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37篇)

學問君 人氣:1.93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3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37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着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裏的學生,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爲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着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介,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爲面對一羣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記得上學期上雷老師的《教育原理》時,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爲了慈父般的愛。

整部電影使我感觸很深,的確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在被劇情牽動的同時,心靈也不禁震顫。將這羣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教師是十分偉大的。他們往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在學生失敗時說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樸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爲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着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爲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

今天我在學校裏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裏講的是在一個下雨天,一位老人在讀他的老師的日記。

這本日記講了:馬修老師是一位音樂失業的老師。他被調到了輔養院裏的一個班去當代課老師。在那個學院裏,幾乎那個班所有的孩子都是調皮搗蛋、固執、不怕老師的學生。學校實在沒辦法,只好用體罰、禁閉的方法老懲罰孩子們。馬修老師和別的老師不同的是,他相信這個班的同學都有“春天”的一面,只是沒有人給它正愛。

當孩子們一次次犯錯時卻一次次地用愛心去接納他們,最後孩子們終於變聽話了。他又發現孩子們有唱歌的天賦,特別是莫翰奇的男孩,他有一個金嗓子和天籟之音,在馬修老師的教導下,他們變成了一個音樂小隊。當馬修老師要走時,他們的心已經被馬修老師“淨化”了。

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去寬容他、幫助他,他纔會知道錯誤,下次纔不敢做,不能動不動就懲罰,這樣雖然能讓他害怕,但是會讓害他的心靈,會讓它變得更孤僻。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

新的學期,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往事;新的老師,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老師,前個學期趙老師伴我們度過美好的半年,如今新來的班主任老師讓我們好陌生。

趙老師對我們多好啊!我們班那時對音樂的感悟特別差,因爲我們不喜歡唱歌。趙老師爲了讓我們喜歡上音樂,還親自讓自己的兒子去上音樂輔導班。而每次在學習時,也順便聽課學習,每節數學課,總要抽出十分鐘,把她自己學到的音樂重點傳授給我們。她教我們發準每個音名,教我們練習視唱、教我們識譜,我們漸漸地喜歡上了音樂。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班的音樂表現突飛猛進,就連音樂老師也不得不讚嘆我們的進步。

每當想到趙老師,我就會想起那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中,馬修老師進入這所寄宿學校教音樂。當他看見那些調皮的學生對老師惡作劇時,就下決心用音樂改變他們。當他看到校長對學生們懲罰殘酷時,又對學生感到痛惜。在這地獄般的學校裏,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學生們,想把他們從地獄拉出來。終於,在馬修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從黑暗中和陰影中走了出來,而自私自利的校長,卻想依靠他們優美的合唱歌聲爲自己臉上貼金,最終沒有成功。

啊!黑夜,讓我從黑夜中逃出來的馬修老師啊,他是黎明中的希望,他是給我們光明的太陽,是他給我們溫暖,最美的“風箏”,你多久回來啊!讓我們沐浴陽光的是老師,讓我們幸福成長的,也是老師!

音樂是我們心靈的啓迪,是夢想,的港灣,是音樂感化了我們,是音樂讓我們茁壯成長,要是我做了一名老師,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生活在快樂中、美好的音樂聲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4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到一個名叫池塘畔底的學校代課的故事。

這所學校的學生非常淘氣,總會對學校的院長和老師做一些壞事,並惹一些麻煩。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在馬修老師的努力和感化下,學生們纔開始認識了這位老師,並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於是,這位老師決定組建合唱團,他和院長的關係也逐漸好轉。後來,他和他的合唱團也有了名氣————但是最後,由於他頂撞院長,違反了院規被開除了。

這部電影中,有兩個讓我記憶深刻的片斷,一個是馬修老師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拿走了他的公文包,他正要拿回公文包時,院長走了進來,可他並沒有對院長說學生的過錯。另一個是馬修老師被開除之後,學生們在窗前,把寫了告別語的紙飛機飛到了樓下,並在窗前向馬修老師揮手告別。

馬修老師透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終於感化了孩子們,換來了他們的認可。看人不能只注重外表,應該看藏在心靈深處的東西,只要以誠相待,傾心付出,終究還是會得到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5

今天,我們看了場電影。

這部非常富有哲理性、蘊含着深奧道理的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描述了馬修老師短暫的教學生涯。馬修老師,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成功的老師。他是孩子們的心理醫生,他用善良和音樂來挽救孩子們的心靈。這些原本看似失去希望的孩子,經馬修老師的引導,終於踏上了光明之路。

影片的另一個人物:校長,是一位有點暴力的先生,他只想用各種處罰去改變學生,可處罰就像毒藥,本來有點陰影的同學一下子徹底沒救了。孟丹,一個愛抽菸的學生,一個欺負弱小學生,最終似乎也被馬修老師所感染,可因爲一場誤會,他放火燒了學校,然後點了一根菸,揚長而去,碰巧,沒有學生留在教室。而他離去的樣子,似乎是正威脅着校長,因爲沒有人喜歡這位校長。

皮埃爾,有着音樂天賦的孩子,最後成爲法國出名的音樂家,他的命運,因爲馬修老師而改變。馬修老師發現了他的天賦,引導着要被母親放棄的皮埃爾,進了音樂的大門。

在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談話時,幾滴墨水莫名奇妙地滴在馬修的頭上,當着皮埃爾母親的面出醜,緊接着,就聽到打架的聲音。不出所料,幾個小孩抓着皮埃爾的衣服,往牆上狠狠一撞,另外幾個小孩圍住他,拳頭似乎迫不及待要把皮埃爾的臉開啟花。馬修吼道:“你們爲什麼打架?”只聽一個孩子回答道:“他往你身上潑墨水。”其他孩子瞪了他一眼,道:“叫你不要說漏嘴!”當時我的血液似乎停止了,孩子們第一次表達了對馬修老師的尊敬,又似乎對這份尊敬十分害羞。

當馬修老師被惱羞成怒的校長開除後,馬修老師走過教學樓,卻意外發現了從樓上視窗飄下來的信。他彎下腰撿起了信拆開來看,各種各樣的字跡,那麼眼熟,似乎是他最美好的回憶,他漸漸擡起頭,各式各樣的紙飛機似乎爲他送行,在陽光的照射下,紙飛機閃着光,飛到馬路上,飛到大樹上,正依依不捨地爲馬修送行。視窗伸出了孩子們的小手,小手在視窗有力地搖擺着,似乎一點也不害羞了。馬修老師撿起信,向前走了兩步,又似乎捨不得,只能無奈地朝着視窗笑了笑,然後消失在學校的大門外。

孟丹被警察抓走時,也有一笑,不過,這一笑不是依依不捨地道別,而是對馬修老師的尊敬,在警察押着他的時候,他的頭轉向教室,緩緩裂開了嘴,然後與警察一起在學校的大門外。

馬修老師是所有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不想着升官發財,而是用無聲的愛滋潤着孩子們的心靈,給他們帶去生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6

電影的經典部分自然是馬修老師將孩子們組建成一隻合唱團,充分的給與他們才能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中建立自信,贏得尊重。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後來進入到音樂學院學習,使他的將來也逐漸清晰。不可否認,馬修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他總是想法設法的幫助孩子們,沒有私心,有的對工作的熱情。記得一位企業家說過:“一個人最難辦到的就是沒有私心。”但在馬修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與之相對比的是院長的行爲,院長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遷與仕途。尤其是最後院長在回答是自己創建的合唱團時,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院長的卑鄙,而馬修老師的不與辯解也讓我們感到了他人格的偉大,因爲他們是兩種不同的人:一個是熱衷官職,一個淡泊名利,關心的只是孩子們得學習與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馬修老師因得罪院長最後得到的是被解僱的命運,這也讓我們不由想起了電影開始時馬修老師的自敘:當自己在一系列領域受挫之後纔來到的這所學校。也許以前也正因爲馬修老師的正直行爲纔不斷被人排擠。這也無疑是對社會某種現象的的諷刺!雖然馬修老師走了,但他卻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們中間。於是在最後的電影畫面中,在馬修老師站在樓下面,頭頂不斷有紙飛機飄落,在身邊慢慢盤旋。馬修老師的臉上不再有被解僱的失落,帶有的是會心的笑容。

在最後馬修老師蹬車離去時,佩皮諾主動要求與他一起走,當我們聽到電影中的一個聲音告訴大家那一天是週六時,我們也豁然想到在電影開始時的哪一個小小的伏筆,告訴我們佩皮諾每週六就會到校門口等待父親來接他。同時我們心中也涌起了一陣感動,馬修老師被解僱這個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也在這時變得圓滿。

這部電影其實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同樣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平等,理解與寬容則能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共鳴。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7

電影的創作往往是讓人們明白一些生命存在的道理,幾乎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有亮點值得去學習,每個職業都有其工作要領,這部法國製作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讓我感慨頗深,作爲教師,我對它充滿興趣。教師?我對於這個概念,看似熟悉,事實上十分陌生。對於學生身上有什麼值得挖掘的東西,我更是被蒙上一層迷沙。馬修,一個平凡的教師,要說爲事業奮鬥終身,可能有些大,在處理學生問題的角度分析,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優秀教師。當週末又重溫了一次放牛班又重溫了一次經典,我又多了些收穫……

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我從這部影片中提煉出最深刻的職業修養,孩子在剛剛邁入校園或是體驗校園生活已經很久的情況下都會有自己不同的不成熟的處事態度。從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可尋,針對放牛班的現狀,馬修以一種很樂觀的處事態度外加一顆童心將孩子們最終征服,並且堅持己見與校長錯誤的教育方式進行抵抗。從他身上我看到了現代教師的影子,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將這個光環帶在當代教師的頭上,馬修則是他們的縮影,體現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光彩。留戀父母的佩爾諾、內斂含蓄的莫杭治、充滿仇恨精神崩潰的蒙丹…孩子都是天真的孩子,只有不正確教育方式的教師,沒有做不成好同學的孩子。佩爾諾對於父母的留戀,影片已每週六去等待父親的方式體現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老師作爲孩子的第二任父母,馬修用心呵護這個小孩子,真的讓孩子住進了他的心中,隨時保護着他,讓他感受到了父愛,對他產生了依賴。莫杭治成才的過程曲折,他相對內斂,不願顯示自己的才華,對他人充滿芥蒂,馬修注重細節觀察孩子,讀懂了孩子的內心,最終感動了他,讓他的才華得以展示,實現了夢想。對於蒙丹這樣不可理喻的孩子仍然有一顆寬容之心。這不得不讓我爲之佩服。

好老師的概念是什麼?僅僅傳授知識嗎?講完課就是目的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馬修是例子,是人物,是縮影,是體現,像他這樣不在乎名利,投身教育事業的人在各個校園中俯拾皆是。我認爲作爲一名在職教師,進入孩子的心靈不是那麼簡單,教師工作更是不那麼輕鬆,機會需要我們自己創造,困境需要我們自己逾越。能不能像馬修一樣感動孩子,被孩子喜歡,走進孩子的心靈……要思考,要實踐,要努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8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傑拉爾·朱諾,狄迪爾·弗拉蒙,雅克·貝漢等主演的法國影片。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耶爾·莫昂奇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舊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搗蛋和被罰,學習和改造,壓抑和等待,生活日復一日,了無新意。

這一天,來了一位個頭不高、其貌不揚的中年禿頭男士克萊蒙·馬修,他的任務是接替一位被頑童們折磨得遍身傷痕的學監。克萊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只能成爲了一個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無望的未來,暴戾,不信任瀰漫在四周。到任後克萊蒙·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蒙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克萊蒙偶然發現班上頑劣的孩子編着小曲罵人時,他腦瓜靈光一現,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目的是重塑這一羣放浪孩子們的心靈。克萊蒙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耶爾·莫昂奇,皮耶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蒙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克萊蒙·馬修的寬容、善意和愛的教育方式彷彿是一根芒刺,讓校長無法忍受,因爲從克萊蒙·馬修這面鏡子校長反照出自己的醜陋和失敗。

不久,其它幾位老師與學生聯合上訴,趕走了壞校長。倒敘的手法也告訴人們,那位平凡的老師其實已經獲得了幸福的回報:他的弟子如願成爲著名的音樂家,也間接實現了老師平生的夢想。他平淡度過餘生,可是,留下了一個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輝。電影評論:《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簡單質樸的影片。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部電影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爲,用他自己獨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寬容救贖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遺棄的孩子的心靈。讓這一幫不被老師認同、喜愛調皮搗蛋,甚至過分惡作劇的學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並且找到了自己的而準確定位,成爲有用的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在這部電影中,那些被認爲是朽木的孩子們,就在一座被名爲“池塘之底”的學校,以“犯錯—懲罰”的方式折磨着他們幼小的心靈。正是由於這樣的缺乏人性關懷的教育體制下,才使這些孩子們更加叛逆、調皮、孤僻,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行爲實在讓人覺得這幫孩子的確不是省油的燈。

而對於這些調皮的學生,馬修老師並沒有按照校長的方式去管教這些孩子們。在影片的一開始,當馬修老師來到這所學校,當從其它老師那瞭解到,他所教的學生是那麼的麻煩、搗蛋。但馬修老師沒有以與他們相同的想法來看待他的學生。就像當馬修老師知道了是勒蓋萊克在馬克森斯的門上做手腳,導致馬克森斯受傷之後,並沒有帶他去見校長並關禁閉,而是讓他去照顧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復爲止。這一點便能很清晰的證明馬修老師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9

孫傳開“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位評論家爲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寫下的一段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馬修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就組織了一支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價值的自己。

片中有幾個情節更是讓我記憶深刻。馬修第一次進學校時,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叫佩皮諾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週六都會在學校門口站着,等着……是爲了等自己的爸爸來接他,可是事實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學校裏的學監告訴男孩這個事實,可男孩不肯相信,因爲他堅信爸爸會在週六那天來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結尾,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佩皮諾帶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走,因爲此時的他已認定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這天正是星期六。馬修作爲老師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與愛心。影片呈現出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在揭露那惡的一面。片中的校長是個虛僞、虛榮的男人,他把孩子們當成那些罪犯,對他們進行體罰,一開始他強烈反對合唱團的組成,後來因爲孩子們純潔美妙的童聲得到了衆多高貴地位人士的欣賞,校長便又舉雙手贊同。可見此人的兩面性。也正是因爲校長對學生的這種看法,態度,使得後來的轉學生蒙丹放火燒了學校,片中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是給了一個場景就是:山下的學校冒着濃濃的煙,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煙,得意的一笑。聰明的觀衆我想應該知道這件是誰幹的吧!此時的馬修正帶着孩子們在山裏玩耍,可以說是馬修救了這些孩子的命,可校長卻覺得是因爲馬修的失職而造成了大火,把馬修辭退了。最後一個場景更是讓我感動,校長不讓孩子們去送馬修,馬修一個人走了,顯得好孤獨。此時從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裏面是孩子們的祝福和簽名。馬修擡頭一看,視窗全是孩子們的手在向馬修告別。因爲圍牆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後的告別。馬修一下子變的好幸福,他在校門口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是偉大音樂家馬修……可是,誰又認識我呢?”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裏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並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了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着,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儘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這般幸運,能夠碰得見馬修這樣的伯樂。問題學生在每一所學校,在每一個班級都有存在,我們提及他們總是充滿了厭惡,有馬修出現嗎?包括我自己,我有過他的偉大嗎?透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怎麼去引導。我們作爲老師應該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心的尋找孩子們的有點和點滴進步,或許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讓孩子們更加茁壯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爲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在高中的時候,我曾經是貝塔斯曼書友會的一名會員,那時我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免費收到書友會一些免費介紹新書的資料,也就是在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當時它是作爲爲數不多的影視製品向會員推薦的,從其中的簡介中,我隱隱感到這是一部充滿溫情,感動的電影。雖然我對《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興趣,不過自己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它。

後來隨着時間的流逝,我也漸漸淡化了對這部電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次與這部電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喚起了昔日我對它的期待,也讓我在心底暗暗慶幸,自己幾乎錯過了一部電影。

電影的開始很平淡,兩個老人的相遇,對曾經年代的懷念,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有點像《泰坦尼克號》。情節也很簡單,講的是一個老師與一羣學生的故事。

當麥神父在電影剛剛開始就因學生的調皮而受傷時,讓我們沒有見到那一羣學生便感受到了他們是多麼不容易被管教,所以當馬修老師首次進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當教室亂作一團,院長進來維持秩序並大聲質問時,馬修老師對孩子們袒護的態度。也許這正是他試着走入孩子們之間的第一步。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理解,交流與寬容。孩子們的調皮搗蛋也許只是天性使然,也許是缺少傾訴的對象,但並非不可救藥。尤其像孩子與大人們之間這樣的情況更容易出現代溝和隔膜,院長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相反,可能只會引起同學們更強烈的叛逆,也只會在孩子們的童年裏留下一片陰影。而馬修老師則試着走入他們的內心,於是在第一堂課上,他就讓每個人寫下他們的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儘管結果五花八門,但這樣的方式卻讓孩子們認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來。同學們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師的與衆不同之處。

馬修老師與院長不同,他不會隨便的體罰學生,那怕學生們真的讓他很生氣。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場合維護着孩子們。然而即使要懲罰學生,他也會採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讓樂格克去照顧麥神父而不是將他送到校長室去接受體罰一樣,所以當我們看到樂格克因自己的錯誤做法而流淚時,我們也就感到了馬修老師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0

讀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感到老師是多麼的強大,值得尊敬!使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師尊教育。“池塘之底”是一個住滿調皮孩子的學校,因爲裏面有許多都是父母離異,沒有人管孩子,所以非常調皮。

馬修是一名剛被調到這所學校的新學監,校長是一個性格暴戾的人,我真不明白怎會有這樣的校長,他虐待學生,大家都討厭他,但是太怕了。馬修以前是一名音樂家,他總拿着一個包夾,因爲他決定教孩子們音樂,馬修很幽默,對孩子們非常好,大家都很有興趣地學,如果馬修看見哪個孩子要被校長罰了,他回去求情,他十分善良!

貝比諾很可憐,父母死了,他不相信,校長就騙他星期六父母就來了。馬修發現莫安琦很有音樂的天賦,所以成了他的合唱團的獨唱。我認爲這是最好的結局了,可是誰知道呢?一場大火就灰飛煙滅了,其實馬修救了孩子們,因爲他帶他們去玩捉迷藏了,但是校長卻爲他沒有看守學校而解僱了馬修。之後,其他的老師投訴了校長,這所學校就這樣消失了。貝比諾無處可歸,執着的請求馬修帶他走,馬修心軟就帶他走了。

馬修用他的方式造就了善良的孩子們,我爲哈山校長的殘忍而感到十分憤恨,對孩子的遭遇而感到十分心疼,對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感到十分開心,對被比諾的執着而感到十分快樂!我還是不能忘記馬修臨走的那天,孩子們把門鎖起來(不讓校長阻止)對着視窗寫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扔給馬修,對着視窗合唱送行!馬修幸福得流下了眼淚,他曾說過,雖然他沒有妻子,但他有六十個孩子!?這部電影真的很勵志,他告訴我,要看準自己的優點,有了夢想,就去追夢,只要真心的對待一個人,就一定有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1

“放牛班的春天”裏的馬修老師離開的時候,同學們被院長關了起來,同學們把紙飛機上寫下對馬修老師的感謝。就再那一刻我感到,馬修老師剛來的時候學校裏亂哄哄的。但從馬修老師來了之後同學們像變了個人似的。這就證明馬修老師的音樂教育方法是對的。不想院長一樣,犯了錯誤就關進“禁閉室”裏。院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是教不出好學生的。

我喜歡“放牛班的春天”因爲它給了我們最好的教育方式!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馬修老師來到了一個放牛班,這個放牛班很調皮,剛來到就有一個學生犯錯。這個學校很嚴格,動不動就關禁閉。後來,馬修老師組成了一支合唱團,他還發現了有音樂天賦的皮埃爾,讓他做主唱。漸漸地,院長有一些變化,比如說:他摺紙飛機,玩球等。但好景不長,馬修老師離開了校園,院長也離開了。

這部電影很好看,我還想看。今天,我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叫馬修的失業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不良兒童的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的工作。他把一羣反叛的寄宿學校的孩子們被召集在一個合唱團裏,譜寫出他們動人的樂章。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易受傷的心靈。結果他讓那些孩子脫離苦海了。

這部電影沒有男孩喜歡的刺激,也沒有女孩喜歡的浪漫。但他卻用音樂啓發了一羣孩子們!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了你,就算沒有人看好你的未來。

只要你的心還在跳動,只要你的血還在流動。

就請爲自己造一個夢,執着的活下去吧。

青春裏無論荒唐,時光裏無畏選擇;

每一個夢都會有一片天堂;

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一個天使;

你的起點或是雲層之巔,或是池塘之底;

總會有一個人給你前進的動力;

總會有一個夢在歲月盡頭等你;

上帝不會讓一個有夢的人一輩子活在地獄裏的。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講一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了一間小學,他把那間小學學習部好的學生透過用音樂來陶冶他們的情操,最後把學生教好了。其他老師也很佩服馬修老師能把這個放牛班的孩子教好。

那羣孩子很喜歡馬修老師。他們知道馬修老師對他們很好,什麼事情都能幫他們解決。我喜歡馬修老師,更喜歡我的老師,因爲他們也和馬修老師一樣和學生做朋友的。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認真學習,長大以後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2

王老師在音樂課上給我們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說的是音樂家皮埃爾回到故鄉,回憶起往事。皮埃爾小時候非常調皮,他有着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心腸,沒有人喜歡他。放牛班的孩子們都是缺乏管教的孩子,自從馬修老師來了之後,大家就開始改變了。馬修老師教孩子們唱歌,還組成了一個合唱團。馬修老師發現了皮埃爾天生的好嗓子,還 發 現皮埃爾在晚上偷偷演唱黑板上沒被擦掉的歌曲。馬修老師發現皮埃爾其實是個非常喜歡音樂的孩子,而且還很勤奮,馬修老師用音樂改變這些頑皮的孩子們,但是院長不喜歡馬修老師的做法,後來馬修老師被院長辭退了。皮埃爾的媽媽聽從了馬修老師的建議,把皮埃爾送進了音樂學校,最終成爲了一名音樂家。

我很喜歡電影裏的主題曲和插曲,感覺就像天籟之音,每個人的聲音都那麼美妙,聽上去感覺像飛一樣,特別是皮埃爾的聲音,那麼動聽,就像是天使在歌唱。我覺得春天就是指馬修老師,是馬修老師用音樂改變了這個放牛班,給放牛班帶了春天的陽光,溫暖和快樂。馬修老師很愛這些孩子,費盡心血教育孩子們。我特別喜歡馬修老師,喜歡他像春天一樣走進孩子們的心裏,用愛,用音樂,帶給孩子們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3

首先,非常感謝老師給我們推薦的這部很有教育意義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雖然,我只看了一遍,但它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所名叫“塘底”的學校裏有一羣“問題學生”和一羣“問題老師”之間發生的事,再加上一個暴力的校長,讓這些學生更加無可救藥。後來,來了一位善良、有愛心的新學監馬修,在他博大的寬容心下,孩子們被感化了。同時,他也發現了孩子們的優點,並且用音樂和孩子們溝通交流。可自私自利的校長看不慣,解僱了馬修老師。孩子們被關在教室裏,不能爲老師送行,只能在視窗揮動小手和老師告別,還用寫滿祝福語的紙條折成紙飛機飛出視窗,送給老師。老師很高興,臨別時心中充滿了溫暖和幸福。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這羣孩子是善良的,他們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只是很少有人去理解他們。老師需要尊重,孩子們也同樣需要尊重。只有尊重別人的同時,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讓我們學會尊重!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4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羣“有問題的叛逆少年”,但他們在新學監馬修的帶領下,慢慢的轉變,這正是安徒生的童話中醜小鴨褪變成天鵝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兩種教育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是校長哈森的嚴厲派,這似乎讓我想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私塾中,從來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罵就罵,而且禁錮學生的思想,背不過文章便拿戒尺責罰。只不過與現在不一樣的是,古時候的學生都很聽話,用戒尺也能使學生拿到好成績。

但是現在,21世紀裏,學生愈發叛逆,像彈簧一樣,老師硬,則他硬;老師軟,則他更硬。有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便保持一貫傳統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學監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種開放教育。老師從來就不打罵學生,而是靠“溫暖”來感化學生,就算學生再不聽話,但學生“冰冷的心”也會有融化的那一刻。電影中的小男孩皮埃爾開始也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馬修卻發現了他異常的唱歌天賦。他美妙的歌聲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麼讓這個叛逆少年最終成長爲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是馬修的堅持不懈,是他的火熱的心,終於感化了學生。

這兩種教育我都經歷過,我也被老師打過罵過。我也遇到過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深深地觸動着我的心靈。在電影中馬修最終戰勝了哈森,思想派戰勝了嚴厲派。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教育模式還依然並存着,但不管怎樣,老師都是爲了學生好,都是爲了學生們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5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開始時我並沒有看懂,有一點兒漫不經心、迷惑不解,可看完時我卻感慨萬分、感動不已。

噢!“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也就是“放羊”的意思,指的是那些行爲品德不好的學生。面對這樣一羣“放羊”的學生,通常的老師總是會搖頭嘆氣,表示無能爲力。可是新來的馬修老師卻創造出了一個奇蹟,他用音樂開啟了孩子們封閉的心靈,幫助他們走進了自己快樂的春天。

這部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很感動。第一次是合唱團在表演時,領唱莫郎奇因爲犯錯被罰正沮喪地站在一邊,他以爲老師不會讓他唱了,可當第一小節唱完後,馬修老師突然轉身示意他開始獨唱,莫郎奇高興極了。他帶着一種驕傲、一種幸福和一種寬恕後的滿足感唱完了歌曲。從他的眼神裏,馬修老師讀出了莫郎奇第一次學會了感激。

第二個讓我感動的地方是,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他很傷心。沒有想到的是,一雙雙小手在窗戶裏向他揮動着告別;一架架從視窗飛出的紙飛機上寫着孩子們的真心祝福,馬修看完了這些紙飛機,不再傷心,他感動、幸福……

回家後,我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眼前總能浮現出孩子們天使般的笑臉,聽到他們天籟般的歌聲……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6

這個寒假,我參加了濱江街道海東社區的一個活動,就是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爲了讓我們懂得享受生活、發現身邊美好的東西。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在一所寄宿學校裏,有一堆淘氣的學生,他們喜歡搞惡作劇,可自從馬修老師來了以後,用音樂感化了他們,讓他們懂得了信任和感激。在這羣孩子中,有一位叫皮埃爾的男孩,以前因爲喜歡偷竊,屢次逃學,可後來馬修老師發現他有音樂天賦,讓他去里昂音樂學院上學,使他成爲了法國有名的音樂指揮家。

馬修老師是一個內心善良的小人物,在多年顛沛流離仍然無法在音樂上取得成就後,來到學校當老師,面對一羣無法無天的同學,選擇了用音樂來感化他們,在音樂的感召下,孩子們內心中陽光的一面慢慢呈現,但他最後卻被無能而殘暴的校長趕走。他對大家很好,允許我們犯錯,從不用粗暴的手法來對待我們的胡鬧,善於發現我們的優點與潛力,並且鼓勵我們,指導我們。

校長一直混在校長職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時時刻刻都在將自己的權力運用到極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選擇服從,不允許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馬修老師剛到學校時,見面幾句話,就將他的性格暴露無遺,比如回話時候要加上校長大人。在他的世界,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對自己有威脅的,那就是壞的。我們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備他的“犯錯,處罰”原則,但是私下裏我們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偷他的錢,燒他的房。雖然這鬥爭是破壞,但是隻要能讓他焦頭爛額,大發雷霆,我們何樂而不爲呢?

就像剛上學時,我一直不愛唱歌,但姜老師反覆讓我們去聽,讓我們體會,終於讓我可以大膽去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7

老師運用了一次課的時間讓我蜜看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教育片,是講一位代課老師在一所特別的學校代課,這所學校如何特別呢?它是專收那些非常調皮搗蛋的孩子,可以說,進去那所學校的孩子,都是被社會放棄的。

代課老師的名字叫馬修,馬修老師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老師,雖然最後還是被學校解僱,但他的那種對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們在這黑暗的“監獄”中看見一絲光芒。他們看見,原來,他們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皮埃爾,是這所學校的其中一位學生,馬修老師發現,他有音樂的天賦,因爲上帝賜給他天使般的嗓子,於是馬修老師告訴了皮埃爾的母親,之後皮埃爾的母親幫他找了一間音樂學院,五十年後的皮埃爾,成爲了一名音樂的指揮家,要不是馬修老師的發掘,孩子們的將來,真是不可想象,我就想起這一句話:埋沒人才,就像中國的一則故事,沒有伯樂,哪來的千里馬。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電影,讓我有許多感觸,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些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8

“黑夜,任然籠罩着大地,你那神奇隱祕的寧靜的魔力,簇擁着的影子多麼溫柔甜蜜……”

哈杉,塘底的校長。而塘底學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污泥般骯髒——潛伏着人性的醜陋。

哈杉也是個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開始,馬修老師剛來到學校時,一位教師因爲學生的惡作劇而受傷,當即這位校長的反應是:你知道去診所有多貴嗎?快去敲鐘,讓大家集合!

呵,在教師受傷後,他不擔心老師的安危,讓大家集合,找出元兇。可若找出元兇又如何?懲罰學生嗎?可只要懲罰了學生,教師所受的傷就會自動癒合嗎?學生們就不會再次“惡作劇”了嗎?自然是否定的。

“你給與別人什麼,別人都會還回來的。”無論是善還是惡。顯然“犯錯—懲罰”這一規矩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陰影,變得黑暗,有報復心。所以從這點看來,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憐之人,在馬修老師被開除的時候,馬修說你瘋了,哈杉說“我累了”。看到這裏,很感慨,在故事開始時,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間他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遊戲,這至少說明了他心中還有善良與純真。也許是爲生活所迫,爲社會所迫,也許是因爲面對那些數不盡的挫折,一腔熱血殘溫褪盡後,他失去所有耐心與信心,發現犯錯—懲罰纔是最好的辦法,最後變成了一個墮落的瘋子。

在這電影中,只有一個哈杉校長,一個塘底學校,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長和塘底學校吧,很悲哀很無奈。或許他也曾意氣風發,熱血澎湃,到後來卻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熱—冷—熱,幸運的是馬修老師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與熱心,感化了那羣頑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終有懷夢的蓮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着世間所有的善與惡——招展純與樸,善與真。即使不可長,但可存,吾心往。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9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總體的感受,就是感動。感動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克萊門特馬修那充滿愛的教育所噴射出的動人旋律,感動的是那一張張絕望得讓人驚訝的幼小面孔露出的充滿無比朝氣的希望,“池塘之底”不再是一堆爛泥,它已破泥而出盛開出朵朵潔白的水蓮,在燦爛的陽光裏搖曳多姿。馬修那一開始遭到校長和其他教師極度懷疑、與“行動——反應”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的教育新理念也悄悄表現出了衝破陰霾的巨大力量,愛的教育已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看了這部影片,對於我們教師,我想意義最大的,應該是馬修的愛的教育理念帶給我的心靈碰撞。首先,馬修要惡作劇弄傷馬桑的樂格克承擔責任,可是樂格克在僥倖逃避了校長的三秒後,又遺憾地錯失了馬修寶貴的十五秒,馬修氣憤地決定將他送往校長辦公室。在途中極度害怕的樂格克乞求寬恕,當馬修看到另外一名犯錯的孩子被禁閉三天後又被抽打得聲嘶力竭後,他還是意識到可以用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處理——去醫務室照看馬桑,以感覺生命的脆弱與可貴,直到康復爲止。馬修實在不忍心一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

接着,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爲“天使的臉蛋,魔鬼的身材”的莫杭治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而是很認真地請他擔任“小老師”。但是,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莫杭治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禿頂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馬修沒有選擇這個學校一貫的“行動——反應”的教育方式,而是選擇了愛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莫杭治一個肖像素描,滑稽幽默,此時孩子們對這位老師的“另類”處理問題學生的方式感受到了一絲絲莫名的溫暖,這種溫暖是他們以前所無法想象的。

最後,馬修讓孩子們寫下心願的紙條,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理想,一項被野性縱容慣得孩子此時顯得格外認真,教室裏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出奇的安靜,孩子們此刻投入地傾聽着發自遙遠心底久違的心靈之聲,純真歸來,美好回來,孩子們都沉浸在馬修營造的氛圍裏,感覺到了異樣的快樂!在這些基礎上,不經意間,馬修又發現了孩子們是喜歡音樂的,他充分發揮自己在音樂上的才能,引導孩子們學習音樂,並根據孩子們的特點給他們定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即使什麼也不會的孩子也絕對能讓他發揮自己的作用,當“樂譜架”,當指揮官“助手”等。馬修成立了合唱團,這個在學校頓時轟動了,校長覺得尤其不可思議,這羣讓人頭疼得抓狂的問題兒童,還能學習音樂成立合唱團?校長爲了讓馬修碰碰壁,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而事實證明,馬修用他無比的音樂熱情開啟了每一個孩子因失望而緊緊關閉的心門,喚醒了他們渴望被尊重的心靈,孤獨、自卑、對抗、頑劣正一點一滴地消融。

看了這部影片,對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也是一個啓發。教育的路途不是一帆風順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複雜性要求每個教師能夠夠適時調整教育方法,切忌機械粗暴。教育的最基本情感是師愛,師愛是燈,照亮學生前進的方向;師愛是橋,讓學生通向成功的彼岸。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0

和很多動人的故事一樣,《放牛班的春天》是樸素而真誠的。“池塘之地”是一所再教育學校,裏面收納着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學生”,裏面的大部分學生已經被家長放棄了。音樂老師馬修給孩子們組建一個合唱團,用音樂開啟了孩子們的心靈,最終改變了孩子們和他自己的命運。我在享受美妙音樂的同時,也被故事的情節所觸動,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師。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與其說是馬修用音樂洗滌了孩子們的心靈,還不如說他是用愛沖刷了孩子心靈上的蒙塵。對於這些被拋棄的孩子,他們敏感脆弱。但愛是非常神奇的東西,這是他們這個年紀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少了愛,那可能會是徒勞,沒有愛你就改變不了他們。馬修老師永愛改變了他們一個一個靈魂,他們中有的成爲了偉大的指揮家,有的成爲了普通人。

有人看了這部電影感慨道,“遇到馬修這樣的老師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是啊,默默無聞的老師到最後可能就泯沒於普通人當中。我記得劉佩慈在《鄉村教師》中寫道:“他一生中積累的那些知識,雖不是很多但是他很看重的,像一把發光的小珠子毫無保留地落在地上,發出一陣悅耳的叮噹聲,娃們像見到過年的糖果一樣搶那些小珠子,搶得摞成一堆……這幻想讓他有種幸福的感覺。”

老師是偉大的職業,不求功名利祿,教書育人,看着這些小苗不斷成長,心裏肯定會有別樣的感覺。幼苗們奮力發芽,終將都會張開花瓣,我在耳邊好像也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1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電影有一種濃郁的古典美,輕鬆浪漫的主色調,伴隨着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在一幀幀略暗調的鏡頭裏,故事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徐徐展開。

醉心音樂卻毫無所獲的馬修老師來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這裏的學生調皮搗蛋,看似都是一些問題兒童,大多數老師們蠻橫粗暴,校長只考慮自己的前途,遇到問題只是一味的利用體罰手段鎮壓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似有一座高牆,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馬修老師來到這裏,用音樂築起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橋樑,是他的善良、寬容、耐心和諄諄教誨,潤物細無聲般潛入孩子們的心靈,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馬修老師的教育便是這樣的,他來的第一天,馬桑斯大叔因爲孩子們的淘氣被傷到了眼睛,無情的校長用輪流關禁閉的方式解決這起事件。馬修老師瞭解真相後選擇了讓犯錯誤的孩子到醫院照顧受傷的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沒有怪罪這位孩子,還各種表揚他。這種教育方式shi犯錯的孩子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溫暖善良。

馬修老師用音樂的方式漸漸開啟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他組建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每一次孩子們整整齊齊站立,長大嘴巴唱出動聽的音樂,這樣的場景是美好的,是溫暖的,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對自由的嚮往,對未來的憧憬,都在歌聲裏了。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我反覆咀嚼着這幾句臺詞,我發自內心地對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對孩子,還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們多一點溫柔,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也許我們都會成長爲更好的人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2

教師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教育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溫暖,無處不在。

在法國的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一個失意的音樂創作家,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馬修,給學生帶來了期望的春天。那是一羣問題少年,一羣失去家庭溫暖、同時又在校長的嚴格管制甚至虐待下畸構成長的孩子。應對這樣的教學對象,這位失意的音樂家,用自我的最真誠的心,給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動人的教師禮讚。

愛心

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羣體,更是播撒陽光的使者。熱愛學生,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集中體現。“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憐的。他們有的是孤兒,像佩皮諾,失去了父母,然而每週六都還在盼望着爸爸能來接他。他年紀小,孤苦無依,還要受像蒙丹那樣的大孩子的欺負。還有的是單親家庭,像莫杭治,單親生活讓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

他們都是些問題學生,而他們這些問題卻又都是社會,家庭給他們造成的。他們被送到這樣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他們受到嚴格的管理以及校長的虐待和處罰。他們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們孤僻的性格,他們受的不公平待遇讓他們去設計傷害別人。應對這樣的學生,學監馬修,用他對生活的熱情,溫暖了每一顆孩子的心。

耐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不一樣的孩子,在不一樣的成長階段,都會有各自的發展特點。而科學的教育,必須要做到“在成熟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即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的發展。而這時,不僅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師應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個體,絕不能缺乏“耐心”。電影中,在孩子們編歌詞取笑馬修時,他沒有懲罰學生,而是糾正孩子的音準;在孩子們隨意拋馬修的皮包而被校長髮現是馬修用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們免受懲罰;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畫馬修的肖像愚弄他時,馬修沒有用“行動——反應”原則懲罰他,而是用漫畫式的手法畫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我們在感嘆馬修的強力忍耐力的同時,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個體,當然也有自我的喜怒哀樂。當應對這樣的問題少年,馬修不僅僅瞬間將本應有的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雖然同是問題少年,可是他們卻有各自的問題與特點。馬修沒有“一視同仁”,而是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他成立了合唱團,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孩子們找到最適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獨唱,副指揮。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我在合唱團的位置,他們的聲音也融爲一體。馬修用音樂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用音樂開啓

了孩子們的心靈之門。他發現了音樂奇才莫杭治,他儘自我的力量去培養,發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給他開小竈,他讓他唱獨唱,他給他創造去音樂學校的機會,他的音樂改變了他的一生……

職責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除了應具備文化素養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應當具備職業道德素養。教師要“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甘於在教師崗位上無私奉獻”,而這個也體現了教師應具備的“職責心”。馬修在“池塘之底”的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唱好歌曲,更是在拯救孩子。他不是在實施教學,而更像是在挽救每一個幾乎失去自我的幼小靈魂。結果,他成功了。

合唱團成功了,他的拯救事業也成功了。他給“池塘之底”的孩子帶來了人生的期望。記得影片最終,當馬修不得不離開學校的時候,那羣原本就天真善良的孩子,以一張張紙飛機,向他們的教師,致以了最真摯的敬意和留戀。而這也不僅僅意味着他們對馬修的不捨,更是他們追求自由、憧憬生活的完美願望。馬修離開以後,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直到去世……教育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域的。馬修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愛心、耐心、職責心,是每一位辛勤的園丁所不可缺少的“心眼兒”。馬修教師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偉大的奉獻精神,鼓舞了我們站在教育前線的教育者們。而現實生活中,隨着教師負面新聞甚至醜聞不斷充斥網絡,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日漸成爲一個社會熱點話題。負面新聞所暴露出來的是目前教師隊伍整體“政治思想素質,師德水平不夠高”。

隨着時代的發展,部份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思想素質不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師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非但不能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更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應對這樣不堪的現實,整治教師隊伍刻不容緩!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教師自身多方面的進取配合。僅有這樣,教師這個職業,才真正稱得上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3

很少有一段旋律能在我的腦海中縈繞那麼久,在《Les Choristes》(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中,它一次次響起,一次次讓我情不能自已:“Sens au coeur de la nuit/ Londe despoir/ Ardeur de la vie/ Sentier de gloire(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原來童聲可以這麼美,這麼懾人心魄,明快而充滿了張力。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着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裏的學生,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爲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些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着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還會對犯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而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馬修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認爲:這不是奇蹟,這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這些個野孩子們都能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

馬修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這些條件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爲了慈父般的愛。

我們不防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些孩子都是些問題孩子,但他們是不是生下來就是有問題的呢?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爲了問題學生呢?對待問題學生,不用說是問題學生,當一個正常人遭遇院長這種處事方法的時候,你又該作何想法呢?我想起來了張校長的一句話“一個人有病,大家吃藥”,當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曾經用“殺雞儆猴”、“殺一儆百”這樣的言詞爲自己註解理由,現在作爲一個旁觀者去看待這種作法,真是有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覺啊。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有時可以不怕嚴厲的面孔,卻不忍欺騙一顆慈善的心,即使再荒蕪的田野,師愛播下的種子也能發芽。

不可否認的是,溫情是個好東西。它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4

這週日心部組織我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雖然很久之前就看過這部電影,但這次再看一次,又有不一樣的感受。

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只體會到了愛與責任。那幫被關在學校裏的孩子們,或許由於缺乏愛或許由於過於溺愛而被送到那裏。他們叛逆反抗情緒強烈,與所有管理他們的人爲敵,整天調皮搗蛋,搞惡作劇。真的像放牛的孩子一樣自由散漫沒有任何紀律性和集體觀念。

那個校長和那個音樂老師就是兩個典型的對比,校長只顧個人利益和名利,而那個音樂老師卻一心爲學生只想教好學生,用自己的愛和責任去感化那些學生讓他們發想自己的長處重新振作起來。或許真的是老師的愛心感動了孩子們,有原來和老師作對到最後於老師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可惡的校長,孩子們也唱出了最純真的聲音,當那美麗的聲音響徹藏從的時候,老師醉了,孩子們也醉了,所有的人都醉了,多麼美妙的歌聲,像春天的甘露滋潤人的心田。孩子們是多麼的純真,他們終於找回了自我,或會了屬於他們的天地。是愛挽救了他們,是責任挽回了他們,最後那勢力的校長也得到了報應。

教育的智慧很簡單,堅持,堅持對學生的愛,愛可以改變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5

《放牛班的春天》詳細記錄了孩子的學習、愛好和還沒有被挖掘的天賦。同時也記錄了學樣的校長和老師們的各種品德。由於馬修老師的到來,改變了孩子們的一切。片中的主要人物:愛好音樂的馬修老師和一班孩子們一同創造了他們共同的理想(音樂合唱團),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合唱團很成功,同時也因爲馬修老師的付出讓學校的師生相處和睦,讓老師們的品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讓調皮搗蛋的孩子們改邪歸正。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出了貝爾諾孤兒的思想是怎樣在馬修老師的愛心驅使下改變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孤兒的心理承受。貝爾諾每個週六在苦苦等待父親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看到這裏讓我流下了同情他的淚水。社會上也許還有很多像貝爾諾這樣的情況,在傷心的期待着親人的到來。而生活在幸福中的人難道就不能好好珍惜嗎!

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同時也學到了只要不怕堅難,從困苦中走出來,前面就是灑滿陽光的大地;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心中的理想一定能如願!願同學們看完這部電影后能得到啓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6

生命是個偶然,我們常常在無意的邂逅中,擺渡了生命的無常,獲得永恆的迴歸。——題記

第一次觀看是在初中的音樂課上,第二次觀看是在高一的音樂課上,第三次觀看是基於作業而觀看。的確越看越發有感觸,的確很多場景都讓我記憶深刻。

一羣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羈的孩子,竊取了馬修的皮包,也偷窺了他的心靈世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行行溫暖的字跡,引得孩子無限的遐想與猜測。音樂,一個被學校完全忽視了的名詞,一種貼近人類心靈節奏的律動,再次春暖花開!

學生在宿舍脫口創作、任意高歌,以發泄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引起了馬修的注意。雖然他們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屢屢跑調,但是用音樂表達內心,自然、快樂而又滿足。馬修立刻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音樂創作將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來新生!

快樂在眼前,爲何要等待?馬修決定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單調生命深處的熱忱。也許,童年時代的諸多歡樂,轉瞬消逝即被遺忘。但是,這道道絢爛的音樂金光,將在生命的道途上閃亮。

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在無人注視的時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他常常獨自潛往教室,讓自己的聲音穿過骨頭、穿越校園,竄向雲霄,竄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從來不肯在公衆下展示歌喉的美麗,甚至以戲謔的姿態將自己出局。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爲他打架鬥毆而反覆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因爲,馬修知道,唯有音樂,能浸潤清潔他的靈魂;唯有音樂,才能使他自由暢達地奔赴理想;唯有音樂,才能使他祛除邪惡,永葆生命的純淨。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蹟,預示着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爲奇蹟。

然而,當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並肩交流時,有着嚴重“戀母情結”而又被蒙丹蠱惑的皮埃爾,竟然將一瓶墨汁倒潑向馬修,犯下了無可饒恕的'錯誤。儘管暗戀着他的母親,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賦,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皮埃爾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在皮埃爾倚柱懺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當合唱團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皮埃爾完美地契合着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裏,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在聆聽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的同時,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潛滋暗長的力量。孩子們精彩絕倫的演唱,讓他靈感澎湃,漸趨佳境。上善若水,我們看到這羣寫滿憂鬱與痛苦的臉龐上,已經一掃往日的陰霾。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倏忽之間靈魂飛舞而上,將淚痕烘乾,把自我沉醉。課堂內,操場上,宿舍裏,他們的臉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着內心歡樂的震顫。眼望着天空,放飛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在遙遠的天邊建築着屬於自我心靈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當皮埃爾墨水投向馬修時,羣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的數學課堂語言的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後來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皮埃爾的母親感受到馬修對於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

但是,就在哈桑校長爲經費解決而振奮時,一個電話讓這一切灰飛煙滅。因誤解而被蒙羞的蒙丹,縱火燒了給自己帶去無盡痛苦記憶的學校,留下一個詭祕的笑容,轉身遠去。幸運的是,其時馬修恰好帶領六十多個孩子去野外遊玩,倖免一死。然而,馬修的擅離職守而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推諉的。終於,這個可憐的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再次沉如池塘之底。他被解僱,並要求立即離開,不得與孩子們再見。

也許,我們在唏噓之餘,爲之扼腕痛惜,甚至憤憤不平。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對於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人之初,人本善”。。只是先天的環境造就了先天的行爲,我很敬佩馬修這樣的老師。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乾淨的音樂貫穿着整部影片,使每一個人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

今天的時間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成年人追名奪利的浮躁情緒深深地影響到他們對待孩子們的方式,使得本應以開發智力、培養性情、激發活力爲目的的教育機構成爲單純訓練未來參與利益爭奪大戰士兵的新兵營,本來發掘人性的學校變成了扼殺人性的地方,本來快樂好學的學生變得成天疲憊而厭學,這是多麼殘酷的教育啊!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7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人,因爲這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爲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而且還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他被派往一家名爲“池塘之底”的工讀學校做學監。學校的校長絲毫不關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嚴格、死板的校規,並體罰、虐待違反校規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靈魂與周遭的冰冷、無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們極端叛逆的性格。

馬修老師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轉機。他和藹、善良,從不體罰學生;對於犯錯的學生,他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懲罰方法。但身爲“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馬修老師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於一身的學監,而屬於他本身特有的要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

馬修老師的實驗,即組織一個合唱團,是對孩子們“救贖”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驗的最初動機或許出於偶然,或者說是馬修的一點私心。但對於一個視音樂爲生命的作曲家,老師能從一開始將樂譜緊鎖於櫥中到後來當着學生的面自由地展開、翻覆樂譜,這其中包含了他對孩子們的信任和理解,同樣也隱含着老師對於學生的愛。無疑,他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同學與同學、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解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在影片的最後,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視窗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於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

今天,看了這部去年票房達到4000萬歐元的法國電影,已被法國政府選送參加本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競爭的影片,我深深地被感動了,作爲一名教師,比較瞭解像影片中這樣的特殊孩子,現在有很多。但我們只要用愛心就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作爲教師,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可謂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過六年。而朝夕相處總能產生感情,頻繁的接觸也會引起矛盾與誤解,因此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就在“愛”與“恨”的不斷轉換中得到鞏固,得到提升。直到最後,臨近畢業,曲終人散時的那一幕又會沾溼多少人的衣襟,溼潤多少人的眼眶啊。多年之後,看不到了曾經的“愛”與“恨”,淡忘了往昔的歡樂與煩惱,唯有面對泛黃的畢業照時,多少才能拾回些記憶的碎片。凌亂不齊的碎片可能拼不起你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印象,可能湊不出你得第一個“雙百”時的興奮感覺,但這些碎片,絕對可以喚起你對老師的回想——他們的長相、聲音、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或是一堂課要重複上百次的口頭禪。你可能會爲自己超凡的記憶力感到驚奇,可能會在朋友聚會時大談你的啓蒙老師,想借此博得朋友們欽佩的目光。然而,讓你更爲驚奇的是,你的話題被朋友們借用了,他們的描述比你的更具體,更細緻。這時,你會發現,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因爲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8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一所學校擔任學監並與孩子們交往的故事。這所學校的孩子調皮搗蛋,校長殘忍冷酷,老師淡漠無情。嚴厲的體制讓這裏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到冰冷。主人公馬修到來後,他用寬容溫暖孩子們的靈魂,用尊重、理解與相信治癒孩子心底的傷痛,用音樂照亮孩子們的前路,用他的行爲爲千千萬萬個教育者做出了榜樣。

池塘之底,一羣被拋棄的孩子等待着他的救贖。被不幸選中的孩子們,迷失了自我但是卻沒有磨滅掉靈魂的善良。當合唱團被建立,音樂開啟了孩子們的另一個世界,那是如此新奇又令人迷戀!純淨的歌聲在空中飄蕩,我看到陽光下的花兒在歡快地舞蹈,空氣中的塵埃在恬靜地微笑。孩子們內心的保護膜在漸漸脫落,這是一場愛的救贖,也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

縱觀當下,在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的不當引導和社會風氣的不良蔓延下,又有多少孩子成爲他們的犧牲品?沒有良好的教育更是導致孩子們無法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我看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富強靠的不是經濟發展的有多麼迅速,製造了多少炮彈,靠的是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年。因爲青年是我們的希望,傳遞着我們民族的信念和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充分成長向善,受到正確的教育,心中有國家併爲之自豪且努力,纔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而在這裏,我認爲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更有溫度的教育。

於是,這種教育很大的推動因素是老師。因此每一位老師就要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儘量用心瞭解每一個孩子,發現孩子們的潛力。當然在如今這種教育模式下,我知道這也很難。成績易出,道德難愈。因此,就更需要老師去溫暖孩子。

可能在小學與中學時代,孩子們更多的事情是學習考試,學習負擔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這時,老師們便要與孩子們並肩作戰,關注孩子們的內心壓力與心理狀態。適當開解每一個孩子,做孩子的傾聽者,讓孩子們願意訴說不開心。同時,在學習的壓力下,老師也要樹立榜樣,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們培養堅持不懈的品質,不斷掌握學習方法,突破自我,成爲更好的自己。另外,適當的懲罰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當學生犯了錯誤時,老師更要首先詢問原因,瞭解他們爲什麼這樣做,又出於什麼目的。同時在校規校紀的要求下,對孩子進行有方式的、更有意義的教育。

過了中學時代,進入到層次更高的學校。老師應是知識更加豐富,可以帶給學生更加自由討論氛圍的人。在這裏,老師扮演的是人生導師的角色。老師要用更多的知識與沉穩的氣質吸引學生,用學術的樂趣引領孩子們走入新的知識世界,用自己的言行品德去照亮他們的成長之路。同時,也要注重開解學生的內心壓力。最近,大連理工大學事件,湖南師大事件在令人心痛的時候也在讓人們思考如今學生的內心壓力。

教育如水,用清澈碰撞清澈,用心靈啓迪心靈,用關愛柔化傷痛,用知識指引人生。追隨純真的情,呵護稚嫩的心,追求心中的信念,閃爍理想的光芒。教育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

最後,我希望以後看到的不是嚴酷大罵學生或者只是機械的完成自己學習任務和工作的老師,更不是隻是死板的管理學生的老師。我希望看到的是老師與孩子們其樂融融,充滿歡樂。學生尊師重道,努力學習。老師們用自己有溫度的教育去對待每一個學生。互相學習進步,讓校園裏充滿着歡聲笑語,讓操場上洋灑着孩子們青春的氣息,讓每一個孩子成爲有用的人才,讓教育變得更加溫暖。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9

寒假丁哥在博客上向我們推薦了很多部電影,媽媽幫我下了幾部,其中有一部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前天晚上,我坐在餐桌前觀看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法國片,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有一所叫池塘畔底輔育院的男校,是一所非常差勁的學校。裏面的學生對校長做不文明手勢,惡作劇把老師弄的手部受傷,集體抽菸……等等。但是,連校長都管不了他們,校長只能用體罰來罰學生:今天不是罰這個拖地板就是明天把那個關進學校的“監獄”裏。校長費盡心思地想把學生教好,可學生卻越來越過分,越來越逆反。

這時,來了位新的代課老師名叫:克來蒙馬修,馬修老師年紀大約60多歲的樣子,長得非常慈祥,他是專門來帶音樂課的。開始進學校,學生們就開始給馬修老師取外號:光頭子彈或光頭。老師剛來,同學們總是喜歡給老師惡作劇。有一次,當馬修老師進來上課時,有人放了一攤水在地上,老師一滑,摔了一跤。但每當學生犯錯誤被院長髮現時,馬修老師總是替學生掩護。但所謂地掩護並不是犯了錯就過去了,而是在私下和犯錯的學生談心,大部分學生漸漸轉好,馬修老師還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唱的曲子全部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用五線譜編寫的。在他所有的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名叫莫翰奇,他的內心十分地敏感。有一次因爲莫翰奇在被罰拖地板時,馬修老師正好在教學生們唱歌,被他聽到了,於是下午他就自己單獨在教室裏練聲,那嗓音如天籟般優美。

偶然一天,馬修老師在經過教室時聽見了莫翰奇的歌聲。從這以後,他把莫翰奇定爲主唱。每天,教室裏都會傳來孩子們美麗的歌聲,如天籟般在耳邊縈繞……

學校的那個校長非常差勁,總是會不同意馬修老師帶着學生唱歌,並且還搶奪馬修老師的榮譽!後來,體育老師成了馬修老師非常好的朋友,總是在暗中幫助他。馬修老師仍然在繼續地帶着學生們唱歌,但只是暗暗地進行。時光飛逝,學校突然着了大火。馬修老師帶着學生們從森林裏回來時被校長髮現了,校長開除了他,因爲老師違反了校規。馬修非常地難過,因爲他走時沒有學生和他告別。但是,奇蹟出現了————一架架紙飛機從空中緩緩落下。馬修開啟一架紙飛機,是莫翰奇寫的,有一架是貝比諾寫的……他拿了幾架他最熟悉的學生的飛機捧在手中,擡頭仰望,一雙雙手在向他告別。此刻,馬修老師在心裏說:“我心中充滿喜悅與樂觀,我真想向全世界高聲大喊,但有誰會聽到我的心聲?根本沒人在乎我的存在。

馬修老師走後,校長也被開除了,原因是有人揭發了他體罰學生。馬修教音樂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但並不刻意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爲只有他自己才知曉。只有他才知道嗎?不,應該不止……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偉大的馬修老師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0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着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裏的學生,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爲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着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很重要,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爲面對一羣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需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修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爲了慈父般的愛。

整部電影使我感觸很深,的確,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在被劇情牽動的同時,心靈也不禁震顫。將這羣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教師是十分偉大的。他們往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在學生失敗時說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樸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爲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着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爲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1

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收益最深的是不要放棄教育,無論學生什麼樣。

1、這個電影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郊外寓意,邊緣化的地方。

2、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陰寒森然的建築、沉重笨拙的大門,陳舊斑駁的教室以及壓抑陰森的氛圍。池塘之底寓意,污濁、寒冷的環境,下層的、黑暗的空間。

3、一幫孩子,在嚴格甚至近似於殘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孤傲而堅強的抗爭着,彷彿等待着救星,又彷彿已經放棄了期待。電影寓意,孩子渴望拯救,盼望光明,希望溫暖。

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帶着一絲失落來到這裏,見到了一幫等待着救贖的孩子。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寓意,失落的將要得到。這個音樂家一生得失,之間的平衡點是什麼?怎樣從不平衡指向平衡?懸念不斷。

4、故事的一切來自於一本陳舊的日誌,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杭治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作者是他的啓蒙老師馬修。兩位老人沉浸在對於往事的回憶。這裏,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平常平凡的小小代課老師,兩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偶然與必然的聯繫。往事的回憶,包含兩代人的命運。

5、一部電影故事,沒有奢華的場面,沒有驚心動魄,但是卻多出了一絲的溫情,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教育家與他的學生進行心理的對抗,心靈的溝通。這裏,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教育家,與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失敗的小小代課老師,簡直讓人不忍對比,而又浮想聯翩。

6、整部電影,馬修的智慧與包容,學生的玩劣與叛逆,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壓制,以及贏得學生和老師的喜愛與拯救。

7、馬修發現,這幫無藥可救的對自由的渴望,對音樂的嚮往,對音樂的摯愛,於是放牛班組建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合唱團。這裏,馬修的愛心音樂教育拯救了孩子們的心靈,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升靈魂。摯愛在先,感動孩子在後。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是教育的關鍵。

8、從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僅這點也就值得思考。這裏,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完成兩代人的生命成長故事。這是一個有故事,有好故事的電影。好故事的特質是什麼?值得深思。

9、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行動反應原則導致孩子們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拯救了春天,青春。這裏,音樂教育,是沒有教育的教育,無痕的教育。教育無痕。教育有春天,因爲教育與青春同行。

10、這部看似簡單質樸的電影,反應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那班孩子有着不同的個性,讓人頭痛,馬修沒有放棄,他成功的讓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歌唱是釋放青春夢想的途徑。這裏,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透過音樂教育表達得酣暢淋漓、完美無缺、讓人回味無窮。

11、佩皮諾,一個執着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都等着已故父母來接他。馬修見到的第一個孩子,這裏面最小的孩子,在這裏飽受欺凌,但是馬修給了他希望,很特別的關懷,親人的溫暖,這也是爲什麼最後小佩皮諾要執着的跟着馬修走。因爲相處,他已經離不開馬修,也只有馬修可以給他溫情與親情。馬修被他的執着所打動,最後,帶着這個有點笨還沒有成長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輕鬆的踏上了歸途。這裏,飽受欺凌的,被格外關注,這就是拯救的意義之一。

12、另一個讓馬修難忘的學生,天使臉蛋,魔鬼身材,男生莫杭治,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的單親孩子,在馬修的細心與驚訝中,音樂才華被充分的挖掘。與莫杭治的母親特殊的感情經歷,引起了莫杭治的強烈不滿。一個小小的懲罰,當公爵夫人來聽合唱團的表演的時候,熱愛音樂的精靈莫杭治被排除在外,孤單的立在那裏,眼神中充滿的哀怨與委屈,還有強烈的渴望。最後,馬修轉向了莫杭治,是鼓勵與首肯的眼神。莫杭治放開了歌喉,眼神充滿了感激,理解與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證明了自己的天賦才能。莫杭治封閉的心靈完全開啟,最終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天使臉蛋,魔鬼身材,這裏一個人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沉淪與拯救,也是命運的兩個相對極端。

13、馬修與學生的故事有很多,他的寬容與鼓勵,同時不失時機的隨進應變與幽默風趣,將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徹底的拉近。寓意,寬容與鼓勵,隨機應變與幽默風趣,作爲教師的特質,是優良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14、很喜歡這部影片,有一份寧靜與溫情,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於行走在教學崗位的我來說,啓發很大。這裏,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心靈自由、平等,舒展、快樂,舒服、舒適。

15、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莫杭治對於音樂與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諾對於親情與關懷的渴望,馬修對孩子們期待自由的無奈眼神,對強悍蒙丹時犀利而堅定的眼神,孩子們看着窗外放飛風箏時眼神中對釋放青春,對自由的渴望這裏,寧靜與溫情,親情與關懷,無奈,犀利而堅定,這些都關乎心靈,關乎情感。

16、影片的啓示就是,不要放棄教育,無論學生什麼樣,都不能放棄教育,不要打消他們對於夢想的渴望。學生的青春與夢想要靠努力教育來書寫。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2

初次觀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在二00四年,也是這部電影剛剛上映的時候。今年酷暑的一天,我百無聊賴,於是,開啟電腦重溫了這部十多年前的老電影。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到故鄉料理母親後事而遇到老同學貝比諾,貝比諾送給他一本孩提時代的日記本,由這本日記他想到了曾經的音樂老師克萊蒙馬修以及與之有關的童年故事。

1949年的法國鄉村,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的物質條件比較落後,那是一座類似於收容所或者感化院形式的學校,馬修則是剛進學校的代課老師(這使我想到了自己當年剛開始代課時的樣子,滿腔熱情卻缺乏教學經驗),剛到那裏他並沒有受人尊敬,他親眼目睹了學校管理階層以粗暴與武力對待戰亂之後的孩子們,面無表情、冷酷嚴肅的校長;對學生大聲咆哮,動不動就拳打腳踢的簫老師;對剛上任的馬修持輕蔑態度的朗老師以及猶如洪水猛獸般的學生們,所有的人都給他製造了層出不窮的惡作劇,還給學校蒙上了瘋人院般的陰影。但是,看似憨厚老實的馬修老師卻是沉靜鎮定的,他決定用音樂開啟學生的心門,執着而堅毅。其實,放牛班的春天與放牛根本沒有關係,而是一羣像牛一樣瘋狂有衝勁有叛逆性的孩子的人生軌跡轉變在自己生命的春天裏,代表着那羣孩子心靈的希望與重生。而馬修老師就是那位循循善誘的放牛人,用實際行動與無私的愛拯救了一羣無可救藥的學生。雖然最終他被校方解僱,但他在影片中的高大上的表現,爲我開闢了一條教育捷徑。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因爲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不體罰學生;

第二、讓他自己來處理犯錯的學生;

第三、不能透露犯事學生的姓名。

假如這三項條件擺在我的面前,也許我不一定能做到,有可能大部分老師也不能做到。當學生犯了錯,打架、罵人或者在班裏無端生事,作爲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可能會採取三部進行曲:

一、瞭解事情來龍去脈,不單單問犯錯的學生,還會詢問班上同學,直到水落石出爲止;

二、事情明朗後通知家長了解或溝通;

三、針對該生所犯事件在班裏進行通報,以絕後患。

如果攤上後果嚴重的事件,還會上報校領導,由領導進一步教育。到頭來,涉事學生只會像風箱裏的老鼠那樣兩頭受氣,在學校被批評不說,回家後還有可能遭到家長毒打,對學生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而馬修老師卻不是這樣的:學生皮埃爾是個頑劣分子,生長在單親家庭,馬修出現之前,皮埃爾是班裏的帶頭大王,每次犯錯都會被校長關禁閉,即使馬修接手班級後還是不例外。但是例外終究還是出現了的,皮埃爾的單身母親平時工作繁忙,也有一說是皮埃爾的母親不務正業,所以皮埃爾異常叛逆,她很少擠出時間來看兒子,在皮埃爾關禁閉那天,卻正好來了,馬修非但沒有把皮埃爾在校的種種劣跡抖落出來,更沒有將皮埃爾被關禁閉的事情告訴他母親,因爲他不想令皮埃爾的母親傷心與失望,更堅信皮埃爾會學好的。最終,馬修成功了,不但用音樂解救了逆變中的孩子,還培養出了一個世界著名音樂家,也就是影片中的主角皮埃爾。

馬修老師是冷靜的,不意氣用事,學生在他背後大聲嚷嚷禿頭、編成各種各樣的歌嘲諷他,而他沒有沿着原來老師的老路走,揪耳朵、暴打或者關禁閉,而是一步一步引導直至扒出問題的根底,再不失時機的進行管教。這種機智的手段不管在哪個時代、對哪種學生、解決怎樣的問題,都是值得老師借鑑與運用的。

馬修老師也是有愛心的,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活靈活現的,整個班級的學生沒有哪兩個性格是相同的。最可憐的就是貝比諾,一個二戰後的孤兒。因爲孩子的天真,所以他始終認爲父親會在星期六接他回家,每個星期六他都會駐足校門口等待,一週又一週,一月又一月,重複了好久好久,他成了一個沉默孤僻的小孩,馬修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貝比諾是班裏最小的學生,也因此而受到蠻橫同學的欺負,吃飯時常常遭受旁邊同學的訛詐,所以他只能有一頓沒一頓的無奈地餓着,幸好馬修老師及時發現了這一現象,解決了貝比諾的吃飯問題。貝比諾性格孤僻內向,不會唱歌,每次合唱練習時,馬修會把他帶在身邊,利用教學中的空餘時間單獨輔導貝比諾。因爲馬修的同情與關愛,小貝比諾才慢慢走出失去雙親的陰影。所以馬修老師離開時貝比諾義無反顧地跟着他,因爲他知道只有馬修老師才能給予他父親般的關懷與教育。

不可否認,任何時代的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那個時代的馬修老師更是偉大的,即便這個角色是導演虛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們的教學中需要馬修那樣的的仁愛與寬容,五六十年前的法國能有人做到,我們的周圍肯定也會有更多人付諸實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3

這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

這部電影,沒有奢華的場面,沒有驚心動魄,但是卻多出了一絲的溫情,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教育家如何與他的學生進行心理的對抗,進行心靈的溝通。

整部電影中,馬修透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將學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而壓制的老師們拯救。

帶着一絲的失落來到這裏的馬修,發現了這幫無藥可救的惡魔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音樂的嚮往,這也喚起了他內心對音樂的摯愛。於是,在他的慫恿下,這幫放牛班的惡魔組成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合唱團。

這其實只是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僅僅這點也就值得我們思考。

這個是一個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行動反應原則導致了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

在此只想淺淺談談馬修與他們的故事。這是一個讓馬修難忘的學生,一個天使臉蛋,魔鬼身材,這個用來形容一個女生的詞彙的主人竟然是一個男生,莫杭治,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馬修的細心與驚訝中,莫杭治的音樂才華被充分的挖掘,因此他與莫杭治的母親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經歷,而這卻引起了莫杭治的強烈不滿。於是馬修就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懲罰,當公爵夫人來聽合唱團的表演的時候,他,這個熱愛音樂的精靈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單的立在那裏,眼神中充滿的哀怨與委屈,同時還有強烈的渴望。終於,在最後,馬修轉向了莫杭治,在馬修鼓勵與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開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感激,理解與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證明了自己的天賦才能,此時,莫杭治封閉的心靈完全開啟,最終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其實很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於馬修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於我來說,啓發很大,對於經歷了各種教育方式的我來說,也深有體會。

這部影片,多了一份寧靜與溫情,給人無限的思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這點,莫杭治對於音樂與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諾對於親情與關懷的渴望,馬修對於孩子們期待自由的眼神中顯示出的無奈,馬修對於強悍蒙丹時更加犀利而堅定的眼神,孩子們看着窗外放的飛風箏時眼神中對於釋放青春,對於自由的渴望

影片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不要放棄書寫青春,每一個人,都渴望着成功,都擁有着夢想,教師,要爲學生的青春書寫規劃,無論學生是什麼樣的,都不能放棄書寫這些青春,不要打消他們對於夢想實現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4

馬修是一個負責任且用愛感化學生的教師,的確,他擁有偉大的靈魂。

這部《放牛班的春天》劇情上並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甚至主演都又好像不是主演。

如果你沒看進去,真心會覺得沒意思。

雖然如此,但這部劇情平平的電影還是讓我眼含淚水。

因爲從這部電影裏我看到了很多東西。

我認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有時候,只是教學方式的錯誤。

我認爲,教書用的不是尺子,而是愛。用愛去感化學生,用愛去引領學生,這纔是教書之道吧。

很多老師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一個小小的行爲,就能影響學生的一輩子。

是受益一生,或是毀了一生。不僅取決於學生,也取決於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裏這羣孩子們,他們並不是問題少年,他們善良,他們純真。

他們可能語言粗俗,行爲過分,可在背後,往往是越發脆弱和需要保護的心。

總有一些以毒攻毒的教育者?一個成功的教師,是應該讓他的學生敬愛,而不是恐懼。

難道辨認一個學生的好壞,不應該從他們的本質來看嗎?

現如今在很多人眼裏,擁有好成績的學生就是好學生,我可不覺得是這樣。

當初我的好朋友介紹這部電影給我的時候告訴我:靜下來看,就會很好看

的確如此,用心地,靜下來去看,願你收穫如我所獲般的感動。

ps:裏面的合唱簡直太棒了!聽裏面的音樂也是一種享受阿~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5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的法國影片。此片於2004年3月在法國上映,併成爲2004年法國電影票房冠軍。

本片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簡單質樸,卻用真摯細膩的情感,將人物的性格都充分地表現出來。沒有震撼的爆炸場面,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乾淨簡單的音樂;沒有華麗的場景,在一個偏遠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卻在這裏感受到最感人的愛。

整部影片就是以馬修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爲主線,讚揚這種偉大的教師精神。影片的主題思想顯而易見,但是影片的拍攝技巧也是不容忽視的。影片以回憶的方式展開,採用倒敘的手法,將故事娓娓道來。整部影片以黑灰爲主色調,渲染出池塘之底的惡劣環境和孩子們的不幸遭遇,也烘托出馬修老師在這種黑暗環境中給孩子帶來的希望,帶來的春天。影片中聲畫同步的表現手法則別具一格,極富視聽浸染力,音樂是本片的主題,協奏曲《Concerto pour deux voix》沒有一點歌詞,只是兩個曼妙的童聲在音樂的襯托下穿梭遊離的,這種形式不失爲展現最真切天籟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詞的修飾都是多餘的。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人,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爲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因爲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但願每個老師都能牢記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啓並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6

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內心有些莫名的難受和期待的喜悅。片名放牛班的春天,爲什麼是放牛班吶?既然放縱何來陽關沐浴,峯迴路轉,即使自暴自棄無人問津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光也會溫天暖地的!

影片是倒敘形式講述的,是含淚看完的,真心的痛觸點很深,回想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不禁竊喜萬分。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遇到我的呂老師和唐老師,也是我們的馬修老師,讓我們集體飛越!回頭看看走過的這一路,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貴人,讓我滋潤成長!

影片中小男孩:因爲自己的錯誤而失去了集體唱歌的機會,孤獨失落的一個人站在合唱隊的一邊。當馬修老師在合唱時在原本屬於他獨唱的地方停下來並重新給予機會給予贊同欣賞的目光,他交感複雜接受並以飽滿的狀態完成演唱時,那一刻我淚流滿面,陽關那樣明媚,人物那樣真實,畫面也是那樣和諧,我被這天籟之音給深深震撼洗禮!

曾幾何時,我也是那樣需要一份安全、賞識和溫暖;又幾何時,我的孩子也是被我們一次次延遲需求,被貼標籤和缺乏接納的;當這一切都涌出腦海的我內心的小我又一次召見了我的不完美,真心對自己說:對不起,我錯了;謝謝你,我愛你!在影片中,馬修老師要走時孩子們在高樓內從窗戶飛出許多飛機上面載着對馬修老師的祝福和愛,心中暖意洋洋爲之感慨,感恩曾有一位這樣無條件的引路人,接納不被看好的頑童們善於發現孩童們美的眼睛,並建立起一條條深深的連結時時的互動。有付出就有回報,這一次我發現了自己的任何一個角色也沒有盡職盡責缺少智慧和堅持,無論女兒、妻子、媽媽、護士,這些角色我都努力在行動卻缺少無條件的接納對方接納自己,沒有不計回報的付出,更沒有感恩曾一路上遇到渡你的貴人!也曾幾何時機遇就在眼前但離我的堅持僅離一步之遙,也曾幾何時僅憑三分鐘熱度而選擇的事情由歡喜演變爲厭惡,更曾爲一己之私達到目標不罷手結果傷己傷人!

看這部電影又給予我新的勇氣和鼓勵,新的信念和方法,讓我受益於傾聽觀察、理解和領悟能力需要提高,讓我和孩子面對面目光能在同一水平線上,感受同一水平的目光交流,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每個人都獨特之外都是值得研究,需要探索,並要針對這些特性做出迴應。每個人都像一粒沒有任何標記的種子,播種之後需要等待,等待花開的季節長成的果實。作爲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真心誠意的培育這粒獨特的種子。這樣我們就成爲發現者、探索者和偵查者,而不是評判家或塑造家!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者一個面部表情都是資訊,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判斷。我小公主也是獨特的,媽媽欣賞你的特別。同樣,作爲自我,在工作生活中認識到是一個與別人有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的獨一無二的人時,也就是不要再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更不會再自我批評和自我懲罰!!在這個看起來像一羣情緒化的騙子,隱藏我們的感情,彼此玩危險的遊戲在這個社會的大油缸中,孤立、無助和缺乏被愛的感覺、缺乏自尊和能力,都成爲我們最真實的不幸!我們都希望看到每一人都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懂得欣賞自己,並且能夠感知到完整、創造性、健康溫順和美麗。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7

“別忘了山谷裏寂寞的角落裏野百合也有春天……”突然聽到這一首歌,想起了前些天北師大培訓班班主任李斯羣老師組織學員觀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不太愛看外國影片,可是這部電影我己經看了兩遍,因爲這部電影看似簡單質樸,卻反應出了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是一個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整部電影中,馬修透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將學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而壓制的老師們拯救。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這樣一個學校,名叫“池塘之底”,擁有着陰寒森然的建築、沉重笨拙的大門,陳舊斑駁的教室以及壓抑陰森的氛圍,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調皮,能設陷井將老師眼睛撞成重傷,能偷20萬法琅,能掐着校長的勃子按在桌子上的一羣沒有教養,無可救藥的問題孩子,他們受着犯錯就要關禁閉、暴打的體罰教育,他們未來可想而知。一天,鎮上來了一個代課教師馬修,他才華橫溢,對孩子包容,愛護,對孩子們充滿了愛心。他發掘孩子們的長處,組建了一支合唱隊,讓這些孩子重新拾回了自信,而對於犯錯的孩子他也不會一味偏袒,而是循循善誘,動之以情,片中莫杭治犯下錯誤,在一次演出中馬修故意不讓其參與,而莫杭治躲在一旁偷偷地看着,馬修看在眼裏,指揮時轉身面向莫杭治授意讓他唱,於是莫杭治高聲唱了起來,莫杭治成了片首那個著名的指揮家。那個偷錢的孟丹,在校長去拿着馬修做出的成績去邀功的時候一把火把學校燒了而此時馬修帶着孩子在野外。校長因爲馬修對孩子的包容,要辭退他,孩子們關在教室不能出來,只能從教室丟下一隻只寫滿祝福的紙飛機,並伸出一隻只小手跟馬修道別,正在馬修要上車的時候,貝比諾,那個每週六都等不到爸爸來接的孩子跑過來要跟馬修走。這讓人感動的一幕幕,我們不得不思考,要做一名好老師,決不能放棄任何一名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他閃光的一面,用無盡的愛去喚醒我們認爲的問題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陽光明媚的春天。“永遠別說永遠,一切諧有可能”影片中的這句話也許能讓我們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