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論語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43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觀後感

論語觀後感1

以前聽過幾期于丹教授在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近期仔細讀了《論語心得》這本書。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爲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找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找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的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爲,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纔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作爲一個普通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觀後感2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論語》彙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着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瞭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透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後,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爲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非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啓示和幫助。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裏供着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的。終於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爲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後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透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論語觀後感3

一提起《論語》大家肯定不陌生,都知道它是部儒學經典名著,記載了我國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但《論語》以電視節目的形式展示出來又是怎樣的呢?

暑假裏我就觀看了由濟寧電視臺和濟寧學院主辦的一檔以圍繞《論語》爲主題的大型文化競技類節目——《論語大會》,主持人是濟寧電視臺的李乾先生,評委是濟寧學院的專家老師,參賽的八支部隊伍都來自濟寧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分別是:博文隊、篤行隊、格致隊、輔仁隊、學思隊、求索隊、致遠隊和明禮隊。《論語大會》採用兩組對抗的方式進行,每組三人,分爲“瞭如指掌、當仁不讓、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四個環節,比賽過程緊張激烈、精彩紛呈,選手們也是棋逢對手、不相上下,表現的非常優異。 比賽有一對一的PK,有搶答,但最有趣的要數“智者不惑”這個環節了,按照比賽規則,兩位選手面對大屏幕透過語言和動作解釋成語,另外一名選手背對大屏幕來猜成語。比賽時,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都手舞足蹈的用一些奇怪的動作和暗號來比畫着猜成語,不時引的場上的觀衆哈哈大笑,真是妙趣橫生。還有“勇者不懼”環節,當搶答到最後關頭,兩隊平分,一題定勝負時,看的真是扣人心絃,激動人心。

透過觀看《論語大會》不僅使我在節目中快樂學習了《論語》的經典,品味了《論語》的魅力,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也爲自己樹立了一個信念,那就是:“願承仁、義、禮、智、信之訓,做溫、良、恭、儉、讓之人”。

論語觀後感4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弟子們編着,記載了孔子的一言一行。現在回味孔子的人生,我只能感嘆道:“君子!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考慮大家而不是在危機關頭只考慮自己的私人恩怨,小人則反。我想,能在危機關頭而臨危不亂,那還確實是君子,是英雄呢!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時刻想着衆人的安危,有情義,有良心;小人則只顧事情的利益,卻不去想事情的是非對錯,一味地想得到好處。如今的社會正是缺少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可君子還分兩種,一種真君子,一種僞君子,人們讚揚篤實誠信的人,而行動比言論更重要。只學到書本上的知識,而不能與行動符合,讀再多的書也是茫然。真君子是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

但真君子要做到何種境界呢?有三條原則: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多次誇師傅孔子爲君子,孔子總說不是,自己還差得遠。不過只是謙遜之詞罷了。這孔子倒還是真君子啊!

論語觀後感5

“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我正在搖頭晃腦地揹着儒家學派的精華《論語》。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共有二十章,有些涉及學習與禮儀,有些闡述了做人之道。比如上文所說的“過猶不及”,就是大人們經常掛在口中的至理名言。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子貢請教老師:“子張和子夏,誰比較傑出?”孔子說:“子張的言行過於急進,而子夏則稍顯不足。”子貢說:“那麼子張就是更好一些嗎?”孔子笑着回答道:“過度和不足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你做過頭了,就和沒有達到的一樣。此刻,你是否覺得驚訝?難道做過了和沒達到的是一樣的嗎?

“過猶不及”這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一旦與生活相遇,不少人成了迷途的羔羊。

明朝時,有一個人被稱爲“永樂第一才子”,他就是解縉。因爲他編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鴻篇鉅製《永樂大典》,皇帝便對他讚賞有加,並把他視爲“第一寵臣”。可是皇帝剛給了他幾分顏色,他便準備開染坊了。有一天,他向皇帝報告:“有一位皇子越禮了。”於是他就被皇帝在心中埋下了不快乾涉第一家庭的內務。但他還是沒有意識到,不過什麼事兒他都要插兩腳。終於忍無可忍的皇帝發怒了,讓他到邊疆去扶貧。於是這位大寵臣就這麼覆滅了。解縉啊解縉!你也管得太寬了!你不去安心編書也就罷了,居然敢到太歲爺的頭上動土。難道你沒有讀過《論語》嗎?“過猶不及”啊!

如今的校園中,“豆芽菜”和“漢堡包”越來越多。他們有的爲了減肥,少吃甚至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成了一棵棵“豆芽菜”;而另一些人呢,經常禁不住美食的誘惑,大快朵頤,成了一個個“漢堡包”。這兩種不健康的人羣不都是“過猶不及”最好的例證嗎?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尺度,要拿捏好分寸,不然就會“過猶不及”。《論語》中像這樣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還有許多,快來和我一起學習吧!

論語觀後感6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其實父母就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爲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說父親出售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境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如今我也見年過半百的父母仍爲孩子操前忙後,真不知作爲兒女的他們是否對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見解。而有感於父母之年這正是現在兒女應盡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看完這句,我不禁想起報紙電視上一個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滿淚水的父母的臉。夫子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孩子應該在父母身邊,若有時要遠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離家的小孩能捧起《論語》,若明瞭此句的深刻含義,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會少一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和焦慮萬分的父母。如果今後我們遠遊了,我們更應當珍惜與父母團聚的時間,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給父母以最大的關心來彌補遠遊之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爲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而對於現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顏悅色大概只是父母對他們吧!若以夫子之言,我們應當以遵從的心來面對父母,以此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輩重拾對父母的敬佩服從之心,重捧《論語》,勢在必行。

讀《論語》,才明白了孝字當頭必從小事行起,才懂得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的珍惜,而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真切、切實。重讀《論語》,受益匪淺,我堅信這部哲學原典的光輝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讀《論語》,對我們意義深遠。

論語觀後感7

理想之道。這章主要講如何定位自己在社會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實最主要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樣會過猶不及,伸手都無法觸摸到,就像是小學的學歷考大學一樣,有點坐井觀天之感,一點也不切實際,甚至是不粘邊,是遙遠的理想,那不時我們稱之的理想,那是夢想。夢想與理想有一定的差距,雖然說都是還沒實現的,但理想比夢想更容易達到,是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定位過高,只會讓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裏,不回去奮鬥與努力,失去了鬥志,那隻會離理想越來越遠。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會使自己的才華和理想都埋沒了,不會有發展的空間,自己不能夠施展,不能夠發揮,也許這樣的一生只會是平淡的渡過,不曾有火光出現。到了年邁之時,也許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決定,到時也已經太晚了。

所以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時,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飢寒的年代,理想是溫飽;溫飽的年代,理想是文明;離亂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榮。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引導方向;理想是船舶,載着你出海遠航;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觀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強的反抗者命運。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理想是生活的黃金,而只有具備淘金工人在沙裏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這生活的黃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滅,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人生的理想,向他見到地平線一樣,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後退一步。有生命力的理想絕不能像鐘錶一樣,精確計算它的每一秒鐘。沒有理想的人生如霧海,沒有奮鬥的人生如浮雲,沒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沒有太陽的早晨。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

理想與妄想不同,因爲妄想偷越人生的範圍;理想與幻想不同,因爲幻想是無可遵循的途徑;理想與野心不同,因爲野心常出之於自私與佔有。

理想與內心的修養是息息相關的,內心的修養直接關係到理想的實現。

論語觀後感8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大意爲,孔子說:“在家閒居的時候,儀態要舒展自如,神色要何樂喜悅。”

從字面上來講,很簡單,孔子教人閒居時要保持安享快樂。與曾國藩所說的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修爲的一部分。

做爲聖人,孔子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用殫精竭慮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就是這樣,孔子閒居時卻儀態舒展,神色喜悅,過着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心繫天下,卻抱着平淡豁達的態度,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只此博大精深之胸懷、氣定神閒之氣度,就是常人難望其項背的。

透過讀此段文章,有兩點體會:一是閒居要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活的簡單一點;二是真誠地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簡單生活加上愛心,是快樂生活的真諦。

現代人爲了名利、財富、金錢而疲於奔命,有時候甚至置親情、個人健康於不顧,最終丟失了親情、透支了身體。生怕失去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嘆生活很累。所累者,不外乎累財累名累地位累名分,累一己之得失,其結果累掉了“燕居”的時間,哪來的“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應該多學學聖人,甩開名利,順乎自然,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態,平平淡淡、輕輕鬆鬆、快快樂樂過一生。

論語觀後感9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繫,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並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並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爲“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於身,行於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爲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爲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於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涌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爲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爲“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恆心的人。所謂“無恆產而有恆心”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恆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麼比石頭更硬?有什麼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爲“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說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麼應該可稱一爲“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爲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