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範文

學問君 人氣:1.2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範文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1

這首詩景色悽美。詩的起首四句爲詩的發端,“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陣語》)特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人帶入風雪瀰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的《春雪》)和“洛陽梨花落如雪”(蕭子顯《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北國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嚴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別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蟲聲銷跡滅,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色:衰敗的枯草,凜冽的北風,天空中愁雲密佈,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對此景,人的心境應該是惆悵、悽苦的,然而詩人卻能別出心裁,筆鋒一轉,把這令人悽清的雪花化爲春日之梨花,給全詩增加一點亮麗的色彩。詩人能從雪花聯想到梨花,目然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如雪萊所說,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大雪紛飛,滿眼是銀白世界,然而,在這皚皚白雪中,中軍帳上那一面鮮紅的旗幟就格外引人注目。這冷色基調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襯得整個畫面更加潔白、淒寒,另一方面又給人以活力,給人以火熱的激情,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在這悽美的景色中,詩人設宴送別歸京的友人,那場面該是何等的動人。

唐詩中送別詩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勉友人別效兒女忸怩之態,反映出送別時的豪邁情懷;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表現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而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頻頻勸酒聲中自有無限情意,詩中流露出一種別時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別時場面與衆不同,詩人在冰天雪地的中軍帳爲友人設宴餞行,那友情當是非比尋常。

詩中對送別的具體情景着墨不多,採用的是側面烘托。詩中用音樂來烘托送別的場面,而寫音樂又不是側重其本身,而是選用幾種有代表性的邊塞器樂——胡琴琵琶與羌笛,引入無限遐想,這裏既有邊地音樂的韻味,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續到垂暮時分。詩人送友人出了轅門,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去時雪滿天山路”,雪大風狂,歸途遙遠,詩人的心中既有惜別的深情,又有隱隱的擔憂,情緒極爲複雜。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一句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經上路,而詩人依然站在雪地裏,久久望着友人遠去的馬蹄印而不願離去,這是爲什麼呢?是感嘆“相見時難別亦難,還是擔憂友人“長路關山何時盡”?是在內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無知己”,還是怨恨“春風不度玉門關”?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樣,綿綿不斷,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首詩氣勢宏大,寫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着墨,把美麗的雪景寫得形象生動,同時寫景中又抒發了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愁情,可以說是景中含情,達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藝術境界。

詩的語言優美。詩中利用換韻與送到場景的轉換,形成跌宕多姿的旋律。起音入聲韻,急促激烈,與風雪相映襯,繼而是陽春白雪,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再是“冰泉冷澀弦凝絕”,出現滯澀的場面,末尾漸入徐緩,大有“餘音繞樑,三日不三絕”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2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爲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這首詩表現的情調是豪放的。全是關鍵在四個“雪”字,一送別前的雪景,二餞別時的雪景,三臨別時的雪景,四送別時的雪景。故雖全詩轉折突兀,結構錯綜變化,但以雪爲中心線索抒情寫景,章法嚴謹。

起首四句“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爲全詩發端,寫出了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乃傳世佳句,傳神地描繪出了雪的皎潔、鮮潤、明麗與飛動。然而此語並非出自偶然。南朝蕭子顯在《燕歌行》中寫下:“洛陽梨花落如雪”一句後,後人每每因襲之。岑參則反用梨花來喻雪,取喻新穎,確實是獨具風神的妙喻。

接下來四句寫雪中奇寒,以“散入”一句爲過度,筆觸由大自然轉入營幕中。“瀚海”二句,似承實啓,又將鏡頭從營幕中拉出,推向冰雪覆蓋、萬里雲凝的塞外天地。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應爲第三層。復將鏡頭轉回營幕中,區區14字,已將踐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寫得淋漓盡致。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的背景,寫踐別宴會的熱鬧,處處都在刻畫異鄉的浪漫氣氛,又無一處不顯示客中送別的複雜心情。

最後六句爲第四層,寫筵後送別,歸客遠去的情景。尤其是結尾處,一個“空”字足以道盡萬般離情,餘韻悠長,耐人尋味。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3

這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透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後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後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迴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

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後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緻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我覺得自己身臨其境,真的置身在這送別的情景當中。你覺得呢?

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溼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賺太薄。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着慘淡愁雲。主帥帳中擺酒爲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迂迴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馬蹄印跡。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書筆記4

這首詩前十句寫“壯麗的雪景”,後八句寫“送別”。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比喻描寫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動形象。一夜之間,突然春風吹拂,萬千樹木全都像開滿了梨花。詩人的聯想:詩人望着披上銀裝的樹木,突然覺得置身於大好的春光中,彷彿是強勁的春風,一夜之間催開了千樹萬樹的梨花。

這個春意盎然梨花滿樹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觀感受,可是卻把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揭示出來了,爲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這個新奇的聯想,表達了詩人的開闊胸襟,也表達了詩人的驚喜之情,又寫出了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

透過“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側面描寫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氣候邊塞將士生活的艱苦。又透過“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承上啓下,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其中“愁”“慘”爲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雲”既寫景也寫情,自然引出了送別。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於一個廣闊的背景上,給人奇異壯偉的深刻印象。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墓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掣”精確真實的描繪出紅旗凍住,北風吹着也不動的情況。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捨的深情,以及他的思想之情,都透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樣的結尾,正如撞鐘,清音有餘,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

這首詩表現的情調是豪放的。全是關鍵在四個“雪”字,一送別前的雪景,二餞別時的雪景,三臨別時的雪景,四送別時的雪景。故雖全詩轉折突兀,結構錯綜變化,但以雪爲中心線索抒情寫景,章法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