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關於中秋起源介紹

學問君 人氣:7.49K

中秋起源大考究

關於中秋起源介紹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即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當然,還有其他版本的傳說,也被人廣爲流傳。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曾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冒煙,海水乾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個叫羿的英雄力大無比,他用寶弓神箭,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最後那個太陽一看大勢不妙,連忙認罪求饒,羿才息怒收弓,命令這個太陽今後按時起落,好好兒爲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麗賢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一個老道人十分欽佩羿的神力和爲人,贈他一包長生不老藥,吃了可以昇天,長生不老。羿捨不得心愛的妻子和鄉親,不願自己一人昇天,就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收藏起來。

羿有個徒弟叫蓬蒙,是個奸詐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長生不老藥,好自己昇天成仙。

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帶着徒弟們出門打獵去了。天近傍晚,找藉口未去打獵的蓬蒙闖進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昇天的長生不老藥。

嫦娥迫不得已,倉促間把藥全部吞下肚裏。馬上,她便身輕如燕,飄出視窗,直上雲霄。由於嫦娥深愛自己的丈夫,最後她就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來。

聽到消息,羿心如刀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進月亮也進,他退月亮也退,永遠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時月亮也格外圓格外亮,就像心愛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宮,默默地遙望下界,思念丈夫和鄉親們。她那美麗的面孔,使得月亮也變得格外圓格外亮。

羿和鄉親們都在月光下祭月,寄託對嫦娥的思念。從此年年如此,代代相傳。由於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爲中秋節。

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爲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主要習俗有:

一賞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盪鞦韆,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採月,濱江採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喝酒在月下吟詩

三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四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還是隻有婦女拜。《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陸啓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

六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爲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七焚香: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八團圓節: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團圓飯,賞月

九月宮符: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十拜新月:唐代流行每當新月初生,婦女們便在深夜拜禱,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華常駐。“此只能婦女拜,團扇,又叫月扇

十一中秋互贈銅鏡

既然中秋節也是銅鏡的節日,銅鏡之上出現中秋題材的月神形象紋飾也就變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賞月已是大衆習俗,而秋夜賞鏡,知之者不多。但凡知曉者,從見它的第一眼起,便會漸漸迷戀上滲透着亙古的氣息的、如月光般明亮的銅鏡。

相耀生輝的明月與銅鏡淵源始於盛唐時期,每到丹桂飄香的季節,鑄鏡師的當務之急便爲鑄造“雙秋”鏡——千秋鏡、中秋鏡,以供佳節之用。

在中秋題材的若干個銅鏡品類中,無論是雙鸞瑞獸花鳥鏡、雙鵲月宮盤龍鏡亦或是唐皇夜遊月宮鏡,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歷史意味,凝結了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智慧,而這些銅鏡,也將成爲後代永遠追慕的珍品。

TAGS:中秋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