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西蒙諾夫《蠟燭》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38W

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南斯拉夫戰場上,俄軍與德軍激戰的一個感人故事。

西蒙諾夫《蠟燭》讀後感

在蘇聯紅軍攻佔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個青年戰士犧牲在了方場上。一位飽受戰爭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婦人在德軍的槍林彈雨中埋葬了他,並將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時的喜燭點燃在這個素不相識的戰士的墳頭。那明晃晃的燭光在被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閃亮。

《蠟燭》這篇文章沒有浮華的詞藻,沒有激qing的描寫,但那個由作者樸實的文筆勾勒出來的善良的老婦人,就足以催人淚下。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地點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在接下來的幾段中,故事的人物也相應登場,《蠟燭》這篇文章可以說是開門見山,沒有在開頭做不必要的贅述。

第21頁倒數第三段是一個過渡段,將文章從描寫俄軍與德軍在方場上交火的情況轉到開始描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

第21頁的最後一段描寫了老婦人被德國人的轟炸逼得在樓裏搬來搬去,以至最後搬進了黑洞洞的地窖裏。而第22頁的第一段講了老婦人被落在附近的炮彈震聾了耳朵。這兩段綜合起來講了戰爭對老婦人的迫害,使她生活在炮火連天的危險環境中。正是這兩段關於戰爭使老婦人深受其害的描寫,爲後文描寫老婦人的一舉一動作了鋪墊。

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戰死在方場上,老婦人決定到他身邊去。文章在第22頁的最後一段描寫了老婦人走向方場的動作。“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她乾脆直着身子,慢慢地向方場走去。”作者在這段描寫中應用了大量的動詞,非常形象的描繪出了一個老太太顫顫巍巍的身影。這段描寫也使人們對老婦人生出一份敬意 ──一個走路都困難的老婦人,爲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紅軍,甘願頂着炮火穿過槍林彈雨,不管她所做的是不是徒勞,但她是何等的善良啊!

老婦人在年輕人的屍身旁沒有自言自語,也沒有哭泣,但我們仍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是沉痛的。因爲作者描寫道:“這樣,她坐在那裏,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它聲音。”無論是老婦人一動不動的姿態還是靜寂的氣氛,都表達了老婦人的心情。這種透過側面描寫來表達出的心情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更強烈的震撼,那是任何語言表達都做不到的。

老婦人找到一個大的炮彈坑,要埋葬犧牲的戰士。因爲她不能看着爲自己和同胞們謀和平的蘇聯紅軍棄屍荒野。課文的第23頁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兩次提到老婦人太衰老了,這說明她要想埋葬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老婦人還是用手捧起一把把泥土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