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林家鋪子》讀後感2000字

學問君 人氣:6.3K

《林家鋪子》原名《倒閉》,是茅盾短篇小說。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林家鋪子》讀後感2000字,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林家鋪子》讀後感2000字

《林家鋪子》讀後感2000字

《林家鋪子》是茅盾於1932年6月18日寫的一篇較長的短篇小說(全文約2萬字),茅盾曾說《林家鋪子》是他“描寫農村生活的第一次嘗試”(茅盾選集·自序)。嘗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小說藉助形象的特殊思想形式,透過“一·二八”戰爭前後上海附近的一個小市鎮上一家有代表性的林家百貨小商店由掙扎到倒閉的故事,反映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剝削和國民政府反動派壓榨下三十年代初期鄉鎮社會經濟衰敗的情景,表現了人民抗日反蔣的鬥爭情緒。

茅盾小說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史詩格調的追求。《林家鋪子》就是茅盾以史詩眼光觀照三十年代中國小商人悲劇命運的作品,小說的故事是從廣闊的生活畫面上落筆,在人物和事件的“多角關係”中展開的:這裏有帝國主義入侵造成的人民流離失所苦難生活現狀的描繪,有國民政府反動統治加於市民、農民身上種種禍害的揭露,有身處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掙扎在死亡線上悲慘情景的敘寫,有難以支撐門面的市鎮商人拮据狀況的描述。作品就是透過不斷的視覺轉換,將主人公置身於複雜的“多角關係”中,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人物的複雜命運與性格,顯示了作品畫面的宏闊性。

小說在藝術上成功的方面是很多的`,在這裏着重提一下這篇小說所表現出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及其意義。

首先小說選取江南水鄉小鎮爲背景,選擇小鎮上的商業店鋪作爲小說的題材,使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和思想更具典型性。從茅盾當時的創作動機和小說所寫的內容看,《林家鋪子》是以作者家鄉烏鎮爲依據的,是烏鎮三十年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江南水鄉小鎮商業的縮影。以烏鎮作爲小說的原型,其典型性是多方面的。一是因爲烏鎮這個水鄉古鎮具有江南小鎮共同的特點,它歷史悠久,人口稠密,交通發達,離上海等都市又不遠,生產力比內地一般縣城還發達,烏鎮的社會景況如何在當時是有代表性的。而選擇烏鎮商業店鋪作爲小說的題材,更有典型意義,因爲烏鎮的商業不僅有悠久歷史,店鋪衆多,而且商業市場主要依賴農民購買力(小說中稱之爲“鄉莊生意),可以說,市鎮商業的景況,是當地生產水平的標誌之一,也是農村經濟狀況的直接反映。從茅盾於寫《林家鋪子》前夕回故鄉寫的《故鄉雜記》中,可以看出,茅盾已經深深地感受到市鎮經濟破產的黑暗沉重,感受到小市鎮上的商人難逃破產的命運。他在《故鄉雜記》的最後寫道:”要是今年秋收不好,那麼,這鎮上的小商人將怎麼辦哪?他們是時代轉變中的不幸者,但他們又是徹頭徹尾的封建制度擁護者;雖然他們身受軍閥的剝削,錢莊老闆的壓迫,可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身受的剝削都如數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盼望農民有錢就象他們盼望自己一樣。然而時代的輪子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前轉,鄉鎮小商人的破產是不能以年計,只能以月計了。“

小說《林家鋪子》就是在這個感受的基礎上概括寫成的。小說描寫的是”一·二八“事變後江南小鎮上一家店鋪因不堪戰爭的破壞,反動派的壓迫和苛捐雜稅的逼迫,從掙扎到最後倒閉破產的故事,但實際上是當時整個社會經濟的寫照,是舉國動盪不寧的縮影。作者藉助一個店鋪的衰敗破產,一個家庭的生活遭遇,揭示了整個社會的病象。作品中的林老闆以及那些孤苦無依的窮苦人的命運,便是那罪惡世界逼真的寫照。

《林家鋪子》是烏鎮孕育的,所以小說中的”人“、”景“、”物“都明顯地烙有烏鎮的印痕。

主人公林老闆完全是個小鎮商人形象。他精明強幹而又懦弱自私,他勤勞狡猾但又苟且圖存,一心只想守住祖傳的老店,並不想創大業,絕沒有都市商人那種冒險精神,林老闆這個人物形象明顯地留有舊時代水鄉烏鎮的特點。由於茅盾熟悉生活又能以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清醒的頭腦正確及時地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才能正確地把握住林老闆這種小商業者的階級兩重性,作者對他的遭遇是同情的,對他的商人的本性是批判的,作爲典型人物,林老闆的階級兩重性是透過精明而又軟弱的個性表現出來的。

在《林家鋪子》中,不僅人是”烏鎮式“的,描寫的”風土人情“也帶有濃郁的”烏鎮風味“,作品的語言也帶有濃郁的”烏鎮腔“。比如沿街店鋪遙望相對的格局和店中櫃檯等的陳設佈置以及分隔鋪面與”內宅“的蝴蝶門等,都十分真實地表現了烏鎮三十年代商店鋪子的風情。而小說中寫到的”清風閣“茶樓,”八仙樓“酒店,”望仙橋“及街道描寫,無不充滿着烏鎮風味。至於小說的語言,”烏鎮腔“隨處可見,例如林老闆親自兜攬顧客說的:”喂,阿弟,買洋傘嗎?便宜貨,一隻洋賣九角!看看貨色去。“不僅腔調是烏鎮式的,語言幾乎全是烏鎮方言。”一隻洋“在烏鎮方言中是”一元“的意思,”一隻洋賣九角“意思是九折優惠,這句話因爲前面有了”便宜貨“三個字,故”一隻洋“後省略了”的貨“二字,也不至於使買方誤會。整句話既強調了便宜,又說得乾淨利落,既可見林老闆的殷勤神態又表現了他的精明能幹。再如小說最後一個場面中張寡婦的痛苦訴說:阿大的爹呀!你丟下我去了,你知道我是多麼苦啊!強盜兵打殺了你…… 窮人命苦,有錢人心狠”,以及陳老七大聲嚷罵那些乘機搶“坐財”的大債主,假債主:“你們這夥強盜!看你們有好報!天火燒,地火爆,總有一天現在我陳老七眼睛裏呀!”富有濃烈感情色彩的方言口語,真實強烈地表現了人物的憤怒之情。

在作品的敘述性語言和描述性語言中,烏鎮方言更是比比皆是,讀着“別家”“發急”“市面”“拆爛污”“打殺”“小格式”“做人家”“頂要緊”“阿囡”“藏落”這些充滿着鄉土味的語言,真讓人有一種行走在烏鎮街頭的感覺,給人以真實的自然美。

正因爲《林家鋪子》帶有濃郁的“烏鎮味”,所以作爲茅盾故鄉的人,讀“林家鋪子”特別感到親切。當然,今非昔比,今日的烏鎮早已春回大地,面貌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今日的“林家鋪子”也是舊貌換新顏,一派興旺景象。但鄉情難忘,當歷史翻開新的一頁時,重溫茅盾作品中那些富有鄉土味的特色,意味是深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