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演講稿格式>

演講稿的格式及範文2篇

學問君 人氣:2.68W

篇一:演講稿的格式及範文

演講稿的格式及範文2篇

第一節:演講稿的特點

演講稿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衆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並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演講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演講是演講者(具有一定社會角色的現實的人,而不是演員)就人們普遍關注的某種有意義的事物或問題,透過口頭語言面對一定場合(不是舞臺)的聽衆(不是觀看藝術表演的觀衆),直接發表意見的一種社會活動(不是藝術表演),其次,作文是作者透過文章向讀者單方面的輸出資訊,演講則是演講者在現場與聽衆雙向交流資訊。嚴格地講,演講是演講者與聽衆、聽衆與聽衆的三角資訊交流,演講者不能以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緒爲滿足,他必須能控制住自己與聽衆、聽衆與聽衆情緒的應和與交流。所以,爲演講準備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針對性。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於公衆場合的宣傳形式。它爲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論來曉喻聽衆,打動聽衆,“征服”羣衆,必須要有現實的針對性。所謂針對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問題是聽衆所關心的問題,評論和論辨要有雄辯的邏輯力量,要能爲聽衆所接受並心悅誠服,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社會效果;其次是要懂得聽衆有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層次,而“公衆場合”也有不同的類型,如黨團集會、專業性會議、服務性俱樂部、學校、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各類競賽場合,寫作時要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爲聽衆設計不同的演講內容。

第二、可講性。演講的本質在於“講”,而不在於“演”,它以“講”爲主、以“演”爲輔。由於演講要訴諸口頭,擬稿時必須以易說能講爲前提。如果說,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透過閱讀欣賞,領略其中意義和情味,那麼,演講稿的要求則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講稿對演講者來說要可講;對聽講者來說應好聽。因此,演講稿寫成之後,作者最好能透過試講或默唸加以檢查,凡是講不順口或聽不清楚之處(如句子過長),均應修改與調整。

第三、鼓動性。演講是一門藝術。好的演講自有一種激發聽衆情緒、贏得好感的鼓動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依靠演講稿思想內容的豐富、深刻,見解精闢,有獨到之處,發人深思,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講稿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即使在現場“演”得再賣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相反。

第二節演講稿的結構

從內部結構來說,演講需要形成或創造現場的情緒氛圍,所講的內容應該較爲集中,通常一篇演講稿“最多隻能講兩三個問題,而且這兩三個問題還得很緊密地在邏輯上串連起來,以層層推演的方式,一環扣一環地展開,這時最忌的是平面羅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其成爲大忌的是先亮論點,後舉例子。這隻能使聽衆停止思考,甚至昏昏欲睡。分散的論點和被動的(亦即無分析的,不能發展論點的)例子,無異於催眠曲。”而“在演講比賽中,尤其要求集中論點,因爲時間的限制更大。”(孫紹振:《關於演講稿的寫作》)演講稿的結構分開頭、主體、結尾三個部分,其結構原則與一般文章的結構原則大致一樣。但是,由於演講是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活動,因而演講稿的結構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它的開頭和結尾有特殊的要求。

一、開頭要抓住聽衆,引人入勝

演講稿的開頭,也叫開場白。它在演講稿的結構中處於顯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瑞士作家溫克勒說:“開場白有二項任務:一是建立說者與聽者的同感;二是如字義所釋,開啟場面,引入正題。”好的演講稿,一開頭就應該用最簡潔的語言、最經濟的時間,把聽衆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吸引過來,這樣,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開場白的技術主要有:

1、楔子。用幾句誠懇的話同聽衆建立個人間的關係,獲得聽衆的好感和信任;

2、銜接。直接地反映出一種形勢,或是將要論及的問題,常用某一件小事,一個比喻,個人經歷,軼事傳聞,出人意外的提問,將主要演講內容銜接起來;

3、激發。可以提出一些激發聽衆思維的問題,把聽衆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講中來;

4、觸題。一開始就告訴聽衆自己將要講些什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國家領導人的演講都是這樣的。

演講稿的開頭有多種方法,通常用的主要有:

1.開門見山,提示主題。這種開頭是一開講,就進入正題,直接提示演講的中心。例如宋慶齡《在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儀式上的講話》的開頭:“我爲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感到榮幸。”運用這種方法,必須先明晰地把握演講的`中心,把要向聽衆提示的論點擺出來,使聽衆一聽就知道講的中心是什麼,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

2.介紹情況,說明根由。

這種開頭可以迅速縮短與聽衆的距離,使聽衆急於瞭解下文。例如恩格斯在1881年12月5日發表的《在燕妮·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開頭:“我們現在安葬的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於薩爾茨維德爾。她的父親馮·威斯特華倫男爵在特利爾城時和馬克思一家很親近;兩家人的孩子在一塊長大。當馬克思進大學的時候,他和自己未來的妻子已經知道他們的生命將永遠地連接在一起了。”這個開頭對發生的事情、人物對象作出必要的介紹和說明,爲進一步向聽衆提示論題作了鋪墊。

3.提出問題,引起關注。這種方法是根據聽衆的特點和演講的內容,提出一些激發聽此新聞共有3頁123

篇二:演講稿的格式及範文

演講是在公衆面前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口頭語言活動。

1、內容上的現實性:演講稿是爲了說明一定的觀點和態度的。

2、情感上的說服性:演講的目的和作用就在於打動聽衆,使聽者對講話者的觀點或態度產生認可或同情。

3、特定情景性:演講稿是爲演講服務的,不同的演講有不同的目的、情緒,有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聽衆,這些構成演講的情景,演講稿的寫作要與這些特定情景相適應。

4、語言、結構:演講稿還要在情緒上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語言上做到生動感人。演講稿的結構。演講稿的結構通常包括開場白、正文、結尾三部分。

開場白是演講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開場白能夠緊緊地抓住聽衆的注意力,爲整場演講的成功打下基礎。常用的開場白有點明主題、交代背景、提出問題等。不論哪種開場白,目的都是使聽衆立即瞭解演講主題、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講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講的主體。主體必須有重點、有層次、有中心語句。由於演講材料是透過口頭表達的,爲了便於聽衆理解,各段落應上下連貫,段與段之間有適當的過渡和照應。

結尾是演講內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題的作用。結尾的方法有歸納法、引文法、反問法等。歸納法是概括一篇演講的中心思想,總結強調主要觀點;引文法則是引用名言警句,昇華主題、留下思考;反問法是以問句引發聽衆思考和對演講者觀點的認同。

演講稿的結尾也可以用感謝、展望、鼓舞等語句作結,使演講能自然收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範文(一)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同學們: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爺爺曾經說過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這句話給我們以很好的啓示:聰明的人不一定都成才,笨的人不一定不能成才,成才的關鍵是勤奮。

當然,人與人之間,智力是有差別的,有的人敏銳,有的人遲鈍。敏銳的人,如果不學習,也會變得遲鈍的。遲鈍的人,如果勤學苦思,也會變得敏銳起來。試看古今中外成名成家的人,哪一位不是勤學苦練纔有成就的呢?在他們走過的道路上閃爍着勤奮的光芒。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上小學時,老師說他腦子笨,難有成就。可是愛迪生毫不氣餒,刻苦鑽研,勤奮求學,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爲一個偉大的發明家。成名以後,有人認爲他是一個天才,可是他卻笑着說:“天才等於九十九分血汗加一分靈感。”從這句話裏我們看出:勤奮,刻苦纔是成功的要素。

天才在於勤奮,知識在於積累,天性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努力纔是最關鍵的。笨鳥先飛的故事就說明,透過勤奮可以彌補天資的不足,懶惰,荒廢,即使是天才也會自我扼殺。

相反的,有些天資較好的人不努力勤奮學習,反而一事無成。宋人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裏講了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他天資很好,五歲便能作出很好的詩來。其父爲了賺錢,便帶他挨家挨戶去作詩,卻荒廢了他的學業,結果到了十二歲時,已經什麼也寫不出來了。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塊玉石經過磨練才能發光。如果有的少年朋友自以爲自己聰明而不認真學習,免不了有“江郎才盡”的一天。

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不間斷地耕耘纔會有收穫,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是不可能的。《荀子·勸學篇》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則亦及之,功在不捨。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

天資差的人,不必自暴自棄,記住: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範文(二)成功的祕訣—永不放棄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班的××同學,今天我爲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成功的祕訣—永不放棄》。

轉眼間,半學期在我們忙碌的身影中匆匆閃過。期中考試結束了,雖然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但它卻是比較客觀地反映出我們着段時期的學習狀況。它猶如一個標點符號爲這半個學期的學習作了一個收尾,或殘缺,或圓滿。都一是個事實不可改變。

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同樣渴望歡樂,追求成功。但現實總是夾帶着挫折、不幸困擾着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像暴風雨似的襲擊而來,常常會給每個人的心裏投下濃重的陰影,於是我們想到了放棄,想到了聽天由命。

正如泥採所說:高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斜坡。有人在逆境中奮起,獲得了成功。也有人沒有勇氣去正視人生,沉淪下去。然而,生活是位嚴肅的長者,他決不會可憐懦夫,相反,只會歡迎那些面對挫折,永不言棄的人。

在我國明朝時期,史學家談遷曾經歷二十多年嘔心瀝血的創作,終於完成了明朝編年史《國榷》。然而事事難料,一天夜裏,小偷進入他家,竟偷走了鎖在竹箱裏的《國榷》原稿。多年的心血轉眼間化爲烏有。對任何來說都難以承受,但已年過六十的談遷並沒有被挫折打倒,而是很快從痛苦中站了起來,下定決心再從頭撰寫這部史書。試想,如果當初談遷選擇的是自暴自棄,那麼世界文壇恐怕就會少了一部鉅著。

世界上沒有絕對平坦的路,也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同學們,現在除了努力奮鬥,我們別無選擇。奮鬥中允許有失敗,但不能喪失戰勝失敗的勇氣,奮鬥中允許有淚水,但不能像決堤的河水綿延無休。

學會堅強,具備一份永不放棄的信念,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讓我們帶着這份信念,駕駛着人生之船戰勝驚濤駭浪,駛過激流險灘,共同到達成功的彼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