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500字>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

學問君 人氣:3.0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1

懷着好奇的心情,我翻開了《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該書是由美國著名的牧師WillBowen編寫,發行兩年多以來,在全球80多個國家暢銷,共600多萬人參與到“不抱怨”活動中。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不經常抱怨,能夠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但當我讀完本書的第一章,卻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是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無能”狀態,這和周圍絕大多數還未意識到的人一樣,我們只是以爲自己很樂觀,以爲自己不抱怨。實際上,每天我們都在不自覺的抱怨別人,抱怨自己,抱怨世界。書中對於抱怨的定義是:“所謂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那麼仔細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抱怨真的是無處不在,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而對自己產生的怨氣,膝蓋磕到桌子產生的淤青疼痛讓我一週都在心裏碎碎念,對男朋友不聽自己的勸告而產生的滿腹牢騷,周圍的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對於政治、世界局勢、天氣、交通擁擠的哀聲嘆氣、抱怨連連。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太多含有負面能量的字眼、耳朵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了太多抱怨的話語,真的讓我震驚,我本來還以爲自己是樂觀的人呢!

書中說的:“當你不太舒坦地察覺(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時,你進入到第二階段’有意識的無能’”。當我們在抱怨時,可能會嚐到獲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頭,也可以會迴避去做讓自己緊張的事情;然而,抱怨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於這些微不足道的優勢。常年抱怨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幸的,生活很累,沒有希望,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孤立,因爲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始終作着傾聽抱怨的角色。杜絕抱怨,才能與周圍人建立起健康的溝通。要做到健康的溝通,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且不能解決問題。另外,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與別人溝通時,要注意儘量陳述事實,而不是抱怨,這有一個簡單的規則:假如你和A在陳述一件事情,事情的主要人物是你和B,如果不在場的B突然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和A說的話,那麼你就是在陳述事實。因此,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儘量將抱怨改爲陳述事實,這是改變自己,建立起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的第三個階段是“有意識的有能”。當“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成爲一種習慣,你自然就會過渡到第三階段“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人們會察覺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變得十分謹慎,正面的話語會多了,因爲會在話還沒說出口之前,先穿越過濾器,過濾掉那些負面的話語。當然,在這一階段,往往取代抱怨的是沉默。但這並不妨礙你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如果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因爲沉默能夠讓人反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的話更加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英文中”spirit”(精神、靈性)一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一詞,意思是“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只能簡單地做個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說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加小心的遣詞。所以,儘量“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

當達到第四個階段“無意識的有能”,你就成功了。因爲,當持續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發現自己更加快樂了,不再注意傷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東西上,周圍的人似乎也是這樣,此時,你已經上升到“無意識的有能”狀態,是一個快樂,並能感染周圍的人變得快樂。

當然,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第四個階段,即人不可能永遠不抱怨。但是經過這樣四個階段的訓練,你會發現,“抱怨”只是有時候的事,並不是很常見。抱怨不會每天都發生。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由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情,其實寥寥可數。最後,以文章中的一段話自勉:

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

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

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2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拜讀了威爾·鮑溫所寫的一本《不抱怨的世界》,未曾想因此給我帶來了一次極大的心靈震撼和啓發。

我們總會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很多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滿意和抱怨的心理,有的員工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影響到自身的情緒和行爲;有的員工可能深埋心底,卻也同樣爲這種心理左右了自身的行爲;而對於相對豁達的來說,其實也往往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抱怨,甚至不爲自己所知道,只是一種潛意識的抱怨,這也同樣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左右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爲。對生產線忙閒不一,分配不勻,上下道不合又或者是設備問題等等多方面的抱怨充斥在員工們的工作生活之中。書中提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抱怨情節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作爲一名基層管理者,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當中,我同樣有着自己的些許抱怨。或許不抱怨、無怨的世界也許只是一個理想中的世界,但它可以讓我們嚮往和憧憬,去完善自身的思想,增益自身的才能。書中深入淺出的論述,也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淺。書中透過一隻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手戴紫手環者只要一察覺到自己有抱怨情緒,就將手環換到另一手上,如此反覆,直到手環在一隻手上連續21天爲止,21天不抱怨不批評別人,不到一年,你就會慢慢改變,當然這並不是只神奇的手環,只是此時此刻得你心態變了。

下面簡單的談一下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想法,也希望以此爲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成爲自己和大家今後一種生活與工作中的激勵。

一、停止抱怨

要成爲一個完全沒有抱怨的人很難,對生活一些不順當、煩心的瑣事發發小牢騷似乎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也很正常。不過,我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說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書的開始,鮑溫首先教給了我們如何停止抱怨,用“21天效應”的培養方法改變自己的抱怨習慣,這也是改變我們,成就無怨人生的第一步。抱怨行爲不僅不能改變實際的惡劣情況,更會增添人們的負面心理,這是一種消耗能量且完全無益的運動。正如仇恨和生氣鬱結是用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一樣,抱怨又何嘗不是在於事無益的懲罰自己。

二、感恩困苦

更進一步,在書中我學到的第二點,即是學會感恩,這裏的感恩指的不是對我們好的人或事物,而是感恩困難,感恩一切的不順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增益其所不能。”於困境中的我們,或者會覺得困難的難以承受,然而跳脫出來,以一種長遠和凌於其上的目光來看待這一切,一切的苦難和困境未嘗不是一種好事,一種磨礪和挑戰。於困苦過後的自身提升是慢慢培養所不能達到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於順暢通達的人生,未必是一種好事。無論是生活抑或工作中的不順,當我們不在將眼光着眼於現在所承受的一切,而是以一種長遠和自身完善的目光來看待,那麼我們就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境界,也較一般人更容易去承受一切困難和理解其意義價值了。

三、成功始於困境

當我們在做到停止抱怨,感恩困境之後,我們就應逐漸懂得“成功始於困境”,這也是我在書中學到的第三點。古語云:“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人唯有在這種沒有抱怨,心緒平穩寧靜的時候,纔能有更堅定和更深遠的志向與發展。在困境中擁有平和的心態,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求發展,這也達到了我們沒有抱怨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和作用。完全跳出於一切困難給自己的心境影響,用凌於其上的態度來觀察自身所承受的,以這種平靜狀態去工作和生活,顯然是更能夠做出更加正確的抉擇,逐步實現成功,這也是我們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其實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請不要抱怨,心平氣和的看待周圍的一切,不利條件是你一生的財富,而這份財富只有經得起風浪的人才能俘獲,收起抱怨的廢話吧!勇敢迎接挑戰,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工作,融入團隊,爲我們的風馳願景而努力奮鬥!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3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給我們介紹了紫手環的用法,經過我們在抱怨時就將手環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的做法,向我們闡述了手環僅僅是一種手段,最終要靠自我去不斷感悟,從而改變自我的內心世界。

當我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很疑惑,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存在不抱怨的事情嗎?於是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全書。書中很多細節方面都來源於我們現實生活,例如工作不順利,抱怨一下;生活不順心,抱怨一下;經常性的抱怨使我們變得容易暴躁,容易缺乏耐心。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像聖人般的心態平和,我們將抱怨作爲了一種對生活、工作不滿的發泄途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在抱怨之後,我們是繼續抱怨,繼續發泄不滿呢,還是轉變心態,從抱怨中走出來。

回想工作中經常性會碰到學生上課不認真,工作中同事不配合,使得自我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成效。於是我會在學生上、同事中不斷找原因,是誰不配合,是誰聽不話。總結起來就是自我工作中很不順心,沒有事情是按照自我意圖來的。此刻想來,不斷的抱怨除了宣泄情緒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威爾。鮑溫在書中指出:“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抱怨會影響人際關係,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運動”。與其愚蠢拿那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我,讓自我不開心,還不如認真審視自我哪裏做的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改變自我。作爲一名教師更要學會停止抱怨,培養大度容人、見賢思齊的良好品質;摒棄私心雜念;堅持淡泊寧靜,以奉獻的精神回報社會,在工作中追求素質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夢想的實現。

此刻每當我遇到困難和難題時,我已經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冷靜去應對,學會了抽絲剝繭般的去梳理、去分析,學會了透過繁雜的現象去看事物的本質。每當工作不順心時,我會走到室外,經過深呼吸來放心心境;每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會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很多事情換個心境,換個角度,都能有新的發展。

每個人的人生機遇不一樣,遇到困難一味怨天尤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抱怨的人看誰都不順眼,抱怨的人走到哪裏都像是地獄,人肯定是不能過這種生活的,所以改變自我是必須的。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什麼是幸福,我覺得幸福就是一種心態。財富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物質的追求也永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在學會知足,不要一味在物質、名利上進行盲目攀比,不要爲一些小事同同事、家人而斤斤計較。

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一種優良品德。有人說:這個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怎樣感恩?其實我們要善於換位思考,要堅持良好的心態。把困難當作一種磨練,把挫折當成一種挑戰。作爲一名教師,要將感恩放在心上,感恩做人,感恩做事,我們的每一次提高都離不開學校的培養、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忙和家人的支援。帶着感恩,我們的心胸會更加坦蕩,工作會更有動力。

參加工作以來,讓我深知自我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每一次的所教年級段變動都會給我帶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所以對待工作我始終心懷敬畏,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學習業務知識,努力發揚任勞任怨;忠於職守,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刻苦勤奮,忘我工作的實幹精神和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精神。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哲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本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是一名虔誠的徒,信仰的是上帝,是唯心主義。而我們信仰的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應當用辯證的唯物的觀點看待問題。進取的心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諸如機遇、努力、人際關係等因素。

抱怨是人們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良好途徑,所以我認爲抱怨並不可怕。我們能夠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不抱怨的世界》中的手環是一種心理暗示,僅有我們應對凡事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廣的心胸,擁有一個進取樂觀的人生態度,那困難將不是困難,任何問題都能引刃而解。剛開始,不抱怨會比較難,可是沒關係,一齊爲之努力,必須會有收穫的。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4

讀書真好,喜歡與書交流。在書中可以放飛自己的思想,無所顧忌。在書中可以洗滌自己的心靈,不染浮塵。讀書真好,只有讀書,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無知。向書本學,向先人學,向偉人學。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即使很用心的學,能學到一二已很知足。讀書真好,“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忘卻了名利的困擾,修成內心的平靜安寧,撥開繁華後,才知道自己最終的人生方向。

今年市委倡導建設邊疆文化名城,真是及時必要,乘勢所需。人如果精神空虛,文化虛空,多可怕。前幾天讀了《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美國)道格拉斯·勒爾頓。我讀後,受益匪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致是,學會不抱怨,讓內心充滿陽光。但是要學會不抱怨是困難的,書中講授的方法是戴一個橡皮手環,一旦抱怨就將手環轉戴到另一隻手上,這樣強迫自己控制抱怨。慢慢地就會變成一整天都不會抱怨了。當這種現象持續了21天后,你就真正學會不抱怨,你的內心就會充滿陽光,你就會意氣風發地投入生活,而幸運之神就會從此眷顧你。

我看後感觸很深。抱怨,可能每一個人都會發生過,但是這本書難得的是將抱怨和講述事實有了明顯的區分,這樣就具有極強的操作性。看完後,我一直在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抱怨的焦點是什麼。但是對於內心比較積極陽光的我,不是很愛抱怨。抱怨是一種心態,我認爲它的主要來源是對生活的不滿,自己的意願沒有得到滿足且怨天尤人等幾種因素的綜合症狀。我看過一本書,上邊說,其實自己99%的事情與別人無關,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減少自己不切實際的慾望,遇事多找自身原因,抱怨現象應該會有所改變。而我認爲最關鍵的問題是:抱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有可能讓問題更加複雜。如果遇到問題,只和能解決問題的人說。

再說說壓力,壓力最終的來源肯定是自身。而真正活明白的人,想清楚的人是不會爲難自己,更不會爲難他人。一切隨緣。就像我去粘鳥,如果粘到了,就是下酒菜。如果飛了,就是放生。每一種結果,我都是受益,我有壓力麼?我沒有。爲什麼你有壓力呢?我看過易中天的書,他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壓力來源於過於注意。也就是“迷”,因爲“迷”,才“執”。因爲“執”,所以才“不悟”。大家都知道,“佛”真正的含義是“覺悟”。佛是悟了,而人仍在迷,這就是不能成佛的原因。佛就不抱怨,在佛的心裏,沒有什麼可以干擾他,做到了內心的真正平靜。

我琢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先學會不哭,不哭,就去掉了悲傷的情緒。再學會不怒,再學會不抱怨就快了。你又會說,你說得好聽,我是什麼都不追求了,我也不抱怨了,可是老婆孩子誰給養活?哎,這不還是“迷”麼?用一種方式去解釋所有問題的人,不是迷麼?要麼追求的執着,要麼放棄的徹底。我最終的體會是:修性不修身。身是安身立命之本,代表人活的價值。不修身,纔可以過得好,有地位,有意義。性是內心,修性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脫,順天命,修煉內心的安定。

很多人說我喜歡笑,其實這是發自我內心的快樂與安寧。我享受奮鬥追求的過程,至於是否有收穫那就隨緣,不計較。有人說說:與天鬥、與地鬥、與階級敵人鬥,其樂無窮。當然現在並沒有什麼階級敵人,但是這種追求得過程其實比結果更讓人陶醉。而對於結果怎麼看呢?如果得到了,那就稱心如意。沒得到怎麼辦?想想中學時爲了當班長而爭鬥,現在看看,有意義麼?退休後,想想爲了一官半職而爭鬥,有意義麼?唯一剩下的有價值回憶無非是爭鬥的過程而已。這又有新問題的出現,無慾可能剛,也可能過柔。曾國藩的《挺經》裏說過:軟則亦靡、剛則亦斷。箇中的度,自己把握吧。不要激進的功力,不能怯懦的迴避,這兩種性格都是會產生抱怨的土壤。

學會不抱怨,是內心的修煉,和自己做朋友,調節自己。就如同我,已三十,“三十而立”了。可能有些人會理解爲人到三十,應該可以面對一切的困難。但,我的理解卻是應該知道怎樣追求自己的人生。當我以內心的平靜看待世俗的紛亂時,我又有什麼抱怨的呢?無論多絢爛的世界裏,依然有自我。

讀書真好!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5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

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爲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衆多例子+說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爲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們,都曾經受到過專業的教育,有着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管理中積累下來的實戰經驗。但《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用若干個小故事利用抱怨這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爲,從側面再次的提醒了我,只憑着專業知識理論及公司規章制度來領導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內部關係和內部的環境氛圍也是前提之一。

下面我就對《不抱怨的世界》一書的讀後感向大家談談我的感想:

一、要想改變別人首先得改變自己

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個理念就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才能認真客觀的分析出任何事件的真實本質。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在所難免的都會遇到任務緊、壓力大、幫助別人彌補漏洞的情況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迫於工作任務、壓力,很容易出現心煩氣躁的情況,從而引起各種摩擦。這時一定要剋制自己不要向自己部門或者是關係好的同事說某某人、某某部的不是,以此來宣泄和抱怨別人給自己造成的麻煩和緩和心中的壓力。俗話說育人先育己,在部門管理過程中作爲一個管理者其實就是下面員工的一個榜樣、一個風向標,我們抱怨別人一句下面的人就會埋怨十句,如果養成了習慣那麼就會有百句、千句,到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提出工作上的要求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樣我們也會遭到員工的抱怨,因爲他們已經養成習慣、抱怨已經成爲部門裏的一個風氣一個趨勢,他們會認爲抱怨會讓他們的'工作來得更加輕鬆,這個趨勢的興起也就相當於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羣策羣力的消亡。到那時一個部門也不再會有生產效率和對部門的向心力,將成爲一盤散沙。這樣的危機感提示了我不能小看自身的素質養成,其實在工作中我們也不少動員過大家極力的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來完成突擊性任務、安撫和調劑情緒低落的員工。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以一顆平和的心來處理問題,少了抱怨,我想效果會更加事半功倍。

二、深入基層、營造信任和快樂是我們工作中的一部分

書中看到了幾個關於意識形態的故事,“珍的葬禮”和“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故事中的兩個主人翁都應病魔纏身,中風不久便可康復的珍因爲太過於自我的擔心造就了他的去世,讓病痛折磨然而快樂去世的女主人。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啓發,體會出在一定的空間一定的時間裏氣氛是多麼重要的。員工的積極性靠調動而工作中的快樂度更能穩定員工情緒,對於一個管理者在實踐的工作中我們都有一種體會,那就是當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熱情高漲時能夠創造出更高更加優質的效率。這種效率它與要求趕工或者單純的完成數量上來說更加有效、更加出色,能使我們產品一次合格的機率提高。試想一下,每個員工都是大社會裏的一員,來到我們小集體裏規章制度遵守是必須的,但他們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思想,如果當員工出現一般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辦。肯定得第一時間上前做起教育、疏通思想。

本書對於我的幫助是非常大。它讓我明白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馬雲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我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爲,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6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爲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衆多例子+ 說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爲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與其他勵志書籍相比,這本書最爲突出的特點有兩方面:第一,作者對人們抱怨的原因、行爲表現做了非常深刻的詮釋,分析非常到位;第二, 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一直在推崇一個叫“紫手環” 21天不抱怨活動,說將手環戴在手腕上,發現自己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重新開始,堅持下去,達到連續二十一天不換手,不抱怨的目標。這可以使讀者 “身體力行”。可以說整本書都貫穿了科學的心理學思想,無論是作者對抱怨行爲的分析還是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後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行爲療法,其步驟、方式、時間都蘊含大量的心理學原理在裏面。這是迄今爲止我讀過的最好的勵志書籍之一。

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淺見與朋友們分享:

一、關於抱怨行爲的心理分析在這本書的作者鮑溫看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環境、抱怨他人,還可能是因爲個體缺乏安全感, 自我價值不確定,在這種心理背景下,我們需要透過抱怨環境來向外界傳遞自己是受害者的資訊,需要透過抱怨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秀,需要用抱怨來爲自己的缺點、害怕成長和改進找藉口。讀了這本書後,我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害怕因爲成長而付出種種代價。

二、關於抱怨的行爲改變 鮑溫認爲走出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是對自己的抱怨即無能,毫無所覺即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辭,以便於說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鮑溫提出的四個階段是對“改變抱怨行爲”整個流程的理論描述,而紫手環運動則是一種矯正行爲的具體方法,二者結合使用,簡直可以說完美的認知行爲療法!結合二者,我個人覺得改變抱怨行爲的整個流程可以這樣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一個慣於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地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樣愛抱怨有意識的無能的人;你發現抱怨不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 變,因此,你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抱怨,可以採用紫手環運動,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便於說出有能量的話而非無意義的抱怨;經過一段時間,你抱怨減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爲積極了,你得到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向反饋, 例如:表揚、成功等,這些鼓勵、強化使你不斷地選擇不抱怨。

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順心已經習慣於不抱怨,正如人們走路不由自主地邁出步子一樣,完全不需要意識控制,即無意識的無能, 如此你整個思維模式已經被重新塑造。這本書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讓我明白到應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心 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馬雲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非常有道理。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 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爲,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 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付出無法想象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 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讓自己有 “能量” 去解決它。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7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給我們介紹了紫手環的用法,透過我們在抱怨時就將手環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的做法,向我們闡述了手環僅僅是一種手段,最終要靠自己去不斷感悟,從而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我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很疑惑,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存在不抱怨的事情嗎?於是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全書。書中很多細節方面都來源於我們現實生活,例如工作不順利,抱怨一下;生活不順心,抱怨一下;經常性的抱怨使我們變得容易暴躁,容易缺乏耐心。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像聖人般的心態平和,我們將抱怨作爲了一種對生活、工作不滿的發泄途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在抱怨之後,我們是繼續抱怨,繼續發泄不滿呢,還是轉變心態,從抱怨中走出來。

回想工作中經常性會碰到學生上課不認真,工作中同事不配合,使得自己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成效。於是我會在學生上、同事中不斷找原因,是誰不配合,是誰聽不話。總結起來就是自己工作中很不順心,沒有事情是按照自己意圖來的。現在想來,不斷的抱怨除了宣泄情緒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威爾。鮑溫在書中指出:“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抱怨會影響人際關係,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運動”。與其愚蠢拿那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自己不開心,還不如認真審視自己哪裏做的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作爲一名教師更要學會停止抱怨,培養大度容人、見賢思齊的良好品質;摒棄私心雜念;保持淡泊寧靜,以奉獻的精神回報社會,在工作中追求素質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

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和難題時,我已經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冷靜去面對,學會了抽絲剝繭般的去梳理、去分析,學會了透過繁雜的現象去看事物的本質。每當工作不順心時,我會走到室外,透過深呼吸來放心心情;每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會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很多事情換個心情,換個角度,都能有新的發展。

每個人的人生機遇不同,遇到困難一味怨天尤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抱怨的人看誰都不順眼,抱怨的人走到哪裏都像是地獄,人肯定是不能過這種生活的,所以改變自己是必須的。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什麼是幸福,我覺得幸福就是一種心態。財富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物質的追求也永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在學會知足,不要一味在物質、名利上進行盲目攀比,不要爲一些小事同同事、家人而斤斤計較。

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一種優良品德。有人說:這個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怎麼感恩?其實我們要善於換位思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把困難當作一種磨練,把挫折當成一種挑戰。作爲一名教師,要將感恩放在心上,感恩做人,感恩做事,我們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學校的培養、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援。帶着感恩,我們的心胸會更加坦蕩,工作會更有動力。

參加工作以來,讓我深知自己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每一次的所教年級段變動都會給我帶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所以對待工作我始終心懷敬畏,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學習業務知識,努力發揚任勞任怨;忠於職守,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刻苦勤奮,忘我工作的實幹精神和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精神。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哲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本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是一名虔誠的教徒,信仰的是上帝,是唯心主義。而我們信仰的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應該用辯證的唯物的觀點看待問題。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諸如機遇、努力、人際關係等因素。

抱怨是人們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良好途徑,所以我認爲抱怨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不抱怨的世界》中的手環是一種心理暗示,只有我們面對凡事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廣的心胸,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那困難將不是困難,任何問題都能引刃而解。剛開始,不抱怨會比較難,但是沒關係,一起爲之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的。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8

最近,我閱讀了總隊機關黨委推薦的美國著名勵志作家戴爾?卡耐基的《永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該書作者不是透過簡單的說教,而是透過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讓讀者在閱讀中去領會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樣處理問題而不去抱怨,最終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的辦法。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書中的哲理耐人尋味,它可以時刻提醒你怎樣讓抱怨遠離你。

當我靜下心來,回想自己以往的工作和生活,發現,抱怨像幽靈一樣時不時冒出來作祟,總有一大堆的抱怨存放在心裏,抱怨別人對自己如何不好,抱怨外界對自己如何不公,抱怨自己怎麼那麼倒黴…當我閱讀《永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時,思想不斷與故事中人物的思想進行交流,不斷思考怎樣善待別人,怎樣做到少抱怨和不抱怨。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與社會交往中擊敗人類的情緒之敵-抱怨,以創造一個幸福美好的人生呢?《永不抱怨的世界》給我們指出瞭解決的辦法。首先,透過反省和換位思考,從自身找出問題的根源,抱怨工資低時,要想想自己的勞動帶來的收益有多少?抱怨自己得不到重視,要反省自己在同行中是不是做的更好?抱怨遭遇不公時,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抓住同樣的機遇?捫心自問,會發現令人不滿的現狀好多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抱怨,絲毫改變不了現實。其次,在找出問題的根源後,要改變態度,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累知識,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工作以及生活,透過實踐不斷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增強核心競爭力,爲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書中告訴我們,減少抱怨的原則之一是不要輕易批評、指責別人。偉大的心理學家希勒說:“更多的證據顯示,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同樣我們也都害怕受人指責”。在準備指責別人時,先不要急於將指責的話說出口,想一想這樣做能不能解決問題?想一想《永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的忠告,即批評毫無作用,它使人採取守勢,並常常傷害一個人的寶貴自尊,傷害一個人的自重感,並激起他的反抗,緊接着可能導致被批評人的怨恨,而自己對別人也容易產生抱怨,爲了少抱怨,還是儘量不要直接指責他人,採取具有說服力讓人信服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愚蠢的人大都這麼做。因爲能做到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做到善解人意和寬恕別人,需要良好的修養自制功夫。

書中告訴我們,減少抱怨,必須保持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樹立生活目標。如果一個人消極面對生活,就找不到生活的目標,也就享受不到生活的快樂。這就需要我們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並按照計劃行事,可以讓自己覺得充實,也是讓事情往高效、積極的方向發展的良好起點。實現計劃重要的一步就是合理利用時間。利用好時間,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天下來,該完成的事情已經完成,不會有遺漏。而且,還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根據計劃的進展,定期總結自己近一段時間以來的的得失。對出現的問題客觀看待,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完善或者制定後續計劃。

書中告訴我們,減少抱怨,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考慮事情的本質,而不是去抱怨參與的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只是某一個人的錯,所有參與的人都應該負責。所以,當出現問題是,先去追究是誰的責任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根據出現的狀況,找到問題的環節,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動,儘量讓事情回到正常的軌道。

書中告訴我們,減少抱怨,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就能發現很多自己沒想到的情況,再進一步考慮爲什麼別人會做出這樣的決策,從而找出問題的根源。

書中告訴我們,減少抱怨,要相信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斷積累,在遇到挫折的時侯,也能冷靜面對。

卡耐基的忠告全部來自我們的生活常識,它幫助我找出了抱怨產生的根源,那就是來源於自己。每天早上醒來時,我會提醒自己:我是個有福分的人,應該以包容的心去看待別人;我是一個幸運的人,周圍有那麼多的人關心我、幫助我,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回報別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當你要批評別人時,改用讚美取代,這樣,抱怨就會遠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