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4篇

學問君 人氣:3.27W

導語:人人都說,書是人類一輩子的伴侶和朋友。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歡迎閱讀。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4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篇1

教育類的書籍,對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論性強,枯燥乏味。假期骨幹教師培訓時,我讀了《陶行知教育理論》一書,我坦言自己以前對陶行知先生其說知之甚少,對“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不配在中國做教師。”的說法曾經表示過不屑,從教二十年了,自認爲對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不辭勞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嗎?可是讀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給我點亮了一盞心燈。當透過一段段短小、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他所創立的經典教育理論時,不僅被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對教育的理解還比較膚淺。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還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爲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爲學生開啟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適度教育更是要求我們對待後進生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

陶行知先生還反對限制兒童的嘴、時間和空間的做法。也許我們認爲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但陶先生反對的這些問題現在仍然存在,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額、三十五分鐘的有限時間、單元課時的限制、需要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等等,這些是不是讓我們感到無能爲力呢?課堂上並不是每個想說的就能有機會說,因爲回答問題的機會總是有限的;並不是每個問題都能及時得到解答,因爲課堂總是有側重點的;並不是每個孩子的時間都能解放,因爲每個人接受知識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爲一名老師來說,總是儘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個孩子的嘴、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創造力。我們慶幸我們學校實施適度教育研究,把學習的樂趣還給了學生。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生活體驗,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學習,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孩子的心靈。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應該能夠感知到今天教育的變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鏡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點亮了我的心燈。我將把陶先生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地總結,深入反思,樹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實踐中努力獲得一種職業的自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篇2

利用短暫的寒假,我品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爲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深深體會到“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內容,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如何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每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1、重視教育的“社會性”特點,給學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判斷能力弱,不善於辨別,不懂得選擇,在很多時候,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論點當是最好的印證。這也告誡我們在實施開放教育、生活教育時,必須堅持“適合於學生、有利於發展”的原則,對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資訊加以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學生在毫無抵抗能力的時候受到社會上非主流思潮的影響;其次是將關注的視野擴展到學校生活以外的範圍,如家庭生活、社區生活,努力構建立體教育網絡,讓學生擁有一個相對純淨的、與他的認知水平相協調的人際交往空間。

2、重視教育的“逐步成長性”特點,爲學生營造“正確合理的”生活。

每個人成長是全方位的,伴隨身高、體重一起變化的是思想和心靈,雖然後者是隱性的,但是老師、家長還有社會也決不能忽視。在本書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積極創設“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學生還原成6—12歲的兒童,讓他們的身心需求得到釋放和滿足:學生需要交流,我們老師就是可以家談的朋友;他們需要傾訴,我們就是忠實的聽衆;他們想要解釋,我們就給予充裕的機會;他們需要玩耍,我們就開展“有效課堂”、“有效作業”的研究,追求“輕負擔、高質量”……

其次,是愛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教師沒有愛,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作爲一名教師,我永遠視陶先生爲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愛學習,愛學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樣,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篇3

最近又一次讀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透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實用,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如果能夠很好的滲透陶行知思想,那麼會爲我們的教育生涯添色。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範文篇4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爲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深深體會到“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內容,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如何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每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1、重視教育的“社會性”特點,給學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判斷能力弱,不善於辨別,不懂得選擇,在很多時候,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論點當是最好的印證。這也告誡我們在實施開放教育、生活教育時,必須堅持“適合於學生、有利於發展”的原則,對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資訊加以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學生在毫無抵抗能力的時候受到社會上非主流思潮的影響;其次是將關注的視野擴展到學校生活以外的範圍,如家庭生活、社區生活,努力構建立體教育網絡,讓學生擁有一個相對純淨的、與他的認知水平相協調的人際交往空間。

2、重視教育的“逐步成長性”特點,爲學生營造“正確合理的”生活。

每個人成長是全方位的,伴隨身高、體重一起變化的是思想和心靈,雖然後者是隱性的,但是老師、家長還有社會也決不能忽視。在本書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積極創設“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學生還原成6—12歲的兒童,讓他們的身心需求得到釋放和滿足:學生需要交流,我們老師就是可以家談的朋友;他們需要傾訴,我們就是忠實的聽衆;他們想要解釋,我們就給予充裕的機會;他們需要玩耍,我們就開展“有效課堂”、“有效作業” 的研究,追求“輕負擔、高質量”,其次,是愛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

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教師沒有愛,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作爲一名英語教師,我們面臨的零零後,零壹後,資訊網絡時代,學生獲取資訊快捷,學習的方式多元化。因此,我永遠視陶先生爲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愛學習,愛學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樣,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讓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做到英語學習天天練,爲學生上中學奠定良好的語音語調,英語綜合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