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000字>

飄的讀後感1000字

學問君 人氣:2.94W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飄的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飄的讀後感1000字

飄的讀後感1000字一

我讀完這作品的時候,我唯一佩服的是郝思嘉,她是一種被迫的勇敢和堅強,《飄》的讀後感。不可否認思嘉多元化的性格,爲使命而戰的頑強,自食其力而奮鬥的能力也讓我欽佩。戰後回塔拉那些淒涼無着落的生活,那些一個個無助的眼睛,有失去了理智的父親,過慣了小姐生活而身體又不是太好的兩個妹妹,虛弱的梅利,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還有兩個嬰兒,三個以前的黑人奴僕。這些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到她身上,沒有她這些人都幾乎無法生存。爲了保住這片紅土地,她以自己的幸福作爲犧牲,雖然手段並不怎麼光彩,但意義很重大。

但對於郝思嘉這個人物,我的另一種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瞭解的。如果她瞭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瞭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着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爲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又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爲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着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鬥的十幾年裏,玫蘭妮已經成爲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郝思嘉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着,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郝思嘉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遊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郝思嘉不瞭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郝思嘉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矇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爲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爲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讀後感《《飄》的讀後感》。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郝思嘉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着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郝思嘉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着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爲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着地相信郝思嘉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着地相信他們,保護郝思嘉。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着地要再爲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着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爲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着,他能那麼深地愛着郝思嘉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郝思嘉,寵愛郝思嘉,照料郝思嘉,讓她事事稱心,而郝思嘉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被郝思嘉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複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郝思嘉,但他更瞭解郝思嘉,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透過行動表達,而郝思嘉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所以總的來說飄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書,希望大家有時間也可以看看。明天又是另外一天。

飄的讀後感1000字二

讀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輩子,飄的讀後感。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菲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峯造極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瑪格麗特·米切爾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氣勢磅礴的南北戰爭和一段悽婉動人的感情展現在讀者的眼前。《飄》的主題思想很多,寫亂世中佳人的命運,寫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着自己的土地,她們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爲"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媚蘭。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真誠地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

爲了親人,她敢和命運抗爭;爲了祖國,她敢和北方佬抗爭…

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挫折、失敗,我們要學習媚蘭的勇敢堅強;在面對一些變故時,我們也要學習她的鎮定、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在與朋友、親人相處時,我們要學習媚蘭的寬容、大度與善良;在面對利益得失,我們要學習她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讀後感《飄的讀後感》。

平心而論我有點同情郝思嘉,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或許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爲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爲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透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透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透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透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着南方的秩序和關係,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美貌並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黏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郝思嘉,這一在美國動盪年代所誕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優秀個性散發出無窮的光芒。她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她處事雷厲風行,精明能幹。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對愛情的執着。

在品讀《飄》的日子裏,多少次我與之同喜、同鬧、同悲、同笑。幾許惆悵,幾許欣喜,幾許感慨,幾許驚歎。掩卷息,留下的是強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動。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