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91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入殮師》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是社長對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溫馨解釋,也是我對《入殮師》這部電影孕育出獨特感動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樂隊解散而失業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並陰差陽錯成了一名入殮師。在與死亡接觸的過程中,大悟逐漸體會出入殮師這個職業的真正意義。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懼到熱愛,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給他帶來了無數誤解和鄙夷,甚至連妻子都離他而去,但大悟猶豫彷徨後卻依然選擇堅持,最終贏得了人們的理解。

大提琴悠揚渾厚的音樂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帶我們感受着大悟內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懼痛苦讓他的靈魂彷徨無措,在社長的鼓勵下勉強堅持了下來,開始了不同與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對生與死的過程中,大悟逐漸明白了入殮師的真正職責:給予死者尊重和寧靜,也真正熱愛起這份不同尋常的職業。正如林徽因所說:“任何事情只要願意總會變得簡單。”小林大悟享受讓死者重現生前美麗的過程,所以,他可以不顧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顧親友辛辣的嘲諷。即使被家屬嘲笑“賺死人的錢”,即使妻子無法理解而離開,也不願放棄。

在我看來,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溫柔和執着讓他堅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夢想,哪怕痛苦過,哪怕傷心過,哪怕迷茫過,可他依然堅守着,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動去改變他人。他用他的細心,他的溫柔讓年輕的媽媽重現美麗;給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長筒襪;爲澡堂的婆婆繫上最喜歡的黃絲巾。此刻,他不僅僅是爲了金錢而工作,還是爲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經成爲一名合格的入殮師,無關經驗,無關名聲,只因那顆仁慈溫柔的真心。從那釋然愧疚的“他是我兒子”中,從那後悔懷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從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謝謝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間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樂,他的歸屬。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讓死者有尊嚴的走過了這扇門,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認同。隨着小林大悟的成長,伴着這個有歡笑有淚水的故事,我懂得了:愛,可以創造奇蹟。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2

現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殮師》裏的鏡頭:主人公一邊大塊朵頤地吃着雞腿,一邊不停地說着:雞腿也是動物的屍體,罪過啊,罪過。吃過之後,拉起優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憂傷裏。

屍體、雞腿、小提琴、沉默、喧囂、憂傷。這樣一組鏡頭似乎只有在這樣一羣特殊職業的人羣中才能建立起聯結。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學也好,太多這種表達邊緣詭異、又要同生死聯結的主題。詭異,令人好奇,生死,讓人產生至高無上的對人生的俯視。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驚怵的面孔,經過入殮師的手,變得安詳平和。親朋好友在送走他們的最後一程裏,仔細地端詳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屍體,只是親人安詳的睡着了,他們送他到另一個世界裏,充滿不捨,忍不住哭出來。

入殮師的手撫觸過太多的屍體,他們爲社會上的人所避諱,他們也曾對自己的雙手產生厭惡。但是,不知是一種什麼樣的信念,令他們欲罷不能的繼續這個職業,直至離不開這個行業。

前幾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緣於身邊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療產生的痛苦,對生的渴望以及對病痛的無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問題,他去研究“來世”的思想,如果對自己的來世已坦然,那面對當下也一定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不安和煩躁。

女媧摶土造人,如果真的有來世,入殮師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媧的角色呢?入殮師每次工作結束之後,滿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將他們呈現給往生者的家屬,他給家屬帶來安慰,看着親人告別的場面,入殮師安靜的退到幕後。

死,在入殮師的眼裏,也許是一種美好!

入殮師也喜歡吃肉,只是,當他們將肉也看成屍體的時候,會產生糾結,然而亦是欲罷不能的喜歡吃肉,也許這也是人生的無奈,所謂大雅與大俗,距離是如此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