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蠟燭的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01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蠟燭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蠟燭的讀後感

蠟燭的讀後感1

讀了一篇文章叫《蠟燭》。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後,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着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幹了洞裏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後,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爲死者點亮了最後一道光明。 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屍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歎,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讀完了,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戰友竟然不把他的屍體從方場帶回去安弄葬,就算他們會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後,再安葬,如果他們一直攻不下那怎麼辦,難道要等烈士的屍體腐爛後再安葬嗎?他們讓我感到很不爽(鬱悶)。而那位老婦人讓我感覺到那種一個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屍首的陌生人,竟然會冒着彈火去埋葬他,而且還拿出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來哀悼這位烈士。而且在課文第43節,明顯突出了一種感情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在炮火燒焦樂的土地上,在詐彎了的鐵器和燒死樂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青年得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徵着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的讀後感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半截蠟燭》。讀了這篇文章後,使我受益匪淺,深受啓發。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在一次危急的狀況下,母子三人冷靜地周旋於三個德寇之間,機智、勇敢地保護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故事,最終使情況轉危爲安。這個故事反映了法國人民爲保衛祖國、驅逐侵略者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和他們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文章從人物語言和動作進行了描寫,伯諾德和他的大兒子傑克兩次用計,卻兩次受挫,把緊張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使人彷彿身臨其境,爲主人公擔心,爲主人公緊張!直到最後,我才鬆了一口氣。從古至今,有多少戰士犧牲在戰場上,爲祖國做出巨大的貢獻!伯諾德夫人爲了祖國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不顧個人的安危,參加了保衛祖國的戰鬥。他們是那麼鎮定自若,因爲他們爲了祖國可以犧牲一切,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啊!我們國家當年也曾遭受外國侵略者的侵略,飽受苦難。講到這兒,我便想到《親近母語》上有一篇文章,說的是有一羣日本人看見一位小男孩,便產生了要玩弄小男孩的想法,把他裝進袋裏,再澆上一層汽油,點燃後扔到池塘裏。侵略者真是無惡不作,是無數先輩不怕犧牲,艱苦鬥爭,終於把侵略者趕出了中國,這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機智、勇敢、鎮定的精神。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做出貢獻。

蠟燭的讀後感3

善良的人類,是什麼使你們鬼迷心竅,喪失理智,泯滅良知,把那可憐的美人魚賣給殘忍的商人,而最終將你們自己推向毀滅的深淵。

江湖上人來買美人魚,老奶奶和老爺爺竟然同意了,美人魚給小鎮帶來了這麼多,換來了什麼?就是被老奶奶和老爺爺出賣給江湖商人?就是被關在籠子裏?這是美人魚應得的嗎?錢,難道錢真的這麼重要!

貪錢者必亡!

蠟燭的讀後感4

《半截蠟燭》講述了一個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的事。

伯諾德夫人非常冷靜,面對德國軍官依然十分冷靜。中尉把蠟燭點燃後,他不緊不慢的把蠟燭吹熄,點上油燈。大兒子傑克面對蠟燭又重新被點燃後,急中生智,伸手把蠟燭拿走去搬柴火。可德國軍官把他叫住了,他絲毫沒表現出害怕,從容不迫的把蠟燭放下,搬來柴火靜靜地坐在那裏。此時,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情報泄露。此時,小女兒傑奎林說話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那一盞燈上樓睡覺嗎?”中尉看見小姑娘很可愛就同意了。

小女兒救了全家,也保護了祖國。作爲小學生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之後,回報祖國。

蠟燭的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半截蠟燭》這篇文章,讓我感觸很深,這篇文章寫了法國三口和德軍的故事,主人公是:伯若的德夫人、傑克、傑奎林,他們一家三口不畏艱險,一起把絕密情報藏好。

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是:有一天晚上德國的三個軍官闖金了伯若德的家中,後來他們一家三口用智慧,保住了情報,救了自己的生命,讓情報站也保住了。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知道了伯若德一家是多麼的勇敢和聰明,鎮定自若,我特別崇拜傑奎林,因爲她是很可愛的而且勇敢的小女孩,在危險的最後一刻是她救了全家的生命,我們要在危險面前不低頭,要勇敢面隊困難,不退縮,要鎮定自若。

蠟燭的讀後感6

昨天,我們學完了《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我感受頗深.這篇課文講述了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保護祕密情報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他們一家三口爲了把德軍趕出自己的國家,都加入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伯諾德夫人把一支藏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之內。一天,他們家闖進了三個德軍,一個德軍順手把窗臺上的蠟燭點燃,但是他們不知道,情報就藏在哪半截蠟燭之內,於是,伯諾德夫人和他的大兒子傑克三番五次的想把蠟燭拿走,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正當天無絕人之路時,她的小女兒傑奎琳利用自己的嬌氣把蠟燭拿走了……。

讀完這篇課文,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伯諾德夫人的小女兒傑奎琳,在非常時期做出了非常的舉動,是她救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是她保護了情報,是她救了用自己的行動捍衛祖國的尊嚴。

蠟燭的讀後感7

這天,老師讓我們預習第三課《蠟燭》,一開始我懶得去預習,只是一掃而過,但讀着讀着,讀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次是一字一句地讀,還去了解句子的含義。

讀完了,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戰友竟然不把他的屍體從方場帶回去安弄葬,就算他們會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後,再安葬,如果他們一向攻不下那怎樣辦,難道要等烈士的屍體腐爛後再安葬嗎?他們讓我感到很不爽(鬱悶)。而那位老婦人讓我感覺到那種一個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屍首的陌生人,竟然會冒着彈火去埋葬他,而且還拿出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來哀悼這位烈士。而且在課文第43節,明顯突出了一種感情好處,是兩國軍民感情到達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仔細體會後,會讓人感動得流淚。

蠟燭的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紅蠟燭和美人魚>>.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條在深海里有了身孕,可她不想把孩子生在大海里,因爲大海寂寞而陰暗,她覺得孩子要在陽光熱鬧的地方成長,於是,她把孩子放在臺橋上.

有一對靠賣紅蠟燭爲生的老爺爺和老奶奶,當老夫婦發現了小美人魚,認爲是神送給他們的'禮物,於是就當着女兒收養了.很快,小女兒長大了,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就很少出門,很多人很迷惑,就借買蠟燭來看美人魚,老夫婦生意因此很好,有個商人用金錢迷惑老夫婦,把小美人魚給帶走了,從此老夫婦生意全沒有了.

老夫婦因爲貪錢,賣掉了小美人魚,因而得到了神靈到懲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堅持自己到正確想法並堅持做下去,不要被迷惑.

蠟燭的讀後感9

俗話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就讀了一本好書:彭學軍老師寫的《冰蠟燭》 。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是兒童文學短篇小說金品典藏,還是第二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大賽獲獎作品選集呢!裏面有十五篇短篇小說,有《大寶》、《突然之間》、《你向左我向右》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公山的刺莓》了。這是一篇飽含父愛的作品。當我讀到白公與主人公爸爸下三子棋時,我想到了每年我生日時,爸爸媽媽都會給我準備一個大蛋糕,然後,再準備一個禮物,當我讀到主人公讓爸爸分柴的時候,爸爸只是象徵性的分了幾塊柴時,我又想到了每次外出旅行,爸爸總把最輕的包給我,自己揹着最大最重的包。有一次,爸爸週末沒回家,我心裏很生氣。後來,我才知道爸爸感冒了,他不回來是因爲不想傳染給我們。

生活中,爸爸也非常愛我、疼我。學習時,一般題目我都能輕鬆破解,但如果遇到奧數難題,我就會找老爸。老爸總會和我一起思考,不一會兒紙上就打滿了密密麻麻的草稿,用最快的速度破解我的難題,然後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解題方法讓我去思考理解,是我解題的“好幫手”。在家裏,爸爸是我的“好夥伴”。每次我不開心,爸爸都會陪我玩,讓我不孤單。我爲有這樣的爸爸而自豪!

蠟燭的讀後感10

我讀了一篇文章叫《蠟燭》。寫了蠟燭的形狀和用途,表達作者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讚美,同時歌頌了人民教師爲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蠟燭精神”。

願蠟燭精神永放光芒!這是對《蠟燭》這篇文章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蠟燭是最平凡的東西,但是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當停電,人們便點亮蠟燭,使整間房子生輝,當它被點燃時,滴滴蠟珠順流而下,像一串串淚珠。雖然蠟燭流着淚珠,卻在默默無聞地工作,不求回報,直到生命結束。在燭火下讀書的人們,還能感到一絲溫暖。古人有句古語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人們讚美它,因爲蠟燭雖小,但它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光明,奉獻給人們。

我們的老師像一枝蠟燭,啓發學生的心靈,嘔心瀝血,爲學生的成長操碎了心。老師每天早上很早就回來學校,監督學生早讀,給學生上課,晚上放學後,又要留下來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晚上直到夜幕降臨時他纔回家。他們把青春無私地給了我們,直到白髮悄悄地爬上他們的雙鬢。老師就像蠟燭一樣平凡而有偉大啊!

蠟燭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願蠟燭精神永放光芒!

蠟燭的讀後感11

“即使在這當兒,老婦人也沒又說話,他但是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的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得走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她的情緒是極爲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正因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因此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爲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因此他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燒焦樂的土地上,在詐彎了的鐵器和燒死樂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青年得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徵着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完美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