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優秀簡歷>簡歷模板>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1.23W

社會實踐就是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比如週末、假期等等,走入社會,下面就爲大家帶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

2009年7月8日至7月14日,我們百色學院愛心助教服務隊來到凌雲縣下甲鄉念恩小學,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念恩小學的七天中,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小學生聯歡、爲小學生義務輔導功課,深入農民之中調查研究等等。在農村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問題。這是我第一次如此熱衷於教育問題和農村問題,並且如此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現將在活動過程中瞭解到的一些情況做以下彙報。

一、念恩現狀

(1)念恩簡介。凌雲縣下甲鄉弄懷念恩小學創建於1952年9月,學校位於下甲鄉政府所在地東北面,距鄉政府7公里,坐落在下甲鄉河洲村弄懷屯,未通公路,從學校步行到村級公路約需30分鐘,而步行到下甲鄉中心街則需2個小時左右。學校服務河洲村的弄懷、卡所、弄瓦等五個純背隴瑤自然屯,轄區人口423人,適齡兒童60人。校園佔地面積1320平方米,有磚混結構教學用房一棟,建築面積180平方米,有教室兩間,辦公室2間(其中一間兼做教師宿舍),有磚瓦結構師生生活用房2間,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學校現在有教師2人,開設四個年級兩個教學班,是一個複式教學點,現有在校學生63人,其中女生37人,寄宿生4人,一年級37人(含學前班),二年級15人,三年級1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爲100%,輟學率爲0。念小學現已發展成爲全縣同類學校人數最多,辦學效益最好,教學質量最高的全縣民族教育視窗學校。

(2)艱苦的條件。作爲一個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教學點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1、學校師生生活用房緊缺影響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學校沒有圍牆,羣衆豬馬牛羊經常竄入校園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2、交通不便。念恩小學位於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腰上,道路崎嶇陡峭。3、學校的設備還不完善。4、用水緊張。在山裏,人們的生活用水都是靠雨水,若是在旱季,則要到幾公里外的水源處挑水回來,十分不便而且不衛生。

(3)師資短缺。辦學以來,先後有十幾位老師在這所學校任教,但因環境艱苦,辦學條件差而不能堅持。學校也因多方面原因於1991年9月至1995年8月停辦。1995年9月,阮文憑到該校任教後,他以一顆火熱的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用殘疾之軀,經過近12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經營,把這所已經停辦了四年, 把學校辦成全鄉同類學校學生最多、教學質量最高、辦學條件最好、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極具典型的瑤山學校。但是,全校只有兩個老師,即阮文憑老師和他的妻子。阮老師腿腳不便,他是一個弱者卻向更多的弱者張開了雙臂,或許他更需要人們的幫助。

(6)念恩的孩子。這裏的孩子雖家境貧寒但都十分懂事,他們活潑熱情,尊師守紀,在學習上也表現突出。近年來,學校學生參加全縣各類知識競賽有26人獲獎。學校成立有文藝演出隊,書法組,繪畫組,以及籃球隊,乒乓球隊等。同學們都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但卻存在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據瞭解,孩子們在念恩讀完三年級後,就要到下甲鄉中心小學去繼續完成小學。可從山裏出去的孩子,大都遭受到這樣一種遭遇,那就是到中心小學後被當地的同學欺負,被人瞧不起,有些孩子被打得哭着回家,有的被剪掉褲子、燒掉頭髮,甚至有些孩子害怕再次被欺負而輟學回家。這些情況雖和當地的領導反映,但似乎卻沒有任何迴應。我們不得不爲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而擔憂啊。

二、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羣“制度性孤兒”。留守兒童的出現不僅成爲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也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在《中國青年報》上他們被看作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的人。當今社會,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結合家訪以及調查,我們瞭解到,在念恩小學讀書的63名學生中50%以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哥哥或姐姐常年愛外打工,一般往南寧、百色、田林等地,只有農忙時纔回家,家裏只留下老人在家作家務撫養他們。分析其原因,家庭因素占主導地位。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外出打工,使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的教育需求形成了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留在家裏的老人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孩子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但值得慶幸的是,念恩的孩子在阮老師的細心關懷和精心教育下,不僅懂事而且成績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優秀。

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一些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能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農村政策問題。爲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切實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國務院決定,2007年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標是:透過在全國範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範圍,穩定、持久、有效地解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這一政策的頒佈和實施,不知解決了多少貧困農民的生活問題。但下甲鄉弄懷村的村民,卻沒人知道有這麼一個政策,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在家訪和了解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這些瑤寨人民的生活。他們住的是草房,喝的是雨水,種的是玉米和水稻,但一年下來的糧食根本維持不了他們的生活,生活過的是十分的艱難。但當地的政府並沒有給他們切實的幫助,沒有給他們宣傳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關資訊,一年下來除了幾牀簡單的被子,政府沒有撥款給他們任何資助。在人人都在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的社會裏,竟然還有這樣的村莊,這樣的事情發生,我確實震驚了。對於國家對農村的一些優惠政策,這裏的村民似乎都是一問三不知,這裏似乎已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山寨。國家政府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只有這樣,構建和諧社會,建立新農村,關注民生,這些國家對貧困農村的優惠政策纔可以真正實現啊。

這次"三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生活着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那裏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那裏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爲祖國的繁榮昌盛,爲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