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子夜》讀書筆記3篇

學問君 人氣:1.59W

讀書筆記一般分爲摘錄、提綱、批註、心得幾種,格式及寫法並不艱深,心得筆記中的讀後感有點麻煩,但只要懂得論點、論據和論證這三要素的關係,就會輕鬆拿下,因爲讀後感不過就是一種議論文而已。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子夜》讀書筆記,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子夜》讀書筆記3篇

《子夜》讀書筆記一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又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爲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是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應該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着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涌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着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涌動着翻天的巨浪。他怎麼對付?他怎麼面對?他又怎麼發泄?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讀完此書後,我深深瞭解了吳蓀甫的無奈和無助。說他是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我覺得一點都不爲過,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這個英雄當得太艱難,或許你會反駁,沒有那個英雄是輕鬆的,但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英雄,他們都有具體可觀的事蹟擺在那兒,一目瞭然,被他們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併爲之讚譽。然而吳蓀甫他有什麼事蹟呢,又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呢?但是,他所克服的是拿個時代的`矛盾,處於那樣複雜的矛盾漩渦中,他用魄力、能力還有勇氣去證明自己。他衝上前去了,爲中國的民族工業奮鬥了,努力了,雖然他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能讓他成功嗎?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舞臺上,他又能怎樣呢?

吳蓀甫也有作爲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

《子夜》讀書筆記二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複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透過這五條重要線索,《子夜》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僕關係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衆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羣。

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茅盾是寫歷史畫卷的大手筆,概括歷史完整畫卷的巨匠。他的創作是藝術化的歷史,歷史化的藝術。通觀茅盾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複雜鬥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創作《子夜》時,明確地提出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要以農村與都市的對比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正是出於對社會面貌整體把握的需要,他把吳蓀甫設計成紗廠老闆,因爲這一角色便於“聯繫農村與都市”。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爲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範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羣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爲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他以城市爲近景,以農村爲遠景的佈局,以光怪陸離的城市爲主要的生活舞臺,透過作品中人物的談論或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伏不斷地引出農村這一條線索。在圍繞吳蓀甫這個中心人物引出各種經濟鬥爭和階級鬥爭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線索,形成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的佈局。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茅盾與那些提筆一瀉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這種闊大的構思,爲我們貢獻出《子夜》這樣一部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書。

《子夜》讀書筆記三

寫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萬象的任務和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

小說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係和利益關係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不同於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並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許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和女性羣體的線索、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線索。儘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遊離,但是這些不同的敘述脈絡無意使整體佈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於對人物和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緻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