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影評)

學問君 人氣:1.26W

名叫愛的東西,人人都想從某個同樣孤單的靈魂裏找到愛。也許是匆匆擦肩的某一刻,或某個擡眼的一瞬間,也許是不經意的輕輕觸碰,激盪起的雀躍欣喜的靈魂。從某個人眼中看到的光足以將夜空都點亮,足以開啟世界的新篇章 不復悲傷過往。——《愛樂之城》,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影評)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一】

剛看完——2月14號晚上11點看的,電影院人不多。流淚好幾次,淚水最多是女主角第二次casting即興講故事那段。

感想挺多,要捋一捋。

看完整部電影一想,其實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的就是兩個人各自有夢想,相遇、相知、相互支援,最後各自追夢的故事。但是爲啥我這麼感動呢?

想來有三個原因。一是電影拍得很好、演員演得很好,跟真實生活一模一樣。二是賣保險讓我增加了很多辛酸的經歷,看到電影更有感觸。三是我的感官更敏感了,不管是聽音樂、看舞蹈、觀察人物表情、聽臺詞等等,都能給我強烈的感受。

感動的第一條線索是人文主義。“漫天繁星是否爲我閃耀”這類臺詞、給人物的特寫燈光等等,讓我爲小人物的夢想感動。但是感動之餘,我聯想起最近在《未來簡史》裏看到的人文主義,一想到人物主義其實也就是這幾百年的產物,就覺得我現在的感動也挺有意思的,因爲如果是在17世紀或者更早,我的感動可能被視爲愚蠢、反社會。我進而又想到《未來簡史》提到的人文主義的三個主流分枝,就在想《愛樂之城》屬於哪個流派呢?

全程看下來,肯定是“自由人文主義”了,但是看到結尾男主角臉上淡然的微笑和女主角略帶憂傷的微笑,我覺得又有些“進化人文主義”的色彩。

不管怎樣,歌聲、舞蹈、故事、鏡頭、燈光,從頭至尾都在打動我。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們)特別會講故事。結尾女主角坐在cafe裏觀賞男主角彈琴時的聯想就很自然、浪漫又真實。燈光和鏡頭我尤其喜歡。透過不同燈光的變換,人物的心情、電影的情緒就很容易被感受到。

崇尚夢想、犯錯、略微的瘋狂,也很感動我。

電影一開頭男主角就有句臺詞,一下子抓住了我。男主說:“我現在就是要讓生活打擊我到底,等它累了我就反擊。” 男主對別人說的這句話,既體現了他的無力感,又體現了他的鬥志,簡直跟我的情緒一模一樣。他的'隱喻非常鼓舞我。

男主第一次爲女主講解爵士樂的部分也讓我挺震撼,原來他是這麼聽、看爵士樂的。原來那麼多樂器每一個都是即興、同時又很恰當地生長在一起。好神奇。

感動的第二條線索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支援。男的跑偏了女的就鼓勵他、支援他,女的跑偏了男的就鼓勵她、支援她——完美。尤其是男主去女主孃家找女主那段,女主說自己不想去第二次casting是因爲她知道自己一定會失敗,不想自取其辱——我簡直覺得這就是在說我呀!去年有幾個月最艱難的時期,我就是這麼想的,失敗了太多次,已經不敢再嘗試了——這部電影裏我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經歷呀……

感動的第三條線索是歌舞。看着開場的舞蹈我就特別感動,特別感激自己沒瞎、沒聾,我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真的是老天賜給禮物,否則我就無法在電影院裏享受這麼美好的歌舞了。看着看着我就在想,爲啥歌舞明明是虛幻的,我卻這麼感動呢?原來,要麼是因爲歌舞放大了我心中的樂觀、快樂的部分;要麼是因爲歌舞裏的快樂我永遠都無法完全擁有,所以看到電影裏演出來就特別感動。後來男女主角之間的舞蹈,你也可以從他們的舞蹈中感受到那種恰到好處、不遠不近剛剛好的浪漫和情感。

看到“5年後”那個部分,我就一直在想,這個結局的出現是爲什麼。想到了二個可能。

第一,男主的實力確實不夠,所以進不了好萊塢,就算女主也幫不了他,於是女主放棄了他。

第二,男主實力夠強,只是價值體現得比女主晚。我覺得這個情況可能性更大,因爲這麼牛逼的女主當時能看上男主,說明男主還是有實力的。況且,男主還是出名過的,有大公司願意培養的,就算他後來放棄了,那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再出名也是不難的。可悲的就是女主的估值很快跟上了價值,換句話說,女主很快獲得了溢價。男主的估值早晚也會跟上價值,而且按照電影的情節,估計電影結尾那會兒男主離成功就不遠了。然而造化弄人,就在男主的價值浮現落後女主的幾年裏,女主和別人生了孩子。如果這種可能性成立,那麼造成這個結局的責任就在女主了,因爲男主有實力,其實女主幫他就可以了,畢竟女主的命運能起死回生也是男主幫的。但是女主爲啥沒幫他,卻跟一個有錢的男人結婚了呢?我估計是因爲如果沒有這個有錢的男的,女主也不能成這麼大的事兒。而既然靠這個有錢的男的女主才成角兒,女主也就沒法找回男主了。所以本質就是女主的人生中,成就比感情更重要。既然這樣,無可厚非,這也就是“進化人文主義”的所在了。

結尾那段幻想,我仔細一想,很可能是男主角的幻想而不是女主角的,因爲女主角如果想要那種生活,早就幫男主出名了。那段情節的鏡頭既然也是由男主彈琴開始的,那也更可能是男主的幻想。女主就算也有同樣幻想了,我覺得也僅僅是幻想而已,她沒真想實現。

這部電影也提醒了我,夢想一定要大,否則就像男主角這樣,人家女主做夢是到好萊塢結果就真去好萊塢了,你小子的夢想就僅僅是開一家爵士樂cafe,就算實現了也僅僅是一家cafe。真真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啊……

想了這麼一通,我覺得還挺慶幸,因爲電影的情節在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在男主參加商業樂隊、女主提醒他夢想的部分,我就感覺不太現實了。現實中女主肯定會支援男主賺錢、同時提醒他夢想。我不相信有哪個女人會讓男朋友放棄一條閃耀的明星路、僅僅在老家開個cafe的。

不過還是很感動,眼淚還是流了很多次。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二】

這部電影,你,你真是賺足眼淚。

我以爲我不會哭的,畢竟,劇情這麼套路,浪漫那麼爛俗,高潮鋪陳疊加,主題追夢成功。

可這世上,真正打動人的東西就是這麼簡單。

談什麼深刻呢,我這個年紀,20歲,無論對生活,對社會,還是對愛情,都剛揭開面紗的一角。一場浪漫的邂逅;一個經受挫折但沒有放棄最終堅持下來的追夢故事;男主女主相愛可他們就是沒有在一起,彼此剩下的,只是他擡頭,她回首,對望時那一抹溫存的微笑,可萬般的感情,已在那微笑之中。

你,你不愧是炙手可熱,捧得衆獎歸的電影啊!

我渴望自己成熟,我渴望自己成長,我刷知乎,豆瓣,讀心理學,試圖去理解自己,理解身邊的人,理解這個社會,這個我即將要投入其中世界。我看到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故事,我聽到很多人說,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人是虛僞醜陋的。我很害怕,小心翼翼,生怕被人騙了去。很多時候,茫茫然不知所以。

我有一個成爲作家的夢想,加這個公衆號,也是想讓自己多寫點東西,可每當想討得衆人巧,反而思路桎梏,似乎,什麼都寫不出來,或者說,什麼都不敢寫。

我17歲那會兒,在作文素材上,讀到有關宮崎駿的文章,說宮崎駿的作品凸顯了和平,女權,愛與善良的主題。當時我讀完就哭了,我對自己發誓,我將來也要成爲那樣一個人,我要用自己的筆,用一生去宣揚愛,美好與善良。

可是後來我忘了,我曾一度不記得這些。上了大學,我當了團支書,進了學生會。我學會讓自己去圓滑處事,我試着讓自己成爲那“會來事兒,知人情世故”的人。

這沒有錯,畢竟我活在這社會裏,活在和他人的羈絆裏。可是,我怎麼就忘了呢?

我甚至漸漸地忘記了那些豐沛的感情,我似乎變得穩定,甚至麻木。我竟懷念起了曾經的敏感和“矯情”。

是啊,我好久沒有感動過了,我好久沒有哭過了!

是這部電影,是這些眼淚又讓我想起來,我曾經那樣對自己許諾過。

千與千尋裏有這樣一句臺詞:

真正的東西是不會忘記的,只是暫時想不起來了而已。

我高三那年,父親決然放棄穩定的工作,要去創業開飯店。我當時心生不滿,可是我到底是理解他的選擇的。有夢想是幸福的,有希望是快樂的。我想我不會忘記,在飯店忙碌一天後,爸爸臉上那滿意的微笑。

可能成熟是不再把夢想放在嘴邊,我現在對於我那顆火熱的心也不想再提,懦弱啊,我怕人家說我幼稚!

可怕的是,有時,有些事,不說就會慢慢地想不起來了。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讓乾枯的我又一次鮮活了起來。在電影院裏流淚了好久,我希望,我可以記住這種感動。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三】

金球獎把這個片子劃在喜劇裏,我就有點。。。開始看海報的時候以爲是和《紅磨坊》一類的片子,其實也差不多,顏色對比挺大,迷幻又精彩還有點夢幻的小調子,嗯嗯,,,還是好看的。

先說故事

故事簡介當然沒有官方概括的好,就直接照搬過來了。

故事發生在當代的洛杉磯,

寂寥的小演員米婭的志向是女演員兼劇作家,

她沉迷老電影明星。

她在華納兄弟的片場當咖啡師,

經常翹班去試鏡,如果真的接到戲,

哪怕再小的角色也會讓她欣喜若狂。

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絲綢領帶的爵士鋼琴師,

對藝術有着近乎潔癖的追求。

他想開間俱樂部,

但他所癡迷的音 樂更適合 博物館,

幾乎沒有人會願意花錢去聽。

爲了生存,他違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樂隊,

在尖叫的觀衆面前擺弄音樂合成器。

同樣追求夢想的兩人在這座城市裏遇見彼此,

在唱唱跳跳中墜入了愛河,

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畢生夢想。

但在逐漸達成夢想的同時,

藝術與商業、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朦朧博弈,

令兩人的情感也面臨抉擇和考驗,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後,

他們彼此鼓勵對方不要放棄夢想。

到後面彷彿是愛人與夢想的抉擇,這兩者必然不能共存麼。後來蒙太奇想象時候,是男主沒有走向樂隊。來和女主雙宿雙飛。最後處理的那一吻,眼淚就決堤了。和《泰坦尼克》一樣14項獎項,和《泰坦尼克》一樣男女沒能走到一起。

SEB‘S BAR終究是男主一個人的酒吧了。

影片裏用男女主第一次約會的電影院暗示起承轉折。電影院預告要放電影,男女主第一次正式約會,電影院倒閉男女主關係緊張。天氣的運用也是,影片裏出現了四次季節暗示。一是明確指示時間的流逝,二是用季節暗示最簡單的故事轉折,春天初次相遇,夏天濃烈,秋天疏遠,冬天結束,春天重逢。

還是要說最後的那段。男女主人生的節點——男主在酒吧一曲彈奏完,走向女主深深一吻,一切走向舞臺風格,後又變成老電影似的噪點畫面播放,都是不實際又充滿遺憾的、曾經能把握的未來。相愛、結婚、生子、參加聚會,一起來到酒吧聽歌。這一段沒有臺詞但是把劇情推到高潮。自一吻開始,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流。

如果早點那一吻吻住了,如果男主沒有去樂隊,如果女主的獨角戲男主來了,如果女主去歐洲的時候男主一起去了,如果最後結婚了,如果有了孩子,如果這首曲子是男女主路過的小酒吧裏,男主意識興起彈奏的……錯過了很多但是當下是有選擇的,做決定的時候都有一杆秤,他們選擇了他們認爲重要的,捨棄了對方,最後是這樣的結局,也說不上是悲劇啊,男女主5年後都實現了自己的初心:明星和爵士樂酒吧。

都說老天是給人機會的,每個時間點都有暗示你“這是該選擇的地方了”,然後人生開始走向和另一個選擇不同的方向。選擇裏沒有對錯,只是哪個更喜歡。這也是看完後的感悟。影片劇本在《爆裂鼓手》之前陸陸續續就在寫,故事發生地曾定位在紐瓦克、新澤西和波士頓,但沒有任何製片人看好。《爆裂鼓手》成功後,發生地經建議改在了洛杉磯。這導演咋老拍和音樂有關的電影?

還有導演的表達方式,這個片子裏哪哪都是長鏡頭,每次尬舞、唱歌的時候,還有在片場交代環境的時候,熒幕上一邊放,我在腦子裏一邊拉長熒幕想象着這一路的店鋪和動態,構圖平平但是插畫裏倒是經常有的構圖。人這長鏡頭看着順暢,順暢的我感覺吸了好多氧。對比前幾年有個片子,叫什麼我忘了,據說從拍攝到製作2個月就上院線,有郭采潔的,開篇一個12分鐘的長鏡頭,慌的我難受。而且那個導演估計不是爲了表達方法,是真的在趕時間吧。。。請學學人家!!!

由於導演採用長鏡頭拍攝彈鋼琴畫面,瑞恩高斯林一週六天、每天兩小時的代價學會了這門技術。很多鏡頭中都是他親自彈,沒用替身或CG特效,男配角專業鋼琴手約翰·傳奇稱“嫉妒”高斯林的速成能力。

奧對,艾瑪·沃森因爲要拍攝迪士尼真人版《美女與野獸》,拒掉了《愛樂之城》女主角邀約,換成艾瑪·斯通。而瑞恩·高斯林則是拒掉《美女與野獸》選擇《愛樂之城》,巧合的是兩部都是歌舞片。巧不巧!!!

美術燈光不用多說了,藝術指導是《五十度灰》和《殺死比爾123》的老前輩。想想昆汀的電影,他倆在這部電影裏已經算是收斂了。這個電影畫面用強對比,影片畫面很直抒胸臆的告訴觀衆:這裏女主心理不高興了,這裏男主女主要吵架了,這裏男女主要互通心意了。還有街道的佈置,牆上的塗鴉應該是有緣由的我沒看清。

再說一遍,音樂,太,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