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學問君 人氣:2.5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1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狀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資料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個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就應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須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會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就應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就應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爲,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爲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進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爲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持續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2

學校開展讀書活動,我品閱了劉鐵芳教授編著的《守望教育》一書,細細品讀,絲絲回味,感受着教授對教育事件的理性反思,頗爲感動。

在這本書中令我映象最深的是“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這一章節,它勾起了我對自己小學時代的回憶。

記得我和鄰居家的幾個孩子一同上學,那時的物質是貧乏的,沒有豐富的課外書,沒有各種各樣的玩具,有的只是無邊的快樂。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那時侯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後輕輕鬆鬆回家,作業儘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但感覺好象都能比較輕鬆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常有夥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

那時我們連電視都不常見,更不知電腦爲何物了。但是我們卻沉醉在大汗淋漓中的快樂--踢鍵子、跳橡皮筋、官兵抓強盜等等。校園裏,只要一下課,便立刻沸騰起來,幾人一組,跑的、跳的,直到上課鈴響,纔會停止。放學後,更是三五一羣,結伴挖野菜、割豬草、抓知了,沉浸在無窮的樂趣之中。

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可謂天壤之別,學生知識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學生的生存狀態本身卻並不見得隨外在條件轉變而一道發生着質性的轉變。打着提高兒童素質的名義,名目繁多的訓練充斥其中,機械刁鑽的考試把兒童的思維和想象空間變的`十分狹隘,當今的學習成了孩子們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時代,成了他們人生中一段緊繃的弦……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四季鮮豔奪目的花草樹木,光怪陸離的蟲魚禽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雷雨,奇妙偉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兒童知識的寶庫。”“大自然是我們的活教材,活老師,我們應該向它領教,向它探討。”陳老先生卓爾不羣的教育思想,仍然不失爲今天教育改革中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今天,且讓我們共同在樹下坐一會兒,讓我們共同享受此刻的寧靜與自由,讓我們心繫教育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爲教師和學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所在。讓孩子們多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展,使他們將來成長爲心理健康、體魄健壯、素質全面的國家棟梁之材。作文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3

剛拿到《守望教育》這本隨筆,聽說要寫讀後反思,我守望着書本的封面,沒有任何思考的痕跡。教育的意義在於充滿愛的交流。當我看到那則教育事件時,我的心不得不被震撼。

故事中,歷盡了生活坎坷的主人公爲了愛孩子捨得用靠摩托車出租掙來的錢,每天給孩子帶點東西回家,然而,當他得知自己小孩小偷小摸時,他恨鐵不成鋼,競活活把孩子打死。我曾經也見到過類似這樣的現象,寧靜的校園裏幾聲狂吼震懾了老師,嚇蒙了孩子,緊接着又是啪、啪幾下耳光,家長對孩子身上出現的不理想行爲做出瞭如此的反映。我見了心跳中摻雜着空白,在空白中又找到了答案:畸形的教育,苦澀的教育。

從父母而言,似乎給子女提供了好的物質條件,他就理所當然做個好孩子。相反如果家長從來不顧忌孩子的感受,只知道孩子做的事,卻沒有進行朋友式的交流。這樣,提供得越多,孩子感受到的是隔膜的加深,僅有物質層面的關愛,並不構成好的教育。教育應該是實實在在的,透過愛的傳遞,觸及到孩子心靈深處。與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是教育得以實施的渠道。透過交流,父母能夠真正理解孩子;透過交流,孩子也能夠懂得父母的希望和愛:透過交流,孩子可以告訴父母他們的感受,能夠感到自己並不孤獨:透過交流,父母可以給與孩子鼓勵和讚揚,並將對孩子的賞識用言辭和行動表達出來。

有這樣一個故事:8歲的羅傑從學校回來,看上去很不開心。

“你看上去很累”媽媽關心地看着羅傑說。

“兩個小朋友在圖書館裏吵鬧,老師找不出是誰,就罰我們所有的人在大廳幾乎站了一天。”

“全班同學都站在大廳?怪不得你看上去那麼累。”

“但是我跟老師說:‘瓊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鬧的那兩個學生,所以你不用懲罰我們所有的人’。”

“因爲少數人的過錯而懲罰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你能幫助老師認識到這一點很不簡單。”

“是嗎?媽媽,可老師爲什麼沒有糾正自己的錯誤?”

“她雖然暫時沒改變主意,但我相信她心裏肯定覺得你的意見是正確的”。

“也許,媽媽!我沒有幫上什麼忙,不過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頭一次笑。”

羅傑疲倦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母親在平等的氣氛中,用耐心的態度,與孩子敞開心扉,使孩子在尊重中肯定了自己,理解了別人,受到了教育。

《聖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們是世界上的光,曾照山上是作爲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的好行爲。真正的教育是光的教育,只有當這種光實實在在地照亮個體心靈,那麼這種教育才能浸潤於個體,建構個體美好的空間。用愛的交流,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實、和諧、高貴。正像劉鐵芳教授說道: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4

在空閒時候讀了《守望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

《守望教育》是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鐵芳所著的教育隨筆。書中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治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啓示的。

音樂學科的後進生,一般先天資質較差或對音樂不感興趣,且行爲習慣差。在我今年教學的五個班裏面,每班或多或少都會有音樂學習的後進生。我總是仔細觀察他們,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充分發揮,多方面鼓勵,對他們,我常掛嘴邊的話就是:“孩子們不管是唱歌還是學樂器,老師只要你自己跟自己比。不管別人唱多好,樂器學多好,只要你一節課下來,有所進步,那麼這節音樂課你就是成功者”。

輔導他們常常要用到愛心,耐心,恆心。四年級有個男同學,對音樂反應遲鈍,學習興趣不高,不願開口唱,怕大家笑話他。看到這種情況,在下課時,我常常把他叫到身邊與之談心,鼓勵他樹立信心,並用琴帶着他一句一句地唱。慢慢地他能跟着琴唱出幾句歌詞。接着在課上,我抓住時機,請一名能力強的同學與之合唱,讓全體同學欣賞,聽完後大家掌聲鼓勵。這使得他非常高興,自豪和激動,逐漸他有了自信心,主動要求演唱並受到全體同學的支援。就這樣在每節課上我都給他們演唱的機會,並給予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對音樂的表現力。學生漸漸有了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讀到第五輯“教化的困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正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明的道理,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

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教育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每個人都有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侵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5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發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一個“愛教育者”的真摯情懷。書中說“正是憑着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纔會對現實的教育、現實中的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給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作者對教育熱情、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爲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爲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並且不斷擴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爲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透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這也讓我們對於現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係。畢竟“教”是爲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並不是爲了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學術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造,視野開闊,並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之中。

作爲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爲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溫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也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讀後感600字6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先生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暢的文筆、獨到的視角將我們帶入一種美好而令人嚮往的境界之中,同時用那尖銳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靈。

劉鐵芳先生在“是語文課本,還是倫理讀本”這一章節中指出,我們應該選擇優美、活潑的、生氣盎然的,適合兒童閱讀的文章推薦給孩子;不應該將語文教學變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過早地讓倫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果把課外閱讀目標定位很高,把課外閱讀處理得像課堂教學一樣,有要求,有目標,規定讀什麼書,讀完以後要麼背誦名段佳句,要麼寫心得筆記,要麼摘抄警言妙句,讓學生爲完成任務而去讀書,這樣的讀書有何樂可談?假設某位老師硬性規定自己的學生一定讀多少本書,讀什麼書;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這種只求“量”不求“質”的做法,只會扼殺課外閱讀的興趣,摧殘閱讀的個性,課外閱讀將成了學生課外負擔。閱讀的數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數量不求質量,透過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課外閱讀是自由閱讀,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使學生心之所至,自我怡樂。

劉鐵芳先生特別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來撫慰作爲聽者的我們的生命。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 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他們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