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1.5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1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李鳴生的作品《飛向太空港》。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長征3號火箭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併成功的事情。面對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對三個月的期限,技術人員並沒有慌張,而是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在長征火箭發射之前重建發射場,他們戰勝了大自然!

美國技術人員們來到後,提出了各種不合時宜的要求:點餐、爬山……中國技術人員雖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國技術人員,而且還相差甚遠,卻毫無怨言,兢兢業業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這種樂觀積極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這些艱難的歲月裏,儘管各國都不看好,但是中國技術人員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一聲不吭的工作,把畢生的精力與心血都投入進去,最終令人刮目相看。他們勝利了!

使我最難忘的是書中的這個細節。在運送一批極危險的用於火箭的貨物時,美國技術人員害怕危險,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兩百米開外的地方,而中國技術人員靠得很近,並在到達發射中心後,因機械無法搬運,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手去搬下貨物。這僅僅是魯莽,僅僅是大大咧咧嗎?不,這是一種勇敢,一種決心,中國技術人員的心已與火箭連在一起了。

這就是中國的技術人員,也許他們其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創造奇蹟的力量,而我們學習上的艱苦比之這些中國技術人員的苦難,又算得上什麼呢?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想抄捷徑,想不勞而獲,難道你們就沒有一點羞恥之心嗎?面對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下定決心與它一決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難便向後退,所謂“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話,那麼還沒有開始,你就已經輸了,而且還輸得一塌糊塗,輸的一無所有。

中國的航天人員、技術人員是多麼偉大。他們的行爲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極星,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的心門。他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永遠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奮發圖強、堅持不懈,傳承長征3號火箭工作人員的精神,使星星之火變得可以燎原!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2

起初看《飛向太空港》的目的僅是因爲它是必讀書目中的一項,並且始於對它的興趣罷了。從頭到尾大致翻閱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還有許多關於航天的.專業術語頻繁出現。我很是不解,爲什麼沒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簡潔明瞭的敘述或是對話的作品會選到必讀課外讀物裏呢?這樣的書不是人人都能寫的嗎?

但直到我細品了這書中的內容與文字底蘊時,才發現這不僅僅是本跟航天有關的書籍,更是記錄了中國航天由落後到崛起的一步步艱辛歷程,耐人細看!比如,文章開篇序言中說:“因爲天空和天空下到處亂竄的人,孤獨的地球纔開始變得有意思起來。”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讀者的興趣與共鳴。再比如:“人類飛天的夢想一定是注視天空的結果。因爲人區別於豬的地方在於,總會時不時仰望天空。”這樣簡潔有趣的文字,這樣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繼續探尋人類航天曆史呢?

書中描寫了許多爲航天事業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國衛星測控中心副司令員上官世盤,思維縝密,綿裏藏針,善於辭令,在談判桌上力挽狂瀾。身材高大,腰板粗壯的烏可力,推動“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還有許許多多不爲人所知、無私奉獻的航天英雄們,將中國航天技術不斷走向國際化,也讓人類走進宇宙母親的懷抱。

讀了這本書後,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艱辛所震撼。他們要在一個荒涼而孤寂的大山溝裏悶近半年,沒有信號,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見一次。從現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溝,各個方面都面臨着諸多的困難與不便。但是他們心懷中國航天爭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臨危不懼,終使中國航天發展輝煌起來。

“火箭起旋,星箭分離!”“這次發射,完全成功!中外專家們緊緊抱在一起,滾燙的熱淚,讓一切話都顯得多餘。”這一幕,是中國航天技術第一次真正的國際合作,更是通往國際大門的邀請函

本書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震撼讀者內心的民族魂,讓中華民族兒女爲之驕傲。正如作者所說:“那時,太陽將不再是紅色,月宮將不再清寒。經地球數十億年進化過的人類,大踏步走進的,必將是一個遠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飛向太空港》讀書筆記3

作者李鳴生所著的《飛向太空港》一書主要講述了:中國航天人用‘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的‘亞洲一號’衛星一事,記錄了中國航天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

讀完之後,我被中國航天人們的精神品質所震撼。在那個年代,我們的條件是多麼的艱苦,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說是‘天災人禍’也不爲過。在‘人禍’方面:別的國家在衛星製作方面對我們實行封鎖制度,但我們並不服輸,在航空領域的‘泥坑’中摸爬滾打。就這樣摸索出了我們的第一個衛星‘東方紅一號’以及‘長征’系列的火箭,實現了我國在航空領域零的突破,證明了我們的實力!不僅如此,因爲當時我們的科技落後,資金短缺,所以一些科技大國對我們不屑一顧,導致我們四處碰壁。經過我們不斷地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些國家的肯定,卻因爲一些國家在背後使壞使我們錯失了打入國際市場的良機。

在‘天災’方面,因爲在最初修建發射場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極多,在我國專家們的多次討論後,將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西昌作爲了修建發射場的地點,但因爲西昌四周羣山環繞,所以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在一次百年難遇的泥石流中,發射場的一些部分遭到了嚴重的損壞,但基地的官兵們齊心協力,將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僅僅用了一個半月就完成了,這種工作效率令我欽佩!中國航天人正是透過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亞星’才得以成功發射;在運送升降平臺的路途上不少官兵爲此犧牲。因爲大山封路所以卡車無法安全透過,得知此事的各地羣衆齊心協力聚集起了大量的炸藥,炸開了大山,護送着卡車安全的透過了葫蘆崖。看來‘亞星’的成功發射同時也離不開全國羣衆的努力!

遇到困難,卻不消極,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去克服。21世紀的到來使我們中國的航天力量再上一個階梯,步入世界前列。而我們,作爲21世紀的新一代,要傳承中國航天人的珍貴品質,爲中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