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4篇

學問君 人氣:1.05W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覺醒年代》觀後感4篇

《覺醒年代》觀後感1

適逢建黨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覺醒年代》,詳細介紹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爲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中華民族新派從反封建到求共產的轉化,在影視題材裏第一次正面大張旗鼓的樹立了陳獨秀先生獨立思考、個性張揚、奮發有爲的形象。

從流亡日本反思國可以愛也可以不愛被愚忠派當做漢奸,到回國創立新青年雜誌,再到入京任教將新青年轉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從北京返滬,陳獨秀先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振聾發聵,一時風頭無兩,激勵國人。

覺醒一詞,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有封建士紳的洋務運動,有勳親貴胄的君主立憲,有封疆大吏的東南互保,有神鬼顛倒的太平天國,有農民起義的捻軍,有不明真相的義和團,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有張騫爲代表的實業救國,甚至有袁世凱爲代表的軍政府復辟、張勳復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場,偌大中華,成了演練場,成了試驗田。爲國,時代精英和盲流們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種種,皆以失敗告終。當那之時,知識分子的苦悶,不可爲不大,竟連周樹人,也無奈的沉迷故紙堆,考據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風雷激盪,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新舊交替。胡適之先生留美返國,一方面作爲新青年的導師,首倡白話文、白話師,誓與舊文化舊文壇決裂並一戰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腳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釗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廠,與長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對家中一字不識事實上的童養媳寵愛有加;辜鴻銘留着辮子養着奴才,卻娶了日本女人,說着流利的幾國外語,馳名歐美;周樹人一方面抨擊着吃人的禮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違母命,和髮妻在一個院子裏住着卻不同牀……凡此種種的糾結與扭捏,是時代的註腳!

新文化運動,白話詩文和小說,事實上降低了文化門檻和思想表達門檻,擴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蓋面,有效降低了學習成本,將文化逐步的推向大衆甚至結合工農識字班推向工農。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經的有閒階級專享。

當代人說,風起時,豬都能飛上天。潮流來的時候,本着求同存異,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總要團結奮進,戰舊戰古戰當局,但潮流滾滾中,對於將來,同袍亦會有分歧。在倡導新文化反封建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甚至吳稚暉都能同仇敵愾,法國派、俄國派、美國派、無政府主義等等,都有共同的敵人,封建主義。在反封建的下一步發展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爲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最早發掘並激勵了工人的力量,接觸馬克思主義後毛澤東認真思考了中國工人階級弱小需要同盟的問題,陳獨秀在武漢演講中公然拋出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道路選擇。一代人的集體智慧,逐漸凝結,慢慢滴灌中華大地。

經過了理論傳播與思考、學習與討論、學生與工人運動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成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嘉興的遊船上,一個小規模的祕密社團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經歷28年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覺醒年代》裏,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爲勞工、爲大衆、爲民族、爲社會!觀看此劇,作爲一箇中年人,我數次熱淚盈眶!我爲是這個偉大組織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願爲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肝腦塗地!

此致我親愛的黨!

《覺醒年代》觀後感2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這段振聾發聵的話,來自《新青年》的創刊號。《新青年》讓民國青年覺醒,成爲了新青年;《覺醒年代》讓如今青年瞭解,那段覺醒的歲月。

《覺醒年代》裏,一個個課本中歷史裏陌生又熟悉的青年才俊出現在我們眼前:爲實踐自己信仰的道路不斷奮鬥的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雷厲風行剛正不阿的鄧中夏趙世炎、一念救蒼生的毛澤東、建立覺悟社在天津參加五四的周恩來鄧穎超……他們從一張張黑白老照片裏脫身而出,走近了我們,我們終於得以感受到他們青春的溫度與光亮。

青春熾熱如火焰。看着延年喬年從上海震旦到北大嘗試互助社再到留法勤工儉學,我被他們深深打動。他們難道不知道可能失敗嗎?但他們就是敢試敢闖,擦乾淨眼淚拍掉身上的灰繼續前行,沉着而堅定。青年,閃光發熱正當時。在留存下來的照片中,陳延年目光如炬,燃燒着他堅定不移的信仰;在公開的履歷中,陳喬年寫自己大名鼎鼎的父親陳獨秀“以革命爲職業”。那段赴法留學與走向刑場的蒙太奇裏,腳鐐手銬是沉重的,青年的步伐是自信的;血污疤痕觸目驚心,笑容卻依舊燦爛。再想到延年寧死不跪與喬年所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怎麼能不落淚?爲一百年前他們燃燒的青春,爲如今上海龍華他們墓前的花兒與那一個蘋果。

青春不光是一段歲月,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畏強權、維護公理,不謀私利、捍衛國家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北大青年之間紮根,在全國青年之間成長。和平歲月北大學子在校內辦雜誌開講學,國危之際北大學子上街遊行演講力爭國權。白色學生裝、黑色學生帽、紅色圓校徽,是他們揭開五四運動的序幕。許德珩鄧中夏站在講演臺的慷慨陳詞,喚醒市民之思;郭心剛殷紅鮮血寫下的“還我青島”,烙痛見者的心。如同蔡元培校長說的那樣,他們早已抱定宗旨,不圖宦達,爲國爲民。毛澤東在長沙建立新民學會,後創立《湘江評論》,發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的呼告;周恩來鄧穎超在南開,與覺悟社的同學支援五四運動……正是因爲這種青春的精神擴散到大江南北,纔有更多的青春才燃燒起來。

青春燃燒之後,剩下的絕對不只是一抔灰。一句話這樣說:“現在的學生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一百年前竟然真的有人會爲了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理論和主義獻出青春與生命。”讀到這句話,我深感慚愧。他們的青春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於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換來了窗明几淨;當我們已經習慣幸福時,卻幾乎忘卻了前人的披荊斬棘。就連我點開《覺醒年代》的最初目的,也只是帶走娛樂色彩的打發時間。而當我看完《覺醒年代》的最後一幕時,我想到黑格爾說過:“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尚有餘溫。”是的,延年喬年、中夏世炎……他們的青春之火至今仍在燃燒,仍在激勵着我們,當新時代的新青年。一百年前,他們前仆後繼,點燃自己的青春照亮晦暗時代,讓一個又一箇中國人覺醒;站在他們的一百年後,我們早已不再沉睡。我們應當接過這熊熊青春之火與不朽青春之精神,繼續前行。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是李大釗先生的《青春》中最激越有力的片段;是《覺醒年代》中衆多北大青年冬日裏長城上放聲朗誦的一段話;更是今天的我們應該深深銘刻心上,以爲青春之指南的一段話。以不朽之青春,創建光明之未來!

《覺醒年代》觀後感3

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在亂世中,或是沉睡,或是覺醒。《覺醒年代》作爲當下熱播的電視劇,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儘可能地還原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或病態。“覺醒”,就是嘗試的過程。所謂覺醒,就是建黨的坎坷道路。

我有時會想到那個民國年代,想看看這些滿腔熱血的青年們,想與他們“切磋”。我也是非常震撼,甚至產生了“我怎麼就沒生在那個年代和大家一起進步”的念頭。黑暗才能襯托光明的來之不易。給我印象較深的就是各學派爭論、切磋時的場景。不管是保皇派還是革新派,雙方有過爭執、爭吵、爭論。但是都是爲了學術的切磋,誰還不是爲了中國的發展?觀點不同罷了。我之前總以爲像黃侃、辜鴻銘等都是社會的“惡人”阻撓社會進步。包括辜鴻銘的經典動作——漱口,也是讓我感覺很不禮貌。可實際上他們之間並沒惡意。哪怕是同樣支援革新的胡適李大釗兩人也會因爲如何改革的問題“一見面就吵”,但是這並不傷感情。我認爲這點是非常可貴的,我想他們都知道大家都是爲了祖國吧,只有百家爭鳴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不是嗎?

這個電視劇更像是一副羣像描寫。無論是決心改革北大的蔡元培,是探尋救國之路的陳獨秀,是注重工人階級改革的李大釗,是崇尚美國實驗注意的胡適……都無不懷揣着對未來的憧憬。

魯迅也是其中之一。魯迅目前位列中小學人羣中的“三怕”。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爲。他的一生都在做鬥爭,人到晚年依然銳氣十足。在該電視劇中他的戲份不多,出場率低。可這並不影響我對他的欽佩和膜拜。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他完成新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累得癱倒在地的場景,還有他顫顫巍巍給作品寫下“魯迅”二字的時候。“魯”是母親的姓,“迅”是他的小名。癱倒在地,可見工作壓力之大。不過我還是相信魯迅他還是幸福的——他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說了他想說的話,完成了他一直想完成的作品。這種幸福感,是超出常人幸福的幸福感。四處散亂的稿紙,不知爲什麼讓我的心揪了一下,心中產生了對魯迅莫名的心疼。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和他的“爹”就誕生了,“魯迅”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始終堅信希望可能就從絕望中誕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是他,青年過北漂生活的也是他,關心新青年發展的還是他。魯迅的一生都在尋找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方式,去喚醒國民,改變國民性。雖然有些沒有在覺醒年代中得到體現,但都是魯迅深刻的內涵。

在黑暗中我也看到了希望。無論什麼時候,未來都該是屬於新青年的。我從陳獨秀的兩個兒子身上就看到了希望。劇中說到“不對付”這個詞,但是“不對付”只是一開始的思想觀念不同罷了。陳延年滿腔熱血,有主見,有義氣;陳喬年相比之下雖然沒有他的哥哥那麼“搶鏡”,但是劇中很明顯地改變了陳喬年的思想轉變,開始變得有思考,有見解,甚至是還翻譯了國際歌的副歌。兩人唯一遺憾的就是過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被反動當局迫害。不過我相信,逆時代發展者,必將被時代拋棄。他們殺的死陳延年陳喬年,卻殺不死無數的熱血青年!新青年們就是那個時代讓我看到的曙光。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只有吃夠自律的苦,才能夠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擁有想要的人生。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成就大事。站在五星紅旗下,流着華夏人民的血。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當代的青年生活在富裕和平的社會環境之中更不能失去了勤奮與理想,要知道這些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身爲革命者們的後代,我們應當砥礪前行。

《覺醒年代》觀後感4

適逢建黨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覺醒年代》,詳細介紹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爲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中華民族新派從反封建到求共產的轉化,在影視題材裏第一次正面大張旗鼓的樹立了陳獨秀先生獨立思考、個性張揚、奮發有爲的形象。從流亡日本反思國可以愛也可以不愛被愚忠派當做漢奸,到回國創立新青年雜誌,再到入京任教將新青年轉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從北京返滬,陳獨秀先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振聾發聵,一時風頭無兩,激勵國人。覺醒一詞,用的恰如其分。

清末以降,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有封建士紳的洋務運動,有勳親貴胄的君主立憲,有封疆大吏的東南互保,有神鬼顛倒的太平天國,有農民起義的捻軍,有不明真相的義和團,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有張騫爲代表的實業救國,甚至有袁世凱爲代表的軍政府復辟、張勳復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場,偌大中華,成了演練場,成了試驗田。爲國,時代精英和盲流們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種種,皆以失敗告終。當那之時,知識分子的苦悶,不可爲不大,竟連周樹人,也無奈的沉迷故紙堆,考據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風雷激盪,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新舊交替。胡適之先生留美返國,一方面作爲新青年的導師,首倡白話文、白話師,誓與舊文化舊文壇決裂並一戰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腳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釗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廠,與長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對家中一字不識事實上的童養媳寵愛有加;辜鴻銘留着辮子養着奴才,卻娶了日本女人,說着流利的幾國外語,馳名歐美;周樹人一方面抨擊着吃人的禮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違母命,和髮妻在一個院子裏住着卻不同牀……凡此種種的糾結與扭捏,是時代的註腳!新文化運動,白話詩文和小說,事實上降低了文化門檻和思想表達門檻,擴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蓋面,有效降低了學習成本,將文化逐步的推向大衆甚至結合工農識字班推向工農。

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經的有閒階級專享。當代人說,風起時,豬都能飛上天。潮流來的時候,本着求同存異,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總要團結奮進,戰舊戰古戰當局,但潮流滾滾中,對於將來,同袍亦會有分歧。在倡導新文化反封建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甚至吳稚暉都能同仇敵愾,法國派、俄國派、美國派、無政府主義等等,都有共同的敵人,封建主義。

在反封建的下一步發展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爲了誰,依靠誰的問題。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最早發掘並激勵了工人的力量,陳獨秀在武漢演講中公然拋出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道路選擇。一代人的集體智慧,逐漸凝結,慢慢滴灌中華大地。經過了理論傳播與思考、學習與討論、學生與工人運動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成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嘉興的遊船上,一個小規模的祕密社團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經歷28年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覺醒年代》裏,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爲勞工、爲大衆、爲民族、爲社會!觀看此劇,作爲一箇中年人,我數次熱淚盈眶!我爲是這個偉大組織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願爲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肝腦塗地!此致我親愛的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