上面架座橋,今天我就是來架橋的!"當我飽含激情把這段話說完後,沒想到學生給予我熱烈的掌聲。他們說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引用給我的啓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歎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課後有位同學還專門買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閱讀後並和我交流。他說都是老師上課引用的話激發他渴望瞭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我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後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六個班已經成爲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後,不用我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我時常鼓勵他們主動發言要比老師點名字得的學分多。因此,大家都認真準備,積極發言,在我的課堂上回答問題不用舉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來說。這樣既體現了師生的平等,又有助於我們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有的時候回答問題一下站起來幾個人,我就分別給他們每個人機會說,不讓任何同學感到失望和遺憾。受課改專家連建平老師的影響,我在課堂上也常對學生說:"你們回答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可以成爲一家之言!"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探索和嘗試,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輕鬆,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

三、重視情感教育,形成大的歷史觀

學一門課程首先就要明確學習它的作用和目的。爲什麼要學習歷史,歷史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我會滲透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甚至我的第一堂歷史課就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思考。在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和比較上,我經常要"瞻前顧後"、"左顧右盼",聯繫中國,聯繫世界,聯繫古代,聯繫今天。爲的就是能夠使學生逐漸形成一個大的歷史觀和深厚的歷史感。例如:剛剛講過的《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我就讓他們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中國古代未能成爲"海上強國"?近代決定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學生回答:中國近代實行禁海政策和閉關政策,使中國的海軍勢力弱。一個國家海軍的實力是近代國家國力的重要體現。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並進一步指出:"我們的地球70%是水,海上力量的強大意味着這個國家是對外擴張型的,是先進的發達的。一個國家陸軍佔優勢,陸地力量強大意味着這個國家是保守的是防禦的。而今天,我們國家在國防力量上應該重視海軍的發展,保衛祖國的海疆!"透過這樣的方法去教學,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歷史不等於過去,歷史也不等於死記硬背!一個人要想形成大的歷史觀,就應該走出個人和眼前的狹隘,去關注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的生死存亡!讓他們逐漸認識到歷史其實沒什麼古代史、近代史之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和現實永不可分,因爲它延續的是一種生命,一種精神!

以上三大方面是我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我認爲最好的教學就是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是既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正像我的一位老師說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