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周國平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3.12W

守望的距離,這是迄今爲止周國平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那麼你們看過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下面本站爲你們獻上週國平守望的距離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周國平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周國平守望的距離讀後感一

最近閱讀了周國平先生的《守望的距離》一書,讓我深受感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書中飽含哲學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卻依然動人心絃,因爲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都希望尋求到人生的意義與真諦。

在本書中,先生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和人生的境界。先生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空虛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先生還對探討死亡情有獨鍾,因爲死亡和人生的意義緊密相連,即所謂“未知死,焉之生”。對生命的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尋求,全出於人只有一次人生。人總有一死,無論經過多少喧譁和騷動,有過多少夢想和榮光,總要走向寂滅。他認爲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就不會看重和孜孜追求到頭來卻一場空的浮利虛名。因此他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場”。他覺得一個人思考了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

先生的這本書充滿了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讓我感到這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與另一種人生境界的碰撞。充滿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語句,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靈魂。 國平先生將這本集子命名爲“守望的距離”,正說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我願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來守望我的快樂與幸福。

周國平守望的距離讀後感二

在我這個年紀,讀周國平的文章應該不算晚吧。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說,朱自清的散文,再來唨嚼下週國平的哲理也未嘗不可。有人說: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帶着一時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時間,便着手讀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擁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結出的碩果卻並不是很多,真正有獨立的哲學思考,有生動的東西也並不是很多,但無疑周國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學者,這位學者既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初識他的文章是一篇名爲《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的文章,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眼前便一亮,感覺很新鮮,文章充滿濃郁的詩意與馥郁的哲理,無一不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感悟,那是對哲理的深刻詮釋。從那時起,我便記住了他的名字。或許,正如他說的“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此時,“周國平”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三個漢字了,他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守望的距離》記載了作者十餘年的歲月點滴,無論是對愛的理解還是人生的追求都顯現了獨到的見解。但作爲一個哲學詩人,周國平寫下的格言使我最爲感同深受。何爲格言?格言不過是天神們私下議論人類隱情的悄悄話,卻被智者偷聽到了罷了。周國平這樣讀解自己的格言:我從不奢望寫出能被人廣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過隨手寫下自己的點滴人生感想罷了。

在這裏,摘錄下幾句我自認爲不錯的格言。“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爲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只有聰明人才能寫出好格言,但只讀格言的人卻是傻瓜”。但這並不意味他的話句句屬經典。正如:“我所厭惡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獄,就讓他們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我覺得討厭一個人本身沒有錯,但是討厭別人,並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們。你並不能要求別人爲你作些什麼,就算你很討厭他,只要我們自己做的夠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難過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讓我們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寬容。即使那個討厭的人糾纏着你,對你而言仍是隱形無形的。這只是我的一些不夠成熟的看法,不夠完善,但每個人不就是在分分秒秒的爭論中長大的嗎?

我相信:真正的作家,應該是爲自己寫作而活,如果只是貪圖物質利益,那就太可悲了。因而,我很欣賞周國平說的“一個人唯有真正爲自己寫作,他的作品纔會有比較長久的生命力。”

周國平守望的距離讀後感三

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絃,因爲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休閒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別於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餘秋雨散文。作爲一個哲學家,他作的是那種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哲理散文。他關懷的是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這個日趨實利的時代,這種探索顯得有些“不識時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平是孤獨的。然而,他卻是博愛的,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爲他難解難分的情侶,他在追索中體驗着並與讀者分享着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國平對死亡的探討情有獨鍾,因爲死亡和人生的意義緊密相連,或者這與他曾痛失愛女有一定的關係吧,所謂“未知死,焉知生”應即時如此。對生命的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尋求,全出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生。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與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頁。他認爲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因爲他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常”一個人思考過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

他尋求愛的智慧,他認爲愛情基於幻想,而愛的魅力在於“永遠未完成”,每當愛完成了的時候,愛就終結了。她談幸福,他說幸福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的有意義的鮮明感受。他侃侃而論的是人生各種生活形態和情感世界。杜周國平,讓人感覺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與另一種人生境界的挑戰。那些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句子,都深深的觸動讀者的靈魂,都使讀者不禁的思考自我境遇,關懷自我靈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實國平所追求的就是對有限生命的超越。

超越現實生活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審美態度。《守望的距離》也是談審美的書。審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審美並不僅僅止於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是以自己的理想塗抹生活和周圍世界的結果。一位西方哲人說過:一個人只要肯有審美的人生態度,那麼他從茅棚中和從宮殿中看日落,其實感受是一樣的。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其實,《守望的距離》這本書適合放在牀頭,許多時候深夜醒來,信手翻翻,許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其實,人生際遇的大多喜怒哀樂都可以歸結爲哲學問題。學哲學的,像國平,看人生百態,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掙扎。讀着國平以一個哲人的眼光對人生、家庭、愛情、婚姻、性、甚至孩子的透視,我陡然間尋到了靈魂的歸屬,儘管我還是一個沒有婚姻沒有孩子的在校學生。讀國平的書,讓我*了哲人的思想變得清澈,對生活新的理解變得輕鬆……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爲“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