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圍城》讀書的筆記

學問君 人氣:2.59W

在看完圍城之後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書本內容。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圍城》讀書筆記!

《圍城》讀書的筆記

《圍城》讀書筆記1

《圍城》是我認爲我有史以來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鮮明,它的內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貶義,不知是否有人會罵我早熟之類的),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關於這一點,我會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來)。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的,只是爲了圖個樂子,也並沒想寫什麼讀後感。於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到了本書的200多頁(全書共有335頁)。這時,我十分納悶——我一般讀小說,200多頁會讀上近半個月.於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是寫一些抗戰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來了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並懷疑這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麼別的著作給印過來了。但事實證明,書是對的。

我無奈,小憩後,繼續看下去。

我這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就總想知道結尾。一番內心中的激戰後,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漸漸佔了上風。以是餘便翻經至其末,以觀其後果。但,此"後果"使餘大失所望——這書的末尾不是結尾,而是什麼錢夫人寫的"附錄——記錢鍾書與《圍城》!"

我看了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戛然而止,學着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Damn楊絳這個傢伙,沒事寫這個幹甚!這下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頭了!"

但是,冤大頭還是幾乎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它的內容太精彩了!

從那次經歷後,我終於明白了這大學生的平常生活和豔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麼關係.

不過,在說"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說說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

作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

其實,"圍城"所講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鴻漸(即作者本人)身陷"圍城"的情況。楊絳在寫"錢鍾書與《圍城》"時,曾提到了"方鴻漸結婚後處境如身陷圍城"。

的確,方鴻漸在訂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孫柔嘉的關係還算比較好(不能說是十分親密——也許柔嘉說的沒錯,鴻漸根本就沒真正愛過她).但婚後二人動不動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開始吃了她以前說過不會吃的"陳醋"(即蘇文紈與唐曉芙).而且,用人李媽,柔嘉的Auntie,鴻漸家的兩個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亂,幫他們添油加醋.但在最後的爭吵後,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們雖不可能永遠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收斂,使身陷得狀況好轉一些。

但我認爲,主人公身陷圍城的狀態並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衆人初到三閭大學時,,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長高鬆年的"欺騙",也許這個騙局不是高鬆年刻意設下的,但這也是身不由己.但,鴻漸認爲,這是而且,孫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負。

於是,我運用我超常的聯想能力後,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學時,我因學習成績頗受大家的好評。但升入初中後,這一切只是"父母在誇孩子的假博士學位"罷了。

於是,我整天擔驚受怕,怕被別人恥笑.但,我的老師家長對待我就像當時蘇文紈對方鴻漸一樣。不過,我的心裏想着玩就像方鴻漸在想唐曉芙。

我於是暗下決心:無論做每件事,都要像鴻漸最初對待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決心,就盡最大力來將它實現吧。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個"孫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壞,我們都要接受"她"。千萬不要與"她"合不來,過不去,否則,下場是會很慘的。

另外,我身邊還有一點像小說裏面的,就是緋聞鬧得很厲害.這一點是我要"批鬥"的。

《圍城》讀書筆記2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錢鍾書先生用一種超然調侃的語調述說着人生,在小說妙趣橫生、巧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飽經風霜者低徊輕嘆的無奈、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的悲哀。

“圍城”取自書中人物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主人公方鴻漸一直身處幾重“圍城”之中,不得脫身。他胸懷抱負卻纔疏學淺,帶些玩世不恭卻常循規蹈矩,有些投機鑽營卻又良心未泯。自身的矛盾衝突構成了他的第一重圍城。

他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想出人頭地,怎奈在國外混混度日,沒有得到真才實學。他買假的文憑是希望自己能夠使父親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殊不知,在那個充斥病態的年代,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們有獨特的才能、高尚的情操,因爲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人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相信。他們深有城府,其行爲舉止有時可謂沒有良心。方鴻漸不屬於這兩種人,他只是平凡的多數人裏面的一員。他自己做小人,又不得不處處提防小人,知道世道的艱險,卻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嘗試去改變,卻又無能爲力,始終鬱郁不得志。

第一重圍城也註定了他被包圍於另外一重又一重迷城之中。事業是他的另一重圍城。方鴻漸希望在社會稍微上層的地方佔據一席之地,博士學位雖然是買來的,卻想沾沾它的光,但每次的嘗試都不盡人意。開始去周經理的銀行,是沒找到更好的工作,暫借地方容身。而後任教三閭大學,那裏充滿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方鴻漸也受到了不少的傾軋,本性善良卻怯懦的他不堪忍受,最後選擇了離開。後來在報館資料室上班,也不過是爲安身立命、養家餬口罷了。

方鴻漸亦深陷情感與婚姻的圍城而不能自拔。對於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甚至同船的過客鮑小姐,方鴻漸無不一次次地陷入被動。他難以抵擋鮑小姐的不斷誘惑,未能躲開蘇文紈的頻頻示好,愛唐曉芙卻終而放棄,後來又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終與其鬧得不歡而散,自食婚姻苦果。在這些情感中他或虛情假意,或優柔寡斷,或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總是把事情搞得有始無終,一塌糊塗。

從小說開始,主人公做的事幾乎沒有一件是成功的。從假的文憑、點金銀行、三閭大學,到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他所面對的事情都以失敗告終。他被無情的包裹在一層又一層圍城之中,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他只能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承受朋友的施捨,不知不覺地踏入愛情的陷阱,無可奈何地邁進事業的低谷。他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最終也不知自己應該走向何方。“沒有夢,也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方鴻漸平庸、軟弱、被動而無能,人生中大都是徒勞的思想鬥爭和無奈的`選擇,最終擺脫不了悲涼的結局。

《圍城》裏,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現代中國某段社會時期、某一部分人物。這段時期有其特殊性,這部分人也有其特殊性。書中的時間從1937年主人公回國開始,正是中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年代。而此時中國的知識分子過於推崇西方文學和美學,如錢鍾書所言,中國的正統因此而受到侵蝕,儒家道德體系分崩離析,本來已經面臨困境的中國文化更是雪上加霜。這樣的時代下的這樣一批人物難免會出現一種異化人性的狀態。方鴻漸是其中的代表,而其他人,像蘇文紈、汪處厚、陸子瀟、李梅亭等等也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的圍城與時代有關,與社會環境有關。

然而,圍城不專屬於那個時代,那部分人物。那是一種人性的慾望造成的困境,任何年代的任何人都難以逃脫。小說中描寫的都是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等等生活中種種細節和極其普通的瑣事,都是“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的人類所不可避免的,不過借那個時代的那些人表現出來,而他們透過生活場景所表現出來的也正是最普遍的人性。

錢鍾書先生用詼諧犀利的語言、洞燭幽微的手法批判頑固不化的思想、崇洋媚外的行爲,調侃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抨擊人生病態,笑罵人性弱點,看似漫不經心,實則一針見血,讓我們這些讀者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書裏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讓我們透過他們的經歷去洞悉自己的圍城,參詳其中的奧祕。圍城是人性的圍城,既生而爲人,皆不可逾越,然而圍城不是人生的圍城,即使囿於其中生活也照樣可以精彩,如果我們用積極、豁達的心境去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