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1.95W

  篇一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部自傳式的長篇小說,描寫她幼年記憶中故鄉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和民間故事。小說第一章寫呼蘭河的自然環境和小鎮概貌,像畫卷式的展開鎮上主要的大街、衚衕、店鋪,以及人們相應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第二章寫承載人們精神寄託的民間風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第三、四章寫作者小時候家裏的後院景象以及與祖父的短暫生活;第五章一直到結尾分別寫了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幾個人物的故事。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開篇嚴冬籠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賣饅頭的老頭在冰雪天叫賣,不小心跌倒,饅頭從箱子裏滾了出來,有人趁此機會撿饅頭離開,老頭爬起來見饅頭不對數,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嘆:“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人們總是埋怨天氣,不埋怨人。

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每逢下雨就變得像煉膠的大鍋,粘過蒼蠅、蜻蜓、燕子,淹死過豬狗貓雞,趕路的馬也陷進去爬不起來,人們過路也得小心翼翼,還有小孩差點被淹死。人們每隔一陣就要擡車擡馬、救人救畜,卻總是不厭其煩,而且沒有任何人說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來,更沒有人這樣做。因爲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熱鬧,還可以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豬肉,甚至有馬陷進去被救起來後,人們也傳言馬死了,因爲“若不樣說,顯得大泥坑太沒有什麼威嚴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但這是大自然的威風,與小民們無關……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呼蘭河城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對活着的態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在我看來,整個小說一直貫穿着一種“看”的人生觀。

呼蘭河的民間風俗,比如七月十五鬼節,人們紛紛奔赴河邊,看無數河燈漂流的繁華景象,“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滅了,或被岸邊的野草掛住了,越往下流,河燈越孤寂越少了。人們看着河燈飄遠,心裏從剛纔的歡騰又變爲無由來的空虛。人們看河燈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臺唱野臺子戲時,人們更是從不同地方趕來看戲,分散四處的姐妹、父子都可以藉此機會會面。臺上演員唱唸做打,臺下百姓胡打瞎鬧。看戲過程中,臺上臺下甚至會突然間轉換角色,臺下的人們真吵起架動起手來,而臺上的戲子卻不爲所動,依舊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也是在大家集體觀看之下,被認爲有鬼附身,以致於最後爲了給她驅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後一個人物馮歪嘴子,他也是透過磨房裏的窗戶觀看外面的人與被窗外的人觀看。

小說在寫法上主要採取散文式的文字風格和抒情筆調,敘述靈活,生動有趣,而且每個章節的內容相對獨立,在敘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說前後聯繫那麼緊密。小說中僅有的幾個人物的故事,也幾乎相互獨立,感覺像寫完一個就過一個,讀者也可以看完一個過一個。但我覺得,小說一開始,蕭紅就不斷在“看”,看呼蘭河的每一條街,接着看每一家店鋪,最後又看每一個人,但一直沒變的是那種看的態度,不太近也太遠,好像始終有一種合適的距離,而且總是那麼認真,之所以感覺像寫完一個過一個,那是因爲蕭紅看完一個就記得一個。

蕭紅寫出來的呼蘭河城那幾個人物,各自的命運都感覺像是被某種力量驅使着,發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彷彿瞎鬧一般。這些人物迂腐而純真,無力但不脆弱,他們察覺不出生命應有的那種絕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們逛廟會時會叫大人買的那些不倒翁,“非常靈活,按倒了就爬起來”,而且是很快地爬起來。無論他們身上的故事怎麼滑稽怎麼喧鬧,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終歸是靜的,始終安安靜靜地過着日子,“狗有狗窩,雞有雞架,鳥有鳥籠,一切各得其所”。

蕭紅最愛祖父,她出生時,祖父已經六十多歲。蕭紅從小喜歡跟着祖父念古詩,但那個時候她還讀不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祖父詳細解釋了,她依舊不懂:“爲什麼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裏去?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鬍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

小說中間有一段寫蕭紅與祖父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我最感動的,是蕭紅一個人在後院裏玩耍的`那段描寫:“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是那麼的自由。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願意結一根黃瓜,就結一根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根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這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正是《呼蘭河傳》的創作緣由。祖父過了八十歲就去世了,之後蕭紅離開呼蘭河城開始逃荒。小說完稿於1940年12月12日,距蕭紅逝世僅不到兩年。

  篇二

蕭紅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竟覺得再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常道人生是苦樂參半,有時樂觀一點,就把吃苦當吃補,斬釘截鐵對自己說只要努力奮鬥,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鬆懈,不敢退縮,臉上帶笑,心也要拿鋼筋水泥加固過,就怕一旦動搖再難鼓起勇氣。這人生啊,說不艱辛是騙人的。若碰上某個深夜心思彷徨的時候,看到悽婉的文字,不自覺就會放緩了呼吸,放鬆了情緒,任寂寞席捲而來。想着罷了罷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