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活動總結>

開展家校合育主題活動總結

學問君 人氣:2.2W

對於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一樣重要。開展家校合育主題活動總結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啓發。

開展家校合育主題活動總結

  篇一:開展家校合育主題活動總結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援、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我園本着“提高家長工作實效性,達到家園教育的“和諧、統一”的原則,開展了一些活動,教師與家長共同分擔教育責任。針對這些,我園把家長工作的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加強教師指導家長服務工作能力。

透過對一些指導性檔案的學習及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使教師們認清當前形勢,理清思路,履行職責,從而引導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知識,共同用科學的方法啓迪和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全面發展。

二、做好常規工作。

1、充分利用班級家園聯繫欄。

爲了使家長了解幼兒班級教育教學工作及需家長配合的事項,共同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我園堅持及時更新班級家園欄內容,每週公佈教學活動計劃,科學知識,個案觀察記錄,做到及時和家長溝通,讓家長能更加主動、更加直接瞭解孩子的情況,我們都及時在家園欄上公佈,與家長互通資訊。

2、利用家長接送時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

我們充分利用家長接送時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雙方共同商討教育方法,交流育兒知識,讓家長與老師互相瞭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繼續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做好家園溝通工作。

每學期開學初,每個班級都認真登記孩子家長電話,身體不舒服時會在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繫,讓家長及時瞭解孩子情況。每個班都有QQ羣或博客,一方面宣傳了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理念,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同時,家長之間的育兒經驗、育兒困惑,都可以透過QQ羣進行交流、探討,這樣,無形之中就提升了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用資訊化手段提高家長工作的效率,使家園聯繫更加快捷、密切。

4、上門家訪。 教師每學年對每位幼兒家訪一次,教師走進家庭瞭解幼兒生活環

境和家庭教育情況。在家訪工作中,教師不僅要了解每一位幼兒的家庭情況,更要全面、深入、細緻的瞭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並做好記錄加以分析;同時,還要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基本情況,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密切學校和家庭的關係。

5、家長會。

按照慣例, 每個班級召開新學期家長會和學期末家長會,家長會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家長轉變幼兒教育理念,提高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面且還明確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內容及需要家長要配合的工作。會中各班以“問題式互動”、“問卷式調查”、“PPT短片介紹”等方式和家長開展互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

6、家長開放日活動。

面向全體家長開放的教學活動,每學期一次。爲了給家長提供方便,家長平時也可隨時到園觀摩教學活動,讓家長看到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自然狀態,並透過觀摩和直接參與活動,全面瞭解幼兒園的教育和具體瞭解孩子在班級集體中的各種行爲表現,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長。這樣,家長對如何實施家園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家長也會將意見和要求反饋給老師,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校共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收穫巨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園將克服困難,與老師們共同協商,爭取在不斷摸索中前進。

  篇二:開展家校合育主題活動總結

一、孩子愛心的培養

優良的品質對一個人的成長與事業的發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這些都是從小透過所接受的教育而逐步養成的。這個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以及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培養孩子的品德就是教育孩子做人,而好的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顆愛心。培養孩子具有愛心,是培養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礎。

1、養愛心從自己做起 要引導孩子成爲富有愛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證自己有一顆仁慈的心。孩子透過與父母的朝夕相處,模仿和體驗到父母的愛心,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的也會獲得愛心。比如,我們在帶孩子出去郊遊時,主動幫助有困難的行人,在公交上自己主動給老人讓座等。作爲父母在孩子面前應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自己的良好行爲會慢慢感化孩子的心靈。

2、子的愛心應從愛長輩開始 在濃濃的親情中,父母用愛心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潛移默化中,孩子也獲得對別人的愛心。要經常帶孩子去看望父母,叫他想些點子該帶些什麼東西給爺爺奶奶,同時也有意無意地暗示他,將來爸爸媽媽老了以後你也要帶着全家經常的回家看看。有了什麼好吃的東西,不要讓她一個人獨享,叫他應該主動給父母家人分享,作爲父母,只要孩子想到了,就應欣然接受,不要覺得自己是在和孩子搶東西吃,孩子少吃點東西是小,養成不好的習慣(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是大。在餐桌上,可讓他學着給長輩夾菜;鼓勵引導孩子給父母幹一些家務;教他如何去招呼客人,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從中品嚐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我們生活在色彩斑斕的社會裏,不僅要教育孩子對家人要有愛心,還要教育他們對社會也要有愛心。應教育他們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有時看來這樣做會讓自己的孩子吃一些虧,但這麼做卻可以淨化孩子美好的心靈。

二、培養幼兒養成習慣

大班:培養幼兒自己會洗腳、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餐前便後洗手、會幫父母倒茶、端茶、掃地、擦桌子、洗碗、澆花、整理衣被等

三、繼續堅持用普通話與幼兒交流,使幼兒養成使用普通話的習慣

  篇三:開展家校合育主題活動總結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總結在“道德”這一概念中。[1]無論教育的理念隨着時代的需求而呈現出怎樣的變遷,它以道德目的爲根本這一點,卻始終是不變的主題。因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堅持立德樹人” 同樣也成爲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諸多舉措的基石。事實上,當前中國社會各種教育亂象的頻發,恰恰與社會對教育道德目的這一本源問題的漠視和扭曲不無關係。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在教育政策、教育研究還是教育實踐層面,一直以來卻又都堅稱始終以“德育爲先”爲宗旨。這一吊詭的現狀揭示出,在我們的理論立意與實踐效果之間已產生了嚴重的偏離。那麼,當我們再次重申“立德樹人”這一目標時,就不能不重新審視兩大基本問題,即“立德之內涵”以及“如何立德樹人”。唯有如此,才能對當前教育實踐提出切實的建議,進而使得“立德樹人”的實現真正可期。

一、“立德樹人”:教育之本義

教育具有傳遞社會文化價值的作用,這一功能歷來深受重視,且在我國教育傳統中尤其如是。然而,若過分地從功能的角度來理解教育與道德的關係,卻會背離教育的本意初心。立德樹人可以說是教育最初也是最終的依歸,不能也不應將其僅僅視爲教育的構成部分。只是,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知識形態的不斷豐富,教育實踐中對道德的培養不斷被知識的學習所擠佔,從而使得我們對於道德教育的理解與界定,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甚至出現了一些偏差。

(一)傳道:教育的價值功能

在我國“傳道授業解惑”向來被看作是教師的三大主要任務。而在古代社會由於知識尚未分化,尤其是尚未產生自然科學知識,因而倫理道德內容佔據着教育的主導部分。由此,教育的傳道功能,即是對於道德觀念與倫常規範的傳續。因而,“道”通常指的也正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文化中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我國自漢以後則由儒家文化主導,它在根本上爲治世之學,對道德培育與完善高度重視。它希望以個人的完滿,來成就一個完美的社會,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透過儒家學說對個體、家國二元結構的預設,教育與政治也在中國結成了極爲密切的關係。[3]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學記》)久而久之,教育話語中的“道”基本成爲“應然的”國家核心價值觀念,同樣,這些觀念也逐漸成爲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教育的道德本質

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道德目的總是內嵌於教育本身。[5]道德並不被看作是教育的構成要素之一,而就是教育自身。正如《說文解字》中對“教”和 “育”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顯然,“善”即爲教育的內在構成。一項活動如果缺少了道德的規範則很難被看作是教育,更遑論那些反道德的活動了。然而,不幸的是,隨着教育功能的複雜化和教育研究的精緻化,道德卻逐漸從教育中被分離出來,並被作爲獨立的內容。它被視作與知識的教育、身體的教育並列,且逐漸被知識的教育所擠壓,從而慢慢在教育實踐中邊緣化。以至於,在學校教育中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即有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老師,而這也就意味着其他教師只負責教書,並不具有育人的職責。將教育與教學分離開來,認爲教師的工作分爲教書和育人,並進一步認爲一部分教師分管教學而另一部分教師分管育人,這種觀念和做法無疑有悖於教育的本質,從而也對現代學校教育造成了嚴重傷害。

(三)教學的道德本性

一直以來,對於教育道德性的理解,人們往往將焦點放在教育內容的價值上,從而忽視了教育過程本身也同樣具有道德價值的問題。很多方式都可以用來傳遞有價值的內容,但卻並不是每種讓別人學到什麼的方式都可以算作是“教”。教學不僅是爲了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以合理的方式獲得,這種方式包含着理解、以及對學生理性能力的認肯。英國教育哲學家彼得斯在《倫理和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應具有三類“內在標準”,其中就包括應“包含知識和理解力,以及某種並非僵死而無活力的認知洞見”,並“排除某些傳授程序,即那些使學習者缺乏自覺和自願的傳授程序”。[6]因此,“教”不只是爲了使學生成爲有知識或是見多識廣的人,而是使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到有興趣併產生深刻的關切。可見,教育活動的方式本身,也應受到道德的規範,這就意味着,教育應排除那些諸如灌輸、洗腦等反道德的教學方式。

二、“所立何德”:社會建構的立德內涵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整體所認同的道德價值會出現一定的調整和相應的更新。同時,作爲協調個體間關係的準則,道德規範的確立也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多元的利益相關者共同發揮着作用。因此,在當前的特定時代和社會情境中,“立德樹人”的提出,同樣包含着豐富而具體的社會與時代內涵,而準確地把握這一內涵是“立德樹人”能夠真正得以實現的前提。一方面,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決定着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正確回答;另一方面,教師的價值信念,又制約着我們對“立德之內涵”的.真實解讀。

(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由於經濟體制的轉變也同樣開始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從根本上推進了社會生活方式的轉換,而且還觸及了中國社會深層價值內核的變革。[7]社會化的工業生產(勞動分工)在極大地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逼迫着人們走出家庭,與來自於不同家庭的人們緊密合作。因而,原有的由一根根私人關係而聯結起來的網絡正在不斷瓦解,新興的社會關係和社會交往開始逐漸形成。[8]因此,之前所強調的以“五倫”爲基礎的家庭倫理,逐漸開始轉向以平等和公正爲基礎的公共倫理,過去所強調的個體至善的聖人取向,也逐漸轉向強調個體規範的公民取向。而且,在全球化進程中,這種價值重心的轉移也因爲資訊技術等科技的迅猛發展而變得愈加頻繁和迫切。這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的焦點轉換,成爲“立德樹人” 的提出和實現所不可或缺的社會和時代內涵,也給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正是有鑑於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幾乎涵蓋了現代中國人所公認的公共領域的全部美德。

(二)教師:傳己之道

然而,新的價值觀念能否在教育實踐中得到切實傳續,最終還需依賴教師。事實上,這些價值觀必定要首先經由教師的理解與詮釋,才能進而得以傳遞給學生。換言之,儘管社會發展要求學校教育着力於培養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有的道德素質,但是,身處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教師,一方面出於職業所必須承擔的社會功能,而儘可能與主流的價值導向相符合來引導學生,另一方面,他們也出於個體自身的價值認同,在無形之中對主流價值觀進行選擇,進而在工作中加以重構。因而,作爲 “立德之內涵”的重要建構者,教師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

然而,長久以來,不論是研究者還是政策制定者,似乎都早已習慣坐在書齋裏,對教師所應當教授的東西和應當具有的素質提要求、開藥方,卻對那些真正要將這些要求付諸實踐的教師們的看法幾近無顧。而已有的實證研究發現,任何價值教育的實行,事實上都經過了教師的“篩選”和“加工”。教師因其能動作用而成爲了“所立何德”的關鍵解讀者。一方面,對於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層層安排的各種德育任務,他們能夠做到“緊跟形勢”,按照學校要求透過校班會等形式進行宣講,但他們對這樣做的效果或多或少都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這就使得這樣一套自上而下的價值輸送渠道和推進方式,最終變成了人盡皆知的一場“秀”。而另一方面,教師又會根據自己對時代需求、學生髮展的理解,以及個人的價值信念,在工作中有選擇地進行道德教育。研究發現,教師們事實上更多地認同和選擇了“善良”、“尊重”、“誠實”等人類社會所共同接受的基本價值。而對於其他一些價值觀念,他們在實踐中着力不多。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切實地重視和引導教師在建構“立德之內涵”中的能動作用,是“立德樹人”目標能否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

三、“如何樹人”:道德教育的恰當方法

無論立什麼德,最終的旨歸依然是要落腳於“樹人”。任何道德價值和觀念,都不會單純因爲得到確立和宣揚,而自動地根植於人們的內心,進而內化爲德性品質和行爲規範。道德的教育才是實現這一轉移的必由途徑。然而,若不尊重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機制,不能採取恰當的方法,那麼“立德樹人”的目標也永遠無法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實現。這也就是爲什麼在學校教育的話語中從來不缺少加強道德教育的動議,然而在如何能夠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方面,卻鮮有突破和實效。

事實上,道德的培養完全不同於知識的學習。立德樹人的目標不在於讓學生掌握一些關於道德的知識和觀念,而是在於在他們的心中種下得以促發道德行動的種子,在於發展他們道德實踐的能力。在《教育中的道德原則》一文中,杜威區分了“道德的觀念”和“關於道德的觀念”。所謂“道德的觀念”是指影響並改善品行使之變得比其他情況下更好的觀念。而“關於道德的觀念”即是關於誠實或純潔或仁慈的資訊,它們根本就沒有自動地把這樣的觀念轉化成良好品格或良好品行的性質。可能是道德上中性的觀念,可能是不道德觀念,也可能是道德觀念。[9]以此觀之,我們花了大量時間來培養“關於道德的觀念”,而在發展“道德觀念”方面卻建樹不多,因而才導致道德教育的效果日益遭到質疑和詬病。所以,在新一輪教育改革展開的過程中,要想使得“立德樹人”成爲可能,我們應着力於研究甚至革新進行道德教育和促進道德發展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