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熱】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23W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1

音樂教學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爲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啓迪智慧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透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從教十幾年我有着這樣的深刻體會: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視唱。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學會“聽”音樂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做爲音樂老師不能剝奪學生聆聽音樂的權力,一首樂曲要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中美和豐富的情感。重“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二、音樂教學的多元化

爲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又不讓學生厭倦音樂課。首先就是投學生所好,從他們的興趣出發。所以音樂教學不能再是傳統的學習觀,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入手。上音樂課時,我就從學生喜愛的一部動畫片的主題曲或影視着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感受參與鑑賞。學生主動的參與進來從而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去學習瞭解音樂的不同領域。如自己很喜歡這首歌曲就,把你對這首歌的喜歡之情,容入歌曲中讓聆聽者知道你喜歡這首歌曲。以這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知道音樂不單單只是開口就唱,還要表達人內心的情感。

音樂教學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唱。讓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就要讓音樂課堂豐富、多元。充分利用藝術之間的這種相融通關係,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音樂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及情節表現音樂情緒,情感,用色彩或線條表現音樂明暗、相同與不同等等。所以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審美觀與審情趣,先讓學生喜歡你的音樂課堂。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2

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小學音樂這段時間,便有着這樣的深刻的體會:學校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強化聽的感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學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塹,而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來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識譜教學中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聽覺、迅速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爲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並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爲先導,創編爲手段,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樣的,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在學唱新簡譜之前創編,也可以在學完了新歌之後來創編。這樣都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

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小學音樂這短短的一年時間,便有着這樣的深刻的體會:學校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上幾點反思。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3

一、強化聽的感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學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塹,而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來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識譜教學中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聽覺、迅速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五年級學生唱〈唱支最美的`歌〉爲例。由於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爲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並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爲先導,創編爲手段,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同樣的,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在學唱新簡譜之前創編,也可以在學完了新歌之後來創編。這樣都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

三.進行集中教學。

我在網上看到過金彩雲老師講到的“識譜集中教學法”,我覺得很有道理。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學都是把識譜隨課文分散教學的,要求有條件的學校在小學階段基本完成簡譜識譜任務,在初中階段基本完成五線譜識譜任務。事實上,這個任務遠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這種過分分散的識譜教學法違反了記憶規律。音樂課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課都只學識譜內容,很難及時組織複習。學生往往是學了後面忘前面,缺少連續性,形不成系統,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識譜教學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按目前課程的編排體系組織教學,學生不可能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獲得初步的識譜能力。小學學了兩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無法獨立視唱簡譜。

集中識譜教學法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選擇。所謂“集中識譜教學法”,即縮短戰線,集中一點打殲滅戰,把原來需要用整個小學、初中階段來學習的識譜內容集中安排到小學二年級或三年級、初中一年級,用二到三個學期學完。這樣,一方面學習內容緊湊,可以克服識記方面的困難;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提前掌握簡單的獨立視唱技能,使他們學得積極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到小學或初中畢業時,他們就基本上具備了應有的識譜技能,能夠比較熟練地聽唱和視唱簡單的曲譜了。

當然,運用“集中識譜教學法”,必須由專職音樂教師或識譜能力較強的老師任教。同時,音樂教材要按“集中識譜法”的要求重新編寫,在時間分配上也要適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爲過分集中會使難度增大,學生接受不了。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4

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小學音樂這段時間,便有着這樣的深刻的體會:學校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強化聽的感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聽音樂進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而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

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一改以前依*灌輸,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傳承式教學取而帶之的是一種綜合知識的運用和注重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音樂識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需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走入音樂中去尋找,探索和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5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小朋友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遊戲,一旦讓他們識譜,頓感索然無味,課堂氣氛也會出現冷場,音樂情感美的薰陶無從談起。

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同學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識譜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它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麼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使用這個“工具”呢。

一、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和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同學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同學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並讓同學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同學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同學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同學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透過讓同學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同學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同學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再透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於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同學放下心理負擔,讓同學先唱唱歌,用自身的聲音去表示音樂,從而激發同學的興趣,讓同學感到這節課是輕鬆愉快、有所“成績”的,而且有表示自我的空間。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發明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發明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同學發揮發明想象的空間和機會。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身的成績感之中學習簡譜,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同學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同學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示能力、鑑賞能力、發明能力。讓每個小朋友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發明。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6

學校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反思: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做爲音樂老師不能剝奪學生聆聽音樂的權力,一首樂曲要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中美和豐富的情感。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學時我用的音樂就是本節課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從而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

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7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遊戲,一旦讓他們識譜,頓感索然無味,課堂氣氛也會出現冷場,音樂情感美的薰陶無從談起。

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識譜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它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麼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使用這個“工具”呢,我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透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 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再透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於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鬆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位學生這樣講到:“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后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白楊和小河》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髮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和機會。

例如:六年級上冊歌曲《黨的關懷親親的哩》。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爲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並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爲先導,創編爲手段,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樂器進課堂提高識譜興趣

樂器進課堂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譜的過程。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演奏出各種音符的時值、音高,還可以透過反覆的演奏達到聽音訓練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準確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強識譜的能力和興趣。

但目前這種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的完善,同時也需要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與協調。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鑑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反思8

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就象學語文一樣要會讀一篇文章就必須先學識字。學生要會唱簡譜,同樣先要學識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從聽覺訓練入手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而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來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識譜教學中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聽覺、迅速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六年級學生唱,《星星和燈光》爲例。由於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把歌曲中的主音572編成一些旋律小片斷讓學生練唱,唱熟這些片斷旋律後,把這些片斷與歌曲旋律進行比較分析。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一改以前依靠灌輸,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傳承式教學,取而帶之的是一種綜合知識的運用和注重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音樂識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需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走入音樂中去尋找,探索和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