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冬至節的來歷和習俗

學問君 人氣:2.72W

冬至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民間的很多地方都很重視的,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冬至節的來歷和習俗,希望對大家喜歡!

冬至節的來歷和習俗

  冬至節的來歷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爲“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3] 。周公透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爲天下之大湊。”[4]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的習俗

【北京】

舊時,皇帝於是日祭天。天壇便是明、清兩代舉行祭天大典之地。皇帝還到太廟去“薦新”,即以新收穫的黍米做成貢品祭祖。平民百姓也以新收穫的穀物上供祀祖。

【上海】

舊時,滬城文武官場有冬拜大典。屆時官員們結隊去西門內萬壽宮拜牌。不論天氣寒暖,必穿狐皮袍套。縉紳世族,晨起向尊長拜冬,晚間設享祀祖先,當地謂之“冬至享”,祭畢吃團園飯,口喧吉語。但貧民百姓卻無此福份,故而有“有得吃,冬至夜,嘸得吃,凍一夜” 的說法。冬至時,當地人交往多以糕爲禮,則興送米粉。因此,民間有“冬至送糕送年粉” 之說。又諺:“冬至懸春四十五,再加六十到清明。” 意爲冬至後第四十五日立春,一百零五天爲清明。冬至前一夜謂之“冬除夕”。居民做花糕粉團祀祖先。親朋冠帶相賀,俗稱“分冬酒”,其熱鬧程度僅稍遜於元旦。

【南京】

冬至,南京人稱爲“小年”,爲祭祀祖先之日。是日,人家燃香燭,放鞭炮,祭禮天地。謂之“接冬”。孃家爲新嫁女兒送火盆、手腳爐,謂之“送冬”。家家戶戶必食蔥燒豆腐,取“從容富裕”之意。至今,南京人尚有冬至日食豆腐習俗。

【成都】

蓉城舊俗,以此節爲最大,幾乎家家都要買回牛、羊、狗肉烹食,相傳食後不易害病。尤其是老年人,還有以此燉補藥者。是日祭祖。人家多殺豬醃過年肉或裝香、辣腸。

【太原】

冬至,當地人謂之“冬節”,舊時,它與春節、端午、中秋合稱四大節令。太原人又稱之爲“過冬”。是日,家家要吃餃子,多以羊肉、胡蘿蔔或羊肉、韭菜爲餡,少數人家也有以豬肉、白菜、韭菜爲餡者,謂之三鮮餃。冬至前一日,農貿市場韭菜供不應求。俗傳,吃了冬至餃子可消寒,冬天不凍耳朵。是日,人家也有吃油糕喝羊肉片兒湯者

【昆明】

民間也有“冬至大似年” 的說法。人們認爲,從冬至節令之日起,白天逐漸增長,夜間逐漸縮短。這天家家皆食“豆麪團”,親族間往來相賀。

【寧夏】

冬至,家家吃粉湯餃子,名曰“吃頭腦”,取做事有頭腦之意。

【潮州】

廣東潮州人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舂糯米粉,一家老少搓“冬節園”。大大小小越參差不齊越好。叫“公子公孫”園,象徵歲暮之際閤家園園滿滿。冬節日天亮之前用紅糖煮冬節園,盛於碗內祭拜祖先、司命帝君。除了人吃冬節園以示歲之外,還要用園子喂牛以示慰勞。此外,還得在牛的前額、雙角、脊背、尾巴五處貼上園,讓它跟主人一起增壽添福。這一天,人們也要在家裏的門環、牛欄、豬牢等處貼上冬節園,竈頭也得放上五至七顆。有些地方還要在果樹上貼上冬節園,在樹幹上到處劃破一點點樹皮,把園湯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子能貼枝,結果像湯園一樣流流滴滴。也有不少山區還要在門環上插榕枝、竹葉,象徵來年家人像榕竹一樣長壽、富貴、節節高。

【杭州】

冬至前一日晚,打掃內外地面,謂“掃隔年地” ,冬至日則不掃地。早晨吃年糕。供祖宗,祭品有包頭魚,又以淘籮盛米,上鋪年糕、橘子、黃菱肉等,再以紅綠絲紮成如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稱“供年飯”,亦曰“聚寶盆”。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歸寧女-定要趕回婆家。冬至掃墓,由同姓宗族統一進行。掃墓結束,便開啟祠堂門,要供全族男女一頓飯,並按人丁分發豬肉、油豆腐、黃酒等物。家中有功名的,可以多分。進入民國,祠堂規定,男丁高小畢業每份肉四兩(十六兩制);初中畢業每份半斤;高中畢業每份一斤;大學畢業每份兩斤。費用以太公田(祭禮田)的收入支付。是日家家戶戶做蕎麥麪、蕎麥餅 吃,認爲冬至吃頓蕎麥,可以刷去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陝西】

陝西爲周秦文化發祥地,節俗當從此起。周代已有祭神儀式。《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民間稱冬至爲“過小年”民國以來,冬至當天,學校放假,祭孔子,拜老師,此俗一直延續到1949年。冬至關中地區普遍包餃子,吃臊子面。耀縣一帶,是日黃昏在郊外燒化紙錢,爲死者送寒衣。陝北吳堡一帶冬至節,家家晚上煮羊下水、羊骨頭,謂之“熬冬。”榆林等地還有“炒冬”習俗。所謂“炒冬”就是把黃豆、黑豆、高粱、玉米、麻籽、小麥等五穀放入大鍋裏,炒成米花,大家抓食。俗稱“炒百足蟲” 。諺雲:“冬至熬一熬,來年好一好;冬至炒-炒,來年好-好。” 府谷是日多吃油炸糕和頭腦。所謂頭腦,是把適量的洋芋、蘿蔔、豆腐、羊肉切成塊,燴在一起即成。定邊是日要做酒席送人。神木冬至夜要給祖墳上烘炭火。陝南洋縣一帶,冬至這天好友結伴,帶上酒菜上山觀雪景,推測來年的收成好壞。

【山東】

“冬至餛飩夏至面” ,山東相當一部分地區這天要吃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喝酒暖身子。臨沂、鄒縣、新太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鄒縣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爲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 古代蒸冬是爲了慶賀

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唐代杜甫詩中寫的那樣:“冬至陽生春又來。” 曲阜的婦女於節前做好布鞋,冬至日贈送舅姑。舊時,利津、夏津等地稱冬至爲“亞歲”,形同春節,只是沒有拜年這-條。濟南、濟陽、福山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知識分子也互相贈送賀片。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山東一些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送寒衣習俗。

【長沙】

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竈上薰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爲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製的桑葉爲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

【蘇州】

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福建】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爲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譁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着“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爲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爲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冬至吃什麼食物

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着“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在超市銷售冷凍製品專區可以看到,冷櫃裏擺滿了狀元、哈好妹、灣仔碼頭等各種品牌的速凍餃子和餛飩。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爲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爲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了餃子後,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裏,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南一帶吃湯圓

古詩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裏,思念、海霸王等各種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凍湯圓被擺在了顯眼位置,每個品牌的廠家促銷員都擺上一個電磁爐,將煮好的湯圓送給消費者品嚐,以此吸引大家購買。

據瞭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爲冬節。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爲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麪糰,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餡料,製成湯圓。對於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爲“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閤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廣東人吃冬至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爲此,各家超市精心設定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裏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燻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爲了吸引市民購買,有的超市還派出工作人員,在超市外面擺起臘味品攤檔,向過路的市民銷售臘肉製品。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每年農曆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曆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爲24個節氣之一,特別爲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爲“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爲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餈。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爲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爲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爲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州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爲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爲“頭丸(圓)”,冬節爲“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誌. 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爲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爲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爲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爲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爲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閒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閒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冬節,溼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寧夏銀川冬至這一天“頭腦”也能吃!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姜、蔥、蒜、辣椒麪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麪、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讚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爲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巧克力湯圓

用料:湯圓粉(糯米粉)500克,巧克力250克,堅果果仁碎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用溫水與湯圓粉一起和麪,然後把麪糰揪成大小相等的劑子;將巧克力掰成小塊,碾碎;將劑子按扁,中間直接包入巧克力碎和堅果果仁碎及少許白糖,揉成圓球,下入沸水鍋中煮熟,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