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通用10篇)

學問君 人氣:3.15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行者無疆》讀書筆記(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通用10篇)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1

在中國的許多大學的顯要位置都掛着一些牌匾,除了介紹學校的情況外,大都是一些學校的輝煌成就,一些著名的校友等,並大多讓一些著名人物來題詞,以此來張顯自己的實力不俗。

但在柏林大學中卻見不到各種浮誇的宣揚,只有平平淡淡,樸素無奇的幾座教學樓罷了。甚至曾獲得的諾貝爾獎的多達二十九人,也沒有任何炫耀、張顯,他們僅是在這些偉大的人物的黑白照片下配有一行極小的標明,甚至還模糊不清,看不清楚。

一所學校的實力不是靠炫耀得來的,不是有幾張精美的宣傳牌匾就可以的,它蘊藏的學識的豐富、文化的積澱、歷史的深厚,即使樸實依然會讓大多優秀學子趨之若鶩。

做人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高談闊論,誇誇其談,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多有能耐,可殊不知卻虛有其表,他的高調張揚恰好突顯了他的膚淺;而有的人埋頭苦幹,默默無聞,卻滿腹經綸,內涵豐富,就像那黑白照片一樣,雖然乍看之下平淡卻蘊藏着豐富的底蘊。

我們要做一個內涵豐富的人,要做一個有着高尚品質的人。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2

沒有一處天地不是廣闊的,狹隘的只是你的眼界!沒有一處古蹟不是輝煌的,無知的只是你的學識!沒有一段歷史不是傷痕累累,淺薄的只是你的思想!沒有一段文明不是人類的財富,輕蔑的只是你的靈魂!

文化是世界的,文明是人類的,幾千年文明的起源與沒落,幾千年文化的興盛與踐踏,“餘秋雨”老師記錄着,思考着,嘆息着。《行者無疆》——走的之遠,行的之廣,愛的之深,惜的之切……駐足,往返,滄桑,孤獨,又夾雜縷縷喜悅。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爲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歷史真的是太長了,每一條街道都盛載着故事,每一座建築磊盛着盛世繁華,每一片廢墟都溢透着偉大。我們丟失了太多的記憶,瑣碎的,空虛的,甚至是無用的,但那確是最有意義的,意義就在於那些瑣碎的空虛的無用的纔是你最初的形成,於身體,于思維,也許那就是幾千年以前的你的存在。

探尋的本質也許就是流浪,當歷史不再走進傷痛,記憶不再承受責任,它或許會進入一種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也只能稱之爲探險。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能全盤透明,一定會有一些歷史的沉澱,那纔是最真實的,真實無價!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3

歷時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爲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但卻又不僅限於只是記錄;是旅行但又不僅是一次他鄉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每一次歷史的背後都引發我們的無限驚歎和思索。

首先覺得大師就是大師,寫法非凡:每節開篇多以精煉的詞藻和深遠的意境開始,又收於凝重的歷史和感慨。“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常常在這裏凝鍊。

更讓人驚歎的是,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透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4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爲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裏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於是我發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爲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爲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爲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爲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看了行者無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5

世界的界限不止於可觸及的邊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爲心靈而開放。——題記

在書中瀏覽,恰似毫無羈絆的旅行,彷彿去了書中另外的一個世界——那個只存在於腦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覺突然有股身心飄逸的感覺,歐式風格的長頂建築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於狹窄的小巷中,看着來來往往的人,還有記憶中作者描繪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驚歎於這種奇妙的感覺。

窄巷兩旁的歐式古建築,由陳舊的磚與古樸的漆構建而成,低的只有兩層樓。最高的也只有三層。最特別的,莫屬牆上掛着的陳舊的路燈了,從二樓窗戶伸出手來便可以點燃,這時的最後一抹夕陽卻已然燃燒了翩翩的花兒,綻放如火,盛開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於書頁指間,望着腦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條小巷,卻空無一人,擡起頭,月色已高掛。路燈閃爍着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着寂靜。路旁有一扇質樸暗紅色門,剛要輕叩,卻又被這門的色彩所吸引。時淺時濃的紅鋪滿每一處,因爲經受歲月的洗禮,油漆已失去了當年的耀眼,滄桑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再有輕叩之念,卻又緩緩放下了懸着的手,門裏的人們是不是已經進入夢鄉了呢?在這樣的環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轉過身,白天擺出的幾張桌椅已經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與地上,盛放的幾株花兒也彷彿陷入夢境,低低地垂着蕊兒。空蕩蕩的小巷別有一番韻味。

一次奇妙的遊歷,書中美輪美奐的世界我竟遨遊一番,風景都觸手可及,歐洲的景象真讓我大開眼界,我。期待下一次遠行,不如閉上雙眼,回想書中情形,一場足不出戶的遊歷,大千世界盡收眼底。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6

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坐在圖書館的角落裏,手捧一本書,靜思生活事。這種令人嚮往的生活,我曾經歷過一次。手捧《行者無疆》,感受旅途之美。餘秋雨的《行者無疆》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作品。它記錄了餘秋雨在歐洲一些國家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算是一部考察西方的隨筆集。餘秋雨曾在書中感慨“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成熟,能把古典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這是作爲一個學者對於文化的由衷的評價,更是餘秋雨值得人稱讚的地方。

一本書,最成功之處無疑是引起讀者思考,並讓讀者產生共鳴。毋庸置疑的,餘秋雨做到了。令我最佩服的便是,餘秋雨在描繪一座城市風光時,不僅僅是在寫景,更多的是個人的思考。正是他深入地思考與剖析,才成就了《行者無疆》這一傳世珍寶,我很慶幸我有讀過這本書,也很慶幸可以透過餘秋雨的視角去領略歐洲國家的風土人情。

閱讀了第一卷訪南歐中的羅馬假日,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羅馬假日》這部經典浪漫的電影。羅馬這個國家,隱藏着千百年來的祕密,蘊含着深厚古老文明的文化,更散發出迷人的浪漫,讓許多人旅遊時都爲之讚歎。不過讀完這章之後,我瞭解到原來羅馬人對於休假這件事情特別重視,五千八百萬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時有三千萬到了國外,商店大門緊閉,街上空蕩蕩的,儼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羅馬人,自然樂於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休假便是他們使雜務中斷,焦灼凝凍,肢體迴歸的最好方法。正如文中的最後一句——“那麼羅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會帶來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補”。羅馬這個神祕的地方,還有許多驚喜之處值得我們去探尋。

文藝復興大概拯救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在這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大量被人們所稱頌所記憶的拯救者們,這些拯救者們也被稱作大師。每個時代的大師都有他們獨特的記憶,而這一篇《大師與小人》中講述的就是米開朗琪羅的一些故事。米開朗琪羅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雕塑家。他所都要經歷的,或者說應該經歷的事,他都是以一種更高的思想去看待、去發掘一些不同。大師總是與衆不同的,他們期待着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又更期待擁有對手,他們需要一個肩並肩競爭的人。但在他們的路上總有一些被稱爲小人的人類,那些人被世俗所羈絆,但同時身體力行地去羈絆這些大師的人。大師們一邊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邊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擾。他們從不懼怕真心藝術節之間的不服氣,因爲一旦提到作品,他們都能夠盡釋前嫌。但是遇到小人時,無論怎麼辯解,語言都似乎顯的蒼白無力。從這一篇我們看出,生活中的小人,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也警示着我們,我們不應該去成爲一個小人,應該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去看待每一個人,而不是急於一時的利益,去阻止一個時代的發展。因爲在文中寫到,作者餘秋雨認爲,文藝復興運動退潮的標誌,應該是米開朗琪羅之死吧!這是時代的警鐘。

有關米開朗琪羅這一章已經讓我深有感觸,《流浪的本義》這一章又給我新的思考。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的主題是流浪。流浪是看起來讓人觸目驚心的一個詞,一個會讓我想起貧苦大衆的詞,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錯了。在這裏流浪者幾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藝術家的意思。他們每一個幾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爲物慾困擾,選擇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們追求生命的自由,生活的快樂。流浪者大街是他們藝術的展現,也許他們迫於生活在這裏賣藝賣物,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藝術的氣息,所籠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體,讓文化行者——餘秋雨深深喜歡着這樣一個流浪者之地,並且百逛不厭。在真人雕塑這一小部分中,當人伴演的塑像追上小氣的“偷拍客”時,依然那麼有禮有節,“能不能再與你拍一張”,一句多麼委婉的話,既不會讓“偷拍客”尷尬,又可以達到收取費用的目的,同時期間體現出了人文主義關懷與真人塑像的高素質。他們嚮往遠方——他們詩意的棲居。

領略了南歐的人文氣息後,就再來欣賞一下令人驚歎絕倫的建築——阿汗拉布拉宮。在《死前細裝》一章中,作者對阿汗拉布拉宮進行了一番描繪:“今天我們一行來到這裏,首先驚詫它的巨大,層層進去,對於能否在一天之內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宮,就是在絕望的平靜中完成的精細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宮的建成,都是源於西班牙人和摩爾人的土地之爭。雄健得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在贏得土地、又在百年後即將失去領地時,留下一批沒有地域安身的子孫。在格拉納達這座孤城,對峙了兩百年的戰爭顯得空寂、平靜。摩爾人在絕望中趨於平靜,在平靜中細細修飾着阿汗拉布拉宮。作者言道:“最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死前細裝,知道死期已臨,卻還有一點時間,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於是就細細裝扮起來。”他們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爲了自習更好的生活,把一切精力投入其中。與其說這是一種無奈,不如說是一種豁達。毫無意義地殊死搏鬥換來的只會是哀鴻遍野的慘象,而趨於平靜、趨於祥和生活,最後得到的還可能會是流傳千古的創舉。很多時候,不需要太過追求利益化的目的,也不需要太過在意一個華而不實的虛名。以一個寬廣豁達之心去看待事物、精緻生活,往往纔會把生活過得更加自由自在,更加精彩紛呈。

頭髮黑而茂密,眉毛平而寬厚,斯文眼眶後面是炯炯有神的雙眼,這就是餘秋雨,一位平凡又偉大的人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餘秋雨先生,從事着許多人都不考慮的事業,孤身一人考察並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行者無疆》這本書,是旅行日誌,是文化追溯,是歷史重任。它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是餘秋雨先生高層級的思想成果。每一處古蹟,都有它獨有的特點,都有它自己的靈性。而這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這歷史產物,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保護這文化瑰寶。歷史的車輪已無法迴轉,但歷史的遺蹟卻有溯可尋。行者無疆,行無止盡,這就是餘秋雨先生所要傳達的,也是我們需要踐行的。永遠謙遜,時刻學習!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人生之於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於此,我們都可以成爲思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祕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我想,這也許就是餘秋雨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行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7

讀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一路伴隨作者走來,體驗了前所未有的心靈衝擊,領略了但丁、米開朗斯羅這些文學、藝術大師的風采,又一次觸摸了羅馬古城、溫莎城堡這些凝聚了歷史人文積澱的地方。歐洲的城市雖然多,但歷史卻各有不同,很難讓人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是寧靜?是閒散?是偉大?是典雅?是古樸?擬或是其他?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決定拋棄這些理性的概念和分析,只保留最初的感性,去感悟歐洲,去捕捉那些令我震撼的歷史片段。

首先,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美第奇家族。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家族,統治佛羅倫薩長達九百年之久。它所作出的豐功偉績,就是實實在在地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但丁、米開朗基羅,這些在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來的文化大師,無一例外,都與這個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當我看到這裏時,很是驚訝,爲什麼文藝復興運動需要這個集政治與經濟大權於一體的大家族來推動呢?繼而我聯想到中國:爲什麼在我國曆史上不能發生呢?中國的政治家歷來與文人之間就有一種隔閡!諸如李白、蘇東坡這樣的文學泰斗,雖然受到最高統治者皇帝的青睞,但他們不約而同地受到了政治家的排擠、陷害,最終流落他鄉。另一方面,但凡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與達官顯貴,必定把稀世珍寶藏於自己家中,獨自欣賞,令珍寶真正地稀世!反觀之,美第奇家族卻把珍寶放在博物館,供世人分享,這個不凡的家族,必將在佛羅倫薩人們心中,在歷代歐洲文人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位作家。歐洲是文化大師雲集的地方。英國有莎士比亞、狄更斯、拜倫;法國有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和小仲馬;西班牙有塞萬提斯;意大利有但丁。他們都是文化大師,爲文藝界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但今天,我要說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位叫哈維爾的捷克作家,也是捷克的國家總統。雖然說很多領導者都很有文采,但從書中摘錄的哈維爾的話來看,他應該是一位高水準的文化大師,同時,在他做總統的幾十年間,捷克政治經濟穩定,可謂是國泰民安。他的一句話更是讓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捷克需要的是教養,而不是強硬。”是啊,像捷克這樣的小國,再強硬也對抗不了近在咫尺的德國、英國,更不要說美國了。如果太強硬,反而可能招來殺生之禍。只有像哈維爾這樣一位毫無權利慾的文人才能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羣特殊的人——海盜。有人可能會說:海盜算什麼呀?這樣的人應該越少越好!其實,海盜不是強盜,他們不單純是瘋狂的掠奪。據考證,海盜大多也是有信仰的!而歐洲的海盜們更是一羣特殊的海盜,他們虔誠地接受宗教和法律。另外,海盜的冒險精神正是我們需要的,他們敢於向茫茫大海發出挑戰,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海盜,原本是一個恐怖的詞,在這裏,變得令人深思。

真希望有一天,能穿梭於各國的街道之間,追隨秋雨先生的腳步,去探尋我心中的歐洲。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8

記得買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去讀大學前幾天,那時候十分喜歡讀餘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會錯過,剛知道自己被大學錄取,便急匆匆的買了這本書,恰巧的是這本書的名字與我當時的境況是那麼得相似,一個爲着將來而遠行的學子,就好像是一個行者,在不斷地向前方,不知道盡頭在哪兒。

伴轟隆的火車聲,讀着一篇篇文章,當時的感覺現在已經模糊,總覺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學錄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態的安靜吧。

渾渾噩噩的大學四年,少了幾分平靜,多了幾分浮躁,很少再去讀一些安靜的文章,或許平靜已經遠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讓自己很少再去閱讀,前幾天忽然從書箱中翻出這本書,便乘着晚上的閒暇,開始讀了起來,或許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寧靜吧。

這本書的名字很好,初一看這本書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遊記,然而這裏很少風景的描寫,有的只是對歷史的介紹和探問,行者不僅是在空間上游動,在時間上也在轉動。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遊歷於幾天的時間中,該用如何的姿態去面對。

重讀亦有重讀的樂趣,就好像十幾年不見的故友,重談起以前的瑣事,才恍然記起自己以前還發生過那樣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讀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記得不是那麼清楚,有的其實在自己的腦子裏已經根深蒂固了,現在猛然一看才發覺原來是從這裏獲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開朗琪羅。

由於自己知識和經歷的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爲什麼共鳴了,權當作一本對歐洲城市歷史文化的介紹來讀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龐貝古城了,剎那間,被毀滅的那麼徹底,人世間的一切世態,無論善惡,無論醜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爲歷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偶爾也會向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展示總是以人類的悲劇作爲代價。就像作者所說的,將他們的毀滅歸結爲道德的淪傷的人,實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們總是不能抗拒,有時候去抗爭,總是沒有結果的,比如中國的樓蘭古城。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9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從這裏出發;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在這裏隱藏;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在這裏轉折;

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在這裏凝凍。

跟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跟隨着《行者無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涌,或風平浪靜,聽者偉人們的聲聲巨響,沉思着他們的點點滴滴。

他來到了羅馬,把“偉大”這個詞留給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筆下羅馬的偉大是透徹的,“偉大是一種隱隱然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這種徹底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他那空靈的文字讓我感到了一份實在。今天的羅馬是一座更加古老卻未曾荒廢的龐大空城,這是一種可觸摸的空,可諦聽的靜,但如此般徹徹底底的休假在中國只能成爲一個永遠閃動在彼岸的夢影。他沉重卻不乏風趣:“人家的休假是轉換身份,我們的休假是疊加身份。疊加在遠離辦公室的地方,疊加在山光水色之間,那是多麼不自然,那是多麼矯情。”在他的筆下,中國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對於威尼斯,他憐愛、心痛“小巷只能讓它這麼小着;老樓只能讓它在水邊浸着;那麼多人來來往往,也只能讓一艘艘小船解纜繫纜地麻煩着;白天臨海氣勢不凡,黑夜只能讓狂惡的浪潮一次次威脅着;區區的旅遊收入當然抵不過攔海大壩的築造費用和治理污染、維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讓議員、學者、市民們一次次呼籲着。”威尼斯因過於出色,因衆人的分享、爭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顯得沉默“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築有點像勉強登臺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這樣亮相。浸泡在水裏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觀,不容易形成凝視的焦點,此刻夜幕刪除了它們的背景,燈光凸現了它們的頹唐。本來白天與我們相對而視,此刻我們躲進了黑暗,只剩下它們的孤傷。”帶着蒼老,他們過着屬於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別人的憐憫。

從餘秋雨先生對他們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們堅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輩傳下來的',半關着門,不希望有太多顧客近來,因爲這是早就定下的規模,不會窮,也不會富,正合適,窮了富了都是負擔。因此,他們不是在博取錢財,而是在固守一種生態。”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彷彿在他們面前,一切物質上的成就變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滿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適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從弗拉門戈舞裏,帶給我冷峻與火熱的交織和異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臉愁楚,一出場就把自己的腳步加速成夏季的雨點,像要把一身燙熱霎時瀉光。”“這夏季的雨點是騎者的節奏、勇士的步數,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動來酬謝上天賜予的幸福?”這熱情,這激昂,讓每一位讀者嚮往,這熾烈的高傲、流動的孤獨、憂鬱的奔放,讓每一位刮宮那種憧憬……

對於歐洲城市,如果用“繁華”一詞來描述,未免顯得庸俗。這知識它們的第一層次叫打點生活,還有更高的第二層次叫打點歷史,第三層次叫打點自然。餘秋雨先生生動地描述道:“一路行來,覺得這些城市千百年來都在自身等級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動了,便蹲在某個告訴上,一蹲就蹲了好幾百年,有的則還要往上爬。”一個“爬”字,一個“蹲”字,演繹着他們生活的自然,始終追隨着一份自在,追隨着一份無拘無束,表達着人生的本態。他說:“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腳京城,看他是否過好了,低要求,看他擺脫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讀着,我們身處城市的繁囂,車水馬龍,儼然成了華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憐的虛假的裝點。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熱鬧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紀。原因是其中轟轟烈烈的啓蒙運動。從餘秋雨的形象比喻,我們嘗試理解着十八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紀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紀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窮奢極侈,大興土木,都留下來了;右岸上,經十八世紀的衝擊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個拿破崙,也留下了種種遺蹟。結果,難於尋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轟鳴聲早已遠去,河牀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構建了一個不一樣的巴黎,它熱情,它軒昂,它憂傷,它溫柔,如一位柔情萬種的少婦,讓人憐愛,卻飽含內涵,永遠猜不透。正因如此,這座城市便有了一種令人陶醉的體溫。

他走過古老而神祕的宮殿,踏過荒蕪渺遠的大地;他飽覽溫柔碧綠的水城,探詢神聖遙遠的極地;他走過了繁榮喧囂,卻始終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島。朋友勸阻他不應該選擇隆冬去冰島,他知識淡淡地說:“不去冰島則罷,要去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則罷。”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點點滴地追求,在歷史的陪伴下鑽營,在冰天雪地裏行走……

他深深地愛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潔,以至於捨不得踩下腳去。

他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他的心靈之旅正在延續,風急浪高,晚霞悽豔,他默默地,把所有的歷史穿過。

行者無疆,他的世界永遠沒有盡頭,正如哥倫布所說:“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隨的正是這流浪的本性。

《行者無疆》讀書筆記10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探、猜忌言損之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長天大地、滄海遠疆之間;更有人孑然行於夜路,四顧悄然、天地相合,這便是行者。

匆匆讀完餘秋雨先生的著作《行者無疆》,酣暢之餘我不由對文化的魅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細品、細思、細行的歐洲文化史,更是令人開啟當下侷限,着眼遠疆的一冊鴻篇鉅著;其中囊括了人文、哲學與建築豐富的歷史情結,以及對生活、藝術、生態文明的反思、敬畏、感嘆之意。書中多處戛然而止的結尾,意味深長、引人發醒。

《行者無疆》一書於2011年更版修訂。作者在自序介紹:這次修訂,比第一版刪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乾淨。單從字面上看: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全文主要分爲四個板塊(中歐、南歐、西歐、北歐),詳盡描述到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方面的文化風韻。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爲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爲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

當然,文化不是空洞的華麗的辭藻,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築,而是那種真正能抨擊人心的事物。《行者無疆》一書,雖每記篇幅不長,卻耐人尋味,給人頗多咀嚼的空間。每一方異土似乎在餘秋雨筆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氣息,授人以探索、啓迪;使人在行走中夾帶思索,在思索中讓人明智,脫俗於一般輕描淡寫的遊記散文,抑或是走馬觀花式的長篇累牘。

遺憾的是,至今我無緣前行歐洲,對歐洲文化有的僅僅是片斷、膚淺、妄自的判斷,很難有深層次的造詣。直至看完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歐洲纔在我的腦海裏有了聲色,用一種尤爲奇特的角度將我置身於歐洲魅力之中。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我便會就中歐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爲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爲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書文首篇以《南方的毀滅》爲背景,講述了龐貝古城廢墟的景象所帶給讀者的思索;而結尾《大雪小村》則記錄了在偏僻的奧盧火車站邊,餘秋雨和友人在木屋中與村民的簡短真誠的交流;巧妙地託人性光輝之美規避了歷史更迭之殘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談起羅馬,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羅馬假日》這部經典浪漫的電影。作者在第一卷訪南歐《羅馬假日》一文用清奇的眼界告訴讀者:羅馬人對於休假這件事情特別重視,五千八百萬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時有三千萬到了國外,商店大門緊閉,街上空蕩蕩的,儼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羅馬人,自然樂於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休假便是他們使雜務中斷,焦灼凝凍,肢體迴歸的最好辦法。正如文中的最後一句——"那麼羅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會帶來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補"。

羅馬是一座永恆之城,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積澱,歲月蹉跎註定了它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無上的地位和超凡脫俗的價值。從書中走進羅馬,那種偉岸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羅馬蘊含着歷史的深厚,寧謐與和諧,其本身就成爲了歷史的映照。這樣的城市,常令其他城市與之相比黯然失色,自嘆弗如。

文藝復興大概拯救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在這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大量被人們所稱頌、所記憶的拯救者們,這些拯救者也被稱作大師。《大師與小人》一節中說的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師——米開朗琪羅,他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雕塑家。大師是與衆不同的,他們期待着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又更期待擁有對手,他們需要一個肩並肩競爭的人。但在他們的路上總有一些被稱爲"小人"的人羣,那些人被世俗所羈絆,同樣身體力行地去羈絆着大師。大師們一邊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邊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擾,他們從不懼怕藝術家之間的鬥氣,因爲一旦提到作品,他們都能夠盡釋前嫌;可一旦遇到小人,無論怎麼辯解,語言都似乎顯的蒼白無力。作者餘秋雨認爲,文藝復興運動退潮的標誌,應該是米開朗琪羅之死吧!這恐怕也是時代的警鐘。

米開朗琪羅的故事讓我深有感觸,《流浪的本義》一文又賦予了我新的思考——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的主題是流浪。乍一看,"流浪"是觸目驚心的一個詞,一個會讓我想起貧苦大衆的詞,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錯了,在巴塞羅那流浪者幾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藝術家的意思。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爲物慾困擾,選擇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快樂。

他們嚮往遠方、嚮往詩意的棲居。流浪者大街是他們藝術的展現,也許他們迫於生活在這裏賣藝賣物,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藝術的氣息,所籠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體,一個讓"文化行者"——餘秋雨深深喜愛的流浪之地。在真人雕塑這一小部分中,當人扮演的塑像追上小氣的"偷拍客"時,依然那麼有禮有節:"能不能再與你拍一張",一句多麼委婉的話,既不會讓"偷拍客"尷尬,又可以達到收取費用的目的,側面體現出了人文關懷與真人塑像的高素質。

領略了南歐的人文氣息後,接下來是令人驚歎絕倫的建築——阿汗拉布拉宮。在《死前細裝》一章中,餘秋雨對阿汗拉布拉宮這樣描繪:"今天我們一行來到這裏,首先驚詫它的巨大,層層進去,對於能否在一天之內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宮,就是在絕望的平靜中完成的精細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宮的建成,都是源於西班牙人和摩爾人的土地之爭。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們在贏得土地、又在百年後即將失去領地時,留下一批沒有地域安身的子孫。在格拉納達這座孤城,對峙了兩百年的戰爭顯得空寂、平靜,摩爾人在絕望中趨於平靜,在平靜中細細修飾着阿汗拉布拉宮。

"最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死前細裝,知道死期已臨,卻還有一點時間,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於是就細細裝扮起來。"餘秋雨在文中寫道。也許他們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爲了更好的生活。與其說這是一種無奈,不如說這是一種豁達,毫無意義地殊死搏鬥換來的只會是哀鴻遍野的慘象,而趨於平靜、趨於祥和的生活,最後得到的還可能會是流傳千古的創舉。

除此之外,書中蘊含許多哲理,如《古江本先生》一節中,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係,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仁者樂山》中"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迴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北極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鋒芒、泄其殺氣才能駕馭事物的道理……

《行者無疆》這本書,是旅行日誌,是文化追溯,是歷史重任。餘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麼長的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是啊,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它絕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每一處古蹟,都有它獨有的特點,都有它自己的靈性。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人生之於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於此,我們都可以成爲"行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祕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