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近人曾國藩》之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6.72K

觀看完鳳凰衛視的“鳳凰大視野”裏面的紀錄片《近人曾國藩》,不禁唏噓,慷當以慨,以下註解,皆爲博主有感而發。作爲湖南湘鄉人的代表,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近人曾國藩》之觀後感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一、序幕

1、曾國藩,充滿矛盾而又是一個不幸的人。平生話語不多,即使發言,也是定在別人說過之後再說。

2、道光時期的首席軍機大臣、大學士兼宰相穆彰阿,因擅於揣摩道光心思,深得皇帝信任。曾國藩33歲中進士,便在翰林院當閒職,繼續有貴人賞識。穆彰阿知道曾國藩寫的一手好字,讓他寫一副給他。曾會意,借上書之時,稱穆爲師,遂有師生之誼。——a、自己有絕活,尊嚴來自實力;b、伯樂相人,貴人提攜;c、細節決定成敗(背誦朱子家訓);d、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五年間,曾國藩從七品一躍升至二品大員。

3、曾國藩擅長靜坐之術(儒與道的結合)、寫日記,均爲儒家修身之道:反省之鏡。舉例:曾國藩戒菸、戒色、戒圍棋、戒看殺人。人皆有惰性,力戒如此弊病,非常人所能爲。皆爲毅力使然!

4、曾國藩:“不爲聖賢,便做禽獸。”如此絕對二元論的價值判斷,只有聖賢和禽獸,中間沒有“人”可言。可見早年曾國藩走極端,沒有中庸之道。從中也可瞥見,曾國藩汲汲於功名的焦灼感和壓迫感,但欲速則不達。

5、曾國藩,名分高於一切。名與利,義與利,他取前者,可見儒家士大夫的“修身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

6、時勢造英雄。可見,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太平天國起義成就了曾國藩。

7、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咸豐外放曾爲江西學考,走至安徽,得知母親去世,便急趨老家爲母親守孝。皇帝要他在湖南辦團練來對抗太平天國軍。因爲當時清朝正規軍,如八旗軍、綠營軍皆無戰鬥力,這便爲曾國藩創建湘軍奠定了前提和軍事力量。

8、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創辦了“審案局”,奉行申韓之術,倡導“亂世須用重典”的“鐵血政策”,綽號“曾剃頭”便由此叫起。不久,湖南社會得到穩定;但也有冤案。可見,審案須慎重。

9、湖南在曾國藩的治理下,成爲對抗太平軍的一個重要基地,源於曾國藩的嚴刑峻法。因爲時機不到,曾數次拒絕咸豐帝的要求出擊命令。等準備好後,43歲的曾國藩在湖南衡州誓師東征,率領17000人來對抗100多萬的太平軍,可見將來的人生之路——漫長、艱辛而又坎坷!

二、君臣

1、曾國藩經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可謂“三朝元老”。咸豐帝好名務實,罷免穆彰阿。曾國藩爲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卻沒有伸出援助之手。爲表自己之意,曾上書批評咸豐治國之道,並借咸豐御製詩文集對咸豐進行人身攻擊,批評他過於自信。第一份奏摺分爲一式兩份,一份上書,另一份寄給朋友,以示自己的爲國爲民情懷。曾上書源於皇帝的誘導和朋友的慫恿。可見,人要有主見,不能邀直名而使自己受窘。咸豐不悅,但大學士祁寯藻卻耳語:“主聖臣直。”咸豐表面誇獎曾“敢於直言”;但曾國藩的“血誠之心”卻使自己與咸豐的矛盾開始種下,致使自己的`仕途長期不順。(觀後感)可見,曾國藩的“倔強之氣”也是一把“雙刃劍”,他須忍耐,懂得進退之道。

2、苦命天子咸豐,迫於太平軍,被迫起用曾國藩。雄心勃勃的曾國藩趁機組建了由一批書生領導的湘軍。幾十年後,他的湖南老鄉毛澤東提出“槍桿子裏出政權”的至理名言,也可窺見曾國藩的用心良苦和掌握隊伍的重要性。可見,湘軍的創立、成長,也是時勢使然,可謂天時。

3、曾國藩在拒不出兵東征後,萬事俱備時,率軍攻克武昌,佔據地利。此役之勝,使八旗和綠營皆無臉面,也使湘軍名聲大震。咸豐悅極,便賞給曾湖北巡撫一職。大學士祁寯藻提醒要當心,“一書生擁有如此號召力,恐怕不是國家之福”。咸豐大恐,急收成命。曾藉故推辭,正中咸豐下懷,但由揶揄、挖苦曾國藩,也給自己收回成命借坡下驢。曾失望之極,因爲他的欽差大臣有名無實,但責任不輕。一時間,戲弄、猜忌、尷尬和失落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4、江西南昌,作爲主戰場,是曾國藩人生的最低谷。敵人勢大,父親去世,咸豐戲弄,三因素促使曾國藩返回湖南老家。因自己無權調動軍、官,走投無路,又上書咸豐,要他授予自己實權,即江西巡撫。咸豐不給官,批准他辭職,並加以痛斥。曾自尊心受損,又上一道奏摺,辭職撂挑子,咸豐以“知道了”作答。曾無語,此後蝸居湖南老家楊樹坪,痛苦自省。可見,曾國藩不尊重咸豐,不服從皇帝,遭到了他的忌恨,也使自己受困、親友蒙羞。當一個人不能制定遊戲規則之時,便要隱忍等待;等擁有反對規則的實力之時,便適時打破。“金麟豈是池中物,一夜風雨便化龍”,要的是時機!

5、一年後,曾再度出山。時勢使然,石達開攻擊浙江,杭州告急,皇帝即令曾出擊援助。曾不提任何條件,便率軍馳援浙江。湘軍的節節勝利和壯大,加上國家正規軍的消亡殆盡,迫使咸豐不得不依靠湘軍。可見,捨我其誰,要的是實力。做事要做到優秀,無人替代!1860年,曾49歲被授予兩江總督,節制四省兵力,超過祖制。後來,因爲戰勝太平軍,被授予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力挽狂瀾,但始終沒有走進滿清王朝的權力中心(軍機處、總理衙門)。或者是統治階層不信任,抑或是漢人,還是沒有其他同僚的相助?原因皆有吧。就像曾自己所說,“一聲戰戰兢兢,又如履薄冰。”大概源於自身的士大夫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