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500字>

《圍城》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7篇)

學問君 人氣:3.0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圍城》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圍城》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7篇)

《圍城》讀後感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2

國慶長假期間,我上網閱讀了圍城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不得不對錢老先生的才學佩服的五體投地,圍城讓我思考頗多,感受頗深,或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我只能領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裏寒暄幾句吧。

圍城描述了一個留洋生方鴻漸的回國生活。方鴻漸花着準丈人的錢,在國外消遣時光,打發日子,深知自己無才又無錢,沒有辦法只好回國慢慢找事做。在國內轉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地位,背後又沒有什麼靠山。留洋才子的虛名很快被揭露,別人只覺得他是個外強中乾的草包。後來便事業不順,感情不順,生活落魄,窮困潦倒。但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過抱負,也曾經爲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過。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擊,讓自己徹底的絕望,徹底喪失了曾經的鬥志與激情。錢老先生曾經在自己的文中說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裏的鳥又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結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又想逃出來。”方鴻漸的生活也是這樣,他努力想衝破命運,確又被命運無情的拉回現實,圍城註定沒有結局。雖然圍城裏寫的是虛無縹緲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又是現實的見證。

我發自內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語言與才學,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給人的還不如當初就沒有希望的好,我認爲“圍城”是這個意思: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時,總羨慕大人的無拘無束,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讀書時,總希望可以發生戰爭;做老師的總認爲老師工資低,工作量大,傷害身體等,希望可以成爲F官員;而像我父母這樣職業的人卻又總羨慕像老師的輕鬆沒有壓力,工作收入穩定。總而言之,人就總覺得自己乾的這份工作遠不如別人的好,認爲別人的薪水高又輕鬆,自己總比別人矮一大截。然而,讓你真正去體會別人的生活時,你又覺得並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樣。

圍城所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城外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橋上看風景,橋東頭覺得橋西頭的風景美,橋西頭覺得橋東頭的風景雅。於是便盲目地嘗試,周而復始,仍然對其他人的充滿嚮往之情,覺得自己遠比不上。沒結婚的期盼結婚,結婚的又想恢復單身生活的無拘無束,所以社會上纔會有人結了離,離了結,拿婚姻當兒戲,註定沒有完美的結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發現不適合自己,放棄又繼續追求小時候父母便長教導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標纔會充實。

當你的目標實現以後又會怎樣?是否會像當初自己期盼的那樣美好。當你擁有自己的目標好比“進城”,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又發現不如自己當初所希望的那樣美好,你會覺得以前的苦中帶甜,會變成現在的甜中帶苦,那樣你便不會想“出城”。“圍城,圍城”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斷追求到手之後發現對成功的厭煩和不滿之間的矛盾,不斷反覆的轉換,重新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執着與動搖,滿意與厭煩等等。“圍城”即是人類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昇華了。

讀完圍城,關上屏幕,你會覺得眼前的境界都開闊了。大千世界,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所追求和企盼的東西也許都是假的。那麼,我們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謂虛假的東西會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實事實卻不是這樣,人生的寶貴即在於此,在不斷追求與希望之中,我們經歷喜怒哀樂,追求越多,感受越多,這纔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不要幻想一個目標或幾個目標便可規劃一生,這是不現實的。

人生就像剛學寫字一樣,需要一橫一豎將它寫完,一筆是勾勒不出一個完整的人生的。當然給自己制定目標實現時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樣,正因如此,人生才帶着神祕。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果那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圍城是本好書,讀完此書你纔會覺得今生沒有白活,纔會明白我們爲什麼要義無反顧的追求與希望,因爲只有這樣,你纔會看到波瀾壯闊,纔會學到處變不驚!

《圍城》讀後感3

頭一回讀《圍城》是初二,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喜歡的是金庸。

第二回讀《圍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爲覺得節奏太慢,不過就這麼迷迷糊糊的還倒也讀下來了。

這是第三回讀。好像還真發現他的高處了:恕我直言,自《圍城》以後的中國大陸的小說沒有能超過他的。

先講一個故事:說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

老師問他爲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爲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爲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老師說: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裏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並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並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爲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爲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爲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爲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爲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爲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譭、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在人羣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爲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說“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纔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着發的那番先旅行後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於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鍾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爲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爲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爲何?因爲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爲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4

週一的早上,和往常一樣的休息日。窗外,依舊是重慶風格的濃郁天氣,而現在,陽光出來,霧散盡,這纔是拂曉吧!心境也變得更加清朗了。

之所以想寫一篇隨筆,是因爲自己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完整而認真的看完過一本書,對於自己來說,這是一件很慚愧的事。而在昨天半夜,終於花了三個月的零碎時間,看完了錢鍾書的《圍城》,故事的結尾其實非常平淡,僅僅是因爲方鴻漸和孫柔嘉的一次大吵,讓故事落幕,看似戛然而止,其實生活依然如此反覆繼續着,哪有什麼結局,除非等到一柸黃土灑下,你纔有資格拉下生活的帷幕,敲響屬於你生活的喪鐘。

楊絳先生說,不要試圖去揣摩《圍城》的用意,也不要去揣摩它的原型。是呀,有什麼好揣摩的呢,因爲這本來就是我們各自生活的原本模樣。每一部小說的原型都是來自於我們生活的本質,只是被作者用更誇張的方式演繹出來了。中間或許有發生過的,有作者期待發生的事,藉着這本書表現出來而已,看了快樂也好,悲傷也罷,能產生共鳴那也是屬於你自己的感悟,不代表任何人。作者願意把自己的經歷發酵成一杯美酒,供我們品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了,我們只管享受就好罷。

看完書,合上後。不禁思考,愛情似乎遠沒有我們想象的美好,也許還帶着更多的腌臢和不堪。網絡社會,粉飾了太多了愛情,讓人不禁審視自己,審視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別人家的“老公、男朋友”都這麼好,再看看自己身邊這位,果斷想把他再塞入六道輪迴裏面重新做人。而我們沒看到的,都是別人不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我們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豔羨的那一面。 坦白地說,我很討厭書中的方鴻漸,他好面子、懦弱、沒有主見、依附於人、優柔寡斷……太多的缺點,放在任何一個女人身上,可能都不會欣賞他吧。

但偏偏幾個女人都爲他而動情,因爲人最先看到的都是對方身上的美好:熱情火辣的鮑小姐,端莊內斂的蘇文紈,甜美可人的唐曉芙都對方鴻漸青睞有加。就算在三閭大學時,他的前途已經快看不見希望了,孫柔嘉還想要“千方百計”的嫁給他……因爲,男人在任何女人面前都想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女人在男人面前,更喜歡展現自己魅力無窮,你沒有理由不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可當成功吸引對方後,一切都變得那麼乏善可陳,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方鴻漸能讓那幾位女性都對他產生青睞,原因是他最擅長曖昧而“不知自。”但其實他是知道的,他享受被別人崇拜、追逐的感覺,而卻不希望這種感覺被戳破,因爲沒有戳破的事情可以由得自己任意的想象,凡是事情成了定局,便沒有幻想的餘地了,一切也便不再抱有期待。而那幾位小姐迷戀方鴻漸的根本原因在於,不確定自己在他身上有沒有吸引力,所以“確定戀愛關係”纔是最好的說明,說明——你已經成功的被我吸引,掉入我的陷阱。但,女人一旦使出這招殺手鐗,便不再有退路,因爲,決定權已經到了對方的手裏,你只是被選擇和被評判的那一個。所以曖昧時期是最甜蜜的,因爲看到的都是美好,一旦要清楚地確定關係,你纔會看到你的那些“不欣賞”和“不確定”。

《圍城》裏面的愛情和婚姻並不美好,因爲我是一個讀者,不再是主角,我可以理性的審視。它讓我看到了人物最真實的內心想法,看到了他們暴露無遺的缺點。每一段看似美好的戀情後面,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只是,人,習慣沉浸在最初自己營造的美好氛圍當中,從而相信,繼而期待,想要跨入這座“城”,但“城”裏是怎樣,你沒見過。當真正見到那一刻,你又接受不了美好背後的醜陋,接受不了原來這座漂亮的城堡背後也有如此骯髒的死角。魚和熊掌怎可兼得?除非你上輩子拯救了地球!這時,你只看到了那些不美好,卻忘了這座城都已經被你佔領了。你已經走進“城”裏了。

只有走進,纔有親近;唯有親近,才能看清。可遠觀的那一朵花,永遠都不會是屬於你的那一朵花,不能踏入的“城”,永遠都不是你的“城”,它不屬於任何人,也可以屬於任何人。唯有你擁抱的,那纔是屬於自己的,哪怕有一些瑕疵,那也只是屬於你的標籤,別人無法看見!所以,珍惜身邊的那一位看似有些“醜陋”的城吧!

《圍城》讀後感5

說到《圍城》,不免要笑,這大概是學校佈置的而我唯一能看下去的課外書了,且邊看邊伴隨着笑聲連連。我有感,跟同桌發表議論說,這錢鍾書怎麼那麼刻薄啊,估計連張愛玲看了他也要慚愧了。結果同桌倒一本正經地分析道,此二人的刻薄根本是全然不同的。張大才女是自己就經歷了情場挫折,心冷,兩片薄脣也就更冷了,不免毒辣得直要將這人情世故剜了個盡,還得留着抹隔岸觀火、高姿態的淡笑,以標誌她老人家之旗幟分明。而錢鍾書,本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一般這種看似木訥的人,反而能於不動聲色之間,把你說哪句話、幹哪件事之間潛意識轉過的念頭,不僅從大腦皮層裏挖出,且剖析個一乾二淨,叫你自個兒既是自慚形穢,又暗自納罕:這本來要帶到墳墓裏的念想呢,怎麼就給他知道了呢?

話是妙論,當下撫掌。我說不錯不錯,看不出來你小子也竟有毒舌的資質了。他竊喜,當着我只是呵呵呵呵。其實所謂毒舌,一言概之,一針見血罷了。能用一個字就能把對方氣得流鼻血,且聽着溫文爾雅與肉體戀愛毫無關聯的人,遠比囉裏囉嗦長篇大論卻抓不住半個重點的強得多。殺人不見血,劍下一點紅,這纔是境界了。

方鴻漸。竊以爲楊絳女士在後記裏透露的資料很對,他的原型約莫就是錢鍾書大人。自然楊女士很狡猾地用“如果這個男孩肯說他就是趙辛楣,那麼錢鍾書也會說‘我就是方鴻漸’”這一語遮蔽過了。總感覺像對唐曉芙一般,作者對他,是隱含着某些偏愛和包容的。就像他本人的目光正透過這虛擬的人物含嘲帶諷地窺看世界而已。連方自身諸如懦弱之類的缺點,也幾乎可以看作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自嘲。然而說句真話,我並不討厭他,甚至是帶着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的。這倒跟批評家們的態度有所相悖。要知道這幫人一貫是根據什麼中心思想啦、積極意義啦,來取決自身好惡的。在我看來,他只是個凡人,和《雷雨》裏的周萍、或大名鼎鼎的張無忌一樣的凡人,甚或還可算是個聰明知趣的人物。

再說方大主角的三位女朋友(不必說,孫小姐已經成他的妻子了)。同學都說最喜歡的莫過於唐曉芙,我也是。她靈俏,聰明,適度的表面的天真,和伶俐的口齒,最關鍵的是:她是方始終都沒有得到的那個女人(他一度得到過蘇小姐的心靈,而孫柔嘉得到了他)。而我卻覺得一個細節是唐小姐尤爲真實的:她明明不曾愛過方鴻漸,可當他和她分手的時候猶是戀戀不捨的。很難想象如果方鴻漸在當時回過頭跟她癡纏呢?說不定就成事。呵,再聰明的女人,還是貪婪的啊。明知不是自己的茶,碰到面前也難免半推半就地小啜一口。

蘇文紈也很有趣。注意,我說的是有趣,而不是可愛。大約看過了書的女人都怕像她,可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做成了她。我有一同學,就說她和初中時語文女老師神似,聽了就笑,細想那細框眼鏡、那蒼白膚色,那清秀但似硬頭鋼筆勾勒出來的輪廓,尤其是那種新潮洋派林黛玉而矯情處猶有勝之的風格,何處不是相似的。想想就差忍住了沒對那位同學(她是女生)補上一句:你還是少說別人,提放着自己哪天也變成那樣吧。這不是刻薄,真的。她那恨不得方鴻漸、趙辛楣,都撲在她石榴裙下(當然,蘇小姐是不穿這樣俗豔的裙子的)的心理,和全天下女人,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然而蘇文紈不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被一個女人暗戀時內心既是暗爽、又故作流水無情的真實自我。大抵在戀愛一事上,不論男女內心的貪婪和表面的做作程度都是一樣的。想想,可笑,可嘆,可悲。

《圍城》讀後感6

心圍在城中,不知是不知自己被圍困了,還是不願知自己被圍困,抑或是不願走出這困心的圍城。四四方方牆,天空便小了。

方鴻漸,一個留洋回來的僞博士。傳統而封建的朽木爲骨,卻被西方文明刷了層白漆的棟樑之才,上層知識分子。隨着興趣寥寥上幾節課,待錢財花盡了,便揣着一張假的文憑,回鄉光耀門楣。方鴻漸並不笨,有幾分小聰明。他給人印象性子溫和,偶爾會說幾句俏皮話,不惹人厭。做事優柔寡斷,想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長袖善舞之輩。

回國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鋪展開。

起初對方鴻漸並沒什麼好感,與鮑小姐的真實相比,他倒給人分“既想當婊,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鮑小姐行爲不檢點,一面又爲她的調情而興奮。

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鏤空白皮鞋裏露出的塗得鮮紅的指甲。面板暗而不黑,豐脣大眼。與鮑小姐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蘇文紈。眉清目秀,白膚薄脣,典型的東方美人。穿着講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攤着一本小說。看着太陽鏡,也難掩面上孤芳自賞的神色。

看着滿船的人,她覺得也只有那方鴻漸配與她說句話。偏偏方鴻漸與她最看不入眼的鮑小姐打得火熱。她既是氣這方鴻漸看上行爲不檢的鮑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幾句冷言冷語諷刺。但是,這裏心有不甘,與下船後方鴻漸的幾分主動,卻發生了化學反應。讓這清高的蘇小姐對他生了情愫。

其實我並不太理解蘇小姐爲什麼會喜歡方鴻漸。但有時候就是那麼巧合,方鴻漸無心一句俏皮話“要奉陪你,就怕沒福氣呀,沒資格呀”,促成了兩人進一步相識。他的話也並無不對,蘇小姐心高氣傲,實在難以接近。但蘇文紈內心依舊渴望愛情,只是被世俗與自身認知所束縛。

方鴻漸在日後的相處中,卻對唐曉芙情有獨鍾。唐曉芙聰明,但不會太過聰明。引人注意,卻不鋒芒畢露。在這摩登的文明社會裏,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蘇文紈這樣的女子,想來多數男子更鐘情唐曉芙吧。錢老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女子的喜愛,最終不讓她和方鴻漸在一起,想必也是爲了將她的美好長存吧。看似柔順的孫柔嘉,用着心思,嫁給了方鴻漸。最後的相處,還不是將自己那點美好摧毀的乾淨。而唐曉芙則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硃砂痣”,在無論多久之後,再被方鴻漸想起,都是錯過的風景。最美的風景總在岔開的另一條路上,最好的人總是錯肩而過的那位。

但是對於趙辛楣錯過蘇文紈,我倒並不可惜。趙辛楣是《圍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簡單而真實,單純執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飾對假想情敵的敵意,堅守自己認定的愛情。而後,與方鴻漸難兄難弟相稱,一路相扶相持。他沒有方鴻漸的敏感多疑,沒有李梅亭的算計貪婪,沒有顧爾謙的諂媚逢迎。如果夜訪汪夫人是他的污點,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愛着蘇文紈的執着。他只是想多看看這個與蘇文紈神似的女子,並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閭大學之中,上至校長、下至教授助理,勾心鬥角,弄得學校是烏煙瘴氣。趙辛楣在其中,更顯得過於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沒有曲意逢迎的念頭,更沒有道人是非的雅興。本想來教書、順便治治情傷,但三閭大學實非良地。他的離開,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來,這趙辛楣不知比方鴻漸好多少倍,偏偏蘇文紈不中意。如果蘇文紈一氣之下與趙辛楣結婚,而不是那個曹元朗,她是否不會變成後來那個精明刻薄的曹太太?還是無論嫁了誰,她都是那樣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中的蘇文紈是不是和趙辛楣一直深愛的判若兩人?就像孫柔嘉,就像方鴻漸。

戰火紛飛的年代,變的是戰局,不變的是人心。留洋回來的人受人敬仰,開口都不離西方的思想文化。彷彿中國的東西便是流感,一碰便會傳染。上層知識分子一面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方鴻漸一面勸說父母支援孫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卻走不出女子理應在家相夫教子的念頭。在這個時期,沒有真正治學之人,沒有支援人們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兩方思想的罅隙裏生存,伸手不見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進。可是根骨中的舊觀念,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從家族中、從社會中、從自己內心深處攀伸出來,捂住口鼻,讓人窒息。

想進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圍着城牆,孤獨而絕望。

《圍城》讀後感7

在羅老師的推薦下,我近幾日看起了《圍城》。看着的時候,羅老師忽然問起錢鍾書的老婆叫什麼來着?我竟然一時發起了傻。大概是19年3月的時候我一個人坐火車去了湖北鬆滋參加張玲玲的婚禮,那會在火車上就看了兩本小書,去時看的《我們仨》,返回時看的《小寂寞》。羅先生這麼一問,我完全沒想起來寫《我們仨》的楊絳就是寫《圍城》的錢鍾書的老婆,我大概看了一本假的《我們仨》。

羅老師的這本書其實名字不叫《圍城》,而是一本錢鍾書文集,羅老師買於09年,書中文字很小,也上了年紀,開始泛黃了。我是1月4日晚上開始看的,當晚就看了第一章。第二天來到單位,想到華姐那就正好有一本《圍城》,想想羅老師那本書的字還是太小不太受得了,於是就借了華姐那本來看。在單位看一本在家看一本,居然在昨天晚上看完了,差不多花了三天的功夫。

看完全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當然原因並不是這本書有多吸引我,而是這本書跟我料想的不一樣。

其一,人物性格與我料想的不一樣。記得在《我們仨》中,我記得書中說他們夫妻二人都是專心研究學問的人,在我心目中就等同於書呆子,而書呆子多半是注意不到現實世界的,然而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也好,孫柔嘉也罷,一個個都很生活化。以致於看到孫鴻漸回國後,在蘇文紈的引見下今天跟這個聚聚,明天跟那個聚聚,談論的盡是些沒意義的話題的時候,我差點都要棄書不看了。

其二,夫妻關係的描述與我料想的不一樣。在《我們仨》中,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沒有什麼波折,而且相濡以沫、相敬爲賓,很是讓人羨慕。但是在《圍城》中,方鴻漸與幾乎每一個女人的關係都超出了我想象。我原想作者寫作的故事就是現實的投影,但想不到基本快到反面去了。方鴻漸稀裏糊塗又順利成章的交往了這麼許多個女人,然後居然跟一個不討厭的莫名其妙地訂婚了,婚後居然爲了這麼些事情吵鬧不斷。這不就是作者婚姻生活的方面嗎?

其三,書中故事與我之前料想的不一樣。《圍城》中被傳誦最久的不外乎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於是我認爲這估計是一本講婚姻的書,講不結婚的人如何想結婚,結了婚的人如何想離婚。但是看了全篇,發現只有到了最後纔講的婚後的生活。

於是,看完全書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寫的是什麼?我認爲通常一本好書,必是讓人反思,給人啓迪的,這樣纔可能經典詠流傳。於是我按照平時的習慣還是去翻看了豆瓣書評,吸取別人的精華。果然是經典,豆瓣評分9.2分。可是認真看了好些書評,我卻找不到共鳴。轉而檢視百科《圍城》詞條,我願意接受裏面說的這句評價:

《圍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蘊。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透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衆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透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進階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

《圍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裏還是傳統文化起主導作用。方鴻漸是“新儒林”中尚有正義感的人物,他的出國留洋,目的是“光耀門楣”,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劇的結局,正是傳統文化所致。李梅亭、韓學愈、高鬆年等人的庸俗、卑瑣、無聊、虛榮、爭鬥等劣根性,也是傳統文化影響的產物。封建遺老方遯翁不用說了,就是於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舊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透過這些人物病態性格的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個層面則是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層次,諸如對人的基本生存處境和人生的根本意義的探討,對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際間的基本關係的探討。

居於以上的評價,我想還是我的領悟能力有限,我願再往深裏往細裏品味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