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學問君 人氣:2.0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貝多芬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1

對於貝多芬,許多人對他的外貌等都做出了許多假設,對於他的頭髮,從未梳理過,就像美杜莎頭上的亂蛇,他彷彿一個巫師召來妖怪之後反被妖魔制服了一般,這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不像莫扎特成長於優越的環境,從一開始,人生之於他,就像是一場悲慘而殘酷的鬥爭。”他的童年苦極了,這裏將他的童年比作一場鬥爭,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他童年的悲慘,他需要每天都和音樂打交道。

他熱愛自己的母親,當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曾說:“她對我那麼仁慈,是那麼值得我敬愛,是我最好的朋友!當我能叫出‘母親’這甜蜜的字眼,而她又能聽見的時候,誰能比我更幸福?”他對母親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生我們養我們,是我們需要用一生去報答的,我們也要深愛自己的母親,用優異的的成績去報答她。

貝多芬在波恩的一個家庭裏找到了親切的依偎,是他終身珍視的勃羅寧一家,他們女兒比貝多芬小,貝多芬教她音樂,帶她走上詩歌之路,她是他少時的伴侶,儘管貝多芬的童年和少年如此悲慘,但他對這段時日和消磨這時日的地方永遠保留着溫柔的回憶。

然而痛苦已在敲門,它一旦降臨便不再離開,1796年至1800年,耳聾已開始了它的酷刑,耳聾日夜折磨着他,他的聽覺越來越衰退,內臟也承受着劇烈的痛苦,“連續好幾年,他瞞着所有人,獨自守着這可怕的祕密,就連最親密的朋友也不說”。他可憐極了,他是多麼想要好起來啊!貝多芬還抱着一種愛的熱情,這種愛情幾乎永遠是純潔的。

人生總是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幸,但只要有堅強的意志,你總能打敗不幸,迎來光明。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2

讀完《貝多芬傳》,我被他充滿傳奇和苦難的一生深深打動,他讓我懂得:成功絕非偶然。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童年時代,因爲擁有音樂天賦,父親強迫他學習洋琴,稍有不遂,就會慘遭毒打。家庭的貧困讓身爲長子的他早早的挑起家庭重擔。憑着對音樂強烈的熱愛,貝多芬奔波各地跟隨大師們學藝,讓貝多芬在音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在他事業處於巔峯時,突然出現聽力下降,直至完全失聰。由於失聰,他作曲的艱難也許要超過常人百倍。他藉助一根小木杆“聽音”,來完成創作。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爲一名舉世矚目的音樂家。

許多人都認爲貝多芬是天生的音樂奇才,他的成功被世人所仰慕,卻不知道貝多芬的成功絕非偶然!他爲成功付出了多少艱辛與努力。他的一生都在與貧困、疾病、感情折磨抗爭。憑着對音樂的激情,他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無數鉅作,激勵和鼓舞着人們。他對音樂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創作的動力和源泉。就像貝多芬說的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也許,貝多芬的成功就是:在不被人欣賞時,他沒有放棄,仍然保持着頑強的信念;在每次創作失敗時,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嘗試着,尋找創作的靈感;在每個不爲人知的.夜晚,他獨自坐在鋼琴旁,汗水流過臉頰,他已疲憊不堪卻依然堅持着完成自己心靈的呼喚。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雖不能。”貝多芬正是經歷了苦難,才成爲一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音樂巨匠。

讀《貝多芬傳》,我十分敬佩貝多芬,敬佩他的頑強勇敢,敬佩他的鍥而不捨的堅持,敬佩他面對困難絕不低頭的勇氣。他的經歷給了我極大的啓示和鼓舞。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困難面前只會一味的躲避和退縮。在家長老師的庇護之下我們似乎變成了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霜雨雪。這樣的我們,現在連小小的困難都不能克服,又怎能成爲未來社會的棟樑之才?所以我們一定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在學習中發揚刻苦拼搏的精神,絕不向困難低頭,永不言敗。

貝多芬的慘痛經歷成就他的非凡一生。這不足以給予我們以啓迪嗎?只要我們樹立好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堅持自己的理想,勇於面對挫折,困難面前絕不低頭,堅持奮進,頑強拼搏,就一定能成就生命的輝煌。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3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法國著名的文學家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用感人肺腑的筆墨讓我看到了被稱之爲英雄的他們,與命運的抗爭,他們不卑不亢,爲了追求理想與信念,長期忍受着苦難,爲追求真善美,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其中《貝多芬傳》讓我尤爲感觸。

貝多芬,德國偉大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學派代表之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貝多芬傳》一書講述的就是關於他的故事。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動亂和變革的時代,他的家境貧寒,家裏主要靠父親來掙錢養家,但是父親脾氣暴躁,嗜酒如命。母親是個女僕,但卻在貝多芬17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貝多芬的名字是由於他與祖父長得極其相像的緣故而起了與祖父一樣的名字——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其祖父也給了他在音樂上的很多啓蒙與教誨。可以說家庭因素讓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上有了很多的靈感與啓示。在母親去世後,貝多芬負起了照料全家的責任,還肩負着兩個弟弟的教育之責。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貝多芬輾轉來到了維也納,開始了他最輝煌的音樂之程。在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被社會承認,本該是無比幸運了的時候,然而痛苦的現實又在向他敲門。貝多芬27歲時患上了耳聾病,耳聾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特別沉重的打擊,就如同畫家的眼睛失明一樣可悲。飽嘗耳聾的打擊折磨、愛情的失敗,貝多芬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擺脫了這些令人窒息的痛苦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音樂創作中去,他的心靈在呼喚着他把偉大的音樂奉獻給全人類。

在物質文化日益豐富,精神文化極其貧乏的今天,我很難看到像貝多芬一樣勇於和命運抗爭,不肯屈服於命運,最終改變命運的人。他的勇敢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但他的精神卻是可以讓人們所學習的。貝多芬坎坷的一生以及強烈的孤獨感,給予了他在一次又一次沉重的內心打擊下創作音樂的靈感。這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歡樂頌》就是這樣形成的。在跳躍的音符之間,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期的痛苦與貝多芬對真善美的憧憬,更多的是對現實社會人們捨去信念,忙碌的爲物質生活拼命追求的樣子。究竟是什麼讓現實的人們沒有了最初的信念,沒有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與精神。

近年來,大學校園中不斷出現了大學生因爲各種原因自殺或謀殺他人的事件,在這些事件的背後顯現出來的往往是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缺陷的問題。很多人在面對命運考驗的時候失去了理智,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他們並不是生活得不夠好,或許應該說他們生活得太好了,以至於在生活上出現問題的同時,他們完全失去了應對的勇氣與理智的選擇。在此同時,也反應出他們個人信念的問題。我認爲一個人的信念是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

這些人物傳記鼓勵着我們青年人不要放棄自己最初的信念與理想。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在痛苦活着的同時,不僅帶給了我們不朽的音樂作品,還帶給了我們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的精神。青春本來就是夢想的嘉年華,爲何大家不能像貝多芬一樣奮力的拼搏,努力的追求他的信念呢?而勇敢的與命運抗爭並不難,難就難在首先要勇敢的站起來。貝多芬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到這樣一句話:“這就是命運在敲門”。這就是命運在敲門,他告訴人們的不僅僅是他要開始與命運的鬥爭,還告訴了人們,命運時刻都在敲門,應該勇敢的站起來,迎接它。當代人們缺少的就是這樣的勇氣與精神,使得他們在失去信念的同時,也失去了挑戰的勇氣。

貝多芬爲了追求真善美,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奉獻於音樂。它的交響曲中似乎隱藏着一份魔力,把我的每一根神經系在每一根弦上,跟隨着音符而有節奏的跳動着,時而緩慢,時而強有力。我不得不佩服這位音樂偉人,他創作的每一個作品都是有靈魂的。當他的愛人離他而去時,他萬念俱灰的心都有了,但他依然勇敢的走了出來,創作了《幻想奏鳴曲》等作品。當他得知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後,毅然把寫給他的獻詞撕碎並有了“竭力爲善,愛自己甚於一切,即使爲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和《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的經典。

在貝多芬的信念裏,我感受到了一份對真善美的憧憬,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在勇敢的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他留給了人們富有靈魂的作品和他頑強拼搏的精神。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4

當我看完《貝多芬傳》的時候,我已知被貝多芬一種無形的力量震撼了。路德夕·凡,貝多芬出生於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個僕人,一個廚子的孩子,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暖,開始,他的人生是一場殘酷而艱苦的鬥爭,他20歲就離開了家,到外面謀生,當他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的時候,他的耳朵都又幾乎聾了。但是,他憑藉着對音樂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賦,創作了舉世禮貌的鋼琴奏鳴曲與交響音樂曲,成爲了一代音樂家,他最終用痛苦換來快樂。

他,靠着自我不變的信念,完成了人類的夢想,在32歲那年,他甚至把遺囑都寫好了,在看他遺囑的時候,我發現貝多芬竟有些“如果真的去了,是比此刻更快樂些”的念頭,應對殘酷的命運,他最終還是沒有低頭。是的,假如他在稍稍自私些,他定會就此撒手歸去,擺脫一切愁苦,但是,他仍然渴望痊癒,偏偏期望“可憐的人類”快樂幸福。於是,這天生的性格給予他無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脫又拒之門外,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的時候,積聚到他無法承受的時候,就如潮水般傾海而出,成爲一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貝多芬,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書的前頁提到過這樣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肌,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個英雄,註定就要承受超乎尋常的苦難,這,已經成爲一條不變的真理,每個偉大的誕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犧牲換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擺在貝多芬面前的無非是讓他生命走到盡頭的犧牲,可他終究抱着自我的夢想踏上了這條路。

一個不幸的人,當貧窮、殘廢、孤獨,都襲他而來的時候,當世界不給他歡樂、聲音的時候,—貝多芬,他卻將這一切給予了世界,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而我瞭解的是一個偉大的貝多芬。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5

貝多芬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裏,他的童年過得很悲慘。後來,病魔降臨在他的身上,他忍着痛苦,寫下了悲愴的《悲愴奏鳴曲》、清澈的《第一交響曲》等反映他人生的痛苦與歡快。他被生活拋棄了,孤身一人了,但是藝術卻收留了他。他用一句豪言壯語,濃縮了他的人生,併成爲一切勇敢的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

由於生活和病痛的壓力,貝多芬在32歲那年甚至連遺囑都寫好了,看他的遺囑時,我竟產生一個念頭:對他自己來說,如果那時真的去了,可能反而快樂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後無窮無盡的苦難,面對殘酷的命運,用他自己的話說“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來。”(只是對人類將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會就此撒手歸去,擺脫一切愁苦。

但是,他偏偏渴望痊癒,偏偏希望“可憐的人類”快樂幸福。於是,這天生的性格給予他無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脫同時拒之門外,又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積聚到無法承受時,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成爲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英雄,本身就註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難。正如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似乎已成爲古今中外一條不變的真理,又是多麼殘酷和無奈!人類每一偉大成就的誕生,都必然要有個人的犧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緊緊牢記這一點吧。

陽光總在風雨後,貝多芬費勁地用自己的一生的心血來寫曲子,我們要學習他那做什麼事都盡心盡力的精神,學習他遇到困難但想盡一切辦法去戰勝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