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學問君 人氣:1.41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席慕容的《貝殼》是一篇很值得玩味的小品散文,讓人讀了如品香茗,似嘗野果,細啜慢嚼,愈品愈覺得其釅醇濃郁、餘味不盡。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纖敏,以自己獨特傳神的筆觸精心表現了自然的綺麗多彩,幽靜雅緻和蓬勃活躍,以小小的《貝殼》錄下自己心絃的律動段幽婉而又深摯的情思,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面對遼闊的大海,有不少文人雅士欣然命筆,發出造化神奇、歲月滄桑的感慨,席慕容卻從海邊的貝殼這一平凡細小的事物中,對生命和人生意義作深沉幽婉的探索,挖掘出精深而又內在的含義,表露出恢宏而又博大的思想內容,顯示了清新而又睿智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開篇,作者驚訝於貝殼的“堅硬和精緻”,爲上蒼的細心、巧手所打動,把貝殼看作是神奇的藝術珍品,認爲不能用它當作貨幣進行交易。她慧眼獨到,深情別具地寫道:“迴旋的花紋中間有着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小點周圍又有着自成一圈的複雜的留樣。”敘述似平直,情思實搖漾,紆徐平淡之中足見作者讚美之情。一句“在我手裏躺着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含意雋永,耐人咀嚼。作者既沒有塗飾誇張矯揉造作之勢,也沒有奇詞詭語譁衆取寵之態,而是以自己的至情至性,空靈飄逸的藝術,叩擊着讀者心底的絲絃。

接着,作者宕開一筆,從這小小的貝殼去感悟人生哲理。《貝殼》寫的雖然只是貝殼,是自然界的物象,而其中卻寄寓着作者對人情世態的獨特感受,流露出自己對人生的感喟和斷想。她喟嘆歲月的無情,讓貝殼裏的“柔軟的肉體早巳死去”:她又感念上蒼曾一絲不苟地“爲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爲了這樣一個跪弱和卑微的生命”製作-個‘’多精緻”的居所,從兩曲折地吐露出作者內心深處複雜的思緒與情意,在這時空廣漠的世界上,人們怎樣嚴肅來對待人生呢?於是作者的心靈火花一閃:我該怎麼辦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呢?“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嘆息的東西來吧。”文章是這樣地寓情於景,融情於事,幽婉內在,隱曲深摯。她既是詠貝殼而非單純寫貝殼,既是作者自況而又遠非是作者的自畫像,既是對貝殼的詠贊而又決非單一的比附,涉筆成趣,寓有深意,使小題材溶進了如此博大如此豐富的內蘊,獲得了深刻而廣闊的社會意義。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作者設想千年之後人們對自己留下的“痕跡”也會忍不住這樣地“輕輕嘆息”。這裏以簡潔而有力的議論作結,進一層透示出作者熠熠閃光的社會理想,表現出作者雄勁柔韌的崇高人格。她開啓讀者的思緒,激起讀者的聯想。讀者可以透過各種的想象和闡釋,玩味此中深刻的積極的意蘊。這樣,對貝殼寫的意義更加顯豁,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遠。

席慕容的散文藝術造詣極其精湛。有人稱她的散文“是藍天上的一朵白雲,小石潭中一尾游魚,夏晨荷葉上的一滴露珠”。《貝殼》是她散文中的一個珍品。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小見大,以微顯著。作者經過精細鍊意,從平凡的小事物中有新的發現和獨特的感受,獲取了有個性素質的意象,提煉出不平凡的意義,同時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達到“小我”與“大我”的完美統一。作者所描述的像貝殼這樣淺白的意象,看似在咀嚼一己之悲歡,然而卻道出了從“小我“的天地昇華到“大我”的境界的全部道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上了《尊嚴》這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爲主,加上老師巧妙的指導,學生較好地讀懂了課文,體會到了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體感知了課文主要內容後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展開討論學習,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年輕人自尊的人格。給學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傑克遜大叔的那段對話。學生首先談對這段話的體會。在學生談體會時,我發現學生僅僅停留在體會這幾句話上,這時我適時和學生展開了對話:“看來哈默這時並不是很餓。”一石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紛紛從前後找到一些語句來反駁我:如前面的“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後面的“狼吞虎嚥”等。這種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能聯繫全文來讀書,思考,加深了對哈默自尊的體會。這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走近哈默,體會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也都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把聲音讀得堅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哈默,讀出自己的體會,聲調不再像剛纔那麼高昂,低沉的語氣反而更顯自然,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而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

學完課文後,我又請同學列舉了我們學校,我們這個城市有關尊嚴的真實故事。同學聽了之後,都很受感動。最後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關尊嚴的名言,豐富了本課的資源,豐富了學生對尊嚴的

體會。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課文爲依託,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在交流中開闊視野,增強積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在小學階段,古詩的教學是大家都感覺到比較難以把握的。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感覺很迷茫。古詩究竟該怎樣教,該教些什麼?觀完《春曉》一課後,我翻閱了新的課程標準,課標中反覆提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古詩文無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最燦爛的瑰寶。課標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是一個總的指導綱領。同時我又把新舊課標中對古詩教學的目標進行了比對: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資訊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鬚髮揮想象。”在這節課中,老師過多的運用註釋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詩句,卻缺少引導學生透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學生讀會古詩很簡單,但是讀出古詩的意蘊卻很難,我們平常的課堂總是停留在讀會古詩的層次上,怎樣引導學生讀懂古詩,並從中汲取到營養將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育觀念陳舊

從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其中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學觀念過於陳舊,這必然會導致教學內容過於死板,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也不明顯。另外,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於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2.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善於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並且過於追求形式化的教學,沒有從教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出發,導致理論與實際相分離,從而無法真正發揮教育的效果。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個性較強,小學語文教學若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手段陳舊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對策

1.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語言親和力

小學階段教師所面臨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於陌生的環境會產生一定的牴觸心理,而教師懂得運用富有親和力的語言,就會使課堂的氣氛變得柔和。輕鬆愉悅的課堂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興趣。另外,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教學語言儘量採用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詞語。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採用情境教學法、遊戲教學法等引導教學,使用優美的、親和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學習中來,進而實現知識的傳遞。如在進行《小小的船》一課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先用這樣的語言開始:“我們大家都知道船,在電視裏也都見過船,那麼同學們有誰坐過船呢?誰能告訴我,船的外形有什麼特點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回答“坐過”,有的回答“沒有坐過”,這個時候,教師選擇其中坐過船的學生來描述船的特點,他們大部分都會說“船是窄窄的,兩頭尖尖的”等,教師繼而引入月亮與船聯繫:“同學們,生活中什麼事物與船的外形一樣或者相似呢?”學生紛紛回答,在討論之後,他們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時,教師就應該出示多媒體課件,板書“小小的船”。這個案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因爲了解這一事物,所以學生回答十分踊躍,也有力地調動了沒有接觸過船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語言特性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的高效與高質。

2.轉變教學思路,引入創新意識

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提高教學創新意識,透過創新提高教學質量,透過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提高創新能力。如在小學語文《與象共舞》這節課中,教師分別用兩種思路、兩種教法給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上了同一篇課文。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閱讀能力爲取向,重文字內容的理解、感悟和積累”;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寫作能力爲取向,重言語形式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這兩節課,都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不同的構思,同樣的精彩,都激發了學生滿腔的學習熱情,贏得學生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3.引入資訊化技術,增加課堂趣味性

識字就是低年級的重要教學任務。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們要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認字的興趣,注重讓學生學會認字方法,同時找到識字途徑,堅持把識字和寫字結合,做到讓低年級小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認識漢字,自主學習漢字,在寫好漢字的同時提高他們審美情趣。教師透過正確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小學低年級語文的認字學習更富趣味性,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如進行“座”與“坐”這兩個字的教學時,就可透過播放動畫片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兩個小人坐在一座小山上,這樣可以看到兩者有着本質上的不同。這樣形象的表達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還有些生字寫字的筆順不好記,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出示字的筆畫,着重強調易錯的部位,透過生動的畫面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體驗到了知識學習的過程,激發起學生模仿練習的慾望,這樣就能讓他們用心地書寫好每個漢字。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運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注意轉變教學思想,實現教學創新,藉助先進的教學技術,最終實現小學語文課堂質量與效率的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青松》一課教學的時候,學生讀詩後提出的問題和預想的相差無幾。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鬆高潔”不明白。教學前做了充分估計,也設想了引導的辦法。我在教學時,注重了讓學生角色的進入。

當學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時,我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結合插圖,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說出了雪雖然大,但是松樹能挺住,有的說出了松樹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們意會了,但不能言傳。我告訴學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後問誰能做個挺且直的動作,結果,多數孩子都站了起來。他們挺着胸,擡着頭,一幅雄糾糾的樣子。我讓學生說說此時的感覺,學生說,雪太大了,落在我頭上,壓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們就讀一讀,老師聽一聽,是這樣嗎?本來“大雪”讀得虛一些效果纔會有,可是孩子們不管這些,喊破了嗓子在讀大雪,我也沒“指正”,我知道這時候講朗讀技藝是多餘的,孩子們已經是小松樹了。

“鬆高潔”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引導學生看圖,想想雪化之後松樹葉子的變化,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鮮亮”這個詞我也沒想到,看來,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曾看過一位老師設計的讓雪和松樹對話的環節。還是讓孩子們做松樹吧!“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

“你可以加上動作讀一讀啦!”孩子們再一次成爲小松樹了。

教後反思:

葉聖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你就是詩人,你就處在詩中情境,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泉水》是一篇很美的課文,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在教學本課時,強調自瀆自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儘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體會到奉獻的幸福感。學生在讀和說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語文素養。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着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材料。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自主學習、以學定教

教學本課的時候,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瀆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以學定教,因勢利導,採用師生合作、自主學習等方式,結局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重視積累,靈活運用

本課所描繪的畫面很美,課文的語言文字也而後內美。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點語文,在次基礎上還透過說話、寫話練習,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在運用中積累語言。從而,使學會僧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總是,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悟,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帶領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關懷,領悟人與人之間只有帶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地和諧。由於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以透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管老師主要以學生的自學爲主,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悟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同時由於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就使得課文的知識點相對較少,講解起來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覺。

因此,管老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讀提示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開展。 在教學過程中管老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透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教師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爲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透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援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援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第三,作爲排在本單元最後的略讀課文,教師注重發揮其承上啓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並安排結合實際說話,使整個單元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設計管老師設計的有新意,以文章的內容爲主線,簡單明瞭,讓學生更易於理解。 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爲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想透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爲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爲老師的我,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現在我們是老師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只想着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

因此,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一篇簡短的課文確讓我們師生都懂得如何去爲別人着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週三,我們進行了語文7、8單元語文考試,當我知道成績的時候,我傻眼了,爲什麼我只考了98+10分呢,直到發了卷子,我才知道答案。我看了看我的卷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兩個鮮紅的問號,我才如夢方醒,我真是粗心,失去了寶貴的2分,並且都是不應該錯的,第一個扣分是“練習”一詞的書寫,因開始寫得不太漂亮,用橡皮擦又未完全擦盡引起“練”字的最後一點成了兩點;第二個扣分是畫“藍天白雲”,我將“白雲”四周用水彩筆塗得太寬了,“藍天白雲”成了藍天中的“堰塞湖”,呵呵!真搞笑哈!

我感到真後悔,但是我卻深深地知道,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賣的就是後悔藥,經過了這次教訓,我一定要改掉粗心大意的這個壞毛病,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而且還要了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防止錯誤的發生。我想,今後在學習上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首先克服粗心的毛病,要重視我要做的事。

對於一些自己認爲不重要的事,也許不會認真去對待它,粗心大意也就因此產生。比如說在做作業的時候,認爲寫錯字是小事一樁,只要自己會寫就行了,所以經常就會因爲粗心而寫錯字。又如在做計算題目時,認爲計算題難度不高,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所以就會產生把“加號”看成“減號”的現象等等。如果長期這樣,粗心大意的壞習慣一旦形成,在寫作業或語文考試的時候,就容易因爲這種不良的習慣而導致不該出錯的地方出錯,影響成績。所以我要重視“粗心”帶來的危害,將其迅速改正。

2、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

當我完成一件任務後,要認真檢查一下我所做的事,有沒有因爲粗心而導致的錯誤,這樣,那些因爲粗心而導致的錯誤就會被糾正。比如說做完作業後或答完試卷以後,認真檢查一下有沒有錯別字,覈對有沒有抄錯或寫錯數字。上學之前檢查一下上課要用的書本有沒有帶齊,語文考試之前檢查一下語文考試要用的紙筆等等。

3、以良好的心態參加語文考試。

首先,語文考試前要做好心理調節,以輕鬆平靜的心情對待語文考試。不要自己給自己施以過高的壓力,要正確對待語文考試的分數和名次,不要把任何一次語文考試都同自己的前途聯繫;其次要認真系統複習,不打無準備之仗,複習充分,信心就足,語文考試時就不易過分緊張。第三要訓練自信心,自信心不足是語文考試緊張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要視考場爲畏途,要有必勝的信心。第四要注意在語文考試前勞逸結合,不要臨考磨qiāng。

經過我的努力,我深信在今後的學習和語文考試就能向着我的目標一步一步前進。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先讓學生感受一番江南的美景,那麼學生對於文章的內容就能有個非常感性的認識。因爲沒有多媒體,所以我就利用課文的插圖,說:“小朋友,你能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爲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我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說:“有一個地方,小河一條連着一條,池塘一個接着一個。小河裏、池塘裏種滿了荷花,魚蝦在裏面歡快地玩耍,這就是江南。”“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那我們就划着小船出發吧!” 一下子又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起來,並播放課文的朗讀,學生就聽的特別認真。最後再讓學生說說感受後自己朗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完全被調動了起來,非常認真的開始讀書。

在學習第二句:“魚戲蓮葉間……”時,抓住“戲”想像說話,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真切體驗“魚戲蓮葉間”的意境。再感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讓學生模仿小魚遊起來,學生的興致很高,較快地領悟了課文。最後透過賽讀、評價讀、演讀等方式,以讀促悟、以演促讀、以演促思,不僅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注重個人的感悟,而且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朗讀有聲有色。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草原》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透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透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反覆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透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1、用多媒體展現草原美景。學生隨着一幅幅畫面的展示,充分認識了草原的天、地、小丘、羊羣的美;再感情的朗讀這些優美的句子,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

2、小組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麼?(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 待客 聯歡 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用~~~勾畫出來。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假如你是一名隨行的記者,你最想拍下哪一個精彩的瞬間?

(想象畫面)

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那內蒙古同胞,你想說什麼?

此時此刻,要是你是在場的漢族兄弟,你會說些什麼?

同桌互說。

課件展示夕陽的餘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在學生深情的話別演示中,引導學生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突破。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感情朗讀指導不到位,。老師缺乏範讀。第一段是描寫草原的經典之作,寫得非常美,應該用飽含深情的朗誦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2、整體感受草原的美沒有到位。老師讓學生對草原美景逐句分析,切割了草原整體的美。在第一段教學的開始和結束,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有草原整體的印象。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4、教師語言還不夠簡練,還有很多正確的廢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談到教育案例,總有一些人不屑一顧。在他們眼裏,那不過是“小兒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難登大雅之堂。其實不然,蘊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則則鮮活的教育案例,凝結着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聰慧睿智、文化底蘊、教育情感,更凝結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以及敬業奉獻的精神。不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爲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領導和同仁們的極大關注,圍繞教育故事展開的活動亦日益增多。據此,本文擬從操作的層面上對案例的內涵、結構、價值及其撰寫分別進行闡述,以進一步加強對案例的認識,提升“案例活動”(以案例爲中心展開的活動)的水平,進一步彰顯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讓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綻放出更加動人的光彩。

一、什麼是教育案例

簡單地說,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箇中心人物和事件爲素材,經過提煉而形成的體現新時期教師專業化素養的典型的記敘性短文(教育故事)。具體分析如下:

(一)從案例所反映的對象講,指向一箇中心事件和人物。具體說,一個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說,是個教育故事。

(二)從案例的形成過程看,是精心提煉的過程。

(三)從案例的內容講,應體現教師專業化素養。

專業化素養主要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其中,專業精神是靈魂,專業理念是核心,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保證。而以人爲本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

(四)從案例的主要特徵講,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從案例的內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內容寓意深刻,富於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師處理解決問題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機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從案例題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記敘性短文。也可以說是一則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結構、分類、特徵

(一)案例的結構

案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案題、案情、案析。

第一、案題。案題即案例的題目,好的題目能點亮讀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記敘性短文,它的題目就應該鮮明、生動、形象,不應該是論述式、說理式的題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來龍去脈,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及其結果。如果說案題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則是案例的主體部分,也是整個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對案例的分析。具體地講,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觀念對案例進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針對性,二要論點鮮明,三要昇華到理論的層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類。案例可以從四個角度去分:

第一,從案例的成功與失敗分:有成功的,有失敗的,()還有成功和失敗相結合的。

第二、從案例的內容分:可分爲教育案例、教學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從案例的寫作方法分:有總結法和設計法。所謂總結法,是指透過對教育實踐的反思回顧,提煉而成的案例;所謂設計法,是指透過先行設計,然後實踐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從案例的性質分:一是矯正性案例,即從問題出發,着眼於解決問題;二是發展式案例,即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三)特徵。一般來說,有三個特徵。即真實性、典範性、情境性。語文教學反思案例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英語教學反思案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語言文字,重點感知老支書的感人形象,體會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用生命維持求生的秩序、堅持求生的順序,將人民羣衆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讓學生從內心受到感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題目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一層,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橋”;第二層,老漢用自己及親人的生命搭設了鄉親得以逃生的橋──“生命橋”;第三層,老漢用他自身的光輝形象矗立起聯繫黨和人民羣衆的無堅不摧的橋──“黨羣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橋》。

二、詞語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與人們的恐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大屏幕上的詞語,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勢不可擋)朗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2.讓我們回到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並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作批註。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四個字,幾句話?及其簡短的字句,給你怎樣的感覺?讀出這突從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勢不可擋”是什麼意思?還從哪裏讀出了洪水的來勢兇猛?

(指名多人談體會、朗讀,隨機點評。)

3.想不想看看這可怕的畫面?(播放錄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裏什麼感受?這是怎樣的關頭?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嗎?(相機板書: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們的表現,用線劃出並讀讀相關的句子。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裏體會到的?讓我們鑽進語言文字中間,讀出人們的慌亂來。(齊讀出示的句子)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生!

引讀。此時,東面西面沒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意味着這座木橋是──(相機板書:唯一求生)引讀。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人們這樣的狀態,這唯一求生的木橋能不能助人們逃生?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再讀句子)

5.過渡: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都在驚恐、慌亂地逃生,唯獨誰例外?老漢早已先羣衆一步站在了木橋前。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老漢光輝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1.自讀課文第7~13自然段,從老漢的外貌、語言、動作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劃出感受深刻的字句,並把感受試着寫在句旁。

2.交流:

(1)鎮定的老漢。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輕輕地讀,用心體會,一個“盯”字,你讀懂了老漢的心了嗎?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在想什麼?(相機板書: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給人怎樣的感覺?(偉岸、高大、穩重)老漢沒有偉岸的身材,他的什麼給人山一般的感覺?(板書:鎮定)讀出一個鎮定的老漢!

人們依賴老漢,他是人們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說──(再讀)

你還從哪裏感受到人們對老漢求生的期盼?“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一個“望”字,你從人們的眼神裏讀出了什麼?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們擁戴的老漢。 c“.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連用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了什麼?(情況危急,必須有序:“排成一隊”,“黨員排在後邊!”)讀出指揮者的鎮定與果斷。

(2)忘我的老漢。

a.透過老漢的鎮定,你讀懂老漢這個人了嗎?“一百多號人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此情此景,你讀出什麼了?人們紛紛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漢堅守在橋邊指揮。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相機板書:忘我)這是一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漢啊!(讀句子)

b.過渡:我們繼續用心靈感受這位老黨員。讀課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3)無私的老漢。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詞刺痛了你的眼睛?爲什麼?(揪、吼道、豹子)

b.透過這些詞語,你讀懂老漢的心情了嗎?讀出老漢此時的焦急、惱火。

c.他爲什麼這樣惱火?他急什麼?火什麼?(此時,洪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了,情勢十萬火急,誰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漢心中,羣衆的生命高於一切!)(板書:先別人後親人)誰能走進老漢心裏,讀出他焦急、惱火背後的一顆愛民之心?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a.這句你讀懂什麼了?容不得多想,老漢一瞬間閃過腦海最強烈的念頭是──

b.朗讀:容不得多想,請你用讀把小夥子推上木橋──容不得多想,請你再加點力氣去推──容不得多想,請大家竭盡全力去推──(加上老漢的表情、語言,再讀。)

c.這一“推”、一“吼”,你讀懂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老漢?(相機板書:先親人後自己)

3.迴歸整體,再讀感悟。

(1)讓我們把“父親”“兒子”這兩個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中去,再回顧一下木橋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結(指板書):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村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他是個把人民羣衆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生命橋”

1.過渡:爲了村裏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樂起)

2.此時,全村一百多號人卻在安全的彼岸。同學再讀一讀課題,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橋”到底是什麼?(板書:生命橋)

3.小結:老漢用生命維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堅持着求生的順序!請你再次投入地讀一讀課文第7~23自然段,讀出老漢鎮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無私的形象(指板書)。

五、感悟老漢精神實質,理解“黨羣橋”

1.品讀。

師配樂朗誦。“五天以後,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着,來這裏祭奠。她來祭

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文章爲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

3.比較:哪一句好?爲什麼?

(1)放慢了語言的節奏,更增強了悲劇的氛圍。

(2)兩個人啊!老太太同時失去了最親的兩個人。犧牲自己容易,犧牲兒子可是心頭剜肉啊!這樣的老漢,這樣的黨員,留給人們的僅僅是悲痛嗎?更多的是什麼?

4.是啊,這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壯歌!讀出悲壯來!

5.情感升騰,精神永存。

(1)小練筆。

a.祭奠的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麼?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樂起)

(2)揭示“橋”的第三層含義。

老支書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的優秀代表,這樣的黨員才真正是聯繫黨和人民羣衆的無堅不摧的橋。(相機板書:黨羣橋)

6.再讀課題,昇華情感。

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在危難時刻,那一座座給人們帶去生命和希望的橋;永遠記住老支書(指板書)──這樣的人,老支書這樣的黨員。(音樂起)

《橋》教學反思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所以題目“橋”有着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於《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透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透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透過“衝、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爲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裏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出發,讀說寫結合,學生纔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窗外》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主題單元美麗的鄉村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透過對從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憶,表達了對古樸美麗的鄉村和大自然的愛戀之情。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首尾照應,細緻有序的觀察,準確生動的刻畫、細膩真摯的感情是本文的表達技巧。 這節課我能夠從教學目標出發,吃透教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了課堂的 主人,達到了課堂的有效。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方法,抓住重點詞句段來感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等多種讀來讓學生感受窗外四季的美景,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準確、生動的妙處,採用先自學,再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抓住段落讀讀,交流,體會,這種這種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用心閱讀,用心感悟”的習慣。

具體來說:

1、能夠採讓學生根據季節的順序採取抓景物、找特點、讀出情感的學習方法,在第二自然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後第三自然段讓學生自學,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這樣做到了先扶後放,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

2、這節課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有很多亮點,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令我很滿意。

3、這節課思路清晰,我的教態也親切自然,語調柔和,學生很喜歡。

4、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抓住一個線索去讓學生讀中體會,而且也讓學生品讀了課文,體會到作者對過去鄉村的喜愛之情。 也有幾點不足,就是學生讀的還是時間少了些,學生的情感調動還需要加強,還要多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還要加強語言的訓練。

總之,課堂是個生成的課堂,需要我們更加充分的預設,還要靈活駕馭課堂,把生成的精華變成亮點,讓課堂上的更紮實、有效。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聽了兩位老師上的《李時珍》第二課時後,頗有感觸。兩位老師自身素質都很好,課堂調控能力也都不錯,也很注意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教學效果大不一樣。 一位教師圍繞課後思考題“爲什麼人們稱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來組織學生學習,學生自由讀書,勾畫體現李時珍偉大的詞語句子,思考,討論,交流。可以說,給了學生較大的自學、討論、思考的空間,但是在反饋時,明顯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較沉悶,究其原因,是那個“偉大”限制了學生,把學生嚇住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對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難把握,學生很難把李時珍的一些具體行爲馬上與偉大聯繫起來,他們看到的是從小立志學醫,處處留心學習、爲了編書不畏艱辛,踏遍名山,訪遍衆人,親口品嚐藥物的李時珍,而不是“偉大”這兩個抽象的字。老師卻要他們把這些都歸納到“偉大”上來,真是難爲了孩子們。因此,教師不得不費勁地把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牽到“偉大”上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學習的信心慢慢地也被牽走了。

另一位老師的課沒有把“偉大”提出來,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卻處處感受到了李時珍的“偉大”。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鉅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

上課開始,教師請學生介紹自己瞭解的關於《本草綱目》的有關知識,然後教師出示一本線裝本的《本草綱目》並簡要介紹,那本古樸的年代久遠的書和教師的介紹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正當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教師恰到好處地問: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想不想去看看當年李時珍是怎樣編這本書的?學生的學習慾望馬上被調動起來。教師從情感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勾畫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反覆讀,邊讀邊體會,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這樣的學習要求符合孩子的學習心理特徵,,便於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每個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都會有所體驗,有所感受,由於有情感的投入,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不論是自學還是小組討論,學生都很投入。

反饋時,學生更是躍躍欲試,情緒高昂。教師抓住幾個關鍵的句子,或引導對比,品析語言,或引導展開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點指導讀書,感受人物的精神。學生透過對具體的語言現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李時珍的形象也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逐漸高大起來。課後,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透過讀書,上網瞭解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以及正走向世界,煥發青春的中國中醫的有關知識。 這兩節課留給我們的思考是什麼呢?

好的教學的標誌是能夠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教師的教應該爲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教的過程應順應學生學的過程。第一節課漠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第二節課的教學,正是順應了學生學的需求,教師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思維活躍,並進行着積極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要讓學生積累文化,積澱精神,打好人生底蘊。第一節課着重於認知性,第二節課則製造了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將學習活動立體化,極大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引導學生課內外瞭解《本草綱目》等正是積累文化,帶領學生和李時珍一起去感受編書的歷程就是積澱一種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擋之勢走進了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心頭。懷着對新課程教學的學習、探索、思考,我兩次執教了人教版第六冊《寓言兩則》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兩次教學中的反思和點滴想法,坦誠相告,以求得發展,求得進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1、課堂氣氛不活,沒調動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2、課文朗讀不夠,不到位。

3、課文複述時,沒能緊扣課文,學生髮散的東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順利領會寓意。

4、學生評價粗淺,老師沒有進行引導。

5、教案設計面面俱到,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重難點不很突出。

6、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前鬆後緊,導致重點部分的訓練時間不夠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課堂氣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個較簡單的寓言故事,絕大多數的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話比較完整地加以講述。原以爲匯入時就讓學生簡單地講一下故事,會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但由於講故事的同學聲音不夠洪亮,講述不夠生動,所以一開始就營造了課堂的沉悶的氣氛。後面出示了五幅圖畫,原意是要求學生圖文結合複述課文,希望可以掀起一個高潮的,且這也是老師在設計教案時動了腦筋的地方,誇張一些的說,是老師苦心策劃的一個環節,但學生明顯興趣不大,複述時隨意且無內容,說者激昂,聽者淡然。少部分學生甚至開起了小差,見此情景,老師也沒了激情。

2、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沒能充分把握教材,總想面面俱到。結果是在教學中指東指西,盲目教學。儘管老師全場奔命,極力煽情,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卻是氣定神閒,任你風狂雨驟,自是巋然不動。就別談完成和落實朗讀、複述課文,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了。

3、拔高要求,總喜歡要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評價時,老師應抓住最佳時機給學生予以點撥。大多數時候,教師成了一個洗耳恭聽的觀衆,沒有窮追猛打,乘勝追擊。一味對孩子講的東西表示認同,似乎是不管你講什麼,只要你能說就行。局面失控,變成了老師被學生牽着走了。

4、對學生情況估計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時,我在五幅圖後出示了一幅空白圖,原意是想透過學生自行補充的內容,又能達到更深刻地挖掘,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沒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邊勞動,一邊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獵人等一類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無奈之下,老師只好硬生生地拋出了自己準備的問題。這次原以爲學生又會順藤摸瓜地回答,沒想到學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幾個孩子都說他的親人、鄰居、朋友都會鼓勵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與原先料想的回答整個兒不挨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隨意,說明了老師平時沒有做過這樣有方向性的訓練,學生也沒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統的訓練。我姑且把它叫作學習過程中導定向的訓練吧!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既是平時訓練的體現,又是訓練效果的檢驗,更能充分體現出老師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的藝術。新課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個綱,七個性。一個綱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面對這些自由程度極強的孩子,老師還是要拿出農人種莊稼的精神來開荒、耕耘的。在孩子心靈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爲的收穫;播上行爲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穫。這樣做的好處,受益的絕不僅僅只是學生。

5、忽略了朗讀的重要,以致複述不能順利進行,寓意的領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和複述課文是重點,生字教學完全可以緊扣課文進行教學。但在這一環中,老師忽略了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這樣做,學生表面上得到了機會,得到了鍛鍊,因爲他們去想了,有發散的東西了。順應了現在一再強調的要讓學生自由地學習,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要求,老師也可以樂得清閒,這樣做不是很好嗎?但實際上卻背離了課本。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口若懸河、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學生一節課之後,到底能收穫什麼?可能是課本上的東西知之甚少,課外的東西也淡而忘之。以讀爲本是近幾年來教育界

呼聲很高的一種教法,也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學法。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使老師在課堂上能遊刃有餘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閒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關老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到底該怎樣做才能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老師決定學生的思維,牽着學生走不對,但學生自由發揮,老師跟在學生後面走似乎也不對。老師和學生誰纔是課堂上的主體?這個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的路子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還是套用某種固定的模式?是給個問題,然後小腦袋一碰,你們討論去吧,再找幾個人彙報彙報完事?還是你一句我一句熱熱鬧鬧來個大討論、大辯論?如今開放的教學課型如百家爭鳴,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質疑式、討論式、辯論式、茶館式、小組式、採訪式、主題式……到底是套用?還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的問題:語文課堂上到底是突出讀?還是突出演?是突出讓學生去想(即發散思維)?還是重點引導學生去悟(在讀中悟)?老師能不能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蔓延?這個度又應該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守株待兔》這一課我前後共備課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師的主體地位;第二次倒是訓練了學生,但目標又不夠明確;到第三次時,我將教案重新做了較大的調整,思路變得更清晰,

重難點更突出,目標更明確了。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爲了三個:

1、學會生字和詞語。

2、朗讀、用自己的語氣有感情地複述課文,領悟寓意。

3、拓展想象,訓練口語交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三個目標進行教學,這節課條理清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字教學自然、靈活,學生完成了從積累到運用的過程。

第二、以訓練爲主,訓練學生讀書,說話。老師所設定的每一次的練習,都結合課文朗讀進行。

第三、學生的提問,學生的回答離教學目標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較自然地帶出寓意。

第四、問題的設定帶有層次性,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第五、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學生,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開課?如何營造開課的氣氛?如何掀起開課的高潮?排球運動中,扣球手在扣殺時要做到短、頻、快,老師是不是可以借用並充分運用?

2、在梳理問題進行點撥時,老師的語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話。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親人、鄰居、朋友紛紛勸他說這個問話設定爲:假如你就是他的親人、鄰居、朋友,你會怎樣勸他?這樣更直接,更有針對性。

3、學生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應該給予及時的回答。對一些很明白的問題,應該當時解決,涉及到課外知識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透過課外查有關資料獲得,而對牽涉到文章主要內容,即本節課教學目標的有關問題,則放在學課文當中去解決。

4、當學生在表達不清楚時,老師該怎麼辦?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小時,老師又應該怎麼辦?放大學生優點,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善用讚揚和鼓勵,才能引發學習動機。

5、在教學的最後兩個環節出現失誤:一是點明寓意時,老師太苛求學生的寓意儘量靠準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正如《畫楊桃》一文中告訴我們的一樣: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着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蘇軾也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維的發展,等於爲孩子和老師畫地爲牢。老師應該如何去把握好這個度?二是拓展想象時,因爲已下課,學生半

天不往老師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爲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一着急,腦子出現瞬間空白,忙不迭地追問學生:他們應該怎樣說?似有你今天說不出來,就休想下課的架勢。學生早被嚇回去了,那裏還會有言語?欲速則不達,破壞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倡導自主性,加強實踐性,作爲新時代的老師,應該努力往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應該充分把握,有備無患,老師也不會自亂陣腳。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學生主體應該圍繞教學問題來進行。引而不發,助人自助,教師無論是帶還是跟,都應該視情況而定。目標中說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會學生怎樣學,比讓學生學會什麼重要。學的過程比獲得的結果重要。孔老先生在兩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誨我們: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過程中學會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結果自會水到渠成。

2、要強化問題意識。在任何教學活動中,師聲雙方均是主體活動者,任何單一的答案都應該得到否定。但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導引。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提問題,不能漫無邊際。這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導定向的系統訓練。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問題。情感濃烈的課文要引導學生以讀和悟爲主,故事性強的課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教學目標,一切教學環節都應圍繞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的確立要簡潔、突出重點,而切忌枝蔓太多。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要做到有的放矢。點、線、面都想顧及,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既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又使得教學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詞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發展的階段,具體到教學中來,就是要能使學生興奮,老師興奮,體現出一堂課中最精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一部影視作品能否引起觀衆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編劇的精心策劃,導演的精彩拍攝,適度引導,演員的出色表演。同樣的道理,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導演是老師,演員是學生。這部作品的好與壞,老師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爲老師面對的是一羣特殊的演員,是一羣沒有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演員,或者說是一羣正在接受訓練還不夠成熟的演員,高潮的出現絕對要靠老師的引導。一節課的高潮可能出現在四十分鐘的每一分鐘裏。具體的問題是如何引起這個高潮!開課時需要高潮,課中時需要高潮,課尾時仍然需要高潮。講故事、遊戲、表演、唱歌、猜謎……種種種種都不失爲一個好的辦法,關鍵是看老師如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讓這種積極性充滿整個課堂,乃至自己的每一個課堂。換句話說,就是老師要給學生永遠的新鮮感,而這個新鮮感的保持確實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別是經驗尚淺的年輕教師.

兩課之後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轉變和觀念的蛻變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新課標帶來的新觀念對我們習慣了傳統教學的老師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面對衝擊,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是退縮?是無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怎樣才能讓這種衝擊成爲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一種束縛?透過兩課兩反思,使我逐漸進入蛻變的過程。終於把讀書擠進了課堂,終於向傳統教學發起挑戰了,終於把訓練學生作爲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課時,總想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展示,結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卻沒一樣落實了,活活給自己上了一副枷鎖,導致第一節課的失敗。第二次上課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這個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教學,得到的結果是:它只給我指出了前進的大方向,至於如何邁步則是我自己的事情。於是我思考,我改進,我努力。雖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輪廓。如果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學,我相信我會使雕像更趨完美。

由此可見:理想的教學設計與教師的課堂實施總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會帶來困惑,更會帶來衝突,但困惑使人奮進,衝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靜候在冷靜的思考與溝通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