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邊城》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51W

《邊城》觀後感1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邊城》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觀後感

透過對電影的觀賞,也使得我們對《邊城》這部小說的背景和資料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說主要表現了三種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感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這三情構成了文章的主要脈絡。

爺爺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對外公關心備至,外公對翠翠親情無限。天保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競爭,正大光明的做了競爭,哥哥走車路佔了先,就必須要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哥哥爲了成全弟弟,出外闖灘,意外遇難,表現了他的手足情。

《邊城》中描繪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想待,相互友愛。表現了湘西自然之明淨,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陰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爲這種思想才使得儺送雖然再面臨碾坊和渡船時選取了渡船,選取了感情,卻由於無法戰勝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導致的隔膜,而最後有情人難成眷屬,釀成了杯具。

《邊城》觀後感2

早不記得什麼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天,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爲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鬱鬱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麼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於當時老師告訴我些什麼,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麼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現在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的心情隨着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裏人們悠閒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電影,我甚至嚮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裏生活,真美!看着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愛情小火苗時,真爲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悲劇,但是我真希望編劇不要破壞這麼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着那個茅草屋,守着那隻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鬱、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來回憶只屬於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邊城》觀後感3

作品《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作品《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

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作品《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觀後感4

連日的陰雨,情緒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光,有適宜的情緒,再讀作品《邊城》

《邊城》觀後感5

  不知從何時起,習慣了耳畔鳴響的喇叭聲,習慣了高樓聳立的城景,習慣了人與人之間討價還價的言語。習慣了,接受了,便也有許些混沌了。今昔,翻開《邊城》,我體會到一種別樣的氣息。

邊城的景,是湘西的風景畫。靜靜的小溪水清澈透明。這也繞出了茶峒這樣的小山城:白塔、渡船、吊腳樓,簡簡單單便是一種美麗的境界。

邊城的人,是具有喜怒哀樂的淳樸的山裏人。他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羣中的一個影子,打動我的是羞澀細膩的翠翠和她那熱心腸的渡船爺爺,感染我的是坦誠開朗的天寶儺送兄弟。他們的確比世外桃源的武陵人多了一份靈氣。

他們的生活圈子雖然疏遠了一般社會,但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恨得失之間,揉進了這些人的生活裏,也便同另一片土地和一些人相似,全個身心爲那些愛恨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正因爲如此,我便覺得人的情感更爲純粹,他們的感情豐富卻不復雜,真摯而不矯作,率性而不狂放,自由更添一份癡迷。

邊城的事是鄉土風貌的縮影。不論是老船伕終日來回地渡船,還是翠翠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或是端午節賽船那般喜慶,浸染的是每個邊城人對茶峒的眷念,演繹的是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

這邊城的一點一滴悄悄指引着我走向心靈深處。

轉而一想,在自己幼小的心靈裏萌發出了疑惑的種子。難道邊城只是世外桃源般的幻影?對比自己的生活圈子與邊城截然不同,這不禁讓我懷疑邊城是否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空談?咀嚼着字裏行間的文字,我彷彿聽見沈從文在抗議:“不,這絕不是空談。邊城是內心的淨土,每個人都可以用心構築。”

是啊,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風氣的薰陶下,讓人迷亂的事物太多了,幾乎將自己的內心侵蝕。我只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構築一座內心的邊城,使自己清楚地認識自己。構築心靈的邊城,我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慢慢地審視自己,明辨自己的言行,細細地爲心靈構劃藍圖;構築心靈的邊城,我需要像茶峒小山城那樣,靜靜得溪水滋潤心田,這或許是許多用心著誠的書,也亦許是一些動聽的歌聲和發人深省的語言,給自己帶來飛翔的感覺。

我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如同一縷強烈的陽光照亮心房。我要豐富自己的情操,不再爲了那偶爾的黑暗苦苦掙扎,而要在思考和反省中,構築邊城的一草一木,讓心靈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懷疑自己的時候,當我被外事外物弄得心煩意亂的時候,當我沮喪看不清前方奔跑道路的時候,我一定會到自己的邊城去看看,在那裏靜靜地思考這一切的變化。

合上書本,我收穫了自己的邊城,那靜靜的溪水彷彿正從我的心田流淌開去……

《邊城》觀後感6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爲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樸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淨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爲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樸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爲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樸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樸實情感中,心隨着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爲她歡喜,爲她悲傷。

翠翠作爲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象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樸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象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象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象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象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爲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鬱。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邊城》觀後感7

看到《邊城》這兩個字和影片剛開始的畫面時候,我以爲是一部反應城邊人民生活很苦的電影,不覺得很好看,但裏邊的故事情節漸漸吸引了我,就順着看完了整部電影,故事的結尾並不是令人很滿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結果。

故事是發生在湘西美麗的小鎮上,女主人公與年邁的祖父生活在一齊,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二老,本以爲有情人會終成眷屬,但在大老和二老兩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同,最後大老毅然離開,爲了成全弟弟,卻在外出闖蕩的途中,翻了船,掉進水裏,再也沒有上來。弟弟感覺對哥哥的死有職責和愧疚,翠翠也沒有明顯的表示,父親逼他取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無奈之下,離開了翠翠。祖父年紀已大,因爲擔心翠翠的婚事和將來的幸福,承受不住壓力,在風雨之夜,離開了翠翠。二老離開以後一向都沒有去過,她一向在等待着,也許一向都不會來,也許明天就來了。

劇中小鎮上看到的是人淳樸善良、勤勞、友善和平的景象。《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那裏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那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那裏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着、扶持着;那裏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說結局是杯具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爲人們歌頌的對象,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完美的背後,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後的淒涼,是多少年曆史積澱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感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麼它註定是殘破的,註定只剩下遙遙無期的等待!只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

《邊城》觀後感8

或許在人情味和煙火氣息濃厚的小山城裏,所有人注意到的以及未曾注意到的都是生活的弄人造化,就如《邊城》裏所記述的那樣,天然的,又帶着小小的不平。如朗月一照、清水一掬,所有自以爲難堪的、要好的東西,在透亮的自然造化面前都顯得無所遁形、笨拙十分,結局都是崎嶇的。

這樣似乎笨拙的、並不明朗的樸素,正是這個電影最大的特色,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

而土生土長的人與這自然十分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便顯出了驚人的魅力:翠翠是善良的、是純真的。

父母的早逝使她從小就與祖父一起居住,他們靠在小溪(或許是河流)上渡船載人爲生,雖然貧苦,但正是這早早的磨礪才使得她早早地懂事、開始早早地打理生活,也正是因爲這風吹雨曬的懂事使她的祖父與心上人儺送之間兩難取捨,一方面她不想讓祖父再次經歷與自己母親那時相似的離別(這是生離,但也叫人心生牽掛),另一方面她又實實在在地爲那整夜在山上唱歌、天黑時叫人送她回家的俊俏兒郎儺送而心動。

青澀少女對愛情的`萌動,與這十五年來對親人守護的想法,二者在這裏是矛盾的,於是就有了後面不痛快的事情。爺爺(翠翠的祖父)無疑是這場電影的關鍵人物,他在渡口上呆了五十年,看了很多東西。

他是樸素的、善良的,也很具有這個地方的人情味。但他又因爲自己最大也是唯一的牽掛而走亂了步伐,爲此處處小心留意,同時又缺乏一種果敢(可能是地方風情導致的含蓄),所以最後一失再失,不負重擔——撐不下心裏的那條擔子了,最終在雷雨之夜悄然離去。

而順順家的兩個兄弟——天保和儺送,無疑是勇猛直爽的小夥子。他們都被翠翠身上那純真的、美麗動人的氣息所吸引,如果命運不差,或許是一樁趣事美聞,可是偏偏天保被水淹死了,儺送又被逼着要接受王家的大碾坊,又得不到翠翠的迴應。

他可能是賭氣吧,所以去了辰州,之後便是——可能明天回來,也可能永遠都不回來了……可見其結局並不與這自然風景一樣精緻坦然。

言不必過多,只不過是真實的鄉俗與風雨般的迷濛憂傷而已,就像那不知名的現在多半匿跡的風車,轉啊轉,揚起輕輕的殼屑,遮住了人們的眼,而人們藉此看到了另一方水土——這是極妙的。

《邊城》觀後感9

看完這部影片,翠翠這個生活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的淳樸女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查了一下資料,才瞭解到這本書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人性美正式這本書的宗旨。

在我眼中的翠翠是美的,那好不作作的美,那樸實幽靜的美??但在我眼中的翠翠也是可悲的,在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她並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喜歡自己的兩兄弟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這裏也寫出了那時人性的善良,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重重陷阱,有的只是公平??但自知唱歌不如二老的大老甘願放棄選擇駕船遠行做生意最後卻遠離了人世,要破船卻不要磨房的二老也因爲大老的死而離家出走,翠翠的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翠翠而去,最終,只剩下了翠翠孤單的一人??往後的日子,翠翠每天在那渡口載送着來往的人們,同時也在等待着那個曾經愛過他的男孩的歸來,等待着那個離家出走的男孩,但是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小說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但悽慘的結局也應發人們的深思,這整部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唯美的,但同時也是淒涼的,或許邊城是我們每個人都期盼過的地方,因爲那裏與世無爭,因爲那裏是一個心靈的寄託,因爲那裏是一個正真的世外桃源??

《邊城》觀後感10

我在暑假中觀看了《邊城》這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70歲的老船伕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爲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伕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裏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儺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倆感情深厚,卻又同時愛上了翠翠,發生了矛盾。翠翠喜歡二老,卻不肯說明心意,使老船伕很爲難。又因誤會,事情被鬧得很僵。不料,隨後傳來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伕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對哥哥的死難以釋懷。老船伕前去提親,又被順順拒絕。同時順順又同意了中寨王團的提親,但二老卻仍想着翠翠而拒絕婚事,最後無奈以闖蕩爲由離開了這裏。老船伕因心力交瘁,終於離開了人世。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爺爺在世時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伕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歸來。

《邊城》是一幕真正的愛情悲劇,它以翠翠的愛情故事爲線索和主要內容,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翠翠的羞澀、恍惚與冷漠。《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但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卻細膩,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邊城》塑造的主人公少女翠翠,是純潔的化身,是《邊城》中最美好的靈魂,最後卻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爺爺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爲翠翠而自信驕傲,爲了翠翠能嫁到一個好人家,他辛苦操勞卻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天保大老爲了能夠娶翠翠,不計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門追求翠翠,但後來不慎溺水身亡。儺送二老爲追求翠翠,寧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還在對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後來卻因拒絕婚事而遠走他鄉。可以說,電影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一段美好的回憶和一個悲慘的結局。

《邊城》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但不是由於命運導致的悲慘,而是由於人性導致的悲慘。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都市這個鋼筋混凝土構成的森林中,還有多少人有最初純潔的人性呢?由於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無力去呵護脆弱的人性,也沒有時間去注意孤獨的人性,只是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地墮落。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好早已被塵封在心靈中被遺忘的的一角,可是疲倦的人們哪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啓?很多人已經開始將它們遺忘。遺忘不是一個人的罪過,但是若任由它們成爲被遺忘的記憶,成爲昨日的擁有,則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故事中,大老與二老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之間沒有你死我活的勾心鬥角,沒有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爲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至極。但自二老開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爲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個至親的人,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遙遠的遠方直到無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這兄弟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他們身上處處都流露着人性的光輝!《邊城》中有的不僅僅是人性的光輝,同時還有人性的遺失。與天保、儺送這兩兄弟相比,他們的父親順順就顯得非常差勁了,他爲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徵求兒子的意見,答應了提親,他這樣利用兒子的婚事而謀取利益的行爲難道不是證實了人性的遺失嗎?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這不是個我喜歡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總在自己手中,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遺憾或悲劇。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等待。我們每人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枷鎖,也是歸宿。我更希望能在邊城中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