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信客讀後感800字範文精選

學問君 人氣:1.49W

這世界上無奈的事情太多,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信客讀後感800字範文,歡迎閱讀!

信客讀後感800字範文精選

信客讀後感800字範文(一)

其實有些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很平凡,但卻很重要。就像文中的那個老信客,他連着那個小鄉村與外面的聯繫,可他犯了一個信客最不應該犯的錯誤,這個錯誤對他來說是致命的,他再也無法做一個信客了。因爲這件事,他失去了儘管苦,但他卻非常熱愛的工作。事後他很後悔,但這一切都晚了,只好把這個既讓他熱愛又讓他痛苦的工作交給了一個年輕人,因爲他深深地知道,這個鄉村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很不放心,詳細的爲年輕人講解着,年輕人沒有拒絕,當起了這個村與外面聯繫的新信客。

漸漸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年輕的信客也變老了,在他當信客的十幾年中,他對工作從來都是認認真真、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但是有一次送信發生的那件事,讓他傷心極了,回到家,他當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便不再做信客。信客已不再是信客,他只是有時間帶別人寫信,掙錢養家。

幾年後,村裏建起了學校,正缺一位地理老師,人們想到了信客。果然,信客講的繪聲繪色。不久,他就脫穎而出,成爲了這個小學的校長。

後來,信客死了,前來弔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根據他的遺願,他的墓就築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時的鄉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麼關係。爲了看着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很多年過去了,在現在的社會裏,所謂的信客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們有了許多完全可以代替信客的高科技產品。但在那個時代,信客很重要,但常常受人們誤解,做信客要講究信字,老信客就是例子。雖然這些人身份非常的卑微,但我們離不開他們。就像現在的乞丐,隨處可見,雖然他們無法和信客相比,但是他們就一定要受到人們無情的鄙視和冷嘲熱諷嗎?

人們啊,請多給他們一點他們僅有的自尊,只是一個微笑也好,因爲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我們的關愛,僅此而已。

信客讀後感800字範文(二)

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總是有着一股力量,讓人深深的沉入歷史,在靈魂的掙扎中體味那獨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這樣,《信客》也是這樣。

這是關於兩代信客的故事,這是關於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對這份職業的重視、責任感,甚至是無奈放棄後的深深依戀——在交接資訊時的細聲慢氣,在“逼着”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後的唏噓聲裏。我着實感動,因爲,不論從現在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老信客幹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家中一無所有。沿途投宿,總是揀最便宜的小旅館。吃飯找那種“可以光買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勞累孤獨,陪伴他的只有胃病和風溼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額外的工作,經常幫助寫信、譴信。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外出謀生者死去,代表家屬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家鄉,要通報噩耗,弔唁死者家屬,交出遺物。信客還要遭受無端的懷疑,憎恨和誣陷。可以說是身心俱疲的來往於城市和鄉村,做着那個“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我不禁要想,是什麼讓老信客願意擔當起這份瑣屑和辛苦?這樣的事,放在現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人格。令我感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任勞任怨、恪守職責的信客,怎麼就會栽在那樣一件小事上。

第一,信客只是爲了圖喜慶,撕了一點布邊。這件事,可大可小,大了說,他的確不應該動託寄的'物品,這是信用問題;可往小了說,這個行爲,放在平時,就相當於借了別人的肥皂洗了次衣服那樣無足輕重。就事件本身而言,我認爲,實在是小題大做。對老信客,我始終覺得這個行爲很生活化,很真實。就像天使偶爾偷了一回懶。

第二,事態嚴重化的關鍵,就是上海那邊又派了個人隨後到,關照家裏人看布匹頭尾的標記,以免信客動手腳。看到這裏,我覺得人心啊,實在是——不說險惡吧——太具有防備性了。這個在上海闖蕩的同鄉,看來已被城市同化,而信任到了需要被檢驗的時代。不幸的是,從未犯錯,從被信任的老信客被這突如其來的檢驗難住了。唯剩百口莫辯……

第三,最令我心寒的是鄉民的反應。老信客的善良仗義,飽受艱辛,曾經帶來的喜悅和希望,全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宛若不曾發生。也許,他們真是鐵石心腸?也許,他們也是值得我悲憫的受害者——突來的證據,把老信客推到了鄉親們的對面,他們那簡單甚至狹隘的心不能接受,就像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的孩子,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怨恨,於是,找來許許多多的回憶做證據——老信客已經幹過很多這種事了,他一無所有的家就是透過剋扣賺來的!文章剛開篇到這裏,我便嚐出瀰漫着的諷刺意味。一生的信譽毀於一旦! 老信客失了信譽,懊悔莫及,帶着自殘後的手,獨自到外鄉看墳常信客的工作由年輕信客來繼續。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着眼,迷迷亂亂地回想着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

這是他幹了一輩子的事,走南闖北,過山過橋,找尋熟悉的身影,那心情,一如在外風塵苦旅的遊子期盼他腳步聲的急切。這算不算“身在曹營心在漢”?亦或是他從來都不曾離開過,年輕信客的腳步就是他的腳步,一次次的重溫漫山遍水的鄉情。年輕的信客謹遵老信客的血的教訓:要誠信!但耿直的信客因壞了同鄉的“好事”,被髮了財而拈花惹草的同鄉誣告爲“私闖民宅的小偷”,將他扭送到巡捕房。這一系列的傷害和兇險令信客心灰意冷,他在老信客的墳前鄭重請求原諒,打算抽身而退。可笑的是,嚐到失去的滋味的人們,這纔想起他全部的好。後來還請他當教師,死了還有很多人來悼念。我不禁爲老信客鳴不平,同樣辛勞一生,這結局卻是慘慘淡淡,是藉着信客的光,順便修修他的墳! 這是爲什麼呢?一個是全身而退,所以“贏得身前身後名”,

另一個,是有了污點,從此被放逐,被打入無底深淵,直至被徹底遺忘。他只是個遊走於兩地的鄉村信客,他不是民族英雄,死後可以被平反,被悼念,然後永存世人心中,光輝照耀大地。但我慶幸,有這樣一段文字,記錄下了那個年代的那些人,一種原生態的喜與怒,堅守與不捨。讓我,可以去感受、思考那源於歷史的無奈和無奈背後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