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6篇

學問君 人氣:2.31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6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1

《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篇)的第三部分,知彼知己,告訴我們“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的思想。下面我主要分享《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篇”的第四部分,不戰而勝。

一、兵法解析

軍、旅、卒、伍是古代軍隊的編制,12500人爲軍,500人爲旅,100人爲卒,50人爲伍。

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

大凡用兵的法則,使敵國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它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制勝韜略,不戰而使敵人屈服,纔算是其中最好的。

孫子透徹地闡發了全勝戰略的思想內容。他一氣說出五個“全”字,並用五個“破”字作爲反襯,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他主張對敵要儘量做到不戰而戰,這樣才能全其國,全其軍,全其旅,全其卒,全其伍,才能不戰而勝。

爲什麼百戰百勝卻不是善之善者呢?因爲孫子所追求的不是那種付出慘重代價的苦澀的勝利之果,而是要獲得既迫使敵人屈服又使自己絲毫不損的“全勝”。

孫子認爲,即使一方百戰百勝,也要出動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軍隊十萬,還得千里運糧,這樣日費千金,何況戰場上雙方拼殺,“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所以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如果“伐謀”“伐交”,不費一兵一卒就使敵人降服,這自然是最佳的選擇了。

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謀略,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從實行條件看,它是以強大的實力爲後盾,這種實力不單指軍事,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諸多方面。誠如張預所言:“明賞罰,信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人從風而靡,則爲大善。”

其二,從運用的手段看,主要採用“伐謀”“伐交”。或以謀略瓦解敵軍,或以外交手段分化敵國同盟,從而不虞而勝。

其三,從運用範圍看,“不戰而屈人之兵”既可以是一種大戰略,也可以是一項具體的戰術,大至敵國、敵軍,小至敵卒,都可以兵不血刃使之屈服。

最後,從目的看,它是以最小的犧牲達到最佳的戰爭目的,這就是孫子所言“善之善者”的精藝所在。

孫子“不戰而勝”的謀略爲歷代兵家所推崇。

在商業經營中,爲了爭奪市場,也要運用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即不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拼的方式,以免兩敗俱傷,而是採用謀攻的方式,靈活使用各種巧妙的策略,迫使競爭對手屈服而取勝,戰後日本商品佔領美國市場即使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市場容納了全球消費量的六分之一,誰都想打入這一市場,可競爭十分激烈。日本在戰後初期,自知經濟實力還不十分強大,便採用外圍戰術,先把產品打入亞洲市場,然後是亞非拉各國市場,並沒有進軍美國而不顧血本。

到了6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變得日益壯大,它開始向美國市場進軍,但它採用的也是全勝戰略。

如日本松下公司70年代末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一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並沒有盈利多少。

80年代初,爲了提高美國松下公司的產品競爭力,總經理山下俊彥改變方針,讓美國松下子公司與美國國際通用公司(IBM)結成業務聯繫,共同製造小型計算機,其實是利用IBM公司的先進技術,爲其承包生產任務。

這一決策使日本松下子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使松下公司的其它產品也順利進入美國市場,大受顧客歡迎。

不戰而勝這一兵法準則使山下俊彥輕鬆地在商戰中獲勝。

二、古今聯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思是說: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直接交戰,奪取敵人的城邑而不用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需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謀略來取勝於天下。這樣軍隊就不至於疲憊受挫,而勝利可以完滿地取得,這就是謀攻的法則。

這一謀略實質上體現了戰爭中兵家的本能和目的,即在打擊和消滅敵人的同時,又儘可能地保全和發展自己。這一謀略在兵站中被稱爲低消耗戰略,被兵家們廣泛採用。

在現代市場競爭中,低消耗戰略表現爲總成本領先戰略,即指企業在某一競爭領域中,始終以低於競爭對手的成本而取得行業領先的地位。與兵站中低消耗戰略相類似,商戰中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可以使企業獲得高於諸競爭對手的對抗中取得有利的市場地位。

三、讀後感

不戰而勝,選擇最佳的取勝方式,運用謀略、技巧迅速取勝,這纔是上上策。

作爲創業階段的創業者來說,不要總想着競爭,不要總想着幹掉對手,在競爭的過程中,自己公司多多少少也會經歷一些損失,爲什麼不去選擇合作共贏呢?與競爭者站在一條戰線上思考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創業遊戲都是沒有邊界的,如果總想着幹掉對手,那你是幹不掉的,唯有與對手合作,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眼界纔會不一樣。

就像我之前跟某互聯網公司高管聊天,他說,我們的定位不是傳統某類公司!這是一個道理!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2

說起來生爲一箇中國人真是非常幸運,可以直接接觸到兩三千年前的先賢的著作。不管是成書2600年的《孫子兵法》,還是記錄了從3100年前到2500年前的周朝詩歌的《詩經》,我們都依然有幸可以直接進行閱讀,汲取他們的智慧。想到今後在美國學習時,要是遇到老美問我你在讀什麼,我回答說是在讀2400年前的鬼谷子,感覺一定是非常的高貴冷豔。

首先,讀完《孫子兵法》的第一感受,就是孫武先生對於計劃與情報的異常的重視。體現在“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無窮”,以及“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之中。在開戰前要充分的瞭解資訊,作出完善的計劃,那麼勝利自然是可以預測的了。這方面很好的例子就是“互聯網大帝”孫正義了。他熟讀孫子兵法,在大學畢業後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對34個行業進行深入而透徹的瞭解與預測,每份材料都有幾十公分高,所以最後他的softbank突飛猛進,無與倫比。

比及於我,這次的報告ppt我的準備一開始就欠考慮,以至於在昨日上午面對教授的預演之後,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氣進行修改。我第一個欠考慮的地方是沒有對我要作報告的對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定位。我一開始覺得是在專家雲集的場合作報告,那麼我的內容應該要儘量的詳實,並且突出“有技術含量”的部分;同時我也認爲這樣的“國際會議”的聽衆一定在英文上沒有障礙。實際上這是顯然錯誤的思考,我過分書面化與詞句結構複雜的演講稿以及較快的語速導致教授無法很好的聽懂(他們無疑在英文閱讀上見長,而非是口語與聽力),而ppt中冗長的文字和不清晰的結構也使得他們覺得“頭大”。一個教授指導我說:數學領域的報告總是把重點放在最有技術含量的推導上(價值所在);計算機領域的報告總是把重點放在算法思想的改良與解決了什麼問題上(而不是具體的代碼);商科的報告則是“簡潔明瞭”,重點在“颱風,口才,溝通”上,一頁ppt文字最多都不超過七行(讓他人感興趣,明白你做了什麼東西,有什麼用,或者更重要的是推銷出去你這個人,而不是具體這事是怎麼做的)。這段話當真是醍醐灌頂。我的聽衆大部分可能對這方面不見得有深厚的基礎,我花太多時間在具體內容上又有什麼用處?方法的具體應用是我報告的二十分鐘內能講明白的麼?顯然不可能!所以我刪去了大量的文字,每塊內容之前都列出目錄提綱,強化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在關鍵詞句上加粗或者標紅以示強調······總而言之,孫子說過“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我就是出於知己而不知彼的狀態,勝利當然是不能期待的。

第二則是在昨晚感受特別深刻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之前在人人上微信上有一句話轉的很火熱“當你感覺生活的很累,不要氣餒,走上坡路總是如此”。竊以爲切中要害。這幾日每天早上起來一直到晚上就是不停的查論文,對照吸收,翻譯,加入ppt和演講稿中,從上週日上午明確安排的小會開始,一天半內就要完成;而後昨日早上預演,今天中午已經完成全面修改再次交給導師確認。其間,我看到有同學出去吃飯,有同學今早打了一上午籃球,有同學大聲的聊天說笑——我則是在九點多完成文稿,才訓練兩遍就已熄燈,思及今日閱讀任務沒完成,又要藉着電腦的燈光讀上十幾頁《孫子兵法》,最後在睡前完成40分鐘的打坐。

很累,但是很有收穫。

昨日晚上打坐完,揉着痠疼的腿,正當記錄每日的過錯時,突然開啟自己的“詩聯雜記”寫下一個句子:

百尺竿頭得突破,縱橫死地始新生。

如同小學時練長跑,沒有在突破耐力的那個“節點”時,你不會感到輕鬆;如同每日靜坐盤腿,沒有在腳腕的疼痛中堅持,在酸脹中不換腳,也不會有境界的提升。上學期我一週健身三次,從不落下,卻只是保持原來的體型,沒有更大的突破,就是因爲我沒有進一步的挑戰自己。只有在精疲力竭中繼續做一組訓練,只有第二日感受到肌肉的痠疼難耐,纔會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你的自我“訓練”,變成了習慣,不再像原來這麼難耐,這是好消息:你又有所精進;這是壞消息:你不進一步提高要求,那就不會再有進步。

究竟怎樣纔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僅僅是設定一件事然後一直堅持,而且是當你適應後又樹立更高的標杆。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爲廣泛的著作之一。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初讀《孫子兵法》,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腦袋會思考了,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想寫點感悟,與專業相關的東西。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鑑。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爲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裏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爲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軍勢篇)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爭中的“勢”一樣,企業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這裏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資訊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敵變我變,關鍵在於誰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發制人。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爲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着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在極力員工時,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行軍篇),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並重。在企業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賞罰並用,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使人人爭先,個個努力,形成良好的企業氛圍。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只讀一遍等於沒讀,要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4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爲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爲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爲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纔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爲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透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

《行軍》篇主要講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判斷敵情,以奪取勝利爲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瞭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只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5

衆所周知,孫子兵法是中國古籍的經典之作,通讀全篇,有一點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中華文明主要講求“仁義禮智信”的深刻儒家文化氛圍裏,有這樣一部“兵者,詭道也”,這種仁義並不佔據核心地位的著作傳世至今,這樣的差異很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否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孫子兵法是經過長期歷史檢驗具有實用性的著作呢?其實這種差異是求同存異的。

儒家和孫子兵法都是要完成目標,不同的是,儒家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如此宏大目標的實現方法最終一步步推演到“人”這個核心上,“仁義禮智信”都是對人的修行要求,透過人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的修行,最終實現平天下;而孫子兵法更講究競爭性,講究的是做事的道天地將法,人不是成事唯一因素,環境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同樣重要。

因此,相比起來,孫子兵法更有直接的實用價值,所以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是有紛爭的地方,孫子兵法都有用武之地,而現今,除了國際關係外,最大的紛爭場就是商業戰場了。

上文提到“道天地將法”,聯繫商業,就是經營企業要符合道,即符合社會執行規律。天,是掌握好時機;地,是要深刻了解市場需求環境,規避劣勢;將,是要有專業能力的可以帶團隊的核心人才;最後是要運用好方法。非常符合當今戰略所說的外部、內部環境分析以及戰略選擇。

孫子兵法圍繞這一核心思想寫就了13個篇幅,在講述道天地時直接融入相關的將法要領。全書主要有五大內容:一、戰略運籌,二、作戰指揮,三、戰場機變,四、軍事地理,五、特殊戰法。

我重點閱讀的行軍、地形、九地和火攻篇,就是軍事地理和部分戰場機變的內容。行軍篇分別從地理位置、敵軍狀態和軍隊管理三個角度講述了處軍相敵的要領,地形篇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採取相應的戰術,火攻篇講述以火助攻的方法。

這四塊內容如果聯繫到商業,我做了以下思考和對應:

行軍篇強調的是在競爭環境下,企業在日常運營中的競爭風險管理。文中提到的各種地理位置對應的是企業當前所處的客觀環境,因此企業運營要像孫子兵法一樣劃分不同的環境,預測風險,並準備應對方案;這些應對方案有一些共同點,就是最好要“視生處高”,就是站在高處是最有生機的,也就是說對競爭風險的管理,最好佔據當前環境最有利的位置,站在高一層的層面來看待競爭風險,因此也就出現了當今的頭部效應和贏者通吃,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成爲市場的領頭羊是競爭風險管理的方法之一。

競爭風險管理不能只管理自己的位置,還要摸清敵軍的狀態。敵軍狀態這一部分對應的就是企業競爭對手的狀態,孫子兵法提供了一個從現象推演競爭對手實際目的的模板,對企業而言就是在暫停搶佔市場的運營期,要摸清各種對手的行動作爲預警信號,並建立起預警體系。而這個體系的良好執行還需要團隊的力量,孫子兵法在此提到了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與制度之間的抗衡與聯繫。

除了企業的日常競爭風險管理,接下來企業面對的就是市場,進入了地形篇。當今在全面互聯的市場環境下,在國內範圍看,地形對商業競爭並無太多意義,但其實它可以理解爲客觀的消費羣體特徵,企業可以學習孫子兵法構建消費羣體特徵畫像。本篇還強調了做這些工作需要合格的將領,商業中就是這個專業模組的團隊領導者,並且職責劃分要明確。

九地篇則從市場競爭者角度描述市場佔有的格局,在我們以地形篇分析消費羣體後,還要了解這些消費羣體市場已經被哪些其他企業所佔領,讀後感·九地篇的思維就是如何選擇細分市場以及如何進入細分市場的思維。虛與委蛇,迷惑競爭對手,以及合理利用管理團隊成員的心理狀態,是有效的進入細分市場手段之一。

因此,地形篇和九地篇可以說分別是市場營銷理論中很重要的初始部分,分別對應分析市場機會和選擇目標市場兩塊內容。

火攻使用了君子善假於物的思維,比如借用機構資金、找到風口。更重要的是在接近於整篇文章的尾聲的時候,強調戰爭的目的,在讀者可能沉浸於各種道法之時,不忘初心:戰爭應時刻以國家利益爲準繩,競爭應爲企業目標服務,不能出現將領爲了邀功只考慮一場戰役的成敗,而是這場戰役是否能夠有助於實現企業目標,並且考慮戰役之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守住和管理好新獲得的市場。

綜上,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透過道天地將法,實現知彼知己,勝乃不殆。因此,對敵我資訊的完全獲取非常重要,所以產生了最後一篇,用間篇,目的就是透過各種手段儘可能多的收集對手資訊。這引出一個新的問題,收集資訊固然重要,但是收集所有相關資訊其實是不現實的,這就像求最優解一樣,理論上收集了所有的資訊就能求出明確的解或者無解,但還要考慮收集資訊成本與做出決斷時刻的均衡點。

《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6

第一次聽說是華彬是在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中,吳老師引用了華彬對“以正合,以奇[jī]勝”的理解,觀點與衆不同,由此我也收藏了他解讀《孫子兵法》的全集,這周終於有機會一飽眼福了。

今天我們先看看《華彬講透孫子兵法》的前三篇《計篇》、《作戰》、《謀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前三篇的思想跟市場經營的思想很像,《計篇》像是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SWOT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作戰》講的是費用預算和資源保障,《謀攻》講的是戰爭中的基本原則,如上兵伐謀、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開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這第一句便表明了孫武的戰爭思想,在他看來,打仗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關係着國家和百姓的生死,所以全篇都在講“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不打仗就能贏,或者是先勝而後戰,將贏得戰爭的把握提到最高,損失降到最低。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認爲這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兵書,高中的時候我還買過一本書就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但是《孫子兵法》的“計篇”中計字是計算的意思,是戰略層面的實力比較,《三十六計》中的計字則是奇謀巧計的意思。

《三十六計》講的是怎樣以弱勝強,貪巧求速;《孫子兵法》講的是實力決勝,是最笨拙的贏法。所以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孫子兵法》一直說的是怎麼把自己培養成“大腿”,再跟“胳膊”打;《三十六計》則側重講怎麼以“胳膊”的實力扭過“大腿”。

我們做任何事業,奇謀巧計都不是本質,劉邦打贏了項羽,步步都有精巧的計謀,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項羽在SWOT的戰略面實力分析中就已經輸了,所以項羽輸本來就是大概率事件。

打仗和經營一樣,自強纔是硬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時,交戰就是那麼一下子,就像考試一樣,不要老想着技巧,技巧很重要,但是隻能錦上添花,500分的實力怎麼調整也考不到700分。

所以《孫子兵法》並不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籍,它追求的理念是以絕對優勢取勝,真正的勝戰往往看起來平淡無奇,“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像泰森能一拳KO一個普通人一樣,要多做這種幾乎沒有懸念的事情;而四兩撥千斤那樣爲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則是極端的小概率事件,就像中了五百萬大獎,我們不應對它有所迷戀,更應該反思的是爲什麼自己的實力會差到那種程度。

在《作戰》篇中,孫武強調了打仗就是打錢糧,像書裏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運送糧草的成本是極高的,比如秦國t攻打匈奴,從山東運糧食,兩百石運到一線就只剩下一石了,因爲路途遙遠,往返路上牲口和人都要消耗,一來一回,實際成本是可使用軍糧的200倍,這個數字讓人震撼。

所以他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糧於敵”,也就是日本人當年提出的以戰養戰,搶奪敵人的軍械、糧食,從而大幅降低對腹地的資源需求。

除了降低物資的成本之外,他還提倡降低人力成本,想方設法讓士兵全心全意地爲了勝利而戰,甚至可以使用俘虜作戰。

後世兩位偉人繼續將這個戰爭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一個是拿破崙,他打破了歐洲歷史上的貴族軍隊和僱傭軍制度,將戰爭發展爲人民的戰爭,甚至婦女、兒童都可以參戰。直接依託於人民,全民皆兵,人民供給吃穿、兵源等所有一切用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謀攻》篇中,孫武重點強調了自己“求全”的思想,就是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連敵人也能保全,在損失最低的條件下贏得戰爭。他的整個軍事思想就是“慎戰”和“不戰”,所謂“兵不可玩,武不可黷”。

孫武反覆說的一個觀點就是“先勝而後戰”,也就是隻在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才能打仗,不然就要忍住,有戰略耐心,不斷地去爲戰勝了做準備,直到條件成熟。

在《謀攻》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以多勝少,打不過就跑,儲存有生力量。歷史從來都只偏愛以卵擊石的英雄事蹟,幾千年來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戰爭,能被人牢記的都是那些雞蛋打碎石頭的故事。這在管理學上叫“沉默的證據”,真正的大概率事件因爲平淡無奇,都被人們選擇性忽略了,所以在世人心目中以少勝多倒像是主流事件一樣。

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知己知彼,這裏只開啟談一點,類比到經營活動中,知彼並不是知道競爭對手,而是客戶。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客戶的訴求,才能做出最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整天盲目研究競爭對手是瞎耽誤工夫,有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和友商一起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