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精選19篇)

學問君 人氣:1.57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精選19篇)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

一羣新生來到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廷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啓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廷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裏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爲掩蓋醜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一羣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什麼有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電影中基廷老師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師爲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並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位充滿激情的教師把他對詩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簡單的話告訴學生。其二,當校長用很不滿意的口氣問基廷老師,爲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課室裏上課。基廷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老師的願望總是美好的,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把自己作爲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實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我覺得能培養出“會自我思考的學生”纔會是成功的教師。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激情。基廷老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並在課堂裏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着他,說:“你認爲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 ……然後讓他上臺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終於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老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長,我的船長。” 是什麼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老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爲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說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很值得我們回味,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因爲它隱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這些理念真切地貫穿在平實的故事中。

這是一部奧斯卡大片,影片很美,在充滿了張力的詩意和激情的同時,還包含着教育的真諦。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一所貴族學校裏的故事。擁有百年傳統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一向堅持四大信條: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開學時,學校新來了一位英語教師基丁。基丁不像校長所希望的那樣循規蹈矩,他以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詩句“船長,我的船長!”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甚至要求學生們站到講臺上,試着用另一種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基丁的特立獨行爲學校注入了生機,他也因此逐漸贏得了學生尼爾、查理、納克斯等人的信任。不久,尼爾在學校的一本年鑑上找到了基丁的照片,才知道基丁曾經當過學校橄欖球隊的隊長,還是學校著名的“春風化雨”詩社的成員。尼爾等人決定重建詩社,學生們從此有了自己的天地,在那裏他們可以盡情地談論自己的事情,甚至唱歌、跳舞。因爲只有在這裏,他們纔不會受到學校裏那麼多的陳腐條規的限制。他們的思想的到了自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着反抗。 在基丁的影響下,威爾頓學校的一切都在悄悄地發生着變化。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行走的步調,把握自己對生活的選擇。

看了《春風化雨》這個片子,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要敢於衝破舊勢力,做一個有特色的自己。

影片中,基丁老師第一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向學生呼喊“抓緊時間!”,引領學生理解詩是人類傳遞激情的方式,要感受生命,感受個體的獨特存在。他的課堂是在足球比賽中體驗詩句,在練習走路中尋找自己的特色,在靦腆學生面前“發狂”,喚醒了學生的詩興,讓學生體會只有站的高,大腦纔不會被別人主宰,最後基丁老師雖然走了,但他身後卻站立起一羣有個性的人。

基丁老師教育學生要尋找自我,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總是自然界偉大的奇蹟。這與《羊皮卷》裏的一句話“我們都是自然界的偉大奇蹟”的思想是一致。我個人也相當同意這樣的思想,因爲這樣我們才能找回自己,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應當發出與別人不同的聲音,而不是人云亦云。美國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經說過,教育(愛)就是將學生領導到迴歸自我。而《人性的弱點》也是告訴我們應當保持自我本色。所有這一切都與電影有着若隱若現的聯繫。我們是否能看到這樣的聯繫,就在乎我們的思想裏是否有着這樣的火花,倘若我們是不存在這樣的思想的萌芽的話,我們所發的議論,感想也就是空的,虛的。只要我們心裏存在着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們一定能夠和基丁老師走在一起、非常同意基丁老師的做法,我們也就會更加同情影片中的所有不幸。

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過,我不知道基丁老師的想法是否和我的有一點聯繫。我們都知道,,當槓桿的一端有重物時候,要使槓桿平衡,那我們需要在槓桿的另一端放上物體。這是很基本的知識。但是如果我們手裏只有不太重的物體的時候,我們想使槓桿平衡,我們只能在遠離支點的位置上擺放物體,我們這樣的做法也許就是和基丁老師的做法相似,基丁老師希望希望憑藉他個人之力來平衡早已失衡的教育方向。因此,他的做法需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要不然是不會引起注意的,更不會引起觸動。但是基丁老師個人總是比不了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制度,教育制度。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不到爛根的情況下,是不會進行改革的。就正如農民不是到了沒有飯吃的窘迫下是不會起來反抗一樣。我們國家如今也是這樣,我們只能採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才能奏效,自下而上的改革只能是底下的幾個人在那裏疾呼,吵吵鬧鬧而已,根本觸動了根深蒂固的腐朽的教育制度。

這部電影雖然是以悲劇收場,但是其中有很多地方還是很值得興奮的。當影片播放到這幫高中學生組成一個死亡詩隊的時候,那裏總是充滿着歡聲笑語。我爲他們的勇敢,爲他們追求自己所喜愛學習詩歌的方式而感到無比的興奮,爲何高中時的我就想不出這樣的方式呢?也許是缺少了基丁這樣的老師的鼓勵罷。一言蔽之,新勢力的暫時勝利並不能阻止前進者、改革家的腳步。

電影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尤其對我們這些貫以“教書育人”美名的老師,大家可能都會談出很深的感想。但我只想說的是,教育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引導,我們教師對於教學的引導是尤其重要的。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2

前一段時間觀看了奧斯卡着名教育大片《春風化雨》,起初是給這個片名吸引,但看了一會發現以前在中央6套看過這部電影的介紹,那時這部電影的名字是《死亡詩社》。看完後覺得這部影片更適合《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吧。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另類的教師——基廷用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常帶領着他班上的學生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構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方式。而其倡導的自由思考、自我做自我主人的教學理念也釀成了一個杯具:他的學生尼爾違背父親意願去參加戲劇表演。在父親的強權面前,他不知該如何抉擇,最終以死亡證明他對戲劇的熱愛。然而,基廷教師也因尼爾的死被辭職離校。但卻得到了所教學生的認可。

基廷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自我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個學校引以爲榮的四大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基廷教師帶頭把書撕掉的行爲正是在向傳統、紀律的舊式教育模式作反抗的表現。其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就像中國的那句古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也是期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我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上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因爲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才變得如此精彩。學生羣體由於先天的素質和後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一樣,也存在着差異性和豐富性,這種差異性和豐富性主要表此刻智力類型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個性特徵差異上。

雖然基廷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穎、獨特、有創造性,但也正因爲這樣能夠說是間接害死了尼爾。雖然他教導學生要有自我的思考。但卻沒有想到在當時的學校會顯格格不入。我想:如果他研究到尼爾的家長,和家長能做一次很好的溝通,那杯具應當不會發生吧。學習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當看到尼爾自殺身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悲痛。如果能夠從頭再來,基廷還會堅持自我的理念嗎?看完這部影片,我對尼爾的父親很失望,他自始自終都沒有後悔自我的決定,都沒有感到自我強壓給兒子的夢想是錯誤的。家長不應當把自我的願望當成下一代的願望。

作爲教師,我們也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一個學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長處,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處。或善於觀察,或長於記憶,或擅長思維。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表現出的差異特點進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對那些成績優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也要一分爲二,爲充分發展他們的才能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後進學生,要給予熱情關懷和照顧,深入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特殊情景的措施。僅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3

因爲外出學習,週五沒能在學校趕上看電影《春風化雨》,於是回到家中,在網上趕緊搜了搜《春風化雨》的劇情,發現有幾個不一樣版本的《春風化雨》,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但有一點相同,基本都是有關於教育的。

中國版的《春風化語》講的是在安徽宣城某小山村裏發生的故事,有一座由舊祠堂改建的留守兒童中心,這是一位由名叫張運的退休老校長自辦的,專門接收那些父母去城裏打工、獨自留在家裏無人管教的孩子。於是,在這所學校裏,就發生了一系列動人的故事。

而在外國版的《春風化雨》裏,也有兩個不一樣的電影。一個版本是一所威爾頓預備學院,該學院的著名特點是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那裏畢業班的學生,夢想就是升入名校。但新學期文學教師的到來後卻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我的夢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教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我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裏擊節而歌。另一個版本是美國俄勒岡州心懷遠大夢想作曲家格蘭。霍蘭爲了掙錢完成事業,在中學謀到了一份音樂教師工作。第一堂課,學生彈奏樂器時嚴重走調,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巴赫。霍蘭信心遭到了打擊,但體育教師比爾·梅斯特也向霍蘭說明教導學生需要無私愛心和充分時間之後在霍蘭的悉心培育下,班上學生對音樂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提高,以至於影片最終,歷屆學生們爲教師開了一場盛大歡送會管絃樂隊,奏響“美國交響曲”向霍蘭表示了最崇高敬意。

其實週五看的是哪個版本的電影並不重要,因爲不管是哪個電影,看完後,我們都應當得到心靈的洗禮。教育需要教師的愛心,需要從教者淡泊名利,不被不理解所左右。這樣的從教者在每一個國度都是存在的,我們周圍也同樣有着這樣一批教師,他們爲着自我的信念,按照自我的方式進行工作,也許終生得不到承認,可是,我們不得不從心裏承認,他們纔是教育的脊樑。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4

不久前的一個雨夜,在忙碌了好長一段時間後,終於得以停歇下來,伴着窗外的雨聲,觀看了一部歐美高分電影《春風化雨》(又譯作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給我很大的觸動,讓我想起很多像劇中一樣年輕的我的同學朋友,他們每個人的一生,也許都能從中找到一個影子。

“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是劇中主角,教師基廷說的最具分量的話之一。仔細品味這句話,有點悲涼,是啊,真正的自由,怎麼可能會有呢。抑或自由只是內心的一種狀態吧。影片所展現的黑灰色的畫面感與多彩青春的激情碰撞,猶如我們每個人的青蔥歲月——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爆破——選擇的無奈。

“理想是豐滿的的,現實是骨幹的”,這句很流行的話語,帶着一些黑色幽默,還有一些自嘲和無奈,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這部電影所呈現的一種現象——在理想與現實衝擊時,多數人選擇沉默,在現實面前沉默,在夢想面前沉默。但是,同樣也詮釋了一種直面現實,奮勇向前,即使結局是頭破血流的大無畏精神。而那些選擇沉默的人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是,至死之時你仍在心底裏尋找:我活着到底爲了什麼?就像一句話中形容的一樣:真正突圍而出的只是極少數,更多的人在經歷青春的悲憤和不安後酣然遲鈍。

有很多人,在他們滿腹的激情遭遇到現實一次次無情的摧殘之後,他們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夢想中的青春――死亡。如影片中的尼爾,他性格開朗,喜歡演戲,憧憬未來美好夢想的時候會興奮的顫抖。我直到現在都能回憶起他在爭取夢寐以求的《仲夏夜之夢》劇中角色時欣喜若狂的表情,好像那個時刻全世界都是他的,沒有什麼不可征服。除了,他異常威嚴頑固的父親。是的,近乎專制的國王。所以當託德問起他:“那你怎麼跟你父親說呢,他知道的話會殺了你的!”他想極力迴避的最大問題也無法迴避了,極其沮喪的他黯然說道:我現在連劇本還沒看,你就不能讓我現在心裏過過癮?眼睜睜看着他臉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成沮喪和頹廢,夢想和現實碰撞的結果讓你目不忍視。我想,他的父親是殘酷現實的一個化身,在尼爾的世界裏,即使曾經多麼美麗和強烈的衝動,最後在父親嚴酷的面容前面,只能輕輕的支離破碎。

電影的結局,因爲尼爾的死,人們把一切的罪過全怪在那個讓他覺醒,讓他燃燒起對生活熱情的基廷老師身上,那個念着“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氣度非凡的老師。最終離開了教室,離開了他試圖改變教育觀念的學校。

啊,船長,我的船長!

如果青春應該彭湃,而爲什麼現實又會這樣殘忍的拒絕?很長時間裏這個畫面伴隨着這個問題在我腦中盤旋。其實,有些事情是無法迴避的,你也不能迴避。就好像你可以選擇相信童話,但世界不會是童話。你可以選擇失落,也可以從此憤世嫉俗。但我敢保證,你不會開心的,因爲你始終沒有參透生活的意義。得到真理就必須經受歷練,擁有快樂先必須體驗痛苦,這就是生活的代價。 生活的代價,要我們體驗選擇的無奈,要我們去洞察激情的背後應該有一雙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從基廷老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些參透人生意義之後的釋然,引用王國維的人生境界之三:“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對我來說,或許這纔是看完本電影后需要參悟的真諦吧!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5

近日,我們從緊張的學習中擠出時間,觀看了一部很具教育意義的記事電影——《春風化雨》。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老人不遺餘力,創辦了一個“留守兒童中心”,收留了幾十個留守兒童的點點滴滴的心酸故事。

曾今的我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曾作爲一名留守兒童的我,深能體會到和父母遠隔千山萬水只能日夜思念的滋味。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很容易變得孤僻。可是能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的人卻很少,沒有多少人注視到這些不起眼的孩子。可張爺爺卻不同,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些孩子們。

這位善良的老人克服了重重困難辦了這所留守兒童中心,他不是爲的錢,而是發自於內心深處的慈愛。即使遭到別人的誤會和閒言碎語,他也從來沒有後悔過,也沒有動搖過他執著的心,爲了這羣可憐的孩子們他問心無愧。

故事中的老人在這一過程中也面臨過不少困難和阻礙。

難對付的學生。一些孩子的叛逆舉動。一個叫藍金宇的小男孩,因爲離開了疼愛他的父母等一些原因而變得性格孤僻、叛逆,經常夜不歸宿,還和壞孩子們混在一起。爲此,老人沒少操心。在發現小男孩不見時,他比誰都着急,不顧年邁的身體,冒着黑夜尋找孩子。他的苦心終於感化了小男孩。

當面臨搬遷的困境時,老人又是愁得吃不下,睡不着,但他卻不放棄,執意去尋找新學校。

影片中的年輕女教師,也就是這所學校唯一的一位老師,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人物。她把青春都獻在了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上,更是現代年輕人的學習榜樣

校長和女老師都把愛獻給了留守兒童們,難道還不值得一些父母反省嗎?是的,錢很重要,但是能比父愛母愛和親情更重要嗎?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6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所貴族學校裏的故事。擁有百年傳統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一向堅持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和優秀。開學時,學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基丁。然而,基丁不像校長所希望的那樣循規蹈矩,他用自己的方式影響着學生。

有一次課,基丁老師在院子裏給學生上課, 他讓三名學生走路,三名學生剛開始的步子都是隨自己個性的,完全不同,可是走着走着,他們的步伐逐漸整齊了,基丁老師還在旁邊喊着口號:“左右左……”基丁老師正是用這別出心裁的“走路”,讓他的學生生動、深刻地體驗了盲從、人云亦云是人的“天性”,它對人們個性的發展起着非常消極的影響!生活的例子,幽默生動的語言讓學生們明白:要尋找屬於自己的路,有自己獨特的“走姿”。基丁老師教育學生說:“每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步伐,堅持自己的觀點”。“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確,踏着別人的路,只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無法超越。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當校長問基丁老師,爲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教室裏上課。基丁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要學會自己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丁老師的新式教學理念,是呀,教育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引導,也給我們的舊式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

其實,老師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進行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不去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用探究式教學,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獨立的思考。

還有一次課,基丁老師站到講桌上,在所有學生驚訝之際,大聲說:“知道我爲什麼站在臺子上嗎?我是提醒自己,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讀詩的時候,不要只想着作者的見解,要尋找自己的聲音,要突破!”基丁以實際行動教會學生換個角度,用不同的眼光看問題,後來,他又叫學生自己站上去體驗一下,最後,他們一個個站了上去,一個個臉上露出了自由的喜悅!用另一種眼光審視我們身邊十分熟悉的環境,也許你會發現“新大陸”。

基丁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如春雨般的,潤物細無聲!是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所以,當基丁老師被迫離開時,學生們一個一個登上課桌,以無言的行動爲基丁老師送行,對基丁老師表示支援,同時也是對保守的舊式教育傳統的抗議!

看了這部電影真是感慨萬千!也許現在的教育還不夠完善,不過我相信,教育的明天會更好的!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7

春風化雨什麼意思?是指能夠使萬物復甦的風和雨,能夠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良好教育。這也是一個電影名字,它又有什麼含義呢?我們爲什麼爲電影中劇情而感動呢?觀看《春風化雨》這部電影后,我深有感觸。

影片的開頭就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位教師帶着一羣學生相聚於這所留守兒童中心,這個中心的校長是位慈祥,擁有愛心的老人,而那裏的學生都是從父母寄託在這的家境貧寒的孩子。

他們其中有一個女孩子叫金悅,令我記憶猶新……

一個明朗的日子,金悅顯得格外開心,因爲她要去見爸爸,那個在很久以前就甩下她和媽媽的人!好多年沒見了,金悅完全記不起爸爸的樣貌了!在前往爸爸住處的列車上,金悅就感到不知所措,但同時也十分興奮。可是一到地方,金悅看到了自我最不想看見的情景——爸爸抱着他與後媽的生的女兒開心的轉圈,那歡聲笑語一聲聲地紮在金悅的心,金悅心在流血啊……帶金悅來的老校長前去叫她爸爸,可是她的後媽一把把她爸爸拉進院子裏,“哐!”一聲關上院門,門口只留下老校長瘦弱的身子及那不遠處小小的卻已傷痕累累的小金悅,淚水劃過她那寫滿堅強的臉滴落下來。院子裏面傳來了一聲常常的嘆息……

看完這一幕,我發現我的臉早已淚流滿面,我不是先前和同學說好不哭的嗎?我這是怎樣了?

回想那所破舊的祠堂,那個給留守兒童帶來歡笑的兒童中心是否有了新家;那個在風雨中找回孩子失望的心,找回孩子的歡笑和自信的老校長,那個想盡一切辦法挽留這所中心,挽留一個孩子的樂園的老校長,他的願望是否開花結果了呢?我想會的,必須會的,因爲他有愛,對留守孩子的愛,那種在於奉獻而不計回報的博大的愛,因爲社會還會有很多很多和他一樣的好心人,他們會用自我的愛心共同建起一個兒童兒童,幫忙這些留守的孩子們。

春風化雨,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8

觀看了《春風化雨》這部電影,在我們的身邊不是一向會有這樣的故事,可是我們也明白那些事在我們的國家一向在發生,春風化雨——聽到就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何止是親切,更讓我感受到其中飽含的濃濃真情。

《春風化雨》蘊涵着的是人與人之間最無私、最真切的關懷與愛。雖然他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看上去也只是師生關係,但他們就像是家人,更勝於家人。那是一種對社會的愛與職責。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金悅的女孩。雖然片中的每個孩子都有着令人憐憫的不幸,但我覺得金悅是最讓人揪心的。同樣都是留守兒童,同樣住在一個大祠堂裏,同樣期待着父母的電話,可她畢竟與同伴們不一樣。別人的父母至少還有時間抽空過來看看,至少還會打個電話,至少還會寫封信,可對於父母離異的她來說,爲什麼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後,孩子丁點的期望怎能不被磨滅?孤獨中生活了那麼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麼久,等來的卻是父親無奈的絕情,進而成爲每夜的悲痛的淚水,這樣幼小的心靈怎能不被傷害?

我的腦海裏總是揮不去那一幅畫面:母親最之後看她了,可由於離開了那麼久,悲痛與絕望已陌生了她的母親。想認想叫,卻叫不出口,只能放聲大哭,躲到別人的身後,不知怎樣去應對。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當着留守兒童。這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種生活的無奈;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親情缺口。他們多期望父母能夠陪在自我身邊,能夠經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們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獨中度過。日久天長,別人的歡聲笑語在他們耳中竟有了一點嘲笑的味道。這時候,孩子們想的最多的、最期望的必須是父母在身邊的關懷。

我期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像張校長一樣來關心留守兒童!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9

電影《春風化雨》主要講的是一位姓張的老爺爺辦了一家留守兒童學校,他帶着幾十個孩子在那裏共同生活的故事。

有個新轉來的男孩叫藍涇雨,他不聽爸爸的話,私自逃學,和鎮上的小混混黃三毛等幹壞事,到網吧裏鬼混。之後在張爺爺不斷的關心下,藍涇雨恢復了自信心,也改正了自我任意放由的性格,把他從邪道上拉回了正軌,讓藍涇雨受用一生。

還有個小女孩叫金銳,整天悶悶不樂。因爲她明白媽媽離婚了,又和別的男人結了婚,媽媽不再來看自我,小金銳十分悲痛,便去找爸爸,誰知爸爸又成了家,閉門不見。金銳明白爸爸不要自我了,心都要碎了,她感到異常孤獨,異常無助。在萬般無奈之下,她給媽媽寫了封信,媽媽看過後淚流成河,便去與金銳重逢。母女倆相逢後大哭一場。教師和張爺爺讓金銳受傷的心改變了,變成了一位每一天臉上都洋溢着歡樂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享受着父母的關懷,就像小樹有了太陽的照耀,雨露的滋潤,長的才能更加茁壯!在片中,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孩子們又是幸運的,張爺爺和教師的關心就是太陽,雨露!春風化細雨,細雨見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聽到那一句句撞擊心靈的話語,我彷彿看到了張爺爺堅韌、無私無盡,默默奉獻的偉大!

只要你奉獻愛,有顆愛的心,春風也會化成雨露。

春風化雨,愛意人間!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0

電影《春風化雨》裏,就有一個孩子藍金宇。他寡言少語,冷漠孤,缺少父母的關懷使他的靈魂曾一度迷惘。他與同學打架,與父親爭吵,與老師叫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逆反的目光與緊握的拳頭,無時無刻不在對準身邊的每一個人,彷彿在告訴着我們:不要靠近我,我不需要愛。他甚至同着兩個混混潛入了人家的院子,偷了人家的雞。在漆黑的冰冷的夜晚,他不在溫暖的助教中心,而是紛雜吵鬧的網吧,他讓老師費盡了心思。

藍金宇深夜未歸驚動了助教中心校長,張校長手持電筒,走街串戶,問遍了村上的每一個商販。每一條街道都印上了他的腳印。漆黑的夜裏,亮着的,是他的手電筒,照着他前進的路,也照着迷途浪子回家的路。面對着被找到的藍金宇,他顧不上疲勞與飢渴,用他期盼的目光與和善的言語,開導着藍金宇,啓發着藍金宇。這個74歲的倔強老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生病的藍金宇,他呵護,他照料,像爺爺對孫子一樣,用他的三輪車將藍金宇送去醫院,替他拿藥,陪他掛水。面對丟雞人凶神惡煞找上門來時,他立馬將藍金宇藏在身後,用自己的身軀做孩子的保護神,不願孩子受到半點傷害。不拋棄,不放棄,只因爲他深信孩子內心深處的純良。

有一種被稱作“愛”的東西撒在了藍金宇的心田,他的目光裏沒有了寒光冷氣,他的話語沒有了刀槍劍戟。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兩個混混再次找到他時,他身上勳章似的淤血,見證了他心靈的覺醒;那正義的目光,映出他的內心已擺脫了黑暗的籠罩。當他看到張校長爲找不到辦學地址而頭痛時,他把熱飯端到張運老人的手上,飯是熱的,心也是熱的。

誰沒有年少輕狂,誰也不曾是個藍金宇,可是,有了愛的陽光,堅冰就能融化,陰霾就能被散去。每一顆心的深處都有一份淨土,只有愛的航班能到達。

在寒冬穿梭的人,對溫暖格外珍惜;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對光明格外向往。我們能爲他們做的,便是給他們一縷春風,一絲光明,讓他們看到前方有一個絢麗無比的世界在想他們招手!

《春風化雨》讓我震撼,震撼於一羣留守兒童的貧窮和孤獨;《春風化雨》讓我感動,感動於張運老人對留守兒童的傾心付出;《春風化雨》讓我欣慰,欣慰於政府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相信“春風化雨”之後,定將春滿人間,一片欣欣向榮!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1

這是一羣特殊的孩子,他們在孤單守望中默默成長。有的已經忘記父母的擁抱,甚至記不起父母的模樣。這羣孩子活在《春風化雨》這部電影中,更活在我們生活裏。

藍金宇,一個對父母叛逆,差點被不良青年引入歧途,後被留守兒童助教中心的校長張運爺爺感化,成爲一名懂事認真的好孩子。金悅,性格孤僻,被離異的父母雙雙遺棄,受盡孤獨與貧窮的煎熬,儘管張運爺爺和沙柳老師屢次關心安慰,但還是生活在一片灰色的空間中,最後,隨母親去繼父家生活學習。一心一意爲了孩子的74歲老人張運是最令人感動的,他的那份責任、那份堅持、那份信念是最驚心動魄的,不管有多大的壓力,他總會堅持把託教中心辦下去,用自己無私的愛送給最需要關心的孩子們。

助教中心所在的祠堂被選爲旅遊景點,助教中心被迫停辦,一雙雙渴求知識與愛心的眼睛令人心酸。最後,在驗收祠堂的時候,縣委領導的話猶如一縷春日的和風輕撫着人們的心田:“旅遊開發,我們要搞,但是留守兒童中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解決。具體困難,你們可以直接到縣委來找我。總之,一週之內,必須解決留守兒童中心的安置問題。”領導的一番話讓我們興奮起來。一週後,留守兒童助教中心重新辦起來了,孩子在油菜花叢中,歡快地吟誦着課文《踏一路春風》。孩子在張運老人和政府春天般溫暖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同學們,當那些留守兒童在孤獨中守望親情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也許你我在埋怨媽媽做的菜不和口味;也許你我在爲一件漂亮衣服與父母賭氣;也許你我在抱怨父母的嘮嘮叨叨。你可曾知道中國有留守兒童5800萬。在中國3.6億的兒童中,每6個孩子就有一個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共享溫馨。他們缺少的不是玩具零食,而是那夢迴縈繞的家庭溫暖啊!他們不願孤獨,他們不想被欺負,他們想和同齡人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快樂成長。

我的家鄉宣城,地處山區,交通落後,經濟貧困,尤其是農村地區,父母爲了改善家裏的生活狀況,不得不雙雙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年邁的老人,甚至直接送入助教中心。中途爲了省下車費,狠心三五年不回家看孩子。孩子慢慢長大,但是對父愛母愛的渴求成爲他們一生的痛。甚至有些孩子,由於長期缺乏親情,成爲了“問題少年”,他們的人生便在迷茫中失去重心。

黨和政府也相當重視“留守兒童”的問題,加大農村“留守兒童”公共用品的投入,保證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權,開設“親情電話”,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建立一個良好的氛圍。

同學們,把自己一顆熾熱的愛心奉獻出來吧!一點關懷,一點幫助,一點愛心,我們都能做到,與“留守兒童”交流,克服他們孤獨自卑的心理,在學習上共同探討、共同進步。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每個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充滿歡笑、充滿陽光!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2

如果不是培訓,我不會去看這部影片,因爲《春風化雨》這個名字太過平淡,而《死亡詩社》又有些驚悚。然而,隨着電影一幕幕展開,我的心便隨之起起伏伏……電影結束了,我不知不覺得留下了淚水,爲基丁教師的離開而掉淚,爲尼爾學生的自殺而惋惜,爲最終同學們的覺醒和大膽的抗爭而感動……

難以忘懷那一個個鏡頭:陶德羞澀地出場,怯懦地上山,無助地登壇——然而,當基丁的手覆蓋住他的雙眼之後,基廷的手牽引着他迴旋之後,基丁的提詞穿透他的心臟之後,陶德的詩最終像金色的血液汨汨地、顫顫巍巍地、幸福流出——此刻,基丁在講壇之下,合掌支頜,蹲踞於地,雙目一動不動注視着陶德,他的其他學生在他的身後、在他的兩側……鏡頭下,陶德痛苦地拿起了簽名的筆……鏡頭下,基丁先生在課中進來收集他的私人物品……鏡頭下,陶德的拒絕世界、拒絕自我的眼睛與基丁先生平和、堅定的眼睛四目相對……鏡頭下,基丁正在緩緩地走出課堂的後門,“基丁先生,是他們逼迫我們簽字!”陶德站立起來,淚眼模糊地轉身呼喊……鏡頭下,陶德站上了課桌,無聲地注視着他的被冤枉、被開除、即將離去的教師基丁先生,死亡詩社其他八九位社員相繼像陶德一樣站上了課桌,教室有如密密的森林……鏡頭下,基丁站立門側,緩緩地、輕聲地說:“多謝你們,多謝!”然後,出門……

一個個鏡頭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片中的基丁教師是我們心目中的夢想教師:他循循善誘,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徹底解放,破除頑固不化的舊的教學思想,創造性在他那兒能夠自由地馳騁……作爲教師,我們很多時候就像一位“雕刻家”,對學生又是“錘子砸,鋼鋸鋸,刻刀刻,紗布磨……”,想要把他們雕琢成一塊塊我們構思好的“藝術品”,結果不僅僅是學生忍受痛苦,失去他們的本真,更讓我們“恨鐵不成鋼”。可是,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都有其自我的個性特點,學生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學生自我的選擇,我們無法改變他們,僅有學生自我能改變自我。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校轟轟烈烈開展的“求真教育”理念都是與基丁教師的教學理念一樣,教育學生,愛學生就應讓他們獲得獨立與自由,以他們的方式來愛他們,而不只是一味地以自我的方式來打造學生,教育僅有在注入了愛的理解與支援,纔會成爲真正的教育。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3

今日午時我們五年級全體同學觀看了一部有關留守兒童的電影,影片的名字是《春風化雨》。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上,一個古老的祠堂裏,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輕的教師收下了一批留守兒童。在這些兒童裏,有一個小女孩十分孤獨,卻又恨她的媽媽離她出去打工,之後她的同學安慰她、鼓勵她。不久這個小女孩媽媽突然回來了,可小女孩不肯原諒媽媽,可是,在老人和同學們的勸說下最終和媽媽抱在了一齊,她媽媽準備把她的女兒帶到城裏去讀書,可這個女孩捨不得這些朝夕相處的同伴。在這個小鎮上有兩個專門偷雞摸狗的壞人,他們把學校的一個小男孩經常拉去幹壞事,可這個小孩不怕他們。一天晚上,這個小男孩被拉去當人質偷了一輛摩托車,小男孩乘他們倆不備,告訴了別人,最終,這兩個壞人被民警抓住了。可好景不長,這個祠堂被旅遊局開發成景點,所有的孩子又沒有了教室和課堂了。最終這所學校在大家的幫忙下,重建了教室,來添置了許多新的教學設備,他們又能歡樂的學習和生活了。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對這些留守兒童,我們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幫忙他們,讓他們能和城裏的孩子一樣,坐在明亮的教室裏,歡樂的學習、生活、娛樂。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4

今日上午,我和同學們一齊看了一部叫《春風化雨》的電影。這部電影講得是留守兒童的'故事,雖然僅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但電影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那麼感人,許多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電影中有一個叫金悅的女孩,她的媽媽在外地打工,好幾個月都不能打一個電話、聽不到媽媽的聲音。每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接到父母的親情電話時,她是那麼的羨慕。看到那裏,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金悅多可憐呀!再想想我們,天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還生在福中不知福,嫌爸爸媽媽太嘮叨、嫌她們管得太寬,而那些留守兒童呢她們想見爸爸媽媽一面都那麼困難,她們的生活多可憐,與我們比較相差了成千上萬倍。

是呀,留守兒童是那麼缺少父母的愛,以至於到最終的膽小、自卑。在春天的早晨,誰帶她們去郊遊;在夏天的中午,誰給她們扇扇子;在秋天的午後,誰帶她們看楓林;在冬天的晚上,誰爲她們捂熱被窩沒有父母,家裏始終是冷冷清清的;沒有父母,她們能到什麼地方去撒嬌;沒有父母,她們有許多事情都做不成。按理說,我們應當去關心她們、幫忙她們,可是,卻有許多人不僅僅沒有這樣做,竟然還要去笑話她們,嘲笑她們沒有父母,嘲笑她們的膽小、自卑可是請你在說這些話、嘲笑她們之前,認真地想一想她們的感受,她們見不到父母已經很難過悲痛了,你說這些話不就是雪上加霜,讓他們更難過嗎

讓我們一齊關愛留守兒童吧,讓她們變得不再膽小、自卑。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5

星期四午時上完第一節課後我們就匆忙徘好隊有次序的走進階梯教室,剛進門裏面已經坐滿了好多同學,教室裏正在放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春風化雨》。

電影的大至資料是這樣的:在一個村子裏的祠堂裏,有一個留守兒童助教學校,學校裏沒幾個人,僅有兩個教師,一個阿婆和十多個跟我們差不多的孩子,還有一個很小的小男孩。這些孩子的父母爲了生計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她的母親在外工作了好多年不曾回來過,可是時常寄一些衣服回來給她的女兒。可是這個小女孩由於長時刻離開母親,好象不太喜愛她的母親,有一回她的母親回來了,她不僅僅不擁上去擁抱母親,反而躲避着她的母親,可是之後還是跟着她的母親離開了那裏。還有一個小男孩兒,他經常跟兩個壞人在一齊,常被那兩個壞人欺負。有一回,這個男孩看校長沒有到食堂吃飯就送飯給校長,當時校長十分激動,熱淚盈眶……很感人,看到那裏,有些人都哭了。還有一回,他正準備睡覺,兩個壞蛋又來找他,並叫他出來向他要錢,他不給,結果又一次被壞人打了……

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祠堂被旅遊局收購成了景點,最終,在影片的片尾出現了一行大字:七天後,留守兒童又有了新的教室和宿舍。看了這部影片我想呼籲大家,都來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也能和我們一樣,健康歡樂的成長。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6

一部好的電影能讓人回味無窮,感動很久很久,不僅是因爲裏面有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更多的是它能帶給我們更多人生的啓示,心靈的洗滌。今天,藉着休息的時間,我坐下來,仔細觀看了《春風化雨》,這部影片,在靜靜的觀看中,目睹着一份甜蜜與感動。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個偏遠小鎮,一位姓張的老爺爺辦了一家留守兒童學校,他和沙柳老師、一位照顧孩子生活的老奶奶三個人帶着幾十個孩子在這裏共同生活的故事。影片中的張校長和沙柳老師並非孩子的親人,但他們卻能像孩子的親人一樣去關愛、照顧這些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關懷,家的溫馨。他們把愛無私地奉獻給了孩子們,爲孩子們搭建了一座溫暖的家園。

影片中有許多地方令我感動:有個新轉來的男孩叫藍金宇,他不聽爸爸的話,私自逃學,張校長不怕麻煩,不聽兒子的勸阻,四處尋找,直到黑夜來臨也不放棄;得知藍金宇和鎮上的小混混黃四毛等幹壞事,到網吧裏鬼混時,用自己的愛心去挽回金宇的自尊,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金宇;在他生病時,不顧年邁的身體,照顧金宇;耐心地引導教育金宇。後來,在張校長不斷的關心下,藍金宇恢復了自信心,也改正了自己任意放縱的性格。張校長無私的愛,把他從邪道上拉回了正軌,讓藍金宇受用一生。還有個小女孩叫金銳,整天悶悶不樂。因爲她知道媽媽離婚了,又和別的男人結了婚,媽媽不再來看自己,小金銳十分傷心。張校長和沙柳老師知道後,先是想辦法與其媽媽聯繫,而後,又帶金銳去找爸爸,希望能幫孩子找到一些快樂,誰知爸爸又成了家,閉門不見。金銳知道爸爸不要自己了,心都要碎了,她感到特別孤獨,特別無助。在萬般無奈之下,她給媽媽寫了封信,老師知道後,又聯繫其媽媽,經過努力,媽媽終於將女兒接走,讓孩子感受到了親情。沙老師和張校長的辛苦和付出,讓金銳受傷的心得到療養,變成了一位每天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孩子。

故事雖然很平淡,卻帶給我很多感動。故事中的孩子,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他們依然享受着“親人們”的關愛。張校長和沙老師的愛,就像陽光,給孩子們帶來溫暖;就像雨露,滋潤着孩子們茁壯成長;就像父母,爲孩子們奉獻着可以奉獻的光和熱。看看赤誠奉獻的老校長,看看勤懇敬業的沙老師,難道外面的世界對他們就沒有誘惑嗎?但他們爲什麼會堅持下來?因爲他們胸中有一腔對教育事業的火熱,因爲他們心中有對這些留守兒童的一份牽掛,一份關愛。他們值得我們驕傲,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們用行動告訴了我們這句話的含義。

只要你奉獻愛,有顆愛的心,春風也會化成雨露。只要人人都奉獻一份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都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吧!去關愛我們的學生,關愛我們的親人,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的愛給他們帶來一份快樂與溫暖。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7

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名字—《死亡詩社》,當我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以爲這是個恐怖片,後來聽說,這是一部很棒的關於教育自由與夢想的影片。帶着一絲期待,我認真地觀看了這部電影,然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以喜劇開頭,以悲劇結尾,故事的最後昇華了教育的意義,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這樣直指人心的電影了,現在的很多電影都過於商業化,描寫那些看似浪漫激情的青春與成長,那些關於愛情與事業無奈的選擇,竭盡能力去挖掘人類心裏能挖掘的東西,卻唯獨忘了去關懷人類靈魂最閃耀的地方,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的那麼渴望—夢想。

故事結尾的時候,當託德第一個站到桌子上,對即將離開的基廷大聲說:“船長,我的船長”,看到這裏我哭了,內心被一種巨大的力量震撼着。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附屬。爲了融入社會我們是必須要丟失一些不切實際浪漫,就像尼爾需要拋棄表演的夢想好好學醫,爲了承擔起以後家庭的責任。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們的骨子裏苟延殘喘。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是那又如何?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愛,浪漫,美這些纔是我們生存之原因。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及時行樂,這四個字貫穿了影片的所有。在這個嚴謹刻板的名牌學校,這羣青春年少的男孩子們,他們有激情有夢想,可在這壓抑嚴肅又死氣沉沉的校園氛圍中,他們的夢想好像是最不起眼的東西。這是一所百分之七十五的學生都申請得到常青藤大學的名牌學校,一羣有着教條主義的領導和教師,對他們來說,學生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參加每晚的讀書小組,拿高分,取得上名校的資格。所謂的興趣愛好都是多餘的。也許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幹什麼。每天被迫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好像永無盡頭。這一切都是從基廷先生這個“船長”開始改變的,他對詩有着不同的理解,想一個純粹的詩人那般,用激情去點燃了那羣男孩子心中的渴望,他教學生們及時行樂,他讓大家把那些格式化教條的詩歌導論統統撕掉,帶領這羣男孩子們唸詩踢球,他讓他們寫自己的詩,用自己的方式去走路。

尼爾便是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了尋找生命的激情,他和同學重組了死亡詩社,瞞着父母參加他渴望已久的“仲夏夜之夢”的話劇演出,表演是他從小的夢想,他在舞臺上熱情演繹着青春的活力,但當一切都落下帷幕,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眼光時,衆人的讚美顯得那麼的單薄。在深夜,面對父母的逼迫與內心夢想的煎熬,他戴上了演出的花冠,用一把槍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會不會也有老師能影響我們的一生?看完後我會想起這個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面對這樣的抉擇太多太多,我們曾經也如同影片中的乖孩子一樣,“父親告訴我,要那樣去做纔會更好。”會告訴我們,沒有人比我更愛你,收起那些冒險的、特立獨行的、不合時宜的想法吧,去效仿那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式,借鑑也好 ,總而言之,跟着別人的腳步,至少不會第一個踩到陷阱。人人都在依循過去的經驗度過全新的每一天,都在執迷不悟,篤信自己那一套,並付諸他人,也是面對自己在乎的人越是這樣。

教育到底是什麼,一整套嚴格的教育系統,像一條天然的流水線,每個學生都是得遵循流水線的規則去生活,老師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同類品,還是鼓勵學生自己發揮,找尋心中的自由與夢想。尼爾的自殺,是他捍衛夢想最極端的選擇。孩子們站在桌子上聲援基廷老師,吶喊自己的信念,及時行樂的念頭已在他們心中萌芽,可是來不及成長便被掐死。愛他,爲什麼不能聆聽尼爾的夢想,讓他走在自己的路上,去經歷,去感悟,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選擇?我們都在名曰“爲你好”的理由中,被包裹,被消融,直到成爲人類中的大多數。

影片的最後,我們反思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還有理想與現實的抉擇,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又怎麼樣才能在這方圓規矩之中活得精彩。基廷先生喚醒了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能如何理性的去發展自己的夢想。就像這段話一樣“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涉及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中的一切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8

這個星期,我們在學校觀看了《春風化雨》這部關於留守兒童的電影。它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在這個村子裏有爲數不少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的方面都有困難。村子裏已經退休的張老師便很同情,於是,他就在村裏的祠堂建立了“留守兒童中心”,專門照顧留守兒童。他不顧村裏人的閒言碎語,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幫助他們。有一個小男孩偷了別人的雞,他不僅幫助小男孩還清了雞錢,還幫助小男孩改正了錯誤,對他淳淳教誨,讓他迷途知返;有一個小女孩十分地想念她的母親,但她的母親已改嫁。他知道事情後,便帶着她去找她的爸爸,好不容易找到她父親的家,但她父親卻狠心地拋棄了她。不久,她媽媽來接她,帶她一起去生活。祠堂被縣裏選爲旅遊景點,他們要被迫搬走。他爲此茶不思,飯不想,可謂是爭分奪秒地去找新住處。

我看了之後很是感動。他並不像其他人那樣自私自利,看重金錢,認爲它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要重要。他是個很富有同情心,善良的人。他爲留守兒童全心全意,毫不誇張得說,他可謂是竭盡了自己的所能,可他卻不要任何回報,這是多麼高尚的品德!這比那些把別人的好心當成驢肝肺的人要好上千倍萬倍!他幫助那些兒童們排憂解難,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在他們犯錯誤後並不是責罵,而是耐心地進行教導。他面對村裏人認爲以辦“留守兒童中心”爲幌子來取費用的言論不予理睬,他說他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他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這樣無私奉獻,又富有同情心的人已經不多了,我們要學習他那些優良的精神品質,並且要好好地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品質,將它們一代有一代的延續下去。

農民每天都起早貪黑地下地幹活,在炎熱的太陽的照耀下,大滴大滴的汗珠他們的臉上滾落下來。但是辛勤的勞動卻賺不了幾個錢,太不公平了!於是便有大批大批的農民涌進了大城市打工。這樣就有了很多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不僅要克服生活和學習中的難以想象的困難,並且在心理也會留下陰影。他們往往在很小的時候,父母便爲一家人的生活而忙碌奔波。因此,他們從小便失去了來自於父母的那一份愛。留守兒童便成了社會上非常棘手的問題。

我呼籲我們應該先向張老師那樣儘自己所能來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溫暖。“每一個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便成美好的人間”!

我們一起行動吧!

電影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19

因爲外出學習,週五沒能在學校趕上看電影《春風化雨》,於是回到家中,在網上趕緊搜了搜《春風化雨》的劇情,發現有幾個不同版本的《春風化雨》,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但有一點相同,基本都是有關於教育的。

中國版的《春風化語》講的是在安徽宣城某小山村裏發生的故事,有一座由舊祠堂改建的留守兒童中心,這是一位由名叫張運的退休老校長自辦的,專門接收那些父母去城裏打工、獨自留在家裏無人管教的孩子。於是,在這所學校裏,就發生了一系列動人的故事。

而在外國版的《春風化雨》裏,也有兩個不同的電影。一個版本是一所威爾頓預備學院,該學院的著名特點是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這裏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但新學期文學老師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來後卻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裏擊節而歌。另一個版本是美國俄勒岡州心懷遠大理想作曲家格蘭.霍蘭爲了掙錢完成事業,在中學謀到了一份音樂教師工作。第一堂課,學生彈奏樂器時嚴重走調,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巴赫。霍蘭信心遭到了打擊,但體育教師比爾·梅斯特也向霍蘭說明教導學生需要無私愛心和充分時間

後來在霍蘭的悉心培育下,班上學生對音樂最終取得了不錯的進步,以至於影片最後,歷屆學生們爲老師開了一場盛大歡送會管絃樂隊,奏響 “美國交響曲”向霍蘭表示了最崇高敬意。

其實週五看的是哪個版本的電影並不重要,因爲不管是哪個電影,看完後,我們都應該得到心靈的洗禮。教育需要老師的愛心,需要從教者淡泊名利,不被不理解所左右。這樣的從教者在每一個國度都是存在的,我們周圍也同樣有着這樣一批教師,他們爲着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也許終生得不到承認,可是,我們不得不從心裏承認,他們纔是教育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