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魯迅小說藥讀後感2000字

學問君 人氣:2.29W

篇一

魯迅小說藥讀後感2000字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就成了藥了嗎?現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個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還是沒有解放。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爲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爲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爲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後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麼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爲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爲“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道德吧!爲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爲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羣衆的利益,而大衆卻不支援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 “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援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爲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爲始,以同歸爲盡爲終。魯迅先生透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讚美,也表達出當時民衆的落後愚昧,統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羣衆的大力支援,但文中在清明節墳頭出現的花環,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着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爲她認爲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爲榮,反以爲恥。不理解,不支援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爲花環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藥》描寫羣衆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羣衆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爲愚昧的羣衆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羣衆並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爲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爲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羣衆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魯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筆,將當時整個社會濃縮到簡短的文字中,字裏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實!發人深省。

篇二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先生棄醫從文後,還是一位醫生,手術檯上躺着的是一個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滿目瘡痍。先生面目堅毅,爲中國注入一劑劑良藥《狂人日記》像一劑瘋藥,好歹縫緊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劑愚藥,令學子們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藥》則是最苦最良的藥,它苦的令人無可奈何,苦的令人啞口無言,苦的令我們新時代的人讀後都默然悲慼!

《藥》有三苦。

底層百姓之苦。且看這些登場的掙扎在底層的窮苦大衆:從癆病纏身的小栓,低聲下氣的老栓,心酸悲苦的華大媽,衣衫襤褸給兒子上墳的夏四奶奶,到什麼康大叔,花白鬍子,還有那個駝背五少爺--過去不知是怎樣的豪門府第,現在雖然被尊稱爲少爺,但前面加上“駝背”戲謔。當時的社會底層充斥着一羣怎樣的民衆!

“服錯藥”之苦。人血滿頭!如十世單傳的嬰兒抱在老栓的懷中。戰戰兢兢悉心經營着小茶館,爲了救兒子一命。還有那個引以爲榮的劊子手,“包好,包好···”皆是愚昧的國人。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爲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爲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爲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後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麼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爲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爲“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道德吧!爲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爲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毀滅希望”之苦。這應該是最爲核心的一苦了。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羣衆的利益,而大衆卻不支援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 “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夏救華,華吃夏,“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援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爲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

以互不關心爲始,以同歸爲盡爲終。先生透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讚美,也表達出當時民衆的落後愚昧,統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羣衆的大力支援,但文中在清明節墳頭出現的花環,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着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爲她認爲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爲榮,反以爲恥。不理解,不支援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爲花環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先生安排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情節,揭露了一個已經近乎瘋狂的民族。痛苦之最,莫過於希望毀滅於開始之前。

讀先生的文章,通常是百感交集,百味交融。《藥》中三味,而三味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