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9.38K

每一個人在閱讀書籍的時候感受都有所不同。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歡迎閱讀。更多資訊盡在讀書筆記欄目!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在《文化苦旅》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爲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因爲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因爲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貪腐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纔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爲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爲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爲自己的私慾而奮鬥,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爲:“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他,在國內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地風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餘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彙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他曾坐小船遊覽,天一閣內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悽迷的《白髮蘇州》、《江南小鎮》,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餘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裏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峯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裏可是大文豪嚮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於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薰染,有了這“人文山水”,纔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啓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第一次拜讀餘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我一直在想,爲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讀後感

在這個寒假中,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品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隨着餘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歷史長河中漫遊。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爲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他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風雨天一閣》讓我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艱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讓我感受到了一絲溫暖,感受到師生之情的美好。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啓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爲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爲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爲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