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反思

學問君 人氣:1.41W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着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透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音樂課程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在音樂學習上的進步,發現和發展自己音樂的潛能,建立音樂學習自信心,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音樂感受,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每位教師都要正確把握評價尺度,杜絕過度賞識,杜絕評價權威,評價誤導,追求有價值的評價,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構成真實、民主的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

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反思

案例描述

[案例一] 一位音樂教師在教學《捉迷藏》這一課引入環節中,出示“春夏秋冬”各一幅畫,請小朋友講述他們喜歡的季節和原因,一共四個小朋友回答:小朋友1:春天我彷彿聽到了小鳥悅耳的“嘰嘰喳喳”的叫聲;小朋友2:夏天我看到了海邊美麗的景色;小朋友3:秋天葉子都落地了!小朋友4:冬天白雪皚皚,好美啊教師聽了每一位學生的回答後都稱讚道:“非常不錯,表揚他!”學生隨之:“棒,棒,你真棒!行,行,你真行!”打起節奏,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也回答了一個問題,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樣的“殊榮”,特別在學生對歌曲的演唱中,不僅其節奏、旋律把握得不夠準確,還出現了跑調的現象,而且也沒有投入自己的情感,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竟然是;“唱得非常棒!”整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不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表現得有些“得意洋洋”。

[案例二]一位音樂教師在借班上公開課《小青蛙找家》時,在念完節奏,只是聆聽了一遍歌曲就讓學生跟譜演唱,演唱了數遍後就請幾位學生上齤臺演唱歌曲,說實在的,學生連歌曲都很難完全唱下來,老師就在旁幫助學生演唱,在學生演唱完畢後,老師還一直說唱的真不錯,還對學生的表情做了描述。

[案例三]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熟悉了《哈里羅》的歌詞及聽錄音範唱之後,說:“很多小朋友都很想唱一唱,那就亮出動聽的歌喉吧!”師彈奏生輕輕地唱了一遍。在場聽課的老師都已經聽出其中有一句唱錯了,但這位教師並未馬上指出錯誤,而是親切地不慌不忙地說:“老師很想唱一唱,但有一句跟你們唱的'節奏不一樣,哪一隻靈敏的耳朵能聽出來,就把小手舉起來。”教師聲情並茂的唱,學生聚精會神地聽了教師聲情並茂的範唱之後,基本上同學都舉起小手找出自己唱錯的那一句,並聽唱了一遍就糾正過來。接下來,又開展了男女生演唱比賽,評委是學生自己,只見男女同學分別給對方打了98分,老師讓他們分別說說兩分扣在哪裏,並帶着疑惑地語氣說:“爲什麼能聽出別人唱錯,而自己卻唱不對呢?”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又好象開始在做自我檢查。老師看着學生很不服輸的表情,激勵他們:“你們想不想得100分!”學生滿懷信心地回答:“想!”這下子學生唱得那樣投入,那樣有感情。唱完了,老師激動地豎起大母指:“恭喜你們,100分!”“也!”學生興奮地心情感動了在場所有的聽課老師。下課鈴聲響了,師生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捨不得離開教室,更捨不得這份真誠……

案例分析

[案例一]的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模糊,當學生回答完畢時,“掌聲鼓勵” “太棒了”“真了不起”這樣的語言瀰漫着整個課堂,實際上學生的回答具體好在哪裏?是問題分析透徹?還是思維角度獨樹一幟?其他學生可以學到什麼?類似與這樣的具體解釋少是甚少。這種流於表面、籠統的誇獎未免過於形式化。其次,過度賞識,當學生的回答不夠準確、有所欠缺、不盡人意時,教師爲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實際上《課標》中所提倡的激勵的評價功能並不是有錯不改,而是以實事求是科學的原則爲基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追求藝術的評價方式,客觀、準確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泛濫的表揚和此起彼伏的掌聲中學生漸漸褪去原有的興奮與熱情,剩下的只是更多疑惑與迷茫。同時隨意的表揚會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導向而表現的“得意洋洋”,使他們不能進行正確地判斷與深刻的反思,從而養成一種隨大流和淺嘗輒止的學習態度,更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案例二]教師在學生未能完整演唱歌曲時,讓學生演唱並陪同一起唱。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用抽獎,頒發紀念品的做法來激勵學生,表面上看來起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因可以抽獎而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因可以獲得獎品而表現得更認真,上課結束我們都可以知道這位教師給每位同學都有抽獎的機會,體現面向全體,儼然沒個人都獲得了成功和滿足。但是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持久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師的這種獎勵方式在潛意識地培養學生錯誤的價值取向。因此,整堂課學生並未真正參與到音樂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