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九零後》的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1.21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零後》的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零後》的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九零後》的觀後感1

6月12日,第三直管部黨支部組織直管部員工觀看紅色電影《九零後》。

我是一個“老了的90後”,不追星不追劇,但卻被這部劇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劇的那天,彷彿又重新上了一遍高中、大學,心已經完全被故事帶着走了,這部劇完全走了心,走了我的心,我想也走了大部分人的心。沒有肥皂劇的華麗和虛幻,都是實實在在的青春的甜蜜與苦澀。

山河淪落處,羣星閃耀時,而聯大的輝煌,註定是特殊時代所造就的,無可比擬,不可複製。

影片中的“九零後”,飽含熱淚,情緒高昂,平和地講述着那個艱苦歲月的珍貴回憶,當然,老少年許淵衝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氣氛擔當。觀看影片後的九零後,進行着影后交流,認真討論着要如何學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影片的陣容堪稱“豪華”:98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衝;101歲的《呼嘯山莊》譯者、翻譯家楊苡;106歲的《讓子彈飛》原著者、作家馬識途……16位“九零後”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在已有的紀錄電影當中可以說絕無僅有。透過他們的回憶與口述,將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觀衆面前。徐蓓說:“只有人的故事和細節,是具有經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視聽環境去呈現西南聯大,最好的角度是人。”

徐蓓回憶,見到王希季時他已經年過九十,但每天都會回辦公室上半天班;許淵衝常常專注於翻譯工作直至凌晨四點;101歲的吳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閱讀《華爲工作法》;馬識途106歲才宣佈封筆。一代優秀的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情懷,對知識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動容。

“走進波瀾壯闊我心向往的年代。”“這些平均年齡96歲的人傑大師,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國進行點映。不少觀衆紛紛表示,《九零後》展現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熱血、愛情、理想、浪漫、情懷,這部片子裏都有,這種血氣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輕人所需要的。

而西南聯大里的學生更是人中龍鳳。雖背景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讀書人。當年,他們穿梭在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等大家的國文課。學習法語、學習英文······如今,雖已不再年輕,對學問的追求卻從未停止。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保住了珍貴的文化命脈。今天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或許也可以透過讀書找到答案。

過去與現在,影片內外的兩代九零後,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觀影體驗。

在感嘆影片的同時,也驚訝於當代大學生的優秀程度。所以,從來都沒有“垮掉的一代”之說,每一代人都在屬於自己的時代,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熱烈地成長着。

《九零後》的觀後感2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

一個90後,觀看着“九零後”的青春故事。他們是平均年齡90多歲的國寶級長壽老人,是用一技之長終身報國的大師,是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經歷者與見證者。

這部紀錄片,是“九零後”與當今年輕的90後、00後在新時代的一次交流對話,把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爲愛國而讀書的信念,呈現給當今的年輕人。在時刻面臨死亡威脅、吃穿不齊全、戰火遍天的困難歲月裏,西南聯大卻大師雲集、學術多元、精英薈萃、人才輩出,先輩們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透過觀影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史增信的理解。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聯大學子立志讀書、投筆從戎、許黨報國的光輝事蹟,觸動我的內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先輩的努力和犧牲。他們在國外學業所成,本來可以選擇遠離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但他們義無反顧回國報效,這種愛國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們作爲新一代90後,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心裏一定要裝着信仰,裝着國家。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學習黨的歷史,更加牢固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爲人民做更多的實事,爲了國家的越來越好,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

《九零後》的觀後感3

6月25日,在參加了紅色電影活動後,我的內心深有觸動。90後的我來看90後的他們,一羣在烽火中成長起來的“老小孩”。人均年紀90+的他們依然筆耕不啜,顫顫巍巍的雙手在光滑的鼠標上摩擦,或翻譯作品,或幫助新一代科學家解決火箭,高鐵等工程問題。這羣90後老人記憶中的西南聯大,雖仍拂不去戰火的傷痛,但其中飽含的同門之誼,甚至是對老師的嗆聲,讓我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歲月。

片中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兩彈一星功勳王希季,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衝,《呼嘯山莊》譯者楊苡,《讓子彈飛》原著作家馬識途……閃爍的光芒一層層籠罩在他們花白的頭髮上,不免讓人疑惑片名爲什麼叫90後。看着他們名字旁邊的年紀,才知道這羣畢業於西南聯大的“90後”,都已經90歲以上了。曾經,他們與今天的90後一樣,意氣風發。他們的純真年代,在西南聯大度過。即使畢業了多年,近乎百歲,他們也依然純真。

爲什麼這座存在不到9年的西南聯大,卻被譽爲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峯”?也許鄧稼先的話就能解釋,當他認爲一個人純粹,就說:“這個人真pure!”西南聯大的.他們,最“pure”。因爲有最純的理想,他們才走完了這段文化長征路。再次唱起校歌的“中興業,須人傑”,機械系的王希季說:“我就是想做一個人傑。”簡單九個字,串起學子們的共同志向。國家的命運,再次與一羣青年緊密地連在一起。

他們在最“窮”的學校聽課、生活,頭頂可能有隨時落下的炮彈。即使這樣,老師也專注求真,學生心無雜念地求學。教室是鐵板屋頂,四周是泥土糊的牆,方窗沒有玻璃,是木格子上糊着竹紙。有的教室沒有桌子,一人一把羊腿椅,伸出來的窄小“羊腿”用來給每個人放書、做筆記。

影片最後,楊苡回憶到巴金曾對她說過的話:長壽是個懲罰,她則輕笑着說:活着就是勝利。可可愛愛的人,永遠年輕。“90後”的他們回憶起西南聯大的那段回憶,他們的青春年華,他們的雄心壯志,活到老,學到老,尤其看到許淵衝老爺爺那麼大年紀仍舊學着使用電腦,我們年輕人有什麼理由不學習不進步呢!今天的幸福生活,着實來之不易,珍惜當下,把握好當下,同時感恩的活着,日子會越來越好!

《九零後》的觀後感4

看影片之前沒有了解過《九零後》,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講啥呢?懷着好奇之心我走進了放映廳,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以前沒有了解過西南聯大,對西南聯大知之甚少,看完影片我內心感覺非常慚愧,作爲一名土生土長得雲南人,竟然不瞭解這段歷史,看來應該好好加強雲南歷史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電影《九零後》選擇將西南聯大這個宏大的歷史編織成爲更加生動、豐富的個體生命。它擁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員表”,16位90歲以上的“九零後”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向觀衆親口講述有關西南聯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學時光,直接、鮮活地還原了西南聯大這所傳奇大學的本貌。他們透過電影屏幕把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礪煉,把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把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以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呈現給年輕人,實現青春熱血與理想價值的時代傳承。

時光流逝,精神永存!救國經世,尤以精神之學問爲根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識分子會在山河破碎之際,在政治、軍事之後,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這種韌性,會讓一種文化變得極度的強大。而茅屋草舍的聯大,羣賢畢至,共赴國難,使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層面沒有潰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作爲教育目標”所融合,異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養出一批獨立思考,熱愛國家的人才。這,也是聯大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讚譽的原因。

山河淪落處,羣星閃耀時,而聯大的輝煌,註定是特殊時代所造就的,無可比擬,不可複製。影片中的“九零後”,或飽含熱淚,或情緒高昂,或平和地講述着那個艱苦歲月的珍貴回憶,過去與現在,成就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體驗。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震撼聯大在那段歷史時期的求學艱辛,震撼他成就了那麼多的國家棟梁之才。

《九零後》的觀後感5

九零後,在我的映像中,他們還是一羣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年輕、勇敢、自信、充滿朝氣,穿着潮流,髮型時尚;但影片中的九零後,他們是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古稀老人,他們經歷了戰火紛爭的年代,他們是國寶級的大師,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兩彈一星”之父、有院士、有人文大師;然而,在影片所呈現出的歲月中,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十八、九歲的年齡,同樣年輕、勇敢、自信、充滿朝氣,在時刻面臨死亡威脅、吃穿不齊全、戰火遍天的悲情歲月裏,一羣年輕人仍然沒有忘記學習,對學問的追求從未停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一所了不起的大學“西南聯大”誕生了,《九零後》這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這所大學中的人和事,這是一部關於年輕人、關於青春的電影。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保住了珍貴的文化命脈;今天我們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或許也可以透過讀書找到答案,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只有更加深入學習黨的歷史,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斷練強專業本領,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好本職工作,纔對得住先烈的犧牲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