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400字>

《青春之歌》讀後感大全

學問君 人氣:1.86W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在找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呢?那麼下面本站爲你們獻上《青春之歌》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青春之歌》讀後感大全

《青春之歌》讀後感【一】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爲他的短促方纔顯得他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他透過描寫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試想現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直年少有爲、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麼“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買醉,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死亡,你們難道就真的這麼脆弱嗎?你們如何對得起那隨風而逝的“青春”?買醉的人酒醒後,依然迷途不返;沉淪的人乘坐的時候,卻發現青春不在空傷感;而那些輕生者,或許你們不會再有後悔的感覺,但你們留給生者的是無盡的傷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儘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衝勁,有幹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着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她60歲的生日了。翻開五千年的歷史,我發現祖國的生命,記載了多少滄桑,卻表現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嚮往! 回首往昔,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祖國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爲祖國心中有我們,有人民!祖國用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於祖國:永遠愛你,保衛你。

《青春之歌》讀後感【二】

大概從中學時期,甚至從小學開始我就聽說了《青春之歌》這部小說,只是當時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多麼濃的興趣,再是當時想借到或是買到這本書對我這樣一個窮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非常之難的。所以,直到上個月老師推薦我們看這本書,我纔在圖書館看到它,並借了它,並用了一週的時間就把它如飢似渴的讀完了。

現在讀完它已經快兩週了,可直至今天那火一樣的青春激情還是燃燒着我的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有種恨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我想,如果我也生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生在像林道靜那樣的家庭,我肯定也會對那個黑暗的舊社會深惡痛絕,可倘若我生在羅大方那樣的家庭,我的答案就不敢那麼肯定了。但時勢造英雄,此一時彼一時也,歷史終究不容假設,我也就不在這方面多說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爲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欺凌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爲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它青春的節奏行進着,我讀着它的時候只能緊跟他的節奏,像心跳的節奏一樣,有時更快,快得讓人窒息。讀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你不可能停下來,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他催着你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奮進,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燃它,燃燒你。作品中火一樣的青春感染力讓人無法躲避,或許你可以從於永澤那裏獲得短暫的歇息,可馬上盧嘉川緊張有序的腳步就會迫使你跟着他順風疾走!那是一個跑步前進的時代,那是一個衝破一切的時代,那是一個青春放聲高歌的時代。面對江華、羅大方、許寧他們,我的呼喊卻怎麼也顯得蒼白無力。

作品寫得人物大都是青年,他們的青春是這麼的有力,那麼的昂揚,他們找到了青春的節拍,並跟上了,所以,他們是幸福的。而我們,生活在現今這個幸福安逸的時代,我們找到時代的節拍了嗎?我們有勇氣跟上他嗎?我們的青春也這樣昂揚,這樣上進嗎?我反正沒有,我感到的時代的節拍是迷茫,但我相信這不是!我只能以“一個時代一代人”來安慰自己這顆彎曲的靈魂。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喊出他的口號,來引領我們這些迷茫的青年,不讓我們將多走多少彎路啊!或許我們會像林道靜那樣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如果那樣我們也會是幸福的,可問題是,我們到時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嗎?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那麼一部“青春之歌”。嘈雜的腳步聲已經迷亂了我們的心智,我們真有點不知該何去何從了,這能統一步調的歌聲何時才能唱出啊?

《青春之歌》讀後感【三】

青春洋溢着激情,揮灑着希望,蘊含着力量,爲美好的青春置於黑暗陰沉的背景下時年輕的聲唱響的是一曲鏗鏘嘹亮的青春之歌,衝出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懷着堅強不屈的靈魂迎着初升的太陽。於任何時代和歷史時期一樣,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令人捶胸頓足的奸邪小人。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中,這種助力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這些助力中,青年一代付出了血的代價,也換回了成長經驗。胡夢安時那些滅絕人性,賣國求榮,只爲自己不想國家的貪官污吏,這樣的人像一隻蛀蟲一樣,吮吸着殘破江山的骨髓,這樣的人怎不恨的人咬牙切齒,怎不遭到千萬人民羣衆的反擊。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聲長出青春的夢想;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邁的歌,盡情唱出青春的鬥志;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熱。《青春之歌》飽含作者的感情,將那段不應忘懷的歷史賦予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經典染滿記憶,用鬥爭書寫豪情。那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我們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喚起我們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激情,勉勵着我們不斷前行。鬥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麼深邃,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擡頭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聽嫩枝上那清脆的鳥鳴,如今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多麼安詳。似乎這片土地上從來就沒有發生過那慘痛的經歷,然而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潺潺的歷史,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勝利。當我們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棄希望的想法,讓青春青春之歌喚起那時封存的激情和活力!

全書洋溢着青春的熱情和年輕人的激情,但我們也看到有些觀點過於偏激,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稍欠公正,然而,瑕不掩瑜,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和對青年人的影響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帶着紅色的回憶,金色的憧憬,讓我們也唱着青春之歌,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