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500字>

孝親尊師讀後感500字

學問君 人氣:8.3K

導語:其實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纔是真正重要的。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孝親尊師讀後感500字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孝親尊師讀後感500字

孝親尊師讀後感500字1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絕該繼承和發揚.孝親敬老美德更是精髓, 更應該繼續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是良心的要求。“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爲“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爲“仁之內核”。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兩人,更相爲命。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着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範。例如在韓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透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說,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係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

其實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纔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溫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 孝悌並稱不可偏廢;二是無違父母;三是爲父母守孝;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把孝親當作責任、義務,與從孝親獲得幸福,兩者是可以統一起來的。並且前者正是後者的源頭

活水。對於具備起碼道德水準的人來說,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萬苦,所擔的虛驚實怕,所投的真疼至愛,倘不能盡孝心,必深感負疚而痛苦;如能盡孝心,使父母衣食豐足,身體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話,生活幸福,自己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嗎?《二十四孝圖說》講,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爲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後,他“南遊於楚”,“積粟萬鍾”,“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嘆道:現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爲親負米”的歲月,也辦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嘆不是因爲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爲他在失去了孝親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孝親這樣一種天倫之樂,產生了強烈的懷念。國無憂,民無憂,滿月青山景色幽。春風蕩九洲。 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頭。高風萬古流。在許多忠孝難以兩顧的人的心中,不能孝親或不能經常孝親,是一大遺憾。所以一有孝親的機會,他們便總是儘量彌補———在彌補責任欠缺的'同時,也彌補幸福的失落。正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有一種人生觀是以使別人獲得幸福爲幸福的。既然一個人可以從使別人獲得幸福中獲得自己的幸福,那麼,他能因自己孝親使親人獲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麼說不通呢?承認孝親是福,說到底,也就是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在當前形勢下,“孝道”包含着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尊敬和理解。順從是“孝道”的第一境界,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就可以說是孝順了;尊敬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日常態度和行爲上,比如吃飯讓長輩先動筷子,出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去向和回家時間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

父母說錯了,自己受了點小冤枉,也不要當場頂嘴,要暫時接受,等事後再行解釋。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爲也;爲老人折枝,是不爲也,非不能也。孝親敬老應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題中之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在全社會大興孝親敬老之風。

最近透過認真研讀《弟子規》,明白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弟子規》總序開篇時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德行的塑造。

“首孝弟(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爲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單位、政-府,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政無信難威”,李嘉誠不就是靠着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

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爲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暇,還要學習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爲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爲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爲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

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學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用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纔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孝親尊師讀後感500字2

身體力行,孝親敬老

我們在學習會上看了 2012年感動中國的人物陳斌強事蹟,他的大孝大愛,給學生也給整個社會上了極爲生動的一課,他是一個真正有師德的好老師。“愛需要一代一代傳承,有愛就有希望。”推選委員吳孟超說,陳斌強付出的孝心,不僅撫慰母親,也撫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這種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可以作爲社會的良藥。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

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 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難以報答。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爲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爲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爲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爲我工作的原因,我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

時,我都會爲他們精心準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在家我只要有空,就親自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我放下所有的事,侍奉在牀前,爲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工作放心。

我們的父母爲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爲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爲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

感恩是有意義的。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爲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爲如此纔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

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爲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